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答案】单选题40*2共80分
1. B 2. B 3. A 4. D 5. C 6. D 7. C
8. D 9. B 10. A 11. B 12. A 13. C 14. A
15. B 16. B 17. B 18. A 19. A 20. C 21. C
22. C 23. B 24. B 25. D 26. A 27. C 28. C
29. D 30. A 31. C 32. D 33. B 34. A 35. C
36. B 37. A 38. C 39. D 40. C
综合题共20分
41.共12分
(1)AD上(1分),C向左(1分)
(2)D蒸发(1分),C水汽输送(1分),B降水(1分),F地表径流(1分)
(3)海上内循环 (1分) 海陆间循环 (1分) 陆地内循环(1分)
(4)F(1分)
(5)水汽输送或C(1分)
(6)E (1分)
42. 共8分
(1)B (1分);上升(1分); A(1分);D (1分)
(2)B(1分);该地气流上升,近地面气温高 (1分) 近地面水平气流流向城区,会把化工厂产生的污染物带到城区 (2分)
【解析】
1. 解: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按航线飞行的飞机都从属于地球,不是天体,而卫星、流星体属于天体.
故选:B.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都是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也是天体,它们属于人造天体.天体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像流星体、恒星等属于自然天体,而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属于人造天体,尚未发射的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就不属于天体.
本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的含义及判读.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2~3. 本题考查火星和地球的对比。大气层的厚度与其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质量比火星大得多,引力大,大气层应该比火星厚得多,①错;从表中可知,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接近,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也比较接近,并且公转周期分别是1年和1.9年,所以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的变化,②④对;两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悬殊,接近一倍,所以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温度并不适宜,③错。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地球上“液态水存在”密切相关的是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使地球温度变化较小,同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产生了适宜的温度,②④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吸引了厚厚的大气层,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都与“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①③错。故选A。
4. 解: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雨少,晴天多,所以光合有效辐射(PAR)比甲多.
故选:D.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联系所学知识,应该是考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N~35°N这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雾雨多.
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有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天气(大气环流),海拔高度(地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天越晴,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能越多.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关键是能将题设的新概念联系掌握的书本旧知识.
5. 解:从图中可以读出,日出时间是9时,日落时间是19时,则此地当日昼长约为10小时,为冬半年,白昼时间非常短,应接近冬至日前后,排除A、D选项;图示日期太阳辐射先变大,后在15时左右出现了一个低值,说明当日天气由晴转多云,多云时太空中的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排除B选项。
故选:C。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夏半年昼长夜短,冬半年昼短夜长。大气最高气温在14时前后,最低在日出前后。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6~7. 本题考查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太阳能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而拉萨、海口、昆明、重庆四城市中,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最少,故重庆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最差。故选D。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能源的影响。潮汐能来自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⑦错;核能、地热能来自地球内能,①⑤错;生物能、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来自于太阳辐射能,②③④⑥对。故选C。
8. 解:①右侧为夏至日,又是近日点,错误;②右侧为冬至日,又是近日点,正确;③右侧为冬至日,又是远日点,错误;④右侧为夏至日,又是远日点,正确.
故选:D.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公转轨道图的判读,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9~10.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悉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解答】读图,连接日地连线找太阳直射点,②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1日前后);④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③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①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本次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日期是6月4日,最接近夏至日(6月21日前后)。B对,ACD错。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公转的速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悉地球公转运动规律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6月4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还没有到夏至日(6月21日前后),所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该日接近远日点,所以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A对,BCD错。故选A。
11~1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解答】
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所以,“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B对,ACD错误。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常有化石存在,图中页岩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A对;侵入岩和喷出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高温高压,一般不会形成化石,BCD错。故选A。
13~14.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①位于地表上空12—55千米处,可判断其为大气层中的平流层,A错误;②为地下33千米以上部分,为地壳,B错误;③位于地下80—400千米处,为软流层,C正确;④位于地下2900—5000千米处,为外核,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运用。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由于石油为液态,故地震波遇到海底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结合选项图示可知,A选项图示符合题意,BCD选项图示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17.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从图中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按照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可见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B对,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近地面大气的热源。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说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图中②代表了地面辐射,B对;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②吸收少,保温作用差,所以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B对,ACD错。故选B。
18. 解:当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当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图中2、3、4为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故选:A.
当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当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较为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本题主要通过借助热点问题雾霾来考查大气运动形式的差异,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图形化的转换.
19~20.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低压天气系统的判读。旨在考查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等温线和等压面判读方法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解答】
图中甲地等压线向低处凹,受低压控制,而气旋即是中间气压低的空气运动,所以A正确,D错误;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气温高,但甲地气温低,不可能受台影响所以B错误;与冷锋关系不大,所以C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主要环节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熟悉大气受热过程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解答】
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甲地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指向宇宙的大气辐射减弱,C正确,D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地面辐射也减少,AB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22.
本题考查建阳光房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根据题意知,为了使花卉顺利越冬,建阳光房,阳光房不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及减弱地面辐射(②),可以减少地面辐射向阳光房外的散热,即④减弱,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③),起到保温作用。综上可知,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花卉的特点及分布。根据题意知,该花卉不易越冬,而天山雪莲、洛阳牡丹、南京腊梅均可在南通越冬,ABD错;昆明纬度低,热量条件比南通好,山茶花不耐寒,在南通需要防寒,不易越冬,C对。故选C。
23~24.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地面受热不均,近地面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分布的基本原理是同一水平高度,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据图可知,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应为高压,气流下沉,AD错误;乙处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应为低压,气流上升,B正确,C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从上题可知,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此时无法判断季节,故海洋与陆地无法区分,A错;乙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容易成云致雨,B对;①处等压面向下凹,②处等压面向上凸,判断①处气压比②处低,C错;近地面甲处气压较乙处高,受高压控制,不会出现台风,D错。故选B。
25~26.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则此处为低压;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则此处为高压。①、③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故①、③为低压,同理可判断②为高压,所以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从②指向①,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再根据指向标可判断出小船所在位置的风向是东北风,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近地面气压高低与气温高低相反,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③为低压(高温),②为高压(低温),又因为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所以陆地温度高,海洋温度低,该地区为白天,A对,D错;①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为阴雨天气,②处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为晴朗天气,BC错。故选A。
27~28. 本题考查风向的判读。图中箭头处为高压中心,故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AD错;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向右偏转,B错,C对。故选C。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图示甲地位于冷锋的锋后,为冷气团控制,而乙位于冷锋的锋前,被暖气团控制,故甲地气温较低、湿度较小,BD错;结合等压线分布,甲乙两地的气压大小相当,A错;甲处等压线较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乙处大,风力较大,C对。故选C。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大气状况。图示丙位于冷锋锋后,可能有沙尘暴或阴雨天气,A对,C错;丁位于暖锋锋后,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BD错。故选A。
29~32. 略
略
略
略
33~35.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由题意知,羚羊峡谷是狭缝型峡谷,只有太阳高度大时阳光才容易照进峡谷。故要欣赏“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应在当地正午12点前后,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最大时效果最好,B对,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由题意知,羚羊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且谷底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说明该峡谷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A对,BCD错。故选A。
本题考查旅游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由题意知,羚羊峡谷是处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中的狭缝型峡谷,到陌生的沙漠中旅游,需要当地导游的带领,以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C对,ABD错。故选C。
36~37.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读图可知,甲处中间岩层向上隆起,属于背斜构造。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岩层的性质和分析能力。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其岩层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说明其岩层最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8~40. 略
略
略
41.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图展示了三类水循环的各种环节,分清每一个环节的含义和名称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解答】
(1)根据水循环过程,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是AD上,C向左。
(2)据图可知,D为蒸发,C为水汽输送,B为降水,F为地表径流。
(3)D与E发生在海洋上,为海上内循环;DCBFG发生在海陆之间,为海陆间循环;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
(4)南水北调工程与地表径流(F)关系最密切.
(5)古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它可通过水循环环节水汽输送或C,实现西归。
(6)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故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E。
42.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热力环流是由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导致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方向出现气压差,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高压流向低压。
【解答】
(1)在热力环流中,B气流作垂直上升运动,说明B地受热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平方向空气自高压流向低压,A、B、C、D四地,气压自高向低依次为A>B>C>D。
(2)城市由于热源多,气温高,气流上升,故B表示城区。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热岛环流的下沉气流之外,在N地建一化工厂,近地面水平气流流向城区,会把化工厂产生的污染物带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