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市二中2018-2019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长治市二中2018-2019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242506

大小:1.24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 钟】 第Ⅰ卷 (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 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 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 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 A. 对流活动强烈 B. 台风活动频繁 C. 西南季风强盛 D. 东北信风控制 2. 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足 B.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C. 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 D.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 赤道附近和中纬度夏季的午后多发生对流雨。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多裂隙, 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出来。 【1 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巴厘岛主要在赤道附近,气温高,水汽充足,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故答案选 A。 【2 题详解】 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说明地下有裂隙,地球内部的热能才会释放出来。巴厘岛地 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使岩层产生裂隙,释放地球内部的热能,故答案选 D。 【点睛】本题通过巴厘岛的乌布考查了降水的类型和板块运动等相关知识点。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 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 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 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 年,芝加哥人口达到 100 万。20 世 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 20 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1848 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 濒临五大湖 B. 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 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D. 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4. 20 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 美国本土 B. 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 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5. 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 良好的工业基础 B. 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C. 充足的劳动力 D. 便捷的交通运输【答案】3. C 4. D 5. D 【解析】 【3 题详解】 1848 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 射状铁路网”,使芝加哥成为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其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 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濒临五大湖及处于中西部中心是辅助因素,不是主导因素;它不是 密西西比河的起运点。选 C 正确。 【4 题详解】 1848 年到 1890 年,即 20 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 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到 20 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工 业活动才会影响五大湖沿岸城市及东北部工业区、全国;所以 20 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 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选 D 正确。 【5 题详解】 在钢铁工业发展之后芝加哥才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A 错;由图示可知,芝加哥不近铁矿、 煤矿产地,B 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丰富不是其主要条件,C 错;河、湖、 铁路等交通交汇处,利于原料和燃料的运输,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所以便捷的交通运输是 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D 正确。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在 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下 面小题。 6.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A. 高寒地区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 耕地分布区 D.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7. 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A. 夏季、春季 B. 冬季、夏季 C. 秋季夏 D. 冬季、秋 季 8. 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A. 气温高 B. 植被茂盛 C. 降水丰富 D. 地下水贫 乏 【答案】6. D 7. A 8. B 【解析】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中海 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 旺盛。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轻。 【6 题详解】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 表土壤的过程。所以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 蒸发旺盛,D 对。高寒地区蒸发弱,A 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多,蒸发少,B 错。耕地 分布区合理灌溉,不易盐渍化,C 错。 【7 题详解】 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 蒸发旺盛。所以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A 对。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 北地区夏季多雨,B、C、D 错。 【8 题详解】 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B 对。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 要因素,A、D 错。印度地下水丰富,C 错。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 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A. 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B. 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 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 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10. 下列国家中,“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优先推广的国家是 A. 哈萨克斯坦 B. 新加坡 C. 比利时 D. 巴西 【答案】9. D 10. A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比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可以看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 后,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大气水分增加,增加了土壤水分、增加了大气水汽,空气湿度上 升,;提高了土壤抗旱能力;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空气含量下降,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 透气性;大气悬浮质下降,减少空气污染。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可以增加土壤水分、肥力, 利于提高大气水分,降低空气中的悬浮质,四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采 用“保护性耕作法”利于其土壤的保护及大气质量改善;新加坡、比利时、巴西都是全年多 雨的,无需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9 题详解】 对比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可以看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大气 水分增加,增加了土壤水分、增加了大气水汽,空气湿度上升,A 错;提高了土壤抗旱能力, B 错;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空气含量下降,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透气性,C 错;大气悬 浮质下降,减少空气污染,D 正确。 【10 题详解】 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可以增加土壤水分、肥力,利于提高大气水分,降低空气中的悬浮质, 四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采用“保护性耕作法”利于其土壤的保护及大 气质量改善;新加坡、比利时、巴西都是全年多雨的,无需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选 A 正 确。读法国罗讷河示意图回答 11. 罗讷河较少发生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 A. 上游湖泊沼泽众多,调节径流能力强 B. 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C.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D. 流域内农业发达,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水量少 12. 罗讷河上下游的主要的汛期及成因 A. 上游夏汛,季风气候夏季多雨 B. 下游夏汛,受盛行西风控制 C. 上游春汛,季节性积雪融化 D. 下游夏汛,季节性积雪融化 13. 罗讷河流域曾经经历了从建大坝到拆大坝的过程,导致大坝拆除的原因有 A. 位于板块交界处,大坝不稳定 B. 法国以核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水能需求量小 C. 河道淤积,大坝的经济效益降低 D. 为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试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流域的综合开发【11 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罗讷河上游湖泊沼泽众多,调节径流能力强,A 正确;该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 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罗讷河位于山地迎风坡;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降水少;农业引水灌溉与洪涝灾害没有相关性。 【12 题详解】 从图中看上游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下游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形成冬汛。 【13 题详解】 大坝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D 正确。 据题意回答下面问题。 14.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在兴元府生活,其间和其后创作了大量有关该地的诗文。根据下列陆 游诗文推测兴元府可能是今哪个城市? ①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 ②夏中高凉最可喜,不省举手驱蚊蛇 ③小猎南山雪未消,秀旗斜卷玉骆骄 ④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 A. 陕西汉中 B. 湖北武汉 C. 甘肃玉门 D. 福建厦门 15. 关于兴元府的地理概况正确的是 A. 降水集中于四五月期间 B. 主要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C. 水力资源丰富 D. 土层深厚,种植业比重大 【答案】14. A 15. D 【解析】 试题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 【14 题详解】 寒食节是冬至后 105 日,约为 4 月初,4 月初才换春衫,应为我国北方地区,A 正确。【15 题详解】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 7、8 月;主要以种植冬小麦或小米为主; 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少,水力资源不丰富;土层深厚,种植业比重大,D 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农作物主产区某年 6 月 16 日发育及收获进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该农作物在甲乙两地的发育晚于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降水较少 B. 地势较高 C. 技术落后 D. 旱灾频发 17. 该农作物在丙地与同纬度内陆地区同时成熟,但丙地收割却较晚 原因可能是 A. 阴雨天气不利于收割和晾晒 B. 机械化水平低影响收割进度 C. 劳动力短缺影响收割进度 D. 市场价格走低导致农民收割意愿不强 【答案】16. B 17. A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图示甲位于青藏高原,乙位于黄土高原,该农作物能生长, 说明有充足灌溉水源,降水不是主要原因;作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与同纬度地 区相比,两地海拔高气温低,发育晚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技术落后,旱灾频发不是作物发育 晚的主要原因。该农作物 6 月在华北地区成熟,应是冬小麦;丙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6 月正 值梅雨季,阴雨天气多,不利于收割和晾晒,收割较晚;丙地位于沿海发达地区,机械化水 平高;东部地区人口多,劳动力不短缺;市场价格不会影响收割意愿。 【16 题详解】 图示甲位于青藏高原,乙位于黄土高原,该农作物能生长,说明有充足灌溉水源,降水不是 主要原因,A 错;作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两地海拔高气温低, 发育晚于同纬度其它地区,B 正确;技术落后,旱灾频发不是作物发育晚的主要原因, C、D 错。选 B 正确。 【17 题详解】 的该农作物 6 月在华北地区成熟,应 冬小麦;丙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6 月正值梅雨季,阴雨 天气多,不利于收割和晾晒,收割较晚,A 正确;丙地位于沿海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高,B 错;东部地区人口多,劳动力不短缺,C 错;市场价格不会影响收割意愿,D 错。选 A 正确。 某普通服装加工厂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广东东莞建厂,服装面料购自新疆,服装主要销 往东南亚。进入 21 世纪后,该厂决定迁至新疆,并建立了自己的服装面料加工厂,服装主要 销往中亚和东欧等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与广东省相比,在新疆生产服装面料的突出优势是 A. 劳动力丰富 B. 生态环境好 C. 原料丰富 D. 交通便利 19. 服装厂迁至新疆后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加工厂,主要是为了 A. 扩大生产规模 B. 降低原料成本 C. 利用廉价劳动力 D. 设计时尚服装 20. 企业在新疆建厂后,服装销售地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有利于 A. 降低运输成本 B. 提高服装价格 C. 改善交通运输 D. 精准对接市场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 位因素。 18 题详解】 新疆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棉花的品质好,与广东省相比,在新疆生产服装面料的突出优 势是原料丰富,选择 C。 【19 题详解】 服装厂迁至新疆后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加工厂,接近了原料产地,降低原料成本,B 正确;服装 厂迁至新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利用廉价劳动力,AC 错误;新疆技术落后,不 是为了设计时尚服装,D 错误。 【20 题详解】 企业在新疆建厂后,服装从销往东南亚改为中亚和东欧等地,新疆更接近中亚和东欧等地, 这一变化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A 正确;与提高服装价格、改善交通运输、精准对接市场关系 不大,BCD 错误。 是 【兰新高铁(图甲)于 2014 年 12 月底建成通车。图乙为兰新高铁新疆段某防护措施图,据此 完成下列各题。 21. 兰新高铁与兰新铁路的线路不完全重合,主要原因是 A. 雪山连绵,地形阻隔 B. 加速青海省矿产资源的开发 C. 沿河谷修筑,较低成本 D. 加强区际联系,方便人们出行 22. 图乙中新疆段防护设施 T 的主要功能是 A. 防风沙 B. 防动物侵袭 C. 防低温 D. 防噪声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 题详解】 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兰新高铁主要是客运,考虑沿线通过的城市,加 强区际联系,方便人们出行;地形、资源开发都不是主因。选 D 正确。 【22 题详解】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高铁沿线防护墙主要是防风沙的作用;不能防低温; 防护设施透气,不能防噪声;高铁建设一般为动物留有通道,不是防动物侵袭的。选 A 正确。 【点睛】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家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1、杜会经济因家决定交通运愉点、线和网的布局。 2、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 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国家。 3、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 4、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 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读某城市近 30 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3.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 abc 三点所代表的时间,由早到晚的排序正确的是 A. abc B. cab C. cba D. bac 24. 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a 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 b 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 c 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 b-c 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23. A 24.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角坐标图判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区域发展 阶段特点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不大。 【23 题详解】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般规律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 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故选 A。 【24 题详解】 a 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大,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 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是区域工业化阶段;c 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在 b~c 阶段因区域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会出现企业外迁现象。故选 D。 滇中引水工程从丽江市石鼓镇上游金沙江右岸取水,沿线经过丽江、昆明、红河等 6 个 州市,终点为红河新坡背。输水总干渠布置隧洞 63 座,总长 607.44 千米,占干渠总长的 92%。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滇中引水总干渠如此选线的优势不包括 A. 充分发挥高差优势,自流引水 B. 水源地位于上游,水质清洁 C. 线路短,工程量小 D. 水量较大,便于为沿线城镇供水 26. 引水工程建成运行后,为滇中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表现为 ①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态及水环境状况 ②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 ③有效保障工业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7. 滇中引水工程采用隧洞输水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水量蒸发 ②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 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④ 充分保障供水水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5. C 26. D 27. B 【解析】 【25 题详解】滇中引水总干渠如此选线的优势是充分发挥高差优势,自流引水,A 包括。水源地位于上游, 水质清洁,B 包括。图中线路拐弯,线路较长,工程量增大,C 不包括,选 C。水量较大,便 于为沿线城市供水,D 包括。故答案选 C 项。 【26 题详解】 引水工程建成运行后,能够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态及水环境状况,是生态效益,①排除。有效 保障工业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效益,③排除。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 是社会效益,②正确;增加就业机会,是社会效益,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 D。 【27 题详解】 滇中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引水工程采用隧洞输水方式,有利于减少水量蒸发,①对。涵 洞输水要采取防渗漏措施,目的是输水,不会回补地下水,②错。对沿线补给少,不利于改 善沿线生态环境,③错。受地表环境影响小,有利于充分保障供水水质,④对。B 对,A、C、 D 错。 中国能源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区域产出的能源除了满足本区域消费外,还有盈余, 有的区域产出的能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区域之间需要通过能源流动满足能源消费需 求。图甲为 2000~2010 年中国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年均能源消费盈余和缺口示意图,图乙为 2000~2010 年中国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节能潜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 下列关于能源输出大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源输出大省都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B. 由图可知,山西省的产煤量居全国首位 C. 2000~2010 年年均能源输出最多的为山西省 D. 能源输出大省的环境污染均重于东部省区 29.能源输入大省环境产出(产出一定的产能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节能潜力较大,主要 原因可能是 A. 产业结构较优 B. 能源结构不合理 C. 经济发展水平高 D. 第三产业比重大 【答案】28. C 29. B 【解析】 【28 题详解】 我国能源输出大省不全属于中西部地区,黑龙江省属于东北地区,A 错误;图中反映的是能源 消费盈余量,并不能直接得知产煤总量的多少,B 错误;从图中可知,山西省能源盈余量最多, 所以能源输出也最多,C 正确;能源输出大省的环境污染不一定重于东部地区,D 错误,故该 题选 C。 【29 题详解】 环境产出节能潜力大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主要原因可能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或者节能减排效果不明显等,其他选项都可推测该地区环境较 好,故该题选 B。 【点睛】注意能源消费盈余量和产煤总量之间的差异,环境产出节能潜力大意味目前环境质 量差,提高的空间大。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 267.4 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 187.3 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 化 17.3 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 36.3 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 9 个 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99%。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0. 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内蒙古、甘、藏、青 B. 新、内蒙古、藏、青 C. 青、藏、内蒙古、新 D. 新、藏、甘、青 31. 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甘肃、河北 B. 新疆、内蒙古 C. 陕西、宁夏 D. 青海、西藏 32. 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 大面积植树造林 B.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 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 禁止砍伐林木 【答案】30. B 31. D 32. B 【解析】 【30 题详解】由图示荒漠化占比及各省面积可以看出,新疆面积最大,荒漠化比例最高,荒漠化面积最大; 内蒙古面积大,荒漠化比例最二,荒漠化面积最二;面积第三的西藏荒漠化比例占比第三, 荒漠化面积第三;青海第四。选 B 正确。 【31 题详解】 冻融荒漠化主要是因为寒冷而导致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 原和高海拔地区;青海、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为主,冻融荒漠化面积大;河北、陕 西、宁夏、内蒙古境内高山少,冻融荒漠化面积较小;甘肃、新疆境内高山较青藏地区少, 冻融荒漠化面积较小。选 D 正确。 【32 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主要分布于绿洲边缘,防治荒漠化主要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 林体系;该地气候干旱、缺水,大面积植树造林,不适合;扩大绿洲农业种植面积,会加剧 水资源消耗;禁止砍伐林木不是治疗荒漠化的根本。选 B 正确。 【点睛】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3、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 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林;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 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 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完成下列各题。 33. 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 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 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 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34. 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 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 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答案】33. C 34. A 【解析】 本组题考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知识。 【33 题详解】 从图中看湖泊湿地与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全部湿地和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 正相关关系,导致总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沼泽湿地,沼泽湿地随干燥 度的变化最明显。故选 C。 【34 题详解】 黄河下游湿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泽湿地,上游来水量大,河口的沼泽湿地面积就大,A 正 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蓄水工程建设,以满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 湿地;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不宜发展水稻生产,因此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不是提高湿 地率的有效措施。故选 A。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5.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B. 交通条件的地区差异 C. 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 D. 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 36. 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加了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B. 只促进迁出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C. 发达地区迁出主要是技术指向型工业 D. 导致迁出区生产成本升高 【答案】35. D 36. A 【解析】 【35 题详解】 珠三角经济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生 产成本越来越高,粤北、粤东、粤西相比珠三角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更低;所以近年来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选 D 正确。 【36 题详解】 产业转移对迁入区而言,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A 正确;对迁出区而言, 不只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还利于环境质量的提升,B 错;发达地区迁出的主要是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C 错;迁出区是因为原有产业生产成本日益升高,导致向 生产成本低的地区迁移,D 错。选 A 正确。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对转出地区-------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嫁了污染,改善了环境;失业人数增加。 对转入地区------缩短了产业升级 时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 了经济发展;增加了环境污染。 下图为我国“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 图中数码与下列地理事项组合正确的是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 c.工业终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A. ①c ②a ③b B. ①a ②c ③b C. ①a ②b ③c D. ①b ②a ③c 38. 下列案例不属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是 A.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 B. 北京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 C.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D. 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 【答案】37. B 38. C 【解析】 【37 题详解】 北京作为知识型城市,提供产业与技术扩散;天津是制造业城市,提供工业终端产品与高技 术产品;河北资源、劳动力丰富,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可提供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初 级产品;所以①a ②c ③b 组合正确。选 B 正确。 【38 题详解】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是在京津冀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 通,利于加强京津联系与互通,A 正确;北京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利于优化京津冀区域的 的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与合作,B 正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 迁移,D 正确;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京津冀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与一体化关联不大, C 错。选 C 正确。 RS、GPS 和 GIS 统称为 3S 技术,现已在地理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联 系所学回答下列各题。 39. 投资商在某城市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可利用该城市的 GIS 系统作综合分析, 调取的主要参考图层是 A. 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 B. 地形图层和供应商分布图层 C. 工业区图层和居住区图层 D. 服务企业图层和通讯图层 40.一支地理考察队所用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信号接收机显示如图界面,据此判断该考察队可 能 A. 在喜马拉雅山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 B. 在柴达木盆地考察地质构造 C. 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 D. 在河西走廊寻找地下水 【答案】39. A 40. C 【解析】 【3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商业网点的选择。投资商在某城市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可利用该城市 的 GIS 系统作综合分析,调取的主要参考图层是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交通便捷,消费人群 多。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 【4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判断,该地位于在塔里木盆地。所以本题 选择 C 选项。 第Ⅱ卷 (共 40 分) 二、读图综合题(40 分)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江汉平原是在古云梦泽上发育的年轻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平,西北部海拔 35 米左右, 东南在 5 米唐宋荆江(长江的枝江至城陵矶段)统一河道形成以前,荆江两岸存在着众多分流 水口(穴口),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为荒芜的低洼湿地,人烟稀少,公元 1300 年前后,荆江北 堤完成,使北岸滤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全部堵塞。从此,长江大部分水、沙由南岸排入洞庭湖 区,汉江带来的泥沙对江汉平原地形的进步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江汉平原进入了大规模 开发时期。 (1)简析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地势特征 形成和湖泊分布的影响。 (2)自荆江北堤完成迄今数百年间,洞庭湖面积经过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简析其原 因。 (3)简述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荆江土北堤修建后江汉平原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汉江,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湖 盆后形成巨大的冲积扇(2 分)。冲积扇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西北部堆积的泥沙多,地势高东南 部谁积的泥沙少,地势低。东南部低洼地积水成湖,故湖泊多分布在东南部。 (2)早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后抬高了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 之后,由于泥沙沉积的逐渐增多,湖床抬髙,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 (3)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 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鱼 米之乡”。 【解析】 本题以长江荆江河段为背景,考查荆江大堤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等 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对区域地势特征、湖泊分布的影响。读图分析可知,汉江在荆江 的的西北部,由于荆江九曲回肠,流速减缓,河床较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荆江北堤修建后, 当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受堤坝的阻挡作用,沉积物项西 南方向沉积减少,东南部阻挡较少,从而导致冲积扇向东南逐渐伸展;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 具有分异规律,沉积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颗粒物质逐渐减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 降低。东南部地势较低,多洼地,容易积水,从而形成湖泊湿地。 (2)本题主要考查湖泊变化的原因。荆江北堤建设是洞庭湖面积先扩大的原因,后期逐渐缩 小原因主要和人类活动有关。早期,由于荆江北堤的建设,荆江河水不再向北泛滥,从而使 荆江水体向南流,注入洞庭湖,增加洞庭湖的水量,提高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 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有不断地泥沙沉积,从而导致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 田,湖泊转为萎缩。 点睛:湖泊湿地面临的问题: (一)内流湖存在问题、成因、措施: 问题:湖泊萎缩,水量减少,水位降低,盐度升高 注:湖泊面积没变,湖泊的汇水面积不变 成因:自然原因:1、深居内陆,降水量少;2、气候变暖,冰川补给量减少;3、气候变暖, 蒸发量大 。 人为原因:1、河流沿岸居民大量引水灌溉,致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2、河流中上游植被 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 措施:1、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2、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量;3、农业 生产,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技术)。 (二)外流湖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问题: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主要是湖泊面积减小,汇水面积减小)。 原因:1、湖区围湖造田;2、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湖区泥 沙淤积 。 措施:1、退耕还湖;2、河流中上游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市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 地。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盘山公路运输。2014 年,缅甸政府颁布削减天然柚木砍伐、 限制原木出口条例。下图为缅缅甸及周边略图。材料二:柚木多分布在海拔 700-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喜光喜湿,适宜生长的 绝对温度不低于 2℃,生长旺盛期需降雨量 1100-3800 毫米,忌土壤过湿。 (1)从地形角度分析甲地区有利于柚木生长的自然条件。 (2)指出乙河流域在 11 月-次年 4 月的主要气象灾害,简述缅甸减少天然柚木砍伐对该气象 灾害的缓解作用。 (3)近年来,仰光市逐渐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简析其优势条件。 (4)说明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公路运输的原因。 【答案】(1)夏季,山地抬升西南季风,降水多;冬季北部高山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 较高;地形坡度大,排水条件好。 (2)干旱 蒸腾加强,空气湿度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在旱季可补给地表水,使 旱季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干旱缺水。 (3)林木资源集散地,原料丰富;沿海港口城市,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人口多,劳动 力丰富且廉价;产业基础较好,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4)柚木原产地离我国近;公路修建难度较小;河流落差达,水运条件差;缺乏直通中国的 铁路。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详解】(1)甲地区有利于柚木生长的自然条件应结合材料“柚木多分布在海拔 700-800 米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喜光喜湿,适宜生长的绝对温度不低于 2℃,生长旺盛期需降雨量 1100-3800毫米,忌土壤过湿”来分析;柚木生长需水量大,甲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 水多;柚木生长绝对温度不低于 2℃,甲地北部高山高原可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气温较高; 柚木生长忌土壤过湿,甲地地形坡度大,排水条件好。 (2)乙河流域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11 月-次年 4 月是旱季,主要气象 灾害是干旱,植被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柚木砍伐可使蒸腾加强,空气湿度增 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在旱季可补给地表水,使旱季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 干旱缺水。 (3)仰光市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的优势条件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可从原 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方面来分析;由材料“缅甸是世界上重要 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市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可分析出,仰光是林木资源 集散地,原料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从图中看仰光是沿海港口城市, 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4)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公路运输的主要原因是柚木原产地离我国近,地形以山地 为主,公路修建难度较小;河流落差达,水运条件差 ;缺乏直通中国的铁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