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玉田县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唐山玉田县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245906

大小:56.09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3-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玉田县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几位圣人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学、家教、家风的传承、 弘扬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圣人家风。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 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先后独自承 担起家教的重任,上承邹鲁家教优良传统,下启邹鲁孔、颜、曾、孟四氏家风,其母仪千古 的风范令人赞叹不已。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对慈母的家 教有着强烈、深刻、鲜活的记忆,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 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 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 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 大一些。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 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身于单亲家庭,孤儿 寡母,虽然生活困苦,但拥有了良好的母教和家风,也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 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由家学、家教而形成,极高明而道中庸,具有领先性和 示范性的特点。就其极高明而言,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奠定的家风,形成了家学、家教、 家风的完整序列,家风以家教为基础,家教以家学为根底,成为后世孔、颜、曾、孟四氏后 裔以及历朝历代名门望族效法的家风范式。就其道中庸而言,家风必由家教而形成,家教却 不必来自家学。在传统社会,不少父母有着严厉的家教,不但知道课子读书,而且教育子女 即使不识一字,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这种缺少家学环节,仅仅由家教而形成的家风,其实 正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早年家庭情景的真实写照。孔母、孟母、颜父、曾父无家学, 有家教,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可以“见贤思齐”,向孔、颜、曾、孟四氏家风看齐。事实也 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 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 。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原载 2018 年 2 月 24 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孔、颜、曾、孟几位圣人吸收邹鲁之地家教优良传统,在最优秀家教的影响下,创立 了圣人家风。 B. 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比孔子、孟子更 大一些。 C. 孔、孟幼年丧父,因为母教良好,最终都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可见家境富贵并不是培育 圣家风的基础。 D. 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无家学、有家教,说明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都可以向圣人看齐,形成 优良家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圣人家风形成的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B. 文章概括了圣人家风的鲜明特征,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C. 文章对家学、家教、家风三者的关系有十分精到的剖析,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D. 文章强调圣人家风的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继承传统、服务现实的自觉意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曾受到慈母的教诲和影响,孔孟就不可能培育出圣人家风,光大门楣。 B. 缺少家学渊源的家庭,只要有好的家教,也可以有好的家教家风,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C. 如果未能形成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后人传承效法圣人家风就会遇到更多困难。 D. 塑造礼义之邦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理想,而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创立了圣人家风”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的理解, 圣人家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创立的;选项 B,原文是“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 更大一些”,不是与孔子、孟子相比;选项D,“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理解有误。原文指的是 几位圣人早期家风的形成的特点。故答案选 C。【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 A,错在“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母教对圣人家 风的形成固然十分重要,但原文并无关于其“核心作用”的表述,原文文字为“他们的家教, 一半出自母教”。故答案选A。 【3 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 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选项 D,“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过于绝对。圣人家风的确是重 要的文化遗产,但它只是今天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而不是“必由之路”和全部内容。 故答案选 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 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 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 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园 萧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早烟管,遇 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 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 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 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 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 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 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地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 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 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 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 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 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头,方面是不能领着 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懶,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独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 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 片。 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 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 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 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 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 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 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 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闲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 晓得。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 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 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囚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 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 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 【注】榇:棺材。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 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 萧红 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 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 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 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 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5. 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 的6. 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作出 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祖父常常挨祖 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作者的宠爱、性情的温和 与内心的温暖。 6. (1)第一处“寂寞”主体是祖父,原因是: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一切家务都 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天闲着”;祖父性情善良,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 “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可以和祖父有共同的事情和爱好。(2)第二处“寂寞”主体是“我”, 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玩,无处可去,难免感到无趣无聊;“去没有去处,玩 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对宽广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 能有便觉寂寞。以成人视角来看,儿时的后园、儿时的祖父和儿时的“我”缺一不可,共同 组成了“我”对抗童年孤寂的屏障,是“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源;“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 另是一个世界了”。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寞。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 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于文无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答题时注意先梳理情节,然后根据 情节概括性格特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 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 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 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根据“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 似的”概括“和蔼可亲与孩子气”;根据“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 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概括“好 脾气”;根据“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 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概括“性情的温和与内心的温暖”。【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对材料进行分析,要求回答导致“寂寞”的原因,注意根据文意分析。 第一处“寂寞”的是祖父,根据文中的句子“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 一天闲着”,这表明祖父无聊,没有事情可以做,只能在这里自由自在的闲着;根据“幸好我 长大了,我三岁了”概括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内心的世界旁人无法理 解。第二处“寂寞”是“我”,根据“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 那么长”突出“我”的无趣,没有去处耍完,内心是无聊的;根据“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源” 可以突出“我”对外面世界充满渴望,渴望追寻外界的美好。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 5G 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 技术跟传统的 3G、4G 技术有什么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 3G、4G 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 方式,而 5G 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 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 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 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 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 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 2019 年将是 5G 元年,也将是 5G 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机—物” 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 根也提醒,5G 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 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 年 3 月 3 日,人 民网) 材料二 我国 1G—5G 的发展历程类别 特点 规模 1G 语音 时代 1987 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 通话的 1G 时代到来。 不详 2G 文本 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 邮件等信息。 截至 2012 年底,用户达 8.7 亿。 3G 图片 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 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 2014 年,用户达 4.85 亿。 4G 视频 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 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 求。 截至 2018 年底,用户达 11.7 亿。 5G 物联 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6 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 2 月 28 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 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 5G 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 5G 技术打开大门。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 4G 向 5G 过渡的关键时刻。5G 具有速度高、反应快、 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 创新。5G 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 5G 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 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 5G 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 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 5G 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 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一些国家纷纷对中企 5G 技术打开大门,正是对技术革新的潮流,对互利共赢的潮流“用 脚投票”。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 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 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破除人为藩篱,携手拥抱 5G》2019 年 3 月 1 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 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 1G 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 1G 时代到 3G 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 4G 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 3G 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 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G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提供可能。 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 5G 商用技术的国家,在 5G 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 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 年是 5G 元年,拉开了 5G 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 对中企 5G 技术打开大门。 D. 5G 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 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9.5G 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 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 9. 第一问:5G 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 即万物互联。第二问:①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②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③ 拥抱合作,互利共赢。④破除藩篱,交流互通。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由于 4G 技术开始 传送视频”错误。结合材料二表格内容看,“3G 图片时代”就可以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 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3G 时代就 可以传输视频了。故选 C。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 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B 项,“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 5G 商用技术的国家”未然误为已然,原文是“中国有可能成为 最先实现 5G 商用的国家”; C 项,“海外各国”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 D 项,“5G 技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错误。结合“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 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 断和凭空指摘”分析可知,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 5G 技术,是对中国的 5G 臆断和凭空 指摘。 故选 A。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 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第一问:结合“网络 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 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等句子分析概括。 第二问,结合“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 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 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 步的潮流中落后……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 5G 普及的速度变慢”“在贸易自由化、经济 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 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等句子分析,按要求分条简要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 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 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 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 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 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 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 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 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 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咸 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仨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 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傳。数乞骸骨,听解左仆 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费玺书慰 勉。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 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踢,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哀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 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0. 下列对又中画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 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 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 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 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 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种一名称。 B. “陛下”原来指宫廷台阶下,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 “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除此之外,表示盛酒、饮酒器具的词还有“尊”“爵”“觥”“卮” 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 士。 B. 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 刘仁轨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 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 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 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费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答案】10. B 11. C 12. B 为13. (1)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 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2)(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 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解析】 【10 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 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 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七重城”是专有名词,不可断开,排除 AC。“子”“兄子”并列短语作主语,在其前停顿, 排除 D。 故选 B。 译为: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 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 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表示升官”错,左迁是贬官。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 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 项,“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错,原文: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 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 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唐太宗刚开始并不理解刘仁轨以下犯上,下诏诘问后才理解。 故选 B。【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 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 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①“因”,乘机;“规”,规劝;“费”,带上。 ②“为……所”,被;“慢”,轻慢;“引决”,自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刘仁轨,字正则,是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动 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 识,终于凭借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 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 参军。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 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 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 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认为刘仁 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 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 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 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 宁。”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多次升迁到给事中, 他被李义府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 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 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则天皇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 左仆射。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 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终年八十五岁。 则天皇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 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 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 式还是宪台御史,心里惶惶不安,乘着酒性向他求情解释。刘仁轨手端酒杯说:“如果不和 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后来主管政务,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他就是这样 从小小县尉做到辅国大臣,善于博取声誉,得到属吏部下的欢心。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俊奇伟。 B. 颔联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 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 繁华不再,夕阳西沉,作者转而心情感伤,情感比较深沉。 15.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从多个角度写景,请具体赏析。 【答案】14. B 15. 这一联写景自楼内向外远望,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画角、沧洲 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对比,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 的面面。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综合考查了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解答这类试题。 B 项,“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错误,颔联写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 映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 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 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古今相融,拓展了诗歌意境,但是没有写“未来”, 故 B 项“未来”一词无中生有,错误。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构建古诗常见的艺术 手法技巧的知识框架,答题时首先读懂诗句,进行快速搜寻和定位;再把定位出的几种技巧梳 理出来;最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 起了白烟。作者写景从楼的“画角”声写起,向外远望到天尽头的红日和沧州升起的白烟。 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 成远近的对比,画角声和沧洲白烟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共同勾勒了一幅黄昏图景 【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 是:“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描写列子御风而行轻快美妙的样子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 【答案】 (1). 我决起而飞 (2). 抢榆枋而止 (3). 夫列子御风而行 (4). 泠然善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决”“抢”“榆枋”“御”“泠 然”。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搅拌 精髓(suí) 叨陪鲤对 金瓯无缺(ōu) B. 缆绳 癖好(pǐ) 陈言勿去 躬逢盛饯(jiàn) C. 平添 逋慢(bū) 不落言荃 无心出岫(xiù) D. 尺牍 盛筵(yán) 腾蛟起风 象模象样(m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识记并正确书写现 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 字音正误,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 A 项,“精髓(suí) ”读音错误,应该为“髓,suǐ”; B 项,“ 陈言勿去”错误,应该为“陈言务去”; C 项,“不落言荃”错误,应该为“不落言筌”; 故选 D。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 景翳翳以将入(日光) B. 或植杖而耘耔(除草)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等待)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 所赖君子见机(机会) D.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结交)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希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 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 项,待:凭借。译为“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 C 项,机:预兆。译为“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D 项,庶:也许。译为“或许刘氏可以侥幸的保全性命,直到过完剩下的年月”; 故选 A。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的A. 眄庭柯以怡颜 徐孺子下陈蕃之榻 B. 善万物之得时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 彼于致福者 谨拜表以闻 D. 《齐谐》者,志怪者也 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这是 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A.“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开心;“下”,名词使动用法,使……放下。 B.“善”“非”: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非难; C.“致”“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到达,使……知道; D.“怪”“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怪事,才俊。 故选:A。 【点睛】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 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 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 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 活用。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华大学校方不孚众望,给残疾考生魏祥回信,承诺学校会妥善安排、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他 的自立精神也表示激赏。 B. 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 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C. 由于反应机敏,成绩优秀,17 岁的黄大年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地质队招收的两名航空 物探操作员之。 D. 近日,天津大学将“意见”印发给全校教师,以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终身教职体系为核 心内容的改革方案己跃然纸上。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 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这里错误理解为不辜负大家期望的意 思,语境中应该使用“不负众望”。 B 项,令行禁止:有令就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这里错误理解为严令禁止的意思。 C 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正确。 D 项,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不能用来表示改革方案已经形成。使用对 象不当。 故选 C。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 27 日签署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后,美国暂停所有 难民入境,以便对难民进行详细的背景核查。 B.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 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C. 那些只简单地把观众当成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的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生态 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D.海外华人有很多受人尊重的优良品德,也有诸多遭人诟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每个海外华人都 应该重新审视自我,维护民族的形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 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 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 项,中途易辙。“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 27 日签署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 后”没有表述完整,就另起下一句。可以把“在”调到美国总统之前。 B 项,成分残缺,承担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以文育人后加“的职责”。 C 项,“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语序不当, “不仅……也”后的句子需调换位置。 故选 D。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膳食纤维与矿物质元素七大营养素 中,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 5%,①___________。矿物质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 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②_____________,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 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但这些 元素人体无法自行制造,③____________。因此,人类的食物里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矿物质。 【答案】 (1). ①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2). ②一且人体缺少足量的矿物质 (3). ③必 须从饮食中摄取 【解析】 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 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 5、串读检查。第一处语境谈论的话题是矿物质,前句说它在众多营养素中,占比重低,后句 说它作用强大,因此第一空与前句构成转折,与下句关系密切,应填表示其作用大的句子。 第二处空格话后句讲缺少矿物质的后果,因此该处应填假设缺少矿物质的句子。第三处空格 前句讲人体无法自造矿物质,后句讲食物里有足够的矿物质,因此该处空格应填矿物质要从 食物中获取的句子。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 字。 2019 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 3 月 13 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 4 月 2 日,已 累计输水 3 100 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 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 102 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答案】2019 年 3 月 13 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会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 现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 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 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 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 键信息:时间:2019 年 3 月 13 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人说,诗,之所以优美,是国为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远方;但也有人反诘道,诗,连基本的 温饱都不能帮我解决,又如何带我走到远方?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脱 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向往远方 有远方,就有人的向往,有了向往,就有希望。 远方,总是神秘而诱人。远方对于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是一 种梦幻,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所以,当人感到苦闷无助 时候,往往会想着远方,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勇敢的人类踏 上了远方的征程,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曾经听人说,原始社会的猿先是用四肢爬行的,但 是为看得更高更远,所以就站了起来。这个说法的真实性的确有待考究,但是它带给我们的 信息,我却无法否认。古人日:人往高处走。人类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是为了看得更远。传说 有嫦娥奔月,人类就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冲出太空,甚至登上月球。为了看得更多,知道得 更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对远方的向往。所以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因此,远方带领了 人类的脚步。 远方解读了人类的思想。当人们被自然灾害逼得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们会望向天空,希 望有神来搭救他们。因为远处的天空,引领他们无尽的幻想,使他们在背上艰苦的环境下, 他们依然没有绝望,对远方的期盼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一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 之神带领他们走出了困境。虽然我们都知道远方的神虚缥缈,但却给了我们心灵一个寄托, 于是人类就创造了基督教、佛教。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白尼看得更远,提出了日心说,撼动 了封建教会统治人类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伦布开始了海上旅程,发 现新大陆,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对远方的向往,中国相继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开 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旅程,圆了千年的飞天梦……因为远方的诱惑,人类作出了很多很多的 假设,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我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有远方,人们不再停留在过去, 不再受到那些无谓的约束。 当我们遇上困难的时候,请不要绝望,请想象远方,远处会有更美的风景。 有远方,人类就永存不灭。 的【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中,“诗与远方”并不是实指,它更多 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 憬。 诗可以指不同于世俗的追求和个人高尚的品格情操;“远方”可以泛指每个人内心的 远大理想。简单说来,“诗与远方”即指理想的生活。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诗代表美好,代 表远方,代表希望。而远方,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吟着诗,眺望远方,就 不会困厄在眼前的苟且里。同时,诗与远方不代表无度的挥霍和无聊的炫耀。诗与远方,是 人生的一种境界。没有功利,绝不是为了炫耀并获得虚荣,而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生活追求、 精神获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 们更像空中楼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诗和远方真 正的价值。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 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 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 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①活在当下,追求远方。 ②生活的本质是诗和远方。 ③打破庸常,追求梦想。 ④诗与远方,我们的精神家园。 素材: 1.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 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豆浆,当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尝时,其味道也并不 始终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 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 2.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 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物质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至上,甚至脱 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 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3.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 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观 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之间流离失所,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 知疲倦地耕耘着,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 4.总是记起慧能祖师那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难道不是对那些热衷于物质而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的告诫吗?佛曰: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 诗意才是甘霖,远方才是归宿。物质带来的是枯燥与沉沦,心灵永远不需要物质来喂养,恰 恰相反,在缺乏物质的世界里,心灵才能茁壮成长。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 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他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 土。《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 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 5.在时代的潮流的催促下,不太富裕的人儿们迫于生计,总是东奔西走的,无形中压榨了生 活的时间,所以生活也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回馈给他们。常常,我们眼中的他们,所谓“生 活”,或许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生活的定义从檐下听雨的优雅一点一 点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的重压,养家糊口的小生活固然有滋有味,但却总像黄昏 下的彩霞,背后藏着即将离散的预言。黄昏再美,免不了夜的吞噬;花儿再美,逃不过季节的 变化;人儿再美,抵不住岁月的摧残。匆匆见过后所残留下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段回忆,而回 忆中的美,却常常累得人憔悴不堪,形如泪殇。 6.木心说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的,是庸常可 悲地被生活拽着走,还是勇敢地做生活的主人,牵着生活漫游时间呢?不如伫立于青草离离之 上,凝望晚霞的渐渐黯淡;不如捧着花儿,陪伴它慢慢地枯萎;不如紧扣爱人的十指,等待时 间一点一点抚弯彼此的婆娑背影。 7.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出自《高晓松 184 天监狱生活实录: 人生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生活太过诗意,所以他诗意的酒驾,诗意的在监狱里待了 184 天,最后,这一段人生的苟且,成了他诗意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这样的人生并 不适合大多人。他可以把 184 天的监狱生涯作为眼前的苟且,而之后就是诗和远方。但更多 的人一但经历同样的苟且,之后便是不停的狗血。所以我想要说的是,多数人的酒驾不会诗 意,只会失意。 8.诗和远方是曾经大多人的梦想,只是这并不是代表现在,如今更多人梦想是物资与金钱。 是名与利,是欲望得到满足与精神空虚的沟壑。我们失掉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我们失掉了 对诗意生活的执念。生活一但开始了低俗与苟且,那也就远离了诗意与美好。把灯红酒绿看作生活写意、把金玉其外看作优雅风度、把唯利是图看作人生追求;这是人生怎样的一种大 悲哀,在生悲哀的惨淡中自以为成就了一生功名,却不知这才是最卑微的人生。名与利的追 求本就无可厚非,古人有“生晋太傅,死谥文正”的追求,这本也就是名与利,只是这样的 追求本就是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执念 的无限向往。 9.当远方已不再是远方,那么生活更应该诗意。在这个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远方向往的世界 里,在这个现实的山高水远越来越不产生距离的当代,我们每一次的插肩而过确是内心的疏 远。人海茫茫中越发的倍感孤独。其实孤寂的从来不是这个花花世界,而是那颗对现实越发 冷漠的心。宁愿相信不见一面而被刻意粉饰的言语,也不愿意相信就在身边每一次擦肩而过 的直面。如果生活就是这样,那就安静来读一读那些让你宁静的诗。因为在诗歌的世界里, 你的远方无限广阔。以梦为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放飞海面上零落的白鸽。也许现实的 生活不能诗意,但我相信在有着诗和远方的内心,必然是一座诗意天城。生活中也必然是花 开成景,花落成诗,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 10.诗和远方,本就是人生最美好的追求与执念所在。诗也并不是仅仅只是诗歌,尘世间太多 的美好都是诗,春草萌动、花开花落、蝴蝶翩飞、古木参天、车水马龙、小溪潺潺、大浪淘 沙一切都是不同格律的诗。你在或者不在,诗都在那;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诗都在心中。 远方和诗从来都不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11. 每一年的盛夏都是一首聒噪、繁盛的诗,这一年时间流逝的让我来不及告别就已经转眼 而去。来不及追悔便又是一季又一季的转瞬而逝。我在每天枯燥的工作中遥望窗外的繁荫。 曾经也是这样的夏天。那时候我还有着暑假,能够在蝉声聒噪中让我安静的睡去。只有在家 中才会这样舒心的在每一个季节安然入眠。家很简单,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如果说远方和诗是人生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执念,那么家便是你生活美好的最终承载。因为 有家才能承载诗和远方。因为人生总是从这里出发,兜兜转转也绕不开的存在。这个世界不 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家… 结构层次:本文视角新颖,见解独到,是千人文里拂过的一缕清风,更令人称道的是用例极 为熨帖,且充满时代的生活气息。况且,作为应试的限时作文,本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起承转合自然、圆润,又能认识深入,说理深刻,堪称佳作。 1.题目《向往远方》,直击主题。 2.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引发我们对远方的思考,提出观点:有远方,就有人的向往,有了向往,就有希望。 3.主体段落,先列举两个概括性事例,皆来自生活,准确诠释了“远方”之诱;启示同学用 例不必动辄钻进“古墓的幽香”,身边的生活不乏鲜活的事例,且充满时代气息,提出“远方 带领了人类的脚步”观点,看法独到,于常众里脱颖而出,殊为可贵!列举四个事实论据, 从远方是精神归宿层面进行论证,尤其是神话一例,来得相当有“书卷味”,可谓和谐为文 4.结尾段紧扣中心,重现观点。当我们遇上困难的时候,请不要绝望,请想象远方,远处会 有更美的风景。有远方,人类就永存不灭。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