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 2020 届高三 3 月份适应性考试(线上)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读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
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
释最有可能的是 (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2.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
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3.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台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
币”, 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
百、三百 铜钱,面值远远高于了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
法()
A.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4.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
武则天的(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
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
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元〕叶颙《樵云独唱》: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
反胜冠冕任英贤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5.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点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
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
时代的思想主题之一。这一意识的兴起
A.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 B.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
C.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 D.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
6.(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
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
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7.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
农业()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 C.
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产量(千
顿)
粮食种植面积
(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公顷)1400 72 20520 19.8 1036
1650 123 35055 32.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1840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C.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8.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
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
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9.某学者总结了某一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做法,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A.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B.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C.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
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
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11.1930 年 5 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
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 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
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
12.(2019·安徽合肥三模)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
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
的这一认识( )
A.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B.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13.. 1931 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
反对日本 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
主义反国民党的革 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
A. 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C. 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
D.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14.1933 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 26
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 1 篇,倾向“社会主义”
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15.下表为 1972 一 1988 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
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 80 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6.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
展的道路。”该道路的特征是( )
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 B.发挥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
C.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17.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中的人物大都擅长演说和诡辩的技艺,从而助长了无视客观
事实、 一味追求“使弱道理变强”的诡辩风气,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在古希
腊城邦的社会生 活中起到了很恶劣的影响。于是有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
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有 了亚里土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材料主要反
映了他们( )
A.对自然的研究转到对人的研究 B.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C.感觉和理性间对立起来的思想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度
18.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
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
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原所有者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B.兼顾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19. 17 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
发动了英国阶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
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
衡.据此
A.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
20.1787 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
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
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21. 苏俄从 1919 年 2 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 月, 全国各地的集
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
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2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国民收入增加 102%,实际只增加了 60%;农业产值
应增加 50%,实际下降了 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等领域也
没有完成计划。这反映出
A.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B.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C.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冒进倾向 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23..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 9 个经济计划;
英国在 1962 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
德国在 1968 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 1955~1964 年的十
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24.."下图是 1953 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
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 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52 分。25,26
题为必考题,第 27 - 29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
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
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
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
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 年 5 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
运动。在农村复
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 5200 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
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
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 年行政院设计《农
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
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 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
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
成全国性政策。1984 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
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
“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
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
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
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
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
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元素 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碳 木材、木船、纸、煤炭、冶炼、石油、天然气、烟雾、二氧化碳……
铁
铁农具、冷兵器、蒸汽机、铁路、工厂、大楼、机器、轮船、枪、坦
克……
金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金本位、金融体系……
银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银本位、摄影……
钛 飞机、潜艇、涂料、化纤、塑料、癌症……
铀 原子弹、核电站、放射性、医疗……
硅 装饰、瓷器、玻璃、建筑、计算机、互联网、尘肺病……
——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 7 种元素》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
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求:
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
史影响。)
27.[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866 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
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
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
睫。1867 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
终于 7 月 15 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 61 款,主要内容
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 10 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
每年支付 12 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
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
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曹萍《迪斯雷利与英国 1867 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 1867 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1867 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6 分)28.[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38 年 7 月 11 日,美国国务院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
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从事那种轰炸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
院将不乐于签发许可证,授权向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
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炸弹”。国务院还要求那些已与外商
签约的厂商,向国务院通报其合同的内容,无论是否已有或正准备申请许可证。
这就是所谓的“道义禁运”。“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
接应对措施,但其意义则不止于此。应该指出的是,美国依然保持着大量对日出
口,而且,避免卷入战争也仍然是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道义禁运”措施的内涵,并简析该措施
出现的历史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道义禁运”的影响。(8 分)
28..【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瞿秋白开始注意阅读有关方面的新书刊,汲取新
思想。1919 年五四运动中,他带领俄文专修馆学生参加游行,成为五四运动领导人之
一。1921 年 1 月到达莫斯科,3 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十次全俄共产党代表大会。
此后在俄国两年间,他通过《晨报》《时事新报》向中国人民报道了十月革命后俄国
的实况。1922 年 2 月, 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 年 1 月瞿秋白
回到北京,此后专门从事党的 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1923 年 6 月,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其翻译的《国际歌》
歌词。他 还曾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和译作,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的
民主革命纲领和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以及武装工农群众的思想。
瞿秋白还参加了中共三大,并为 大会起草了党纲草案。他出席了 1924 年 1 月召开
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 与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后来,他在遭
到王明等人打击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便集中精力从 事文学工作。他翻译了恩格
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论文艺的经典著作和苏联著名作家的文 艺作品,积极开
展文艺批评和倡导大众文艺。——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瞿秋白成为职业革命家的历史条件。(6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一生的主要贡献。(9 分)
参考答案
1. D.秦朝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故 A 项错误;B、C 两项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故 B、
C 两项错误;不修建外郭城墙本身就是其强大和自信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2.B. 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瓦解和土地兼并,故 A、C 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千
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
故 B 项正确;私商的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故 D 项错误。
3.C
4.B. 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虚怀纳谏,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居
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可知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 B 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 C 项错误;D 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
5.B.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华夷之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
力。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辽、西夏、金、蒙古相继与两宋鼎立
对峙,两宋与辽、金、蒙古、西夏等划定国界,互通使节,订立和约,建立平等的关
系,这--时期自称“中国”的两宋不再是天下共主,甚至不是霸主,传统的以“中国”
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已然崩坏,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一些士子越来越强调“华夷”
之别,“华夷之辨”这-思想意识的兴起就是基于两宋面临的历史形势而产生的,故
选 B 项、排除 A 项;“华夷之辨”体现的是两宋面对周边少数民族崛起的忧虑,其
不能反映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故排除 C 项;D 项中的“阻绝了”不符合史实,故排
除 D 项。
6.D. 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
目标,故 C 项错误;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
识……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 D 项正确。
7.C
8.A 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的描写满足了社会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包
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官廉政,以进行社会教化,故 A 项正确;《三
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故 B 项错误;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不属于
主流文学形式,故 C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之后儒学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便依附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故 D 项错
误。
9.A 由材料来看,清政府对官办企业的态度是“父爱式庇护”,对官督商办企业的
态度是“亲戚式庇护”,对商办企业的态度是“朋友式庇护”,这表明清政府对近
代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种“庇护”不利于近代企业经受市场的考
验,不利于其提高自身竞争力,故 A 项正确;选项 B 中的“持续”表述不符合史
实,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C;洋务企业并未完全抵制
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 D。
10.D 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教的影响,故 A 项错误;“中
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国家
的鄙视态度,与“华夷之辨”的观念无关,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
运动“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 D 项
正确。
11. C .本题 考查近代报刊与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大公报》连续报道了陕西受灾的情况,呼吁各界为陕西救灾付出自己的努力,这
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 C 项;《大公
报》)呼吁各界为陕西救灾并不能说明当时官方赈灾力量就有限,故排除 B 项;表格
反映的是《大公报》对陕西灾情的关注,没有涉及其他报纸媒介,故排除 A 项;材
料反映的是《大公报》呼吁各界为陕西救灾,并不是对政府救灾力度的关注,故排
除 D 项。
12.A 据材料“泰西思想界……才得完成哩”表明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旅欧的感想不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故 B 项错误;材料“这种大
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说明并没有绝望,故 C 项错误;导致五四运动的爆
发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故 D 项错误。
13.B
14. B 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结合 1933
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背景可知,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只有实行统
制经济,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抵御外敌入侵,故 B 项正确;C、D 两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15.C
16.B. 三大改造是变革国内生产关系不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50 年代早期……发展的道路”和“任由经济发展……是不合理的”结合所学可
知是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二者都是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且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三大改造是建立计划经济,故 C 项错
误;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政策不是“一边倒”,故 D 项错误。
17.B
18.A 据材料“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
间而获得其所有权”可知将诚信原则融入法规,故 A 项正确;材料“还是因为不
知情而误信该物原所有者为其真正所有者”没有体现公正,故 B 项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伦理原则,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诚信已过渡到法律,故 D 项错误。
19.A
20.选 B 1787 年宪法建立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阶级属性,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使用了‘中性’的原则……争取权利时采用”可知 1787 年宪
法的“中性”原则涉及到各个层面,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
强调的是“中性”原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强调调和不同民众的利益,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性”原则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强调权威性,
故 D 项错误。
21. D .解析;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1919 年”可知,苏俄采
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 2/3 是这些人解决
的,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 D 项正确。
22.C 材料说明苏联的经济建设计划目标过高,无法完成,可见经济计划存在一定
冒进倾向,故选 C 项;苏联当时实行农业集体化,这种集体化有助于工业化进程,
选项 A 排除;工业优先战略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选项 B 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国
际环境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制约,排除 D。
23.选 D 欧洲一体化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
合,与材料各国加强经济的计划指导无关,故 A 项错误;西欧国家普遍加强了对
经济的计划指导,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并非实施计划经
济体制,故 B 项错误;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与各国
加强对经济控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法国、英国、联邦德国都制定了经济
计划,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 D
项正确。
24.B.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漫画的.上半部分表达的是自由世界(美国)以防御为
名挑起对苏联的冷战,而漫画的下半部分表达的是苏联对美国采取“和平攻势”,
而不是直接的对抗,漫画从侧面表达了对美国冷战言论的不满,认为其冷战言论师
出无名,故选 B 项;A 项结论与漫画信息不符,美苏争霸开始于赫鲁晓夫时期,而不
是 1953 年,故排除 A 项;C 项的“已放弃”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与史
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25.本题考查从古至今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近代和现代农村
经济改革的认识。
【解答】(1)根据材料“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
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可以看出,宋代
时期经济整体有所发展,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材
料“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可以看出农民生活贫困,
生活水平低下;通过材料“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可
以看出,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阻碍。
(2)主要措施,通过材料“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可以得出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通过材料“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
5200 多种”可以得出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等角度回答问题。原因可以
从经济发展水平低,国民政府腐败,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日本加紧侵华等角度
回答。
(3)通过材料“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
受到鼓舞”可以概括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农村的振
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
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
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活动受阻。(2)措施:成立
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
“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以得分,其他答案
不给分);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任答三点,照抄材料不给
分。)
(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
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26.解析:首先,分析表格信息,选择一种元素,从表格元素发展历程,结合材料
阐述提炼元素的变化形式;其次,根据元素的发展阶段结合所学列举具体史实并
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简要
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
响。
答案:示例一:
铁:变化: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
产与机械化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18 世纪中叶,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
格局。铁的作用日益突出。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
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
代价。
示例二:
碳:变化: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
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
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
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碳元素的利用,极大
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
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示例三:
金: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
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15 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
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
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
立起了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
融体系的稳定。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
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示例四:
硅:从日常生活的瓷器用品再到高科技通讯产品。
早期硅元素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瓷器、玻璃产品等。20 世纪中期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硅在计算机
和通讯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硅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互联互通和新的经济
系统与生产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硅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是大量电子产品的出现对地球环境造成压力,由硅产业引发的疾病也对人
类造成危害。
27.答案:(1)背景:第--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
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三点即可)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每点 1
分,共 3 分)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
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评分细则:
(1)在回答背景时,若学生答出“工人政治意识的觉醒”亦可给分,若只答出“工业
革命的完成”“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存在不足”给 1 分。
在回答内容时,学生若能使用专业术语,与答案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亦可给分。
(2)学生若能使用专业术语,与答案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亦可给分。
2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国务院将不乐于签发……美国外交的首要
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它不是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而是利用政府在民
间的影响力,号召本国企业自发减少对日本的相关进口,它不具有强制性。第二
小问,扣住时间——1938 年 7 月 11 日,据材料“‘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
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日本、中国、美国、美日
等方面来思考。第(2)问,结合道义禁运的含义,从美国、日本、中日、美日等方
面来思考,得出推动了美国社会放弃孤立主义思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日本
法西斯侵略的目的,客观上推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成为 1941 年日本发动
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之一。
答案:(1)内涵:它不是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而是利用政府在民间的影响
力,号召本国企业自发减少对日本的相关进口。它不具有强制性。背景:日本侵
华,占领广州;美国政府决心从置身欧亚战火之外到采用经济手段一定程度的限
制日本扩张;美日在远东矛盾的激化;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政府的影响;中国政
府呼吁美国等国际力量援华制日。
(2)推动了美国社会放弃孤立主义思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日本法西斯侵
略的目的;客观上推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成为 1941 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
争的原因之一。
29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五四运动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在俄国期间所见所闻 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等。
(2)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积极领导中共早期的革命运动,投入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 的工作,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
纲领等,是中共早期的 理论家和宣传家之一;翻译苏俄(联)的文艺经典著作,是伟
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