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0 分,每小题 3 分)
一、(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穿用度(dù) 度(dù)其位次 敕(chì)造
B.间(jiàn)或一轮 豆绿宫绦(tāo) 盥(ɡuàn)手
C.人烟阜(fù)盛 懵(měnɡ)懂顽童 炮(pào)烙
D.鼻腻(nì)鹅脂 咀(zǔ)嚼赏鉴 悚(sù)然【答案】 B(A.度其位次:duó;C.炮:páo;D.咀:jǔ,悚:sǒnɡ。)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削肩细腰 瘦削不堪 冰雪削融
B.文彩精华 丰富多彩 没精打彩
C.放诞无礼 衔玉而诞 垂诞三尺
D.标致人物 纨袴膏粱 联绵不断
【答案】 D(A.冰雪削融—消;B.没精打彩—采;C.垂诞三尺—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
心猿意马,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
是一头牛。
B.我不相信考试,但既然身在这个制度中,就得跟着规则玩。这就是
生活,很多时候不因为你喜欢或那是对的,而是山不转水转,只好跟着游戏规则走,并做到最好。
C.为力求传文的准确、公允,她最初选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初稿
杀青后,她不满意,决定大幅度推倒重来,除用第三人称叙事外,辅以
第一人称的感触。
D.这条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难度较大,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才能
做好沿途占用土地和搬迁住宅的工作。
【答案】 C(“杀青”古人写书,先在竹简的青皮上起草,以便于涂改,
改定后再削去青皮,写在竹白上,叫做杀青。现借指著作完稿。A.心猿
意马: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当用“心无旁骛”;骛,追求;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B.“山不转水转”:比
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不合语境,应换
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
规则,不能率性而为的。D.求田问舍,谋求购置田地房屋。指只知道置
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 2008 年 6 月 1 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销售、生产厚度
小于 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B.“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的目的是要推
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民意表达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会有情
绪化的言论,必然导致侵犯、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必须引起重视。
D.今年 1 月 19 日,日本铁路公司在东京八重洲北口试验成功“发电地
板”,这种神奇的地板能将乘客走路时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绿色能源。
【答案】 D(A.语序不当,应为“生产、销售、使用”;B.成分残缺,可
在“推翻封建专制”后加“统治”;C.不合逻辑,“只要……就……必然”措辞
绝对化,可改为“……但因为是匿名的,往往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很容
易导致侵犯、攻击……”。)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
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
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
《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
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
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
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
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
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
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
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
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
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
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
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
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
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具体地说,这个
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
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
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
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
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
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
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
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
半个世纪而已。
5.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
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
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
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答案】 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
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6.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
也没有过。
【答案】 C(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
应。)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
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
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
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
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答案】 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
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三、(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
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
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
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
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
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
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
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
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
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
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
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
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
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
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选自《搜神记》)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怒,使相之 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 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 临:面临
【答案】 D(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可译为“接近”。)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答案】 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③侠客不知赤比甚悲的原因。)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
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比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
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比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
命相托。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比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
命。
【答案】 A(本题考查文言文综合分析能力,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①
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楚王不是怪干将铸剑时间久了,而是发现干将铸
了雌雄双剑,却只给他雌剑而不见雄剑,这才杀掉了干将。)
参考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工夫)才完成。楚王
发怒了,想要杀掉他们。铸有雌雄两把剑。干将的妻子怀身孕要生产了。
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
一定杀掉(我)。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孩,(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
‘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于是就拿着雌剑去
见楚王。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原来)剑本有两把,一雄一雌。
雌剑带来了,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名叫赤比,赤比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
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
把他杀了。(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让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面。’”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
山,只看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用斧劈开柱子的背面,(果
然)得到了一把剑,(于是他)日思夜想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重赏千
金捉拿他。赤比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碰到一位侠
客,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么伤心?”(赤比)说:“我是干
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
王用千金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替你报仇。”
赤比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
上。尸体僵硬地站立。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于是赤比的尸身才
倒下。
侠客提着赤比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
应当用开水大锅煮。”楚王就按着侠客的话办了。(赤比的头)煮了三天三
夜也煮不烂。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侠客说:
“这男子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楚
王就上前往锅里看。侠客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剑势掉
进开水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三个脑袋一起煮烂
了,不能识别。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
墓”。如今(这墓)就在汝南北宜春县境内。第Ⅱ卷(120 分)
四、(23 分)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
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
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
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君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俊臣就寻取了一口大瓮来,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把瓮围
起来。
②现在有宫里的诉状追究老兄,就请老兄钻进这瓮里吧。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
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
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
中起什么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
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
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
动人心魄。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 3 题)(5 分)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
经?氓》)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答案】 (1)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4)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2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叩访地坛
陶晓跃
(1)我是在一个黄昏走进地坛的。听说地坛,是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用双手把
轮椅摇进地坛,也把自己摇进了一个“生”的高度。记得初读这篇文章,
就很有些泪意,而今来到北京,自然也就想去实地读一读地坛。
(2)眼前的地坛,牌楼华丽,亭廊勾连,水榭相连。走在朱红高墙的影子
里,走在绿坪环绕的石径上,满眼都是排列整饬的树。树,一律呈现出
青春的模样,一律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即使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棵勉强能
用“古”字修饰的柏树,枝叶间也似乎溢满着灿烂的笑。
(3)这就是地坛?我有些茫然。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不见了,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茫”也不知隐匿到什么角落;哪里去找那条铺满了
杂乱落叶的歪斜小径,哪里又能寻得那片跌落着阳光和月色的枯叶?
(4)徜徉于地坛,这棵树下,独自静坐着一个看书的中年女子,夕阳的余
晖穿透层层树叶洒落在她的头上,也点染在她的书上。一本书、一抹阳
光,还有一瓶矿泉水便伴随着属于她的一段或优美或感伤的时光。那棵
树下,围集着几个鹤发老人,一台简陋的录音机,就把一段京剧唱得起
起伏伏。那种地道的京味,荡漾在园子里,也逗得树上的灰喜鹊飞起飞
落。
(5)最引人注目的该是那一对拍婚纱照外景的新人,洁白的礼服犹如轻盈
的云彩从园子的这边飘到园子的那边。新娘不停地摆出种种妩媚的姿态,
将自己满脸洋溢的幸福定格在地坛的草木上,地坛的亭阁里。
(6)这就是当年承受了史铁生所有“苦难”的地坛?这就是当年史铁生最终
又让“苦难”下跪在自己没有了知觉的双脚下的地坛?可那些休整的蜂儿
何在?思索的蚂蚁何在?那些祈祷的瓢虫爬向了何处?蜕变的蝉儿又
藏在了什么地方?那在一瞬间轰然坠地创造生命辉煌的露珠还能折射
出太阳的光芒吗?
(7)我问地坛,也问自己。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地坛不停地抵触着眼前的
地坛,我也知道那是因了我浸沉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太久,乃至难以自拔。
(8)突然,我看到了园中的一个土丘,上面满是错杂的古木,似乎还保留
着古园中的原始风韵。我想,这该是园中唯一一块未经雕琢的地方。我
有点冲动地循着小路走上了山冈。
(9)也许,当年史铁生就是坐在这个土丘下,“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
想”,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
(10)这种追思,不是山高地远的阔论,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内核。史
铁生用一种豁达和平和打量“死”,也就对“生”有了一种特别的理解。“活
着”,就是一种价值;“活着”,就是生命的一种意义所在,或是苦难,或
是坚韧,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态。即使是虫鸟,即使是草木,它们自身都
在唱着“活着”的歌,这歌,是谁也无法用什么既定的观念丈量它的价值
的。
(11)眼前的古木肯定见证了当年深陷在轮椅中的史铁生的形象,否则它
怎么会绿得如此苍幽而深远。追随着它充满思想意味的枝桠指引的方向,
我走进了地坛的方泽坛,也就是当年皇家祭祀地神的地方。
(12)印象中这般特殊的祭拜之地,一定充满了肃默和神秘。一定会有硕
大的青铜方鼎,一定会有圆形的青铜香炉,而那黑色的神秘也一定会在那方鼎中、香炉里袅袅升腾,飘向四面远方的大地。
(13)可我却什么都没能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拜台上搭成的一个硕大的舞
台。舞台的背景是人工画的一个月亮,四周高耸的是极具现代意味的灯
光架。一打听,原来这舞台是为在地坛公园举行的“北京民族文化艺术
博览园”搭建的。原来那四周充塞着的剪纸、风筝、皮影、泥人等等具
有民族风情的摊位,那沿着石板路铺开的各地的熊啊、毛猴呀之类的工
艺品,都是直奔着这一主题而来。
(14)走在那摊位的夹缝之间,流溢的灯花闪烁在我和那些贴肩搭背的人
群的脸上,在那些洋溢着欢笑的脸上,我读出了有关地坛的多重意蕴:
皇家的地坛太神秘,它只与神对话;史铁生的地坛又过于文人化,它只
局限在某一个精神的领域:而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
大众生活的静物。
(15)于是,我释然。
14.文章第(7)段中“内心深处的地坛”和“眼前的地坛”在文中的意义各指
什么?(5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内心深处的地坛”是指作者因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而烙印在脑海深处的关于生命底蕴的思索的精神领域(或答“精神载体”)。
②“眼前的地坛”既指作者目前所看到的牌楼华丽、亭廊勾连、水榭相连,
绿坪环绕石径、树木排列整饬且一律散发出青春气息的地坛,也指映衬
了大众恬静幸福生活的同作者脑海中的地坛风格迥异的地坛。(本题重
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从(1)-(7)
段可以分析出,“内心深处的地坛”指的是史铁生笔下的那个作为精神载
体的地坛,“眼前的地坛”则是指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地坛,而眼前的地坛
可以从(2)(4)(5)段及尾段整合得出。)
15.你怎样理解第(9)段中“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
一句的内涵?(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 ①因为死、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活着”,就是一种价值;“活
着”,就是生命的一种苦难或坚韧,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态的意义所在,所
以对死生内涵的思考(追思),是最简单的。
②又因为对死生内涵的思考(追思),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内核,须用一种
豁达和平和打量,才能对“生”有特别的理解;人们无法用既定的观念丈
量它的价值,所以这问题又是最深奥的。
16.文章第(14)段中的“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大众生
活的静物”,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本文所写的普通人流的大众生活。(5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中年女子在树下静坐看书②几位鹤发老人在树下唱京剧
③一对新人在地坛拍婚纱照的外景④百姓参加(直奔)“北京民族文化艺
术博览园”的活动。(太粗略地答:“恬静的、悠闲的、幸福生活”)(本题考
查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信 息 的 能 力 。 能 力 层 级 为 C 级 。 本 题 需 结 合
(4)(5)(13)(14)段相关内容思考、作答。)17.这篇散文为什么要以“叩访地坛”为题?(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这篇散文以“叩访地坛”为题,一是它贯穿全文的内容:从探
访缘由,到实际拜访;从探访所见,到深沉思考等等,都与它密切相关。
二是结构上便于引发作者对地坛的多重意蕴探索,并表达出作者对地坛
的虔诚之心、敬(景)仰之情。
六、(15 分)
18.请对下面信息进行整合,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4 分)
要求:注意所给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删除信息
点。
①绿色食品是优质、营养类食品。②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的食品。
③绿色食品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
④绿色食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⑤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
⑥绿色食品上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绿 色 食 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按照特定生产方式
生产的、经专门机构认定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
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整合思路:遵循原则——生产方式——认定
——标志——综合特性。如逻辑顺序颠倒要酌情扣分)
19.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6 个字。(5 分)人民日报北京 10 月 26 日电(记者廖文根)26 日 17 时 33 分,北京航天
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
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 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
星变轨成功。
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
在太空飞行了 3 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
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 24 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
度由 5 万多公里提高到 7 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
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嫦娥”一号卫星在 24 小时轨道上运行 3 圈后,将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
轨,使卫星进入 48 小时轨道。这次变轨控制预计在 10 月 29 日。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
(拟写新闻标题,应该从新闻导语部分获取信息,即从“26 日 17 时 33 分,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
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 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获取信息。信息要点要包括“对象”和“怎么了”。)
20.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个字数相等的语句。(6 分)
有这样一种朋友,也许相隔万水千山,也许分别十年八载,世事变幻,
沧海桑田,永远不变的是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与牵念。所以我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缘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的
能力。“所以”一词标明要续写的内容是由前文总结而来的。“相隔万水千
山”“分别十年八载”“永远不变”是续写内容的信息点。)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奥林匹克精神为逐渐变得镇静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随着昔日古代文明
力量的逐渐衰退,镇静和自信成为古代文明更宝贵的支撑;它们也将成
为即将在暴风雨中诞生的未来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现在,镇静和
自信却不是我们的天然伙伴。人自幼就开始担惊受怕,恐惧终身伴随着
他……根除恐惧的真正良药是自信而不是勇气。自信总是与它的姐妹镇
静相辅相成。(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
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发?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谈谈你的经历、体验、感悟等。
要求:感情真挚;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立意探索】 这是个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最明显的立意是以彰
显自信为中心,道出“自信和镇定”的关系,即正确理解“根除恐惧的真正
良药是自信而不是勇气。自信总是与它的姐妹镇静相辅相成”的含意,
但不可偏离话题而只写“镇定”,应以“自信”为主。当然,围绕“自信”,选
择其他角度来论述也可,比如论述“自信和勇气”的关系,“自信和自卑”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