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 答案 D。A.没有写信 B.先在外班,后做知府,才干优长是在做知府之后。C.贾雨村说的是
甄府的公子,不是宝玉。
2.答案 C。 A.樯木 B.瑞珠 D.代祭
3.A《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编写的,不是先秦作品。
4.A《世说新语》收录的是志人小说,应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5.D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不包括《儒林外史》,另一篇是曾朴的《孽海花》
6.D(“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
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
7.B(这里考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语句,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判断,①②⑤⑦为
贾宝玉,③④为王熙凤,所以选 B。)
8.C(只突出富贵与别家不同,没有揭示来源和地位。)
9.B
10.C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11.D(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我国的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
时期,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2. B(出自《伤逝》中的子君,体现一个女子的果敢与坚决,精神的觉醒与独立。)
13. B (高家第二代克字辈属于“堕落的一代”,以克安、克定等人为代表,整天无所事事,
抽烟、打牌、捧戏子------表明这个封建大家庭已病入膏肓。)
14.A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属于自叙传抒情小说。)
15.D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
书”。
16.B B 项为比喻,不是借代。
【知识链接】 婉曲是用同义的言语委婉曲折地烘托暗示某些不便或不愿直接表达的本意的
修辞方式。婉曲也叫讳饰,或叫避讳。婉曲有时借用双关、比喻等修辞格来表现。恰当地运
用婉曲,能避免刺激性言语,减轻交际对象在心理和感情上的压力、痛苦和不快,增添婉转、
含蓄或幽默等各种情趣,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此外,婉曲也可用于对反面形象的讽
刺和嘲弄。
【示例】张三满脸疑惑地问李四:“你不是已经光荣了吗?”“马克思说:‘革命尚未成功,
你还是回去吧!’”李四笑着说,“于是我就回来了。”
17.D 根据语段陈述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为主语更合适,
据此排除 A、C 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突出
的应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带给人的不好的影响,D 项比 B 项的表述更能突出重点,且句子
中“因为……,更为主要的是……”的表述与“从而……”衔接更紧密。故选 D。
18.B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
上发生的坏事)。结合原文“这绝不是……,事实……”可知,应用“危言耸听”。显而易见:
(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
多说”,应用“显而易见”。不只:不但,不仅。多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中。不止:①继
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原文有“也”,应用“不只”。唾弃:鄙弃。厌弃:厌
恶而嫌弃。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应用“厌弃”。
19.C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语都应放在
关联词之后,所以应把“她”移至“虽然”之后;其二,不合逻辑,“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2
力”和“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应互换位置。综上,选择 C 项。
20.【答案】 B(老人的自言自语为其心理活动的外露,作者对其寄予同情也不对。)
21.【答案】 D(“在现实社会中要生存就必须心狠,你不弄死它,它就有可能弄死你”不对。)
22.【答案】 B
23.【答案】 C(惠特曼是诗人。)
24.C 25.A 先总说戏曲特点“唯美”,再指出“美”与“丑”关系,引出“丑”,最后说“丑”
的作用及传统。
26.C 27.C 28.B
【分析】这 3 道题需要先读懂语段,再根据语段中句间关系和前后意思做出判断,完成选择。
语段主要论述了戏曲的发展问题,从传承和创新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戏曲传承与创新并重
的结论。
26.题解析:这道试题考查语句的连贯,做题的基本原则是“瞻前顾后”。括号前面的句子“创
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主语是“创新”,根据语义的连贯性,下一句话重点应该
也是“创新”而不是“当代戏曲的发展”,因此排除 A、B 两项。根据句子成分分析,D 选项
的主干为“创新精神的缺失起了制约作用”,选项侧重“制约作用”。按照瞻前顾后的原则,
后文的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侧重强调戏曲的发展问
题,并非是制约作用,排除 D。故答案选 C。
27.题解析:成语辨析和使用要在了解成语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寿终正
寝:寿终,人年老而自然死亡;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人死亡后一般停放在正屋)。原指老死
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
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结合语境,“如
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就在数百年前就没有了,灭亡了”,
因此无疾而终是不恰当的,排除 B、D。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
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
留史册。语境“没有一位京剧名伶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
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戏剧演员,后边举梅兰芳
的例子,可知名噪一时不正确,排除 A。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
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兼容并蓄是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
来的意思。兼容并蓄中语素“蓄”强调保存,和语境“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
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矛盾。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
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比喻照样
模仿。语境中该成语后半部分语句是“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由上文可知保守情绪即为
“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排除“按图索骥”。答案选 C。
28.题解析:眼花缭乱是人感到眼花缭乱,事物本身是不会眼花缭乱的,因此应该加上“令人”
二字,排除 A、D;“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是作者否定的创新,是对前面“传
承中的创新”的补充说明,不能充当主语,因此前面需要加上“这样”补足句子成分语意表
达才更准确。答案选 B。
29. C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作品。
30. B “剧本由曲、白、词三部分组成”错误,元杂剧剧本,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
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31.D “端正好”是曲牌名,“正宫”是宫调。
32. D D 项错误,“素车白马”是借代。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33. B 第二句使用“反问句”质询天地)3
34. C ⑥是总起句,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故⑥应为首句。①④是窦娥“温顺”的具体体现,
根据句意,应将④放①后。②中的“这最起码的要求”指④中的“生存下去”,故②放④后。
③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补充,应放最后。⑤在内容上紧承③,且⑤中的“她们”指③中
的“窦娥这样的妇女”,故⑤放③后。故正确的选项为 C 项。
35.D “文革”时期,前几年只有革命样板戏独步舞台,但并不是没有其他代表作品,如
1970 年后陈健秋反应秋收起义前夕湖南农民运动的《枫树湾》。
36.D A 错在“戏剧创作逐渐出现反帝斗争的内容”,这是五四时期剧作的特点。B 项,《雷
雨》发表时间为 1934 年,彼时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阶段。C 项,老舍“通过几个主要人
物生活命运在 50 年中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旧中国的变迁”的作品是 1957 年的《茶馆》。
37.A 解析: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所以虽然现场的体验感会
更强,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的场合不限于舞台,这样看可以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戏剧。
38.B 解析: A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舞台说明是戏剧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
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
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
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C 戏剧的语言特色中要求要展现个性表现力,并且要有鲜明的人物对话,这些都是塑造人物
形象。
D 戏剧的语言除了台词还包括舞台说明。
39.戏剧的语言要求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40.A(“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平步青云”比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而
从周萍本身看,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自己并未达到什么地位。)
41.D.
42.B(与原文不符)
43.A.
44.C 解析:(1)“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
或施政有重变革;“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 1 空介绍的是悲剧《哈姆莱特》,属于文学方面的,应该用“推陈出
新”。
(2)“起伏跌宕”指的是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
应该用“起伏跌宕”。
(3)“众说纷纭”是指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强调“说”;“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
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第三空上文内容是“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同台“表
演”,应选与之对应的“百家争鸣”。
(4)“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振聋发聩”用来比喻用语
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第四空用于修饰朴素自然的诗句传达的感情,应该用“扣人心弦”。
45. B 解析:上文观点句是“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列举的《哈
姆莱特》的例子突出了新意,要补写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应照应“创新者”“新意”,首
句应写成“不拘泥于.....句式,排除 AC ; D 项,“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
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结构混乱,应该排除,故选 B。
46. A 解析:仔细阅读划线句子“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务思的人文主义者,
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第一个分句的主
语是哈姆莱特,第二个分句“表达”前缺主语排除 BC;“表达……企图”搭配不当,排除 D,4
故选 A。
47.B 48.D 49.D 50.B (B 哈姆莱特误杀的是奥菲利亚的父亲)
51.A (A 四大悲剧中无《罗密欧与朱丽叶》)
52.C (C 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
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
53. B (雷欧提斯的性格并不懦弱和迟疑,他在比剑中迟迟不能动手,最后还向王子透露了
真相的原因,应该是他内心的善良)
54.D (了解背景是解读《哈姆莱特》的关键。A、B、C 三项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读该剧,
该剧借哈姆莱特之口,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而非浪漫主义理想)
55.C(这句话从观众的角度上说,体现的是艺术鉴赏的个体差异性和丰富性,不涉及鉴赏水
平的高低)
56.D。A《浮士德》歌德作品,B《茶花女》小仲马作品,C《艾那尼》雨果作品。
57.A。古希腊是外国文学发源地。
58.C。“三一律”要求每剧只能描写一个单一的事件,事件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且只能
在一天之内结束,并不涉及对于人物的要求。人物可以是多个。
59.B。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B 为干扰选项,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时期喜剧作家。
60.C。《等待戈多》中开场努力脱鞋的人是爱斯特拉冈,后半部分正确。
61.略。6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