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周综合自测
一、单选题
1.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
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
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
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
理念
5.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
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
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
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
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6.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
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7.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
为 5 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
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8.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
失控
9.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
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 6000 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
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
遭到破坏
10.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
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
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
制
11.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
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2.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
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13. 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
效率提高
1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5.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
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
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16.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
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
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17.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 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
意识
18.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
这一论点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19.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
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20.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21.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2.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
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23.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4.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
与人伦
25. 读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
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
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
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2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
的出现
28.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
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
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9.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
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0.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二、判断题
31. 秦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32.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美国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3. 《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34. 伴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拓展,公民法逐步形成,最终取代了万民法。()
35. 下图所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实施。()
三、问答题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
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
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
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
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
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
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
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
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
价。
37.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
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
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
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
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
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
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
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
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四、材料解析题
38.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
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
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
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
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
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
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
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0 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周综合自测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D 6.A 7.C 8.D 9.C 10.B11.B 12.B 13.A 14.B 15.B 16.B 17.D 18.D 19.D 20.C
21.C 22.D 23.D 24.B 25.C 26.B 27.A 28.D 29.C 30.C
31.F 32.T 33.F 34.F 35.T
36.(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
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
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
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37.(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
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
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38.(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
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