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武邑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245914

大小:306.63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武邑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 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 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 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 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 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 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 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 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 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 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 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 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 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 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 莫若和” 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 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 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 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 “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 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 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 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 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 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 能不讲原则。 B. 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 自我与他者。 C. 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 死不相往来"。 D. 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 一体的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B. 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 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 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 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 B. 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 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 C. 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 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 D. 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 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 【答案】1. C 2. D 3. B【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 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 细微的差别。A 项,扩大范围,“对人对己应宽容”错。根据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自我节制 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B 项杂糅内容,“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 我与他者”错。据原文最后一段,在讲道家“和谐"时从“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其次自我与他 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三个方面 和层次来谈,三方面关系是并列中有递进。这里把后两个方面杂糅在一起导致曲解了原意。D 项说法绝对,“局限于自我”错。原文说“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 分”。故选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D 项,开头第一段突出的是作用,后三段具体论述其特点。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 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 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C 论证方 法归纳错误。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 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B 项,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 物”说法不当,道家是站在世俗之外产生的哲学智慧。故选 B。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 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 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遭遇沙漠狼 陆梦 王飞是在沙尘暴停了之后发现那群狼的. 沙尘暴来势汹汹,探险队的车刚排到一起,就被沙子掩埋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后,大家 互相解救,下车清理沙子。在车子底下,趴着一群沙漠狼。它们茫然地看着队员们,然后钻 出车底,抖索身上的沙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 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王飞觉得遭遇狼群比沙尘暴还可怕,十年前,他第一次带领 探险队穿越古尔班通沙漠,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在沙漠里,他们和沙漠狼遭遇了,队员们纷 纷从车里拽出器械,和狼们大战一场。王飞把头狼的嘴挑豁了,才逃脱狼群的包围。王飞现 在已经具备了在沙漠里生存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总能冷静处理。这次看到这么多狼,他 也蒙了。幸亏,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 看到狼群远去,大家加快速度清理沙子。一切搞定,队员们吃饱喝足,又上路了。 到第三日,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 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 照片,有的甚至想等沙漠狼走近些,好抓拍狼的表情。 队友们吃喝的时候,那些狼就散坐在不远的地方。有几只狼不停地咽口水。百灵鸟扔了 一块压缩饼干,一只狼快速叼走,放在地上嗅了几嗅,就不再看一眼。百灵鸟不死心,又把 牛肉罐头扔了过去,群狼竟然无动于衷。 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这 就是十年前他挑豁嘴的那只狼。他不相信,世上有那么巧的事,古尔班通沙漠这么大,怎么 可能会有二次相遇。再说,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听说快要绝迹了,就是遇到, 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这头豁嘴狼,说不定带着它的后代寻仇来了。王飞把自己 的担忧对大家讲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随时防备群狼的进攻。王飞的话一落,团里的人电 打一样爬上车,帐篷也不支了。大家在车里蜷缩着等待着天明。夜深人静时,啊……呜…… 啊……呜呜的声音此起彼伏. 天露出一丝光亮,地平线开始出现移动的小黑点,一个,两个,三个……沙漠狼开始激 动起来,躁动不安地抛撒着沙子。王飞一看远处还有更多的黑点往这里聚集,惊慌地命令大 家赶快前进。让人想不到的是,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大家开始紧张起来,胆小的队员吓尿了。 远处的黑点越聚越多。 王飞的车已经被群狼包围得水泄不通。远处的沙包上,豁嘴狼坐在上面,藐视着惊慌的 车队。它不时地低嚎几声,每一声发出,群狼都会变换位置,远处的黑点已经变成了狼,把 车队包围了。 车队和狼群僵持着。太阳越升越高,灼浪开始翻滚。 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大家都会变成干尸。 队员们焦急万分,想不出更好的对策。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 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沙包上的豁嘴狼又是一声嚎,越野车跟前 的狼开始进攻,啃车轮的,用头撞车玻璃的,咔哧咔哧声,剧烈的撞击声,还有队员惊慌的 喊叫声,女人绝望的哭声,在沙漠的热浪里让人窒息。 正在这混乱的时候,王飞的车门忽然打开,王飞跳了下去,车门随即关上,扩音器里传 出百灵鸟的声音:大家做好准备,王队已经下去,大家开足马力冲出去! 王飞被群狼包围了。车队掀起滚烫的沙子,脱离了群狼的包围圈。 行驶一百公里后,车队不约而同地停下。王飞为了救大家跳下车,一定被狼吃得只剩下 衣服了,连骨头也不会剩下。大家的心情很沉重。那辆越野车调转了车头,顺着原路返回。 其他的车子也调转了车头,紧紧跟在后面,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 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 下。王飞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了知觉。 回城后,王飞对百灵鸟说: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 大家,我理解。当群狼看到你们绝尘而去,留下我一人,它们围着我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 离了。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   选自 2016 年第 7 期《微型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对沙漠热浪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烘托和渲染了人狼对峙时人们心 惊胆战、无比紧张压抑的恐怖气氛。 B. 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来看,以豁嘴狼为代表的沙漠狼聪明、警醒、凶残报复性极强。比如, 当一辆越野车试图杀开一条血路时,群狼开始进攻。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车子原路返回时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就 体现了她紧张、害怕、不安的复杂心理。D. “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 说明沙漠狼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变得越来越警醒、克制,尽量远离人类,不与人类发生冲突。 5. 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小说的结尾说:“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B 5. ①初遇沙漠狼,紧张;②狼群离开车队,松弛;③再遇了沙漠狼,兴奋; ④认出豁嘴狼,害怕;⑤狼群与车队僵持,压抑;⑥群狼包围王飞,沉重;⑦狼群撤离,危 机解除。全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6. ①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对比手法含蓄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人性的自私与丑 恶。 ②文章把狼与人进行对比,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凶残狡猾的,人一旦遇上狼只会被伤害。 但文中沙漠狼只是与人对峙,并没有主动攻击人类,最后也没有向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类报 仇,只是“哀嚎了很久”“迅速撤离了”。而人类一开始就把白已与狼放在对立的位置,并且 在危急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的生命来获取自己的安全(百灵鸟将王飞推下车:车队火 速离开,在行驶一百公里后才返同)。 ③从这点来看,狼的不主动伤害人、不积仇,让复杂自私的人类看不明白,猜不透。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B 项,从文中来看沙漠狼只是围 着王飞“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所以“报复性极强”是错的。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情节分析。题干提示“一波三折”,找出情节曲折的内容,结 合全文内容分析。主要从不同时期遇到沙漠狼的不同心情分析。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有人 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 紧张。“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松弛。“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 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兴奋。“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 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害怕。“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 压抑。“王飞被群狼包围了”,沉重。“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 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危机解除。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语句 内涵,“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结合文本上文内容,抓住关键词理解。抓住两个主体 “狼”“人”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 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 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 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等分析可知,类一开始就把自己与狼放在对立的位置,并且在危急 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的生命来获取自己的安全(百灵鸟将王飞推下车:车队火速离开, 在行驶一百公里后才返同)。结合文本内容“哀嚎了很久”“迅速撤离了”分析可知,沙漠狼 只是与人对峙,并没有主动攻击人类。“狼”和“人”的行为的对比,揭示狼的不主动伤害 人、不积仇,让复杂自私的人类看不明白。结合文本内容“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 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分析可知,揭示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 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在医学图 像的检测效率和精度两方方面,都可以做得比专业医生更快,还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判。 人工智能能够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极大地减少药物开发成本。 【(摘编自《2016-2017 年度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分析及趋势报告》) 材料二: 近年来司法系统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重复劳动的强度巨大,基层法官过劳死屡见不鲜。 重压之下,审案质量也难免受到影响。“人工智能+法律”虽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但在我 国发展十分迅速。去年 6 月,全国第一家“智慧法院”实践基地在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挂牌成 立。建设中的智慧法院已遍及全国。 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替代人的重复劳动,而非人本身,智慧法院也绝非以机器 判断替代人类司法。智慧法院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现代化,而非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类智 能。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提取、文本生成、案卷分析等方面将法务人员从大量重复工作中解 放出来,而这一切并没有消灭任何一个法务人员在办案流程中的角色,反而呼唤一批会使用 智能工具的从业者和深谙司法流程的开发者。 (《加出来效率,减不 掉人性》,《科技日报》2018 年 1 月 5 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带来的是福祉还是挑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过度关注,如炒作人工 智能用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Alphal"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人类智力游戏高地 等,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 目,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是在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 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 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人们已 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材料四: 当下最热门的技术,恐怕非人工智能莫属。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 到底能火多久?有科学家已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在许多随意和缺乏严谨性的交流或展示中被 强烈地夸大了,人们低估了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关健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目前需要将双倍 的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中去。科学家的告诫值得倾听。尽管我国在整合资源、 垂直应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算法、核心硬件和关键技术、领军人才等方面的软也 是不争的事实。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确实会产生链式反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前景越美好, 越需要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扎实实的努力;如果一拥而上、育目跟风,恐怕热潮很快就会变 成寒潮。 (《若盲目跟风投机热潮恐变成寒湘》,《人民日报》2017 年 11 月 21 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医疗”和“人工智能+法律”都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们的出现及应用意 义重大。 B.从两个图表看,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尝试应用、计划应用占比较高;应用场景也较广泛,其 应用前景广阔。 C.人工智能挑战人类记忆高手、“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大师,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人机 关系”的焦虑。 D. 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改变,为确保未来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 扎实实的努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医疗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它在诊断疾病、研判医学图像、辅助进行药物开发等各 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B. 为解决基层法官因重复劳动强度过大而频频出现过劳死 问题,我国开展了人工智能背景 下的“智慧法院”建设。 C. 智慧法院将法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它对法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办 案过程并未发生改变。 D.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真正拥有价值观,这是由其从属于人类 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 E. 材料一、二从具体领域内的应用来谈人工智能的意义和价值,材料三、四则客观分析了人 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使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答案】7. C 8. AE 9. ①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 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②正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 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 【解析】 的【7 题详解】 试题分析:C 项,偷换概念,由原文“炒作人工智能用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AlphaGo’ 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人类智力游戏高地等,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可知, 加重人们对“人机关系”焦虑的是某些人的炒作,而不是“人工智能挑战人类记忆高手、 ‘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大师”这些事件本身。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由材料二可知,“基层法官因重复劳动强度过大而频频出现过劳死”表述不 当,基层法官过劳死并不能说只是因为“重复劳动强度过大”;另外,建“智慧法院”也还有 其他原因,如“司法系统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重复劳动的强度巨大”等。C 项,“从繁重的重 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提取、文本生成、案卷分 析等方面将法务人员从大量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办案过程并未发生改变”原文没有依据。 D 项,“从属于人类这一本质属性”不当,原文说的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 的工具”。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考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 括即可。如,材料三中“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 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材料四中“人们低估 了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目前需要将双倍的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的 基础性研究中去”。考生把这些信息稍加整合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 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 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 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 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 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 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 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 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 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 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 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 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 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 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 郎/徙中以补其处/ B.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 郎/徙中以补其处/ C.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 郎/徙中以补其处/ D.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 郎/徙中以补其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 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 元”。 C. 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 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八十多岁 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B. 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 照顾;宰相因武 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的C. 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 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 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 D. 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皇上写 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生病后,他还写遗表劝诫皇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 (2)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 (2)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 退走,大家惭愧敬服。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 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 如本题:“沈介归殊不闻”的句意是: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句子“沈介”是专有名词, 人名,作句子的主语,“归”作谓语,故应在“归”之后停顿,排除 C 项,D 项。“以妄言 待罪”的句意是:因为随意说话等待处分。句意完整,故应在“待罪”后停顿。排除B 项。据 此推断 A 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句意: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 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 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原句的标点是: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 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故选 A。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 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 项, 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故选 D。 的【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 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 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 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 项,“八十岁”错,应为七十多岁。所以选 A 项。 故选 A。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 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 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 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 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以闻”:“上 奏让(皇帝)知道”;“答”:“答应,同意”;“阴”:“私下,暗中”;“以”:“来”。第二句关键点: “既”:“已经,以后”;“晏然”:“镇定平静的样子”;“比”:“等到”。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 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 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 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 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 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 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 担任贺金朝生 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 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 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 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 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 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 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 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 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 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 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 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 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 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生了病,亲手起草 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 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 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 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 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 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 lì):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指宁 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 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 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 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 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E. 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双亲的情感。 15. 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对比: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 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虚实: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 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 放边塞的苦闷之情。仅答出情景关系,酌情给分)②用典: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 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热闹繁忙”错。“筚篥喧喧 驿骑尘”,“筚篥喧喧”这是写军中军乐喧闹,这是以声衬寂,“驿骑尘”是写塞外驿马奔驰, 飞尘四起,凸显关外悲凉冷落的景象。D 项,“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错误。从“独 怜多难累衰亲”可知,“敢望余生还故国”,意思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故选 C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赏析。”此题的考点是 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先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出关”的“关” 是指山海关。“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 “边楼回首”,首联中的“边 楼”“嶙峋”“筚篥”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表现出对放土的 眷恋。“筚篥”、“喧喧”两个叠词写除了军中军乐喧闹,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驿骑尘”是 写塞外驿马奔驰,飞尘四起,凸显关外悲凉冷落的景象。“敢望余生还故国”,意思是不敢奢 望能回到故乡。“独怜多难累衰亲”可知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 挂念衰亲的情感。“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二句写出了边塞独特的景色。虚写边 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 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 尾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用典,据注释中说“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 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综上,本诗的最后两联运用对比、虚实、 用典等艺术手法达到了抒发情感的效果。 点睛:分析诗歌的技巧型题:明确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熟悉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牢记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 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 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分析诗人情感:①从题材入手。同 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 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 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述而》里所说的“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即告诉人们奉行仁义道德应 该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3)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浩然正气: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2)不义而富且 贵 (3). (3)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 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 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本题中的“哀”、“鉴”、“亦”、“复”、“义”、 “行”、“正位”、“大道”,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 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 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 II 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8 日进入第二天。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 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B. 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 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C.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抓到底,坚持不懈, 才能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D. 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 落了个一片狼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此类词语 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此类 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如本题 C 项语境“景点则成了”,即“望尘莫及”对象 是景点,不适合。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 在后面。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C 项语境“景点则成了”,即“望尘莫及”对象是景点,不适合。 A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C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D 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 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B. 钓鱼岛事态激化到当前地步,直接原因是由日本的短视造成的。但这又与美国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不无关联。实际上,美日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使日本的错觉不断强化。 C.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 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 金秋十月,常德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 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 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 项,结构混乱,“原因是”“由……造成的” 杂糅,去掉“由……造成”;C 项,“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提高”与“特色”搭配不当; D 项,成分残缺,谓语“采取”缺少宾语,可在“等”后加上“措施”。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 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 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 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刘老师,您的书我已经收到,感谢惠赠,拜读后受益匪浅,你真是堪称哲学大家,作品我 定当惠存。 B. 拙作《一盏灯的时间》新成,甚觉文辞微浅,瑕疵颇多,冒昧将文稿寄您一份,敬请不吝 雅正。 C. 今天是我的儿子与儿媳的大喜之日,作为家父,我代表我们全家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 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D.我在电话里和小白进行了磋商,相约周日下午一起去看电影《红海行动》,共同度过一个愉 快又充实的周末。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 项,“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使 用不当。C 项,“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不符合语境。D 项,“磋商”:多用于 正式场合,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交换意见。不符合语境。B 项,“雅”,敬词。表示对对 方的行为的敬重。“正”:指正,指教。“雅正”使用正确。故选 B。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 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 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 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 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 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 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 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 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①______。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 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______,犹如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不可能令 世界各国产生尊敬和向往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③______。 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 DNA 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 必然是“中国特色”。 【答案】 (1).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能答出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即可) (2). ②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家(注意运用“一个……的国家”的句式) (3). ③而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能答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等意思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补写句子要注意上下文句子的衔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 的上下文语境,本段话题说的是中国文化。语段的二三两句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文化对国家民 族的重要性。所以第一空的内容应该是二三句的观点,根据后面一句“文化兴则国运兴,文 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后一句的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第二空诗歌比喻句, 根据后面说的“犹如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可知是把“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 家”比喻成“一个没有高尚精神支撑的躯壳”,所以第二空要填的是“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 的国家”。根据“一个……的躯壳”,此处注意运用“一个……的国家”的句式。第三个空由前 面一句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一句也 是选择关系,根据前一句的内容“绝不是西化”,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中华民族 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 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 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 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 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 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 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 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意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 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宇狱极为严酷,当然, 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 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常读常新,常读 常深,让它们为我们所用。 (1)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错误: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作者推论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20 字, 不计标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10 字) 【答案】 (1). 不在于 (2). 而是 (3). 不仅在于 (4). 更在于 (5). 读经典要结 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为我所用 (6). 读袁枚诗的经历 【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语句衔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 在细读题干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句子中的关联词语,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本段 “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 经历结合起来”其中“不在于……而是……”强调的是“而是”后面内容的价值,“不在于” 引领的内容可以忽略,这并不是读诗文的方法,这句话强调的是“把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 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比“理解诗文本身”更重要,但并不说不用理解诗文,所以改 成“不仅在于……更在于……”更合适。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连贯和逻辑能力。此类试题要求 学生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答题区域,然后再进一步修改出合适的答案。本体的结论在后文 “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 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常读常新,常读常深,让它们为我们所用”;结论的依据是 前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 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意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 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宇狱极为严酷,当 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找出答题区域后考生根据文字要求整理出答 案。 【点睛】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 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 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 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 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这样,第一句成了因果关系,第 二句成了假设关系,第三句成了条件关系。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究竟选用 什么关系,这就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在六大素养中,你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哪一种素养?请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 固执地扛起担当 不曾想过,何所谓担当,只是当置身于都市繁华的车水马龙之间,高楼林立的“层山峻 岭”之间,灯红酒绿的现代流行生活之间,我们生活的地方,好似一片触不可及的净土,一 片心灵的“世外桃源”。 或许,当辽阔的教学楼筑起隔绝与外界嘈杂的屏障,当幽寂的小路上,漫步了三三两两 手捧书本的身影,我们在身旁的幽径上,有所担当,担当起那份所谓的“未来的希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的阻挡散射成五彩的光芒,我们的身影淹没入柔美的阳光 深处,而萦绕于耳畔的还是那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把身心埋入课本,集中起全身所有 的细胞“全副武装”,我们在不断地汲取着知识,向着知识的高山上攀登。回首望去,朝着山 底呐喊,向世界诠释着我们我们的信念。担当伴着成长的读书声,安然落入泥土中,积储力 量开始萌发。 当太阳逃离低层大气的束缚,冲破了浓厚云层的阻挡,肆无忌惮的悬挂在深无杂念的天 空中,转而走进我们的课堂,老师们诲人不倦的传授,学生们聚精会神的聆听,偶遇难题不 理解的一个蹙眉,询问老师后舒心地呼气,请教同学后相视会心的一笑,老师提出问题后一 次次的踊跃积极发言。诸如此类,每日每时每刻都在始料未及的上演着,我们在“学海”中 探寻着知识的源头并为此挖掘深究,在课堂的学习中我们渐进着“未来的理想”,无畏的发育 着担当。 当秋风萧瑟的吹来,带走树杈上奄奄一息的萎靡不振的枯叶,于我们心里何不禁发出“宛 如秋悲,胜似秋殇”的感慨,思绪回归,却又不得以面对惨酷的现实,一科科强差人意的分 数,加之名次的“突飞猛下”使我的心不由得坠入谷底。譬如一叶孤舟在黑暗中朝着灯塔的 方向行驶,却忽的起了一层大雾,遮蔽万物,随之遮蔽了灯塔微弱的光亮。望着同学们笑靥 如花的面孔,不由得又一阵感伤,但窗外那一缕秋日之光,点燃了我生命地希望,即便再苦 再大再痛的打击,我也要有所担当,担当起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在逆境中成型、、、、、、 当太阳将最后一道余辉洒向大地,取而代之的是那熹微的星光,我们在一天的繁忙中理 出头绪。自习课上,静谧的空气中被那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所笼罩,窗外飞来的小虫,丝毫 打断不了我们高度运作的大脑;室外下课铃的声响,丝毫不能减弱我们学习的热情。大而言 之,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该有所担当;小而言之,我们是父母的期望,家庭 的脊梁,亦该有所担当,担当在忙碌与希冀中发育成熟。 担当的果实已成熟,我们也在担当中逐渐地学习和成长,我感谢那一道屏障,带给了我 今生难忘的岁月,在高中的生活中,我学会了担当并固执地扛起了担当。【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本题为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的提出背景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本次 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十八大、十九大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命题形式上,题目由 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写作材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 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首 先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内涵有三个关注点,一是对象为学生,这是核 心素养相关的特定对象;二是发展必须符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就是这些核心素养既要 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社会发展;三是这些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次,材料提出核心素养由六大素养构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章必须要在学生、发展、核心这三个限定前提上理解并展开,而不 能离开学生、发展、核心这三个限定前提,简单理解为六个话题关键词。写作任务指向清晰、 任务明确,同时在写作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限定性的写作任务。一是把发展核心素养 的相关对象严格限定为当代中学生,需要考生结合当下社会、国家的现状,从自身(中学生) 的视角去理解核心素养。二是“最”暗示考生在作出判断时要有所比较、有所权衡,而不能 仅仅选择一种素养加以论述而对其他的素养毫不关注、提及。当然,考生在论述分析时要有 主体意识、详略意识,而不应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需要”包含了两层意思:现实缺乏和 发展需求。这其实也是考生最初权衡选择的两个关键切入点。三是“一种”,要求考生必须在 六大素养中选择当下中学生最需要的一种,而不能是两种或以上,选择了一种之后,其他的 素养可作权衡、对比。以上三者为显性的写作任务,三者同时满足即为完成写作任务,符合 题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暗示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 化虚为实,要准确理解六大素养的内涵与范畴,把相对抽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为具体 的行为与方式,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另外,对这六大素养的界定不要求学生的认识完全符 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要学生所写最需要的素养不是两种或以上,其对素养的认识 符合素养的基本内涵即可。综合而言,本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任务明确, 时代感强。所涉论题贴近学生实际,六大素养与学生关联性强,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认识。同 时,六大素养区分清晰,分别指向不同的层面,囊括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写作 提供了多种可能,能有效地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写作水平。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 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 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 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 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 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 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 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 著特点。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