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一语文3月线上月考试题(湖北黄冈市)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一语文3月线上月考试题(湖北黄冈市)

ID:245664

大小:124.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 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 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 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 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 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 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 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 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 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 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 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 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 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 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 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 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 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经济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①奶奶躺着,沐浴着高粱地里清丽的温暖,她感到自己轻捷如燕,贴着高粱穗子潇洒地滑行。那些走 马转蓬般的图像运动减缓,单扁郎、单廷秀、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罗汉大爷……多少仇视的、感激的、 凶残的、敦厚的面容都已经出现过又都消逝了。奶奶三十年的历史,正由她自己写着最后一笔,过去的一 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而未来的一切,奶奶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稍纵即逝 的光圈。只有短暂的又粘又滑的现在,奶奶还拼命抓住不放。奶奶感到我父亲那两只兽爪般的小手正在抚 摸着她,父亲胆怯的叫娘声,让奶奶恨爱漶灭、恩仇并泯的意识里,又溅出几束眷恋人生的火花。奶奶极 力想抬起手臂,爱抚一下我父亲的脸,手臂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了。奶奶正向上飞奔,她看到了从天国射下来的一束五彩的强光,她听到了来自天国的、用唢吶、大喇叭、小喇叭合奏出的庄严的音乐。 ②奶奶感到疲乏极了,那个滑溜溜的现在的把柄、人生世界的把柄,就要从她手里滑脱。这就是死吗? 我就要死了吗?再也见不到这天,这地,这高粱,这儿子,这正在带兵打仗的情人?枪声响得那么遥远, 一切都隔着一层厚重的烟雾。豆官!豆官!我的儿,你来帮娘一把,你拉住娘,娘不想死,天哪!天…… 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天,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 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你放了我吧!天,你认为我有罪吗?你认为我跟一个麻风病人同枕,生出一窝癞 皮烂肉的魔鬼,使这个美丽的世界污秽不堪是对还是错?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 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 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 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 ③奶奶的真诚感动上天,她的干涸的眼睛里,又滋出了新鲜的津液,奇异的来自天国的光辉在她的眼 里闪烁,奶奶又看到了父亲金黄的脸蛋和酷似爷爷的那两只眼睛。奶奶嘴唇激动,叫一声豆官,父亲兴奋 地大叫:“娘,你好了!你不要死,我已经把你的血堵住了,它已经不流了!我就去叫爹,叫他来看看你, 娘,你可不能死,你等着我爹!” ④父亲跑走了。父亲的脚步声变成了轻柔的低语,变成了方才听到过的来自天国的音乐。奶奶听到了 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 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它们在奶奶眼里盘结成蛇样的 一团,又忽喇喇地伸展开来,奶奶无法说出它们的光彩了。它们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绿绿,它们哈 哈大笑,它们嚎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打在奶奶心中那一片苍凉的沙滩上。高粱缝隙里,镶着一 块块的蓝天,天是那么高又是那么低。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一切都在一个硕大无 朋的罩子里罩着。天上的白云擦着高粱滑动,也擦着奶奶的脸。白云坚硬的边角擦得奶奶的脸綷縩作响。 白云的阴影和白云一前一后相跟着,闲散地转动。一群雪白的野鸽子,从高空中扑下来,落在了高粱梢头。 鸽子们的咕咕鸣叫,唤醒了奶奶,奶奶非常真切地看清了鸽子的模样。鸽子也用高粱米粒那么大的、通红 的小眼珠来看奶奶。奶奶真诚地对着鸽子微笑,鸽子用宽大的笑容回报着奶奶弥留之际对生命的留恋和热 爱。奶奶高喊:我的亲人,我舍不得离开你们!鸽子们啄下一串串的高粱米粒,回答着奶奶无声的呼唤。 鸽子一边啄,一边吞咽高粱,它们的胸前渐渐隆起来,它们的羽毛在紧张的啄食中奓起。那扇状的尾羽, 像风雨中幡动着的花絮。我家的房檐下,曾经养过一大群鸽子。秋天,奶奶在院子里摆一个盛满清水的大 木盆,鸽子从田野里飞回来,整齐地蹲在盆沿上,面对清水中自己的倒影把膆子里的高粱吐噜吐噜吐出来。 鸽子们大摇大摆地在院子里走着。鸽子!和平的沈甸甸的高粱头颅上,站着一群被战争的狂风暴雨赶出家园的鸽子,它们注视着奶奶,像对奶奶进行沈痛的哀悼。 ⑤奶奶的眼睛又朦胧起来,鸽子们扑楞楞一起飞起,合着一首相当熟悉的歌曲的节拍,在海一样的蓝 天里翱翔,鸽翅与空气相接,发出飕飕的风响。奶奶飘然而起,跟着鸽子,划动着新生的羽翼,轻盈地旋 转。黑土在身下,高粱在身下。奶奶眷恋地看着破破烂烂的村庄,弯弯曲曲的河流,交叉纵横的道路;看 着被灼热的枪弹划破的混沌的空间和在死与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芸芸众生。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 的味道,嗅着腥甜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 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 ⑥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 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 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只如一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 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⑦“天哪!我的天……” (选自莫言《红高粱》第八章) 4.下列各项对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小说以“我奶奶”的主观视角展开叙述,营造了奶奶临终前释放感觉的特殊氛围,将时间与空间、现 实与幻想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我奶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奶奶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她的自由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亵渎,而这种亵渎正是一个在道德规范 压力下生长多年的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觉反抗。 C.作者的语言新鲜饱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呼告,节奏和谐,色彩鲜明,用词汪洋恣睢, 形式不断出新,读者获得了一种丰富形象可感的美。 D.“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歌颂了 红高粱顽强的生命力。 5.红高粱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 6.莫言说:“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力上。”他为此而努力,使作品充盈着奇 妙新颖的想象。试结合上文进行分析。(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 2016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 1 月 10 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 2016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 2.57 亿,超过总人口的 1/6。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 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 衡”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 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 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衡的,这是人 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 衡”是“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7 年 1 月 2 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 2016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 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 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 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6 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 2.57 亿, 超过总人口的 l/6.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中商情报网讯》2016 年 10 月 20 日 01 版)材料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 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 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 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旋涡里。 (摘自 2016 年 5 月 13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 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 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 个时代的永恒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 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者,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 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 2010 年的时候,“逃 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 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 带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6 年 9 月 10 日) 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 A.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B.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 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C.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D.材料一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专家方面,材料二的数据主要来自社会调查。 8.阅读以上几则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 2016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 2.57 亿,而材料二还将 2015 年的情况与 2013 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全部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 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 平等竞争的机制,“逃离北上广”主要也是因为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9.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 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6)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 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 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 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 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 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 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 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 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 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 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 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 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 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 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 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B.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C.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D.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除”“迁”“谪”“转”“徙”等, “迁”“谪”都指贬官。 B.“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日。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朱然平讨山贼旬月而 定,足见行动迅速。 C.“节”指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 明对其非常信任。 D.古人的字依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 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粗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 次征讨相中时,率领军队夜间突击。 B.朱然与孙权是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两次征讨祖中屡立战功, 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声名远播。 C.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并上表孙权对取得胜利 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 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1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5) (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6)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阳翟空知处,别面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④。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 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④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情。 E. 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直写想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15.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1)杜甫《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3)杜鹃和猿猴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凄凉之情。例如《琵琶行》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凄苦之境。 五、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远古的人类学会刻下文字与图案时,阅读便开始了。知识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被记录在岩壁、 简帛与纸页上,智山慧海传薪火,无数的读书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明的谱系得以________和更 新。( )。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小小一方电子屏,让阅读世界更加辽阔,阅读形式更加多元。我们期待,电子书再进 一步,让阅读体验可以更随心、更便利。 ________的读物难躲,有人感叹,________地点开一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合心意的好书难搜,特 意想了解新事物,却难找到相关的、从各个维度讨论的读物;读完之后易忘,过了几年只觉得回忆模糊, 再看到也只觉“似曾相识”。 电子书平台应该是一个好的________,选择经过市场检验的版本、建立更加严格的书籍筛选机制、依 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书库,来提供更多高含金量的读物,要让读者随意一读,也觉有益。“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的大海里,期待数字阅读成为一艘更稳更大更舒适的船,让我们时时开卷、乐此不 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 A.流传 浑水摸鱼 兴趣盎然 过滤者 B.流传 滥竽充数 兴致勃勃 筛选者 C.留传 滥竽充数 兴趣盎然 筛选者 D.留传 浑水摸鱼 兴致勃勃 过滤者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 A.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而科技的向前又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 B.科技的向前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而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革新 C.数字化阅读帮我们建立一个更丰富的专属知识资产库 D.数字化阅读和实体阅读都在创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 A.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 屏幕上。 B.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延伸到了千万张电 子屏幕上。 C.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 幕上。 D.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延伸到了千万张电子 屏幕上。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这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①。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 的客观物理属性,②。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 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③,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21.下面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达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 85 字。(6) 七、命题作文(60) 22.请以“细嗅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