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12月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l Li-7 C-12 0-16 Na-23 Al-27 Cl-35.5 Cu-64 Sn-119 Ca-70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产大飞机一C919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处理
C.“天舟-号”上使用了大最的合金材料,合金材料的组成元素不一定全部是金属元素
D. 75%的酒精溶液和稀商锰酸钾溶液均可用于杀菌、消毒,其原理相同
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 mol/L LSO4溶液与0.2mol/L KC1溶液中的K+数目均为0.2NA
B. 4.6g金属钠与500mL0.2mol•L-1的醋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含有Feh溶液中通入适当的氣气,当有imoiFe2+被氧化时,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NA
D.标况下,22.4L的CH2C12含有的氯原子为2NA
9. 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满足以下条件:①在元素周期表中,Z与Y、W均相邻;②X、Y、W分别位于不同周期;③y、Z、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阴离子的离子半径:W>Y>Z>X
B. X、Y、Z既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又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 W的常见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D. X分别与Y、Z形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最多只有5种
10.磷酸毗醛素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式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
B.滴入酸性KMn0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能证明其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
C.该有机物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盐
D. lmol该有机物与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5molNaOH
11.如图为某实验小组设计的联合探究氯碱工业原理和粗铜精炼原理的实验装置,其中甲装置中X为阳离子交换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一段时间后,甲装置中生成的氢氧化钠在铁极区
B. N为电源负极
C.当甲池中生成标准状况下(不考虑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22.4L气体
时,乙池中精铜电极增重64g
D.反应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12.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13.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2S03溶液,测定混合后溶液pH随混合前溶液中c(S032-)/c(Fe3+)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实验发现:
i.a点溶液透明澄清,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后,立即产生灰白色沉淀,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
ii.c点和d点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无气体逸出。取其上层清液滴加NaOH溶液后无明显现象,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向a点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B. b 点较 a 点溶液 pH 升高的主要原因:2Fe3++ S032-+ H20 =2Fe2+ + S042-+ 2H+
C. c 点溶液中发生的主要反应:2Fe3+ + 3S032-+6H20= 2Fe(0H)3↓ + 3H2S03
D.向d点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再滴加NaOH溶液,红色加深
26.(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Li—CuO 二次电池的比能量高、工作温度宽,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空间领域。
(1) Li-CuO电池中,CuO做 极(1分)。(填“正”或“负”)
(2) 比能最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用来衡量电池的优劣。比较Li、Na、A1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的大小: (1分)。
通过如下过程制备CuO。
① 过程I,H202的作用是 。
② 程Ⅱ产生Cu2(0H)2C03和某种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过程II,将CuS04溶液加到Na2C03溶液中,研究二者不同物质的位之比与产品纯度的关系(用测定铜元素的百分含俄来表征产品的纯度),结果如图1下:
己知:Cu2(0H)2C03中铜元素的百分含量为57.7%。
二者比值为1:0.8时,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 。
③过程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Li—CuO 二次电池以含Li+的有机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其工作原理示意如图二,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27.(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出的NOx、S02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物质,其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
I. NOx的消除。汽车尾气中的NO(g)和CO(g)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2)某研究小组探究催化剂对CO、NO转化的影响。将NO和CO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相同时间内测量逸出气体中NO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下 图所示。
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两种催化剂均能降低活化能,但△H不变
B.相同条件下,改变压强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C.曲线II中的催化剂适用于450°C左右脱氮
D.曲线II中催化剂脱氮率比曲线I中的高
②若低于200-C,图中曲线I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为 ;判断a点是否为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并说明其理由: 。
(3)某研究小组对反应NO2+SO2=SO3+NO △H”“=”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