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244272

大小:645.68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3-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试题分数:100 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 60 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 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A. 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利于国家统一 C. 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 D. 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出来“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说明被消灭的诸侯 国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间的征战,姬姓相灭诸侯国的更少,明显是宗法观念仍有影响力。故选 C。材料“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 60 个以上”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实是周王室衰 微的表现,周天子权威已经不足以维持秩序了,故排除 A。材料没有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 析诸侯争霸的影响,故 B 与材料无关,排除 B。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 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故 D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 【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的解 读,考查的是宗法制的考点。 2.明成祖朱棣始设内阁,“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据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皇帝意图限制内阁,加强皇权 B. 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C. 内阁成员文化素质和权力较低 D. 内阁便于干预朝政 【答案】A 【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可以看出内阁主要是帮助皇帝编写文件, 其实质是皇帝特定的秘书机构;根据材料“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可以看出内阁不是中 央一级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朱棣限制内 阁的权力,与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无关,B 选项排除。内阁成员文化素质较低与材料无关,且不 符合史实,C 选项排除。内阁便于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内阁不属于国家正式行政部门,无决 策权和行政权,D 选项排除。 【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 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 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3.汉初出于对抗项羽的需要,兴起了韩信等强力诸侯,如果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地位和权力,势 必威胁汉朝的统治,因此不得不分封异姓王。后来通过一些手段逐一剪除了这些异姓王,同 时大肆分封同姓王。这一变化 A. 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埋下伏笔 B. 基本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 表明汉初分封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 完全恢复了西周时的分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虽然后来 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但当时的刘邦不得不分封异姓王。后来通过一些 手段逐一剪除了这些异姓王,同时大肆分封同姓王,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地位,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故 A 正确。 汉初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材料“汉初出于对抗项羽的需要,兴 起了韩信等强力诸侯”可见汉初实行分封制是现实的需要,符合当时国情,排除 C;D 项表述 不符合史实,汉初并没有恢复分封制,而是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学生根据这种制度的特点即可作出判断。 4.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 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的标语,四周 24 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 24 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 A. 中共二大 B. 中共三大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四周 24 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 24 个春秋”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 于 1921 年,走过 24 年,则为 1945 年,可得出为 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答案为 C。中共二 大是 1922 年,中共三大是 1923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 1949 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5.漫画是一种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的一种 视觉艺术形式。下列反映《马关条约》签订所带来后果的漫画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A 选项符合题意。《南京 条约》中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B 选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 的工具,C 选项排除。D 选项描述的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点睛】《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 6.1933 年的长城抗战,是中日两国继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之后的第三次交锋。在东北 军溃逃下,中央军、西北军 20 万人与 8 万日军激战四个月,此后中日签署了《塘沽协定》, 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国军队不得进入冀东非武装区。这反映了 A. 地方军阀派系是抗战的毒瘤 B. 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屈辱求和 C. 十四年抗战初期斗争形势艰巨 D. 日军灭亡中国 计划被粉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东北军溃逃下,中央军、西北军 20 万人与 8 万日军激战四个月”可知 当时不同势力之间对于抗日的态度不同,因此抗战初期斗争形式艰巨,选项 C 正确;西北军 积极抗战,因此选项 A 排除;中央军与日军激战四个月,可见当时国民政府积极抗战,选项 B 排除;根据《塘沽协定》规定“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国军队不得进入冀东非武装区”,说明 日军的侵略计划得到了实施,选项 D 排除。 7.1903 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片段: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 稍慢即常驻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二、群峰会议曰:“如有 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它旨在培养学生 A. 自由平等,反战和平的观念 B. 与时俱进,革新开放的精神 C. 自立自强,爱家爱国的品质 D. 民主法治,人权平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通过以牛马命运为例唤醒学生的自主独立意 识,通过宣扬群峰会议精神以唤起学生民族民主意识,故 C 项正确;A 项,题干未体现战反 的战和平理念,排除;B 项,题干不能反映时代改革精神,排除;D 项,题干未涉及人权法治内 容,排除。 8.有人说: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 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扔,满 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将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 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 不认为孙文实力强大,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清政府的舆论掌控问题,故③错误。 故排除 ABD,C 符合题意。 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 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 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一致,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故答案为 D 项;只有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 A 项;辛亥革命是由 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 B 项;辛亥革命爆发前没有建立起统一战线,排除 C 项。 【点睛】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双重社会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本国封建势力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而中国人民在反抗本国封建势力追求民主进步 的同时,还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即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民 主革命的主题。 10.“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 衷心的祝贺……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 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这一文告 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倡议国共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大陆 1979 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 国,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对立,成为走向合作与对话的第一步,故选 A 项;“一国两制”构想 的提出是在 80 年代,故排除 B 项;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排除 C 项;《告台湾同胞书》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并不是倡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 判,故排除 D 项。 11.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 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 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 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 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 A 项正确;材料讨 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 BD 两 项错误;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故 C 项说法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12.1949 年 12 月,毛泽东在发回电给刘少奇和周恩来时说:“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 题,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一负责代表来 北京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秉承的方针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互相尊重主权的完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 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 系故 C 项正确;A 项,“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打扫干浄屋 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不符合题意, 排除。D 项,互相尊重主权的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3.下图为创作于 1954 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A. 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 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C. 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1954 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的是农业合作化,体现出 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 D 项正确。材料中的是“社”是农业合作社,故 A 项错误。土地 改革是 1950-1952 年,此时已经完成,故 B 项错误。素描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故 C 项错误。 【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1954 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的是农业合作 化。 14.梭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称之为“pentakosiomedimnoi”,最低等级称之为 “thetes”。梭伦还设立两个新的机构——“boule”和“heliaia”,其中前者负责为公民大 会准备议案,后者可受理上诉。当时 A. “thetes”可以成为“boule”的成员 B. “thetes”拥有向“heliaia”申诉 权利 C. “boule”的成员依据职业抽签选举产生 D. “pentakosiomedimnoi”肯定是等级最高的贵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thetes”属于雅典公民,拥有公民权,拥有向“heliaia”申诉的权利,故 B 项正 确;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最低等级“thetes”,不能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故 A 项错误;题干中“‘boule’……前者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结合所学应该是四百人会 议,从四大部落选举产生,非依据职业抽签选举,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 pentakosiomedimnoi 为 500 麦斗级,依据财产等级制,只有每年的谷物收入在 500 麦斗以上的贵族才能入选,实 力非常雄厚的海岸派也可以当选,故 D 项错误。 15.公元前 242 年,罗马增设了外事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 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法律只能是过去的公民法。由于公民法中公法的内容 较多,而外事裁判多与公法内容无涉,公民法就朝着更加独立完善的方向发展。据此可知 A. 外事裁判官不负责公民的民事裁决 B. 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的调整 的C. 公民法没有涉及到私法的相关内容 D. 公民法的发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发展,加上外事裁判官的司法 实践,罗马公民法逐渐发展为万民法,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 的调整,故答案为 B 项。外事裁判官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 诉讼案,排除 A 项;公民法也有涉及到私法的相关内容,排除 C 项;6 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 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排除 D 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 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6.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 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A. 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B. 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C. 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D.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 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国国 王没有了实权,但对英国来说国王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 C 选项正 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国王虽然没有实权,但对英国人来说是权 力的象征,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力,没有体现君主是否有政治上的自由问题,故 A 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明专制下君主仍有实权,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开明专制的特点,故 B 选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没有体现议会是政治中心的问题, 故 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7.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可由三分之二的两院议员提出宪法修正案或由三分之二州议会请求 召开制宪会议提出修正案。1917 年国会在第 18 条修正案时规定:宪法修正案如果在规定的七年内未能得到四分之三州的批准,该修正案便自动消失。第 18 条修正案的规定体现了 A. 议会至上原则 B. 三权分立原则 C. 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 D. 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 18 条修正案的规定涉及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特征,体现了 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选项 C 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选项 A 不符合美 国政治特征,排除;材料涉及中央地方关系,而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关系,选项 B 排除;民主共和原则强调的是民选政府,材料未体现,选项 D 排除。 【点睛】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应当熟悉其内涵。 18.19 世纪末,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傅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 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 (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政府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B. 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C. 马恩直接领导德国共运成效显著 D. 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 国政府采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C 选项错误,马克思去世于 1883 年,恩格斯去世于 1895 年,两人并未直接领导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D 选项错误,当时 德国并未建立责任内阁制。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9.1870 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 1789 年革命前的百 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 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亨利希望恢复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而君主派不同意,说明君主派主张维 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答案为 C;材料体现不出君主派是否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A 错误; 君主派拥护亨利,但不赞同使用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说明他们不主张恢复封建君主统治,B 错 误;材料看不出君主派是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D 错误。 20.“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 25 年来 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 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 起”可知,这一《宣言》指的是《共产党宣言》,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色,故选 C。《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均与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的发展没有关 系,排除 AB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工人阶级”。 21.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 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 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 10 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 民、逃兵、流浪者。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 A. 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 B. 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 C. 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 D. 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 以联系到 1917 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一战。 到 1917 年秋天,俄国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些情况导致革命风暴在俄国大地上酝酿成熟, 最终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为 C;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排除 A;彼得格勒在 1924 年以后改名叫列 宁格勒,所以材料内容不会出现在二战时期,也不会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排除 BD。 2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 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 万亿美元,日本为 3 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 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 的企图是 A.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B. 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 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认为“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这实质是在 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 选项符合题意。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经呈现美、欧、 日三足鼎立的局面,A 选项排除。日本的目的并不是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B 选项排除。 日本愿意承担国际责任以提高政治地位,C 选项排除。 【点睛】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三大目标:(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 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既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 它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3.1990 年 4 月 19 日,经过数周的秘密讨价还价之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 给欧洲理事会的主席寄去了一封联名信。在信中他们不仅提议加速货币联盟的步伐,而且主 动提出了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新倡议。据此可知,法德合作 A. 推动了欧共体的快速发展 B. 有助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C. 标志着欧洲联盟的成立 D. 有利于《罗马条约》笠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突出法德合作对欧共体向更深层次发展所起的作用,从材料中的关联词“不仅 提议加速……而且主动提出……”,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成立于 196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合;C 选项于 1993 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 选项与 1957 年签订,故错误。 24.1969 年哈易斯哈里斯做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人们强烈反对在海外使用美国军事部队。多 数人认为美国“不应该太多地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应该更加集中力量解決我们自己 国内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增加力量,创造繁荣”。这折射出 A. 苏联开始威胁美国本土 B. 美国全球战略面临调整 C.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D. 美国经济已陷入“滞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时间“1969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国 际上的绝对优势缩小,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上所扮演的角色不满,加上国内矛盾逐渐增多,越 来越多的民众感到美国应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即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故 B 项正确。苏联 威胁美国本土的事件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 1962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1991 年苏 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美国经济 陷入“滞胀”是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信息,学生需要结合 美苏冷战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判断。 25.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基出土的“厩苑律”有这样的规定:负责饲养耕牛的厩苑,在四月、 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一壶, 干肉十条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寸要对主事者处笞刑十下。材料不能说明 当时 A. 较为重视农耕畜力的保护 B. 耕牛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C. 已有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D. 铁犁牛耕是各地主要的耕作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能体现各地皆以铁犁牛耕进行耕作,但是符合设问要求“不能说明”。故答案 为 D 项。ABC 项,材料中“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寸 对主事者处笞刑十下”体现了对耕牛的保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技术的出现,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材料中“负责饲养耕牛的厩苑”“田啬夫” 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表述都符合材料或史实, 但不符合设问要求“不能说明”,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 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 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2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图)中的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 的青花瓷。这反映出当时 A.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增进中西交流 B. 瓷器成为欧洲费族的日常生活用品 C. 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格外青睐 D. 中国宋代的制瓷技艺精湛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图片中展示中国的青花瓷在欧洲畅销的场景,说明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格外青睐,故选择 C 项;从唐宋以后中国外销瓷器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故 A 项错误;在 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瓷器在欧洲是奢侈品,不是日常生活用品,故排除 B 项;青花瓷是元 代开始烧制生产,故 D 项错误。 27.南宋末年的许衡认为:发行纸币是“谢法无义”,因为“以数钱墨之资,得以易天下百处之 货,印造概易,生生无穷,源源不竭”,有如“神仙指瓦砾为黄金之术”。该言论的依据是纸 币 A. 容易破损不宜保存 B. 难以防止假币的盛行 C. 易成为政府效财工具 D. 造成纸张大量浪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数钱墨之资,得以易天下百处之货,印造概易,生生无穷,源源不竭”可 知许衡是认为纸币本身价值较低,印刷制造方便,没有提到容易破损不易保存和难以防止制 假的内容,故排除 A、B 项;许衡认为纸币本身价值较低,印刷方便,却能充当货币,从而容 易成为政府敛财的工具,故选 C 项;许衡并没有提到纸张浪费的问题,故排除 D 项。 【点睛】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益州出现的“交子”。“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 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 28.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 13 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 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 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 故排除 BC 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 D 项。29.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己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 居从四品的严复,从 1885 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此现象说明 A 科举制根深蒂固,无法破除 B. 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 C. 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 D. 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四次返乡参加科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洋务运动面临着比较恶劣的社会环境, 故 B 项正确;“无法破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 到维新派的特点,故 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故 D 项排除。 30.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 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 1961 年 底,安徽省 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 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 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 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C. 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D.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大跃 进”、“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等可知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明显不是农民热烈 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A 错误;此时的农村政策仍未进行调整,故 B 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 的试点已经开始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故 D 项错误。 31.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 业大规模出现。1965 年至 1976 年期间,其产值由 5.3 亿元增长到 1239 亿元。到改革开放前, 社队企业发展到 152 万个,总产值达到 493 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24.3%。这一现象A. 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 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队企业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出现和发展壮大,为农 村经济改革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 D 正确;社队企业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故 A 排除;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人民公社体 制优越性的后果,人民公社化属于“左”错误,故 B 排除;社队企业出现于人民公社化时期, 不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 C 排除。 32.1987 年底,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三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子真空器件研究 所组成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如图是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 (向社会公开发行 4000 余万股),是建国后第一家比较规范地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以国有股为 主体的股份制企业。对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开始出现私有股份企业 B. 为浦东开发开放创造了条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7 年底,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三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子真空器件研究所组成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故 D 正 确。清朝末期出现中国私有股份企业,A 错误。材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浦东开发是 进一步开放的标志,与公司发行股票没有必然关系,B 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 在 21 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 错误。 33.“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 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材料中“新路”的本质含义是 A.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B.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 积极融入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说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必然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即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C 正确。A 是计划经济,B 是市场经济,均不符合“新 路”的题意,AB 错误。融入全球化没有体现,D 错误。 34.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一首歌谣指出,当时一种社会风俗造成“行路不自在”“上船着(需要) 人牵,过桥亦艰难”,“有人知不是,风俗放未离(放不下)”。此处所指的社会风俗是 A. 分类械斗 B. 吸食鸦片 C. 缠裹小脚 D. 剃发留辫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行路”、“上船”、“过桥”困难,反映的是缠裹小脚带来的不便,故答案 选择 C;材料中未体现分类械斗、吸食鸦片、剃发留辫,故 A、B、D 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信息“行路”、“上船”、“过桥”的理解,能联系近代中国社 会社会风俗变化解答。 35.在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 平与发展”的变化,这两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大政方针,还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 活。下列服装最能反映出广大人们的衣着强烈地受到“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的是A. 列宁装 B. 中山装 C. 夹克衫 D. 草绿色军装式样的服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受“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广大人们的衣着最明显最强烈的是“武装自己和革命 激情”,D 项正确。列宁装可以体现中苏友好,“战争与革命”不明显,中山装和夹克衫一样 不能充分体现“新中国”的“战争与革命”色彩,A、B、C 项不符合题意。 36.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 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 甜在心头。这说明 A.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可视电话人相看”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传播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 正确;材料强调人们感悟的增强,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不是 其发展本身,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强调人们生活受制于 科技,排除 D。 37.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 16 世纪初期到 17 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 2—3 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 格在 1520—1599 年提高了 2.3 倍;到 16 世纪末,法国物价指数比 16 世纪初高 2.2 倍,英国高 2.6 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答案】D【解析】 【详解】从 16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物价上涨明显,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导 致了欧洲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封建制度逐渐解体,D 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是商业革命的表 现,A 项错误;西方奴隶贸易与拉美劳动力锐减相关,不是欧洲物价上涨的结果,B 项错误; 16 世纪欧洲国家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更需要的是生产商品,而不是从“亚洲”掠夺白银,C 项错误。 【点睛】价格革命表现为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掌握生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因此而实力大增。 38.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上古 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没有全球性大国,15 世纪、16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 荷兰先后成为大国。其原因不包括 A. 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进行海外殖民掠夺 C. 具有勇于探险和开拓的精神 D. 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属于封建国家,掠夺回来的资金未转化为工业 资本;荷兰崛起主要是靠商业资本起家,A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BCD 选项属于西班牙、葡萄 牙及荷兰崛起的共同原因,排除。 39.17 世纪上半叶,土耳其著名历史学家指出,“对于掌握国家事务的人来说,地理科学是必 须掌握的…… 异教徒通过应用……那些学科,发现了新大陆并侵占了印度”,其意在说明 A. 欧洲的宗教斗争围绕地理学科进行 B. 西欧的学科分科促成欧洲社会进步 C. 知识的进步与海外扩张有密切联系 D. 新航路的开辟打断了土耳其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地理学科必要性的证据”“ 应用和尊重各门知识,发现了美 洲大陆并占据了整个印度市场”,说明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也推动了海外扩张, 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题干与宗教斗争无关,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西欧学科分科信息, 排除;D 项,题干未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土耳其扩张的影响,排除。 40.有学者指出,两个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在英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单词是“sheep”(羊),另一个单词是“ship”(船只)。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两样事物 A.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建立 C. 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D. 致使英国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结合近代英国的发展历程可知,“羊”代表的是圈地运 动,“船只”代表的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殖民扩张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还为其提 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 积累,故 C 项正确。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 了对英国的影响,“在各国建立”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这两件事物致使英 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应该越拉越大,故 D 项不符合史实。 41.1862 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 用技术教育。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 的专门学院。”该法案的颁布 A. 反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B. 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 是为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 D. 导致美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862 年……‘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各州开办以讲授农 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可知美国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 展,美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故 A 正确;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 B 错误;此法案是为美国培养技术人才的,不是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故 C 错误;此时 美国生产组织形式尚未出现变化,垄断组织尚未出现,故 D 错误。 42.工业革命之初,英国政府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1833 年,英国下院通过议案:“此项拨款, 不超过 20000 英镑,蒙陛下恩准,拨出以助个人捐款,为大不列颠贫苦阶级儿童之教育修建 学校校舍。”1834 年 3 月 31 日上述款额拨出交付,无额外酬金或任何扣除。从此,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材料表明 A. 自由放任促进教育自由发展 B. 英国国王仍掌握着财政大权 C 基础教育事业仍需政策支持 D. 君主立宪制使首相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工业革命之初,英国政府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 “ 1833 年,英国下院通 过议案:此项拨款,不超过 20000 英镑,蒙陛下恩准,拨出以助个人捐款,为大不列颠贫苦 阶级儿童之教育修建学校校舍。”、“从此,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等信 息可知,英国政府对教育由自由放任到拨款支持,故 C 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没有体现自 由放任促进教育自由发展,A 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是“虚 君”,故 B 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首相掌握实权,且材料没有涉及首相,D 说法错误。 43.《大国崛起》中说:“凯恩斯还专门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 的观点。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 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斯福针对当时状况开出的药方是(  ) A. 自由放任政策 B.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C. 国家干预经济 D. 发展“新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C 正确;A 是胡佛采取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 排除;“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属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错误;发展“新 经济”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经济模式,D错误。 44.“美国经济 1991 年 3 月到 2000 年 2 月出现了持续 107 个月的良好运转态势,失业率和通 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C. 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D.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大力发展“新经 济”,即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故选 C 项;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在罗斯福时期就开始实行,故排 除 A 项;信息技术革命在二战后开始兴起,故排除 B 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是此时美国经 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45.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 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 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 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 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 A 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A。 46.俄罗斯总统普京说:“显然,国家(苏联)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这 时的国家是 ▲ 领导的。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 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材料中“ ▲ ”处应为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勃列日涅夫 【答案】B 【解析】 【详解】列宁领导时期,苏联没有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故 A 项错误;斯大林领导时期,通 过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故 B 正确;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实现了国家的 工业化,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故 CD 项错误。 47.1921 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 2.33 亿普特,1923 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 4.3 亿普特,1926 年为 4.96 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 年到 1926 年,油料籽增加 3.2 倍,动物油增加 2 倍,籽棉增加 27.5 倍,畜皮增加 1 倍。上述现象 出现的原因是,苏联 A. 实行固定粮食税 B. 允许商品自由买卖 C. 实行余粮收集制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21 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提 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A 正确;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属于商业方面 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工业方面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D。 48.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 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 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苏联 A. 计划体制的弊端 B. 科技浮夸现象严重 C. 无计划主义抬头 D. 市场经济 缺少监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电视机爆炸事 件经常发生”反映出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关于民生的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存在严重的 问题,故 A 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苏联现状,不存在浮夸,故 B 不正确;当时苏联处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故 C 不正确;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市场经济, 故 D 不正确。 49.2013 年,美国学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 1780 年到 20 世纪末, 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前 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 遍及全球。……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此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A. 工业生产出现越来越分散现象B.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新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D.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工业民 主化时代。”可知,反映了全球化朝着更深、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也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并未涉及工业生产出现越来越分散现象,故 A 选项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材料中真正意 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的发展,而不是世界市场形成,故 C 选项 错误;材料内容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工业革命给予积极评价,并非强调贫富差距进一 步加大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50.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 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 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 推动了租 调制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灭佛后僧尼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可知增 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巩固政权基础,故 A 项符合题意;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 原因,与材料没有关系,B 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C 项不符合题 意;北周之前就出现了租调制,时间不符,D 项不符合题意。 51.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 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 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 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 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元朝之后列女传数量增多,并且这些女性基 本都是所谓的“贞、孝、节、烈”的典型,结合所学可知,这都体现了封建伦理思想,反映 了宋明理学的思想特征,所以这主要反映了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家法律的内容;B 选项错误,材料彰显的是对妇女在伦理道德上的 要求和束缚,是对妇女地位的贬低,并非提高;D 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理学思想的影响, 并未反映主流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52.《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 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反映了孟子认为 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 斗。由此可知,孟子质疑《尚书·武成》“血流漂杵”的根据和推理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 判断,这说明了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限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 限性,而不是从不同角度解释历史,故 A 项排除。孟子主要是否定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 不是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商亡教训的反思,故 D 项排 除。 【点睛】孟子言论背后的“逻辑”是:天子不应该这么做,所以,尧肯定没有这么做。前提 是价值判断,结论是事实判断。 53.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 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这一 现象表明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B.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问题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 劳工和妇女的地位得到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920 年”“劳工神圣”“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 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表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问题,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故 C 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劳工和妇女地位的改善,故 D 项排除。 【点睛】“1920 年”“劳工神圣”“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 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是关键信息。 54.“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天演、物竞、 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成为最流行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 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的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为自己家中子弟取名。 上述现象的出现,归因于 A. “进化论”观点科学前卫 B. 民主革命派的宣传发动 C. 民族危机促国人思想启蒙 D. 近代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 变”“‘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成为最流行的字眼”说明进化论思 想广泛流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了国人思想的启 蒙,故 C 项正确;“进化论”观点科学前卫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不是最佳选项;这是资 产阶级维新派的舆论宣传,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 旨,故 D 项不是最佳选项。 55.毛泽东在一篇文意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 社会。第二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A. 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第一步……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建立一个社会 主义的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文章是发表于 1940 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该著作中 毛泽东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作了重要阐述,故选 B。中共“二大”召开于 1922 年,排除 A 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是在 1949 年,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排除 D 项。 56.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 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 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 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自由平等看法、观点完全相反 B. 两人尽管阶级属性不同,但观点一致 C. 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获得的方式不同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卢梭主张“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 手段推翻它”,说明两人都主张自由平等,但实现自由平等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 C 项。两人 都认为应当争取自由平等,排除 A 项;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排除 B 项;康德没有蔑 视公民权利,排除 D 项。 57.有学者认为,是宗教改革开启了近代西方民主社会,宗教改革将普世的公教秩序移去,恢 复民族的自主,成立了主权国家。下列言论可以直接作为此观点论据的是 A.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B. “(国王)是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 C. “神在创世以前拣选某些人来得救恩,完全是出于神自己至尊无上的旨意” D.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不受任何人的管辖” 【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了宗教改革对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积极影响,英王不承认罗马教 会的大一统神学统治,宣称自己担任英国国教的最高元首的做法就是这一观点的直接体现,B 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因信称义的影响,A 项反对“赎罪券”的言论不足为据;先定论体现的 是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 项不符合题意;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与材料强调宗教改革 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无关,D 项错误。 58.1919 年 5 月 29 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 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 了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进化论 D. 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 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B 选项符 合题意。经典力学的体现是三大定律,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C 选项排除。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D 选项排除。 59.有论者曾说:“一百年后,谁还会说起维莱尔先生、马尔蒂雅先生?……谁会在二十年以 后想起这些先生们的虚假的废物呢?”下列作品会得到该论者赞赏的是 A. 《西风颁》 B. 《唐璜》 C. 《安娜·卡列妮娜》 D. 《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谁会在二十年以后想起这些先生们的虚假的废物呢”可知该学者强调的 现实主义,结合选项可知《安娜·卡列妮娜》属于现实主义作品,C 选项符合题意。《西风颁》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A 选项排除。《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B 选项排除。《等待戈 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 选项排除。60.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 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 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A.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B.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C.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D.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答案】AC 【解析】 【详解】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且近代最先受列强侵略,受西方影响 较早,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因此成为近代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故 A 正确。题中材料并 未说明近代工业的构成,因此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结论,且与史实不符,故 B 错 误。题中材料所描述的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基本符合中国地理从东到西的分布,体现出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故 C 正确。题中材料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差距较大,既有先进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有落后的小农经济,反映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与题意不符,故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6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 年德国占领胶州湾,第二年宣布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并建设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青岛港、胶济铁路等。1909 年,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 1911 年成为排名前六位的中国海港。1915—1925 年,日本在青岛投资达 5 亿日元,涉及制盐、 纺织、火柴、麦酒、矿泉、榨油及罐头蛋粉等行业,1914 年青岛有 5 家民族企业,1934 年则 达到 150 家。在 1937 年的统计中,青岛的工厂数量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工业领域的 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贸易、商业、航运业等行业得到迅速,青岛从功能单一的 外贸港口城市发展到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1984 年,被列为全国 14 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 市之一,1986 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 年,被列为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摘编自李东泉《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等 材料二 1207 年,为征服和控制爱尔兰,英国国王颁布法令,在利物浦兴建城堡和港口。很快,利物浦发展成了一个商业性港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国家殖民扩张,利物浦进入 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不仅是通往“新大陆”、非洲、远东的主要进出港口,而且成为著 名的“三角贸易”航线的中心,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基地。18 世纪晚期,工业革命推动 了它的进一步繁荣,此时的利物浦是有名的棉花市场,也是有名的食品输入及工业制造输出 港,人口迅速增长。19 世纪中期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二战期间,在德 国空军的轰炸下,港口设施有 2/3 遭受破坏。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的利物浦又成为现代化港 城,但已退居为英国的第二大海港。20 世纪中后期,产业升级中没有及时跟进,传统工业日 益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严重,出现大面积贫民区。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岛和利物浦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岛相对于利物浦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利物浦为例,指出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外资经济的带动;把握有 利的时机。 (2)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未遭受大的战争破坏;国家 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 【详解】(1)根据“青岛港、胶济铁路”得出交通便捷;根据“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经 济贸易中心”“青岛的工厂数量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得出工商业发展,工业化的推 动;根据“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得出制度 突破;根据“日本在青岛投资达 5 亿日元”得出外资经济的带动等。 (2)根据“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并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得出中西文明交汇;根 据“1914 年青岛有 5 家民族企业,1934 年则达到 150 家”得出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根据 “1984 年,被列为全国 14 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 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 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 年,被列为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得出持续的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根据利物浦“二战期间,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 港口设施有 2/3 遭受破坏”得出,青岛未遭受大的战争破坏。 (3)根据“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严重,出现大面积贫民区”得出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根据“产业升级中没有及时跟进,传统工业日益衰落”得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是一定历史阶段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从下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 择一定的角度(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给予论证或说明。(论题观点鲜明、史实运用准确、 条理清晰) 成语 释义 典故出处 挥汗如雨 形容汗出的非常多,像下雨一样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 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 雨。” 强本节用 加强根本,节约用度 《·太史公自序》:“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 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耕耘树艺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 锄草、植树、播种。 《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 胝,以养其亲。”. 麦秀两歧 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 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东观汉记》:“张湛为渔阳太守,开田八千餘顷, 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 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 郑人买履 讽刺了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 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 得履。 市井之徒 为俗语就是指混迹于市井的贩夫走卒。 《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 莽之臣,皆谓庶人。” 朝秦暮楚 形容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 方,固朝秦而暮楚。” 长治久安 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 《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黄袍加身 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 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 960 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 赵匡胤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在赵普、石守信等 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 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 独占鳌头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 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 独占鳌头第一名。” 小题大作 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 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 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明·杨聪《玉堂荟记》:“成既被提入京,欲伸前 志,每为范木渐所阻,迨苋以艰去,而成遂奏揭纷 出,小题大作矣。”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 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 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 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 何事重来只一人?’” 骚人墨客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唐·李白《古风》诗:“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 人。”汉·扬雄《长杨赋》:“墨客降席,再拜稽 首。” 【答案】示例一: (1)论题:成语典故中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思想。 (2)论证:①“耕稼树艺”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与家庭手工等副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②“麦秀两歧”以农业丰收作为官吏政绩考核依据,“强本节用”即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两条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重农的农本思想;③“挥汗如雨”描述了战国时期,由于商业打 破官府垄断以及生产力迅速提高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④但郑人买履却又反映了当时商品 经济发展仍受到时间限制的状态;而“市井之徒”阶层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⑤总结。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 (1)论题:成语典故中的中国古代政治状态、政治制度。 (2)论证:①“朝秦暮楚”:折射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分封制下权利下移分散所导致的诸 侯争霸现象,政客、游士们为了自身利益立场态度反复、多变,加剧了社会动荡;②由“长 治久安”的出处信息可知: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阶级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道家 治国思想,目的就是要通过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壮大国家实力,已达到封建统 治的长期稳定;③由“黄袍加身”的出处信息可知:唐末五代以来,由于节度使的权力膨胀, 导致了武将专权、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社会陷入长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也是宋代初 期大举收回地方节度使兵权的原因所在④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 (1)论题:成语典故中的中国古代文化教育。 (2)说明:①“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等典故中的历史信息表明: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 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成为国家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②科举制度以才学为选才用官标准和 依据,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③“小题大做” 显示出中国古代教育及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经典为主要内容、重视教育的教化功能;④儒 家思想倡导的“忠孝节义”等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⑤由“骚人墨客”的常识性信息可知:屈原因其创立楚辞体诗歌、尤其是其浪漫灵动 的文学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被人们视为文化精英的代表——因其作《离骚》而 称之为骚人,同时奠定了中国古代崇尚文化、尊重知识的传统美德和良俗。⑥总结。(言之有 理即可)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成语众多和问题要求,解答本题可以分为四部曲。步骤一,三分成语。即 按照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将成语分为三类。其中经济类有“挥汗如雨、强本节用、耕耘树 艺、麦秀两歧、郑人买履、市井之徒”,政治类有“朝秦暮楚、长治久安、黄袍加身”,思想 文化类有“独占鳌头、小题大作、金榜题名、骚人墨客”。步骤二,选类立论。即按照自己擅 长从政治经济文化三类中选择一类,拟定论题。以政治类成语为例,拟定论题。即论题:成 语典故中的中国古代政治状态、政治制度。步骤三,阐述论题。注意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 学知识,以成语为线索,简要阐述每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即可。例如,论证:①“朝秦暮楚”: 折射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分封制下权利下移分散所导致的诸侯争霸现象,政客、游士们为了自身利益立场态度反复、多变,加剧了社会动荡;②由“长治久安”的出处信息可知:汉 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阶级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治国思想,目的就是要通过休 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壮大国家实力,已达到封建统治的长期稳定;③由“黄袍加 身”的出处信息可知:唐末五代以来,由于节度使的权力膨胀,导致了武将专权、拥兵自重, 威胁中央集权,社会陷入长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也是宋代初期大举收回地方节度使兵权的 原因所在。步骤四,总结论题。即可以强调论题,可以指出本题反映的唯物史观原理,也可 以总结升华。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经济类成语可以得出范例一,思想文化类成语可以得出范例三,解题方法依此类推即可。 【点睛】根据成语释义及出处所释放的历史时空信息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选择其中一 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支撑进行归纳、分析、论证、总结。 63.材料:1950 年和 1956 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 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 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 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 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 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 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 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 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 工业化领域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 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 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等等”可概括出的特点是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工业化领域、女劳模较多。 (2)意义:根据材料“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 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有有利于 构建崇尚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适应了工业化领域 的需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