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枣庄八中 2020 年 3 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荀子·天论》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
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
则天不能使之吉。”据此可知,荀 子强调的是
A.唯心主义思想 B.发展的持续性[来源:学科网]
C.节约自然资源 D.自然服务于人
2.1937 年 7 月 23 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与
前 途》中说:“立刻和 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
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
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 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
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
于敌人的。”这表明他
A. 科学预见到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阐述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路径
C. 主张由中国主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认为外来援助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关键
3.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
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
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宣传
4. 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 ,远超了以前王朝的
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
明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
A. 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
B. 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C. 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
D. 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5.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宣宗时,由于地方叛
乱,开始常设巡抚,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2
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
上京汇报军政事务。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
A. 明代巡抚已 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
B. 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C. 设 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叛乱
D. 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 节制和统属
6.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
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
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
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A. 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B. 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
C. 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
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7.《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
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 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
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D.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8. 郑观应在评述某种企业组织形式时说:“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
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
役又多需索……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
查以征税,京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郑观应实
际上
A. 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
B. 主张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相结合
C. 主张国家加大力度扶植私人资本
D. 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
9.列强认为征收厘金(厘金是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由地方政府
征收的值百抽一的商业税)不利于洋货竞争,提高关税必须以取
缔厘金为条件。在此情况下,从 1900 年开始,清政府取缔内地
厘金以换取列强对中国提高关税的支持。可见,清政府取缔厘金
的内在动机是
A. 营造民族工业良好的市场环境
B. 屈从列强以获得西方国家支持
C.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D. 增加中央收入和削弱地方力量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
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3
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
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1.《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章,它们是对道
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这体现了
A.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一致性
B.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法家继承道家的治国理念
D.百家争鸣中思想融合的大趋势
12.《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大农之诸官,
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这一政策本质反
映了
A.打击富商大贾 B.鼓励经商致富
C.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加强) D.稳定全国物价
13.宋代江南地区的民众因财产纠纷等上诉公堂的现象很常见,由此
催生了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以及专业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
铺”。当时规定 :“书铺”须在官府注册,领取“牌记”(执业证书)
方能合法营业。据此可知宋代
A.司法行为初步具有近代法治的色彩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来源:学.科.网]
C.政府的有效管理促进维权意识觉醒
D.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观念转变
14.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
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下表最能说明
设立时
间
认可的历史依据 不认可的主要理由
1726 年 为了用兵西北,设立“军需房”,参
赞军务。
临时性军务机构,无
专职官员、无官衙。
1729 年
正式更名“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
只有兼职官员,皇帝
随时召唤,在皇宫内
设值房。
1732 年
全称“办理军机处”直至清亡;专
设军机
大臣、章京等职;“军国大计,罔不
总揽”。
军机处名称、职能等
业已
具备。 4
A.历史解释往往有随意性 B.主观阐释难以还原历史真实
C.史学研究决定历史发展 D.不 同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15 历史地图具有空间分布与时间定位相结合的特点,对下图解读正
确的是
A.国民革命推动湖南农民运动
B.B.共产党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C.全民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主流意识
16.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
土了公元前 7~前 5 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
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17.《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
《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5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18.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
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
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
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19.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
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0“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此之前,士均排在 大夫之
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 士大夫表面
看去只是前后改变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 化:大夫土强调的
是等级;土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 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6
A.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
B.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路身“士”阶层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21.汉武帝时期,关于“阿党法“的内容,据张晏的注释是“诸候有罪,
博、相不举奏,为阿党”;关于“左官律“的内涵, 据服度虔的注释
是:“仕于诸候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候也。”这些规定反映出
A.汉代監察制度完善 B.汉代人事制度细密
C.诸侯政治地位削弱 D.七国之乱后果严重
22.下表为“汉代至宋末代南北方户数变”,选自钱穆《国史 大纲》,
影响下表中汉代至宋末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地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2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固。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
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 深山,垦荒
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連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7
24.辛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 排,准
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现让位于袁,使另订 《临时约法》,
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 宪政。“对这种做法评
价正确的是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分权制衡锥护共和制度
25.图 2 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26.荀子认为臣子应该“以道事君”,遇有君行不符“君道”,
臣则“从道不从君”。荀子这一言论
A.旨在限制君主专制制度 B.显示了儒家的历史使
C.否定了君臣等级关系 D.蕴含了权力制约与平衡设想
27.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
知,这些规定
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8
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28.据学者考订,宋代商人及其子嗣可通过与权贵联姻的方式
取得政治地位,宋人婚姻论财风气十 分普遍,甚至出现“自
五季(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
这说明,宋代
A.婚姻习俗重视物质利益 B.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29.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
为 28641 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则达到 69057 件。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30.雍正五年(1727 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
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本地又多种桑麻,是以产米
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
侧面反映 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
A.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 B.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C.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31.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人中国,“议会、
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 词汇。清末民初,
“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时期,“自由
主义民主”“革命民主 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 此解释
合理的是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剧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32.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
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 在革命军队中之
影响,这 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
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 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
中央
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9
二 主观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36 分)
33、“玄武门之变” (10 分)
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
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撰
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 “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 ”,
对曰: “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
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1908 年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件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
太宗入冥记》。其中描述了阎罗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间审问唐太宗
的故事,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
宫? ......(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 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玄武门之变的史实有哪些? (4
分)
(2) 指出上文所引两则文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6 分)
34, “舍会山协议”10 分)
1937 年 12 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
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
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8 分)
(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 150 字)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
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
买卖。
10
35 "仁" (16 分)
人物 关于“仁”的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为仁”-《论语》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董仲舒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
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
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
朱熹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
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
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论语集注》
谭嗣同 “孔谓之'仁 ....耶(耶稣)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
如友,;格致家(科学家)谓之 .....'吸力'。咸是物也。”
“仁以通为第一义” “通之象为平等” “平等者,致一
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仁学》
(1)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思想中“仁”的
主张。(8 分)
(2) 谭嗣同赋予“仁”哪些新内涵?结合所学加以分析。(8 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