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北京).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20年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题及答案》

共有 3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年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题及答案》 共有 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语文 第 1 页(共 10 页) ‎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 语 文 ‎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一、本大题共 5 题,共 18 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 材料一 ‎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 ‎ 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 ‎ 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 ‎ 现形式美的艺术。 ‎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 ‎ 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 ‎ 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 ‎ 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 ‎ 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 ‎ 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 ‎ 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 ‎ 于表现动态之美。 ‎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 ‎ 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 ‎ 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 ‎ 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 ‎ 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 ‎ 托以散郁结之怀”。 ‎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 ‎ 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 ‎ 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语文 第 2 页(共 10 页) ‎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 ‎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 ‎..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3 分) ‎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 材料二 ‎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 ‎ 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 ‎ 和的韵味。 ‎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 ‎ 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 ‎ 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 ‎ 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 ‎ 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 ‎ 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 ‎ 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 ‎ 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 ‎ 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 ‎ 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语文 第 3 页(共 10 页) ‎ 材料三 ‎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 ‎ 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 ‎ 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 ‎ 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 ‎ 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 ‎ 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 ‎ 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 ‎ 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 ‎ 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 ‎ 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 ‎ 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 ‎ 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 ‎ 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 ‎ 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 ‎ 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 ‎ 的意境美。 ‎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 ‎...一项是(3 分) ‎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6 分)语文 第 4 页(共 10 页) ‎ 二、本大题共 6 题,共 25 分。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 ‎ 以按据 ‎..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 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 ‎ 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 ‎ 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 ‎ 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 ‎ 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 ‎ 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 ‎ 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 ‎ 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 ‎ 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 ‎ 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 ‎ 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以按据 ‎..上党民 ‎ 按据:收拢安抚 ‎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 更:更加 ‎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 奉:两手捧着 ‎ D.张.二奇兵以劫之 ‎ 张:设置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王龁因.伐赵 ‎ 母因.曰 ‎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 使.赵不将括则已 ‎ C.以.天下莫能当 ‎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 D.使赵不将括则已. ‎ 吾已.决矣语文 第 5 页(共 10 页)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怒,数让之。 ‎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 B.若胶柱鼓瑟耳。 ‎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 分)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7 分) ‎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论语·为政》) ‎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 ‎ 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论语·公冶长》) ‎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 回也!” ‎ ‎(《论语·雍也》) ‎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论语·先进》) ‎ 注释:【1】愈:胜。 ‎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 ‎ 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 ‎ 解释全句的意思。(4 分) ‎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 分)语文 第 6 页(共 10 页) ‎ 三、本大题共 5 题,共 24 分。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 醉落魄·咏鹰 ‎ 陈维崧【1】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昂飞扬。 ‎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 ‎14.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 ‎ 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 ‎ 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 分) ‎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 ‎①毛泽东词中也写到过鹰:“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 ‎②王安石游山之后发出感慨:“夫夷以近,_______;险以远,_______。” ‎ ‎③《论语》云:“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也讲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 ‎ ‎④你写了一篇作文,慨叹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覆灭,可以引用两句古诗词名句,如:‎ ‎“_______, ‎ ‎________。”语文 第 7 页(共 10 页)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6 题。(共 4 分) ‎ ‎16.“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 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 ‎ 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 ‎ 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 ‎ 分析。 ‎ 四、本大题共 4 题,共 18 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 又见鹭鸶 ‎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 ‎ 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 ‎ 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 ‎ ‎.... ‎ 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 在顺流而下大约 30 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 ‎ 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 ‎ 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 ‎ 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 ‎ 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 ‎ 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 ‎ 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 ‎ 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 ‎..起来。 ‎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 ‎ 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 ‎ 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 ‎ 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语文 第 8 页(共 10 页) ‎ 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 ‎ 摸。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 ‎ 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老鹰彻底销声匿迹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 ‎.. ‎ 瓦解 ‎..灭族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 单说鹭鸶。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 ‎ 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 ‎ 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 ‎ 悲怆遁逃? ‎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 ‎ 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顿然悟觉,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 ‎ 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耀视为吉祥。鹭 ‎ 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 ‎ 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 ‎ 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 ‎ 河黯然失色 ‎ ‎....。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 ‎ 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 ‎ 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 ‎ 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 ‎ 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 ‎ 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 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 ‎ 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 ‎ 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 ‎ ‎....的诗歌来: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语文 第 9 页(共 10 页) ‎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便蹑手蹑脚 ‎ ‎....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 ‎ 蹑手蹑脚:脚步放得很轻 ‎ B.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 ‎ ‎....灭族灭种 ‎ 土崩瓦解:彻底崩溃 ‎ C.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 ‎.... ‎ 黯然失色:事物失去原有的颜色 ‎ D.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 ‎ ‎....的诗歌来 ‎ 脍炙人口:为众人所称道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邂逅鹭鸶的惊喜提供了心理铺垫。 ‎ B.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 ‎ C.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形成了对比。 ‎ D.本文对发生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恶化作出了反思,表现了忧患意识。 ‎ ‎19.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6 分)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 ‎..起来。 ‎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 ‎..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 ‎ 的河湾里。 ‎ ‎20.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 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5 分。 ‎ ‎21.语言基础运用(5 分) ‎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 。 。 。 。15 时, ‎ 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 ‎ 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 ‎ 反弹 ‎ ‎②14 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 万平 ‎ 方公里)明显扩大 ‎ ‎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 ‎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 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 ‎ 达 37℃~39℃ ‎ A.④①③②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④①②③ ‎ ‎(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 ‎ ‎(2 分)22.微写作(10 分)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 ‎①大凡成功的文学著作,他们的书名往往具有一定寓意和艺术性。请从《平凡的世界》《红 ‎ 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书名进行赏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 ‎②有一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请你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的特点,又要有 ‎ 文化意蕴。要求:店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 ‎③以“根”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写现代诗,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 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 ‎23.作文(50 分)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 ‎①《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 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 ‎②以“春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 语文 第 10 页(共 10 页)‎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