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0 年新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十) (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是红铜赋于延展性。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 红铜片放在铁砧(zhān)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wā)了下去。 . . B.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的说教以及拙(zhuō)劣浮 . 浅的哲学所束缚(fù . )而失去平衡。我想这就是为何要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 的原因。 C.树篱高近 3 米,与当时普通职工宿舍房子相仿。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蓝天和脚 ng) 下的绿茵(yīn) ,为一对对寻求私秘空间的人们提供了不被人看到的场(chá . . 所。 D.如果忽视时间的迫切(qiè )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 . 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yīng)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分) (5 (甲)在第 43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标志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回望良渚 83 年 考古之路,25 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 .. 已达 55 处,位居世界第一。 (乙)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 界文化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 .... (丙)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 宫殿, 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 瑶山遗址+11 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 14.3 平方公里和缓冲区 99.8 平方公里这一 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 .. 明的传承。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翘首 B.显而易见 C.是以 D.圣地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以非典型的文学作品呈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恰恰是奥尔加与彼得这两位几无交集 的作家的共同之处,也是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的价值所在。 B.在今年第 33 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选手们常常 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通过经济频道的特邀专家对当下猪肉市场供需情况的深度剖析,让广大观众意识到 了这个问题――2020 年春节的猪肉价格将呈现缓增趋势。 D.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期极其火爆,对此,影迷普遍认为,影片受欢迎的原 因是新奇的剧情、搞笑的对话及其能强烈地反映现实等因素造成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分) (3 新高考改革下,_____是学生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 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并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选考科目,更要 明确认识课程选择的意义、 生涯选择的重要性、 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 和责任。选择权的增加给予高中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_________。通过生涯 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 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客观而主动地进行选择。基于此,学生思 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习目标,促进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 __________。 6. 下图为 xx 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发布的职业病鉴定工作流程图, 请根据图表信息完成 题目。 分) (6 (1)根据图表,该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进行职业病鉴定的对象是(2 分) (2)请从申请人的角度简要说明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哪些注意事项。 (40 字内)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0 分) 材料一: 据最新消息,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梁晓声 《人世间》 徐怀中 、 《牵风记》 徐则臣 、 《北 上》 、陈彦《主角》 、李洱《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 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每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前后, 都会引起文学圈内外的一阵喧哗, 媒体与出版圈也做足了准 备,舆论场上各种争鸣之声也随之兴起。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的 文学奖项,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 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 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 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的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摘自《凤凰新闻》 )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作家分布地图 (近几年茅奖作家分布图,出自张石欣《谁动了茅盾文学奖的蛋糕》 ) 材料三: 对于茅盾文学奖存在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不少读者也提出了质疑, 认为商业介入文 学并对文学构成负面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此影响背后隐含的不安是,谁关心评奖?谁 关心作品? 近年来评奖前后出现的波澜、责难和遗憾,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作品之外,种种因素令 每次评选结果都摆脱不了人为活动的痕迹, 这也使得茅盾文学奖的公正性受到挑战。 而纵观 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严格公开的评选程 序和提名、筛选过程。通常每年推荐候选人有 1000―2000 人,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 涉评选工作,不能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人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期待同样如此,那就是公正透明,坚守文学精神,承载文化使命, 而非一味“平衡”,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系,让一些平庸之作顶着“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如 此用不了几届,“茅盾文学奖”的精神价值和品牌价值都将受到损毁。 (摘自《新时代文学的出路》 ) 材料四: 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上世纪 80 年代中短篇小说成就突出,但长篇小说的大规模崛起, 还要等到 90 年代后。 虽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纪 90 年代后放弃了对革命叙事的追求, 但宏大叙 事成为 90 年代不少作家坚持的路径,这可能并不是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层面上的考虑, 而是文学发展内部规律演进的结果。经过 80 年代各种文学实验后,短促的文本叙事已经无 法承担更多深入的书写,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在 90 年代后呈现出“长篇现实主义转 向”的特征, 《生死疲劳》 《废都》 《许三观卖血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因此,即便排除 官方话语对文学形式的引导, 由这一批占据纯文学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现 实主义与时代性、史诗性也成为茅奖的评选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 茅奖的作品及其评选机制, 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导与经典作家作品的影 响下,不断模仿与创新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场域”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事 实上,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场域上,资本与权力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评出茅奖作品,既是当 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是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相互博弈的过程。评奖的过程,不只 是一个纯文学意味上的活动, 也是一个“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 通过对茅奖作品的征集、 确立、发布以及之后的研究、争鸣,官方的文学机构对文学场域发挥着了解、调控的作用, 而普通读者的态度,也会被当成某种舆论态势,其中混杂的知识界内外的立场,往往也会被 当成一种可以分析的文化现象。 (摘自王潇祥《冷眼看文学奖》 ) 7.下列不属于“茅盾文学奖”揭晓后引起喧哗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一些平庸作品的获奖,冲淡了奖项本身的公正性和原则性。 B.商业运作模式介入,使得奖项设立本身的初衷受到了影响。 C.塑造各种现实主义人物,诠释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 D.占据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成为奖项评选标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茅盾文学奖的设立,秉承了茅盾先生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遗愿,但在评选 过程中,不乏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赋予其不少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B.从近年茅奖获奖情况看,获奖作家不少出自江浙沪等沿海省份,中部省份主要集中 在陕豫川等,广袤的西北部省份几近空白,体现了地域差异的不平衡。 C.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般被认定为当代著名作家,那些获奖作品,经过官方引导与传 媒出版的作用,很快为大众耳熟能详,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 D.茅奖作品评选,既有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有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