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县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泸县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241881

大小:44.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 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25.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这一变化说明 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 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6.按照周初分封制,诸侯可在本国范围内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春秋时期,卿大夫的采邑 都建有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缩影。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集团中的等级制趋于瓦解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不复存在 D.贵族无力继续垄断政治权力 27.1865 年,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要求他对报纸上刊登他将在上海附近架设电线的说法做 出合理解释。李鸿章说:“鸿章前曾设为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 存此一说,并未稍涉假借……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中国。”这种情况说明 A.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B.中国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 C.晚清民用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D.总理衙门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 28.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内地,一部分乡村由于获得了开矿设厂、通商开埠的机遇,变化 日益明显。1796—1802 年,松江、苏州等四个州府共辖城镇 235 个,1875—1908 年增加为 341 个。这充分说明 A.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城市化进程 B.外国经济入侵导致农村的凋敝 C.南方城镇化趋势明显高于北方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9.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 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 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30.据不完全统计,1871 年至 1905 年我国共出版了 178 部科学著作,而到 1915 年至 1919 年 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多达 400 多种。这一变化说明 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 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 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 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 31.1984 年,我国国务院对国营企业职工奖金进行改革,实行奖金“上不封顶”的政策,并 规定对奖金超过两个半月标准工资的部分,实行分档征收奖金税。据此可知,这次奖金改革 A.开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B.遏制了企业溢发奖金现象 C.避免了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D.有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32.古希腊学者安提丰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 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据此可知,安提丰 A.具有人文精神 B.反对奴隶制度 C.反对神灵崇拜 D.注重物质生活 33.18 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 1.7 人,至 1800 年,则上升到 2.5 人,这一现象的出现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缓解了阶级矛盾 D.加速了城市化进 程 34.1934 年 1 月 10 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并使 美元贬值 40.9%。进入 70 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 年 8 月 15 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 年 2 月 12 日,美元再次贬值 10%。美国采取这些措施 A.一定程度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 B.维护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利于开拓美国的国际贸易市场 D.巩固了美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35.恩格斯说:“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路德),这位 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 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 B.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 C.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 D.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明王朝的钞币制度退出民间流通后,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并影响到了明朝统治 阶层,在成、弘以后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现象,打破了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的历史局面。 由于白银取之于天然矿藏且出产有限,在明朝又处于秤量阶段,在白银货币化以后,明王朝 很难为所欲为地垄断控制货币,也就无法垄断和控制所有社会资源。明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 地让位给市场,国家作用则更多地让位给社会,王朝权力的衰落不可避免,甚至导致社会失 控。所以,由民间社会推动的白银货币化最终削弱了明王朝的集权统治。随着国内市场的极 大扩展,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世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 1694 年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只是一个具有为政府融资功能的私人银行。英格兰银 行发行加盖图章的纸币用于其对财政部的支付,后来,逐渐地发行了普通的银行券,即附有 持票人条款的、为数量不一的存款发行的本票,以及为了给私人和政府贴现和贷款提供经费 而发行的、相似的、其金额为按四舍五入去尾的纸币。在英格兰银行的特许状重续时,其发 行权被更明确地界定为发行银行券的权利,英格兰银行被宣布为唯一的具有发行权的股份制 银行。纸币发行权的垄断是银行竞争力的一张王牌。因为英格兰银行纸币总是在完全可兑换 性的基础上发行,这也就导致公众对新体系抱有了极大信心。英格兰银行通过其在伦敦独一 无二的地位、增长的声望及其与财政的特殊关系,确保了其纸币支配了伦敦市场。 ——摘编自马建华《中西方早期金融发展路径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货币流通相较于明代的主要不同之 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货币流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2012 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直至 21 世纪初的 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 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 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 走向进步的过程。——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序言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5.(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 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 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 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 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 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 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 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 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 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 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 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 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7 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 (8 分) 4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1975 年 1 月,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中方以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 为基础提出包括反对霸权等内容的条约方案。日方对此提出异议。……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中国的对外政策朝着既服务于消除现实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 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大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在日本,福田赳夫组 阁,在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对恢复谈判表示出积极姿 态。当时,美国卡特政府规劝日本在中日缔约问题上积极行动。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在北京正式签署。条约中的“反霸条款”最后表述为:“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 权的努力。”——摘编自陶永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有利条件。(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历史意义。(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刘少奇同志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教育制度却还是老 一套,跟旧的教育制度是一样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好改的, 但是可以发展新的教育制度。他赞成发展高中、大学,改革高中以上(包括大学)的教育方 式,学生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工人。这样子,就是一种改革了。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知 识,又学到实际的操作本领,将来毕业之后,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同时又有实际的经验。不 然的话,他们只有书本的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同时学生去工厂实习,也可以使工 厂少招人。当时办了技工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到工厂去学习实际的机床 操作。最后毕业的学生,文化知识也有,工作经验也有,到工厂后很快就可以做技术工人了。 ——摘编自马文瑞《刘少奇关于劳动制度的改革设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8 分)历史参考答案 24-24:CAABA 29-33:BADAD 34-35:CC 41.(1)原因:民间社会推动;海外贸易发达,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历史影响:冲击了明王朝的君主垄断货币的历史局面,引发明后期政治危机;推动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新航路开辟,为中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世 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白银货币化,引发了政府赋役制度的改革。 (2)不同:纸币发行由私人行为逐渐发展为国家行为;纸币成为政府的信用货币;具有通货 职能。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及完善;英格兰银行自 身的优势。 (3)认识:我们应遵守经济规律,规范货币发行和流通,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42.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理 论应运而生。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的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 伟大尝试,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 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1)明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废除行省,设置三司,实现分权牵制(监察百官、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元朝地方监察官员长驻一地的设置弊大于利;巡视监察历史 悠久,监察效果较好。 (2)变动:地方提刑按察使司与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地方巡按;打破行政区划 限制,地方监察官兼管两京、直隶作用:流动的方式割断监察官员与检查对象的利害关系, 利于实现有效监督;京畿地区不设专司,打破中央与地方界限,实现有效制衡;推动监察体 系的完善和官僚体制的良好运作(利于减少官僚腐败现象,推动吏治清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统治 46.(1)条件:1972 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适时调整对日外交策略;日本社会各界积 极推动,福田内阁重视中日关系发展;中美关系深化发展,美国对日施加积极影响。(2)意义:有利于中日关系深入发展;有利于抵制大国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平 稳定;有利于中国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 和国际影响增强。 47.(1)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建设人才;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已经确立;旧的教 育制度不能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2)内容: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并立(两种教育制度并立)。 意义: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实际;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的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推动了人民教育事业方针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