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深圳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46979

大小:60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 1.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 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与这一文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故选 B;禅让制是原始社 会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不符合 题意,排除 C;皇帝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解答。 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 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据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 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 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 A 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 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 BD 项。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官僚性质的家臣” “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明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情况下出现的乱象,不符合分封制的要求,得出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的结论。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如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 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 C. 宗法制 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 D. 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北海郡”“胶东国”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出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 主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故选 D,排除 A;图 片反映的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 B;图片无法体现宗法制的信息,排除 C。 4.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 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 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 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 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根据春秋战国时期 铁口犁、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 A 正确;材 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 B;材料没有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和春秋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 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排除 C;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战国的冶铁技术水平,排除 D。 【详解】解答本题 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联系所学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的史实分析 解答。 5.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 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出现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故选 C;西汉出现耧车,三国出现翻车,东汉杜诗发明治铁工具水 排,ABD 时间均不符合“隋唐”,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联系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 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A. 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 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 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 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 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 C;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 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 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7.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B. 盐铁官营 C. 抑制工商业者发展 D. 均输平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的财政措施,材料中“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 的 的 。显然是盐铁官营,B 正确;A 属于货币铸造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 属于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均输平 准是由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D 错误。 8.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 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有: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一些 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城镇商业呈现繁荣,①②③正确,故选 A;闭关锁国政策不是明清 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现象,④排除,故排除 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联系所学明清时期 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 9.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 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 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选 A;材料 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 B 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 C;交子的 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 D。 10.《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 A. 苛捐杂税 B. 重农抑商C. 休养生息 D. 朝贡贸易 【答案】B 【解析】 材料“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出汉代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 B 项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农民的苛捐杂税,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故 D 项错误。 11.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利克里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 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这主要说明当时 A. 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 雅典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C. 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雅典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克萨戈拉因为宣传太阳是永恒燃烧的火石而不是神而遭到起诉并被判处 死刑,这说明当时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因此 D 选项正确。A、B 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伯里 克利帮助阿拉克萨戈拉逃离这一个事件就得出他认为人情高于法制,也不能据此得出雅典政治领袖善于以 权谋私;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参政义务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2.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这部法典是 A. 《十二铜表法》 B. 《阿奎里亚法》 C. 《卡拉卡拉救令》 D. 《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故选 A;BC 不符合“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排除;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法典化、体系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结合《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分析解答。 13.英国议会 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 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这规定反映了 A. 西班牙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B. 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 C. 英国与荷兰商业竞争激烈D. 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英国议会 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7 世纪英国为打击荷兰人 的海上贸易,于 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C 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西班牙丧失了海上 霸主的地位,但是仍保留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A 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B 错误; 据所学可知,17 世纪晚期,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故 D 错误。 14.下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 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洲 B. 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 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贸易为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促进了原始积累,故 A 项正确;三角贸易,从非洲掠夺大量劳动力,并往美洲,故排除 BC;在三角贸易出现之前,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故排除 D。 15.英国议会策划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1689 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近乎完美的 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以暴力完成政权更迭 B.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C. 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 D.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1689 年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采取妥协的办法,兼顾新旧势力的利益,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政治设计,故选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更迭,排除 A;“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表 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B;1832 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政,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1867 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规定: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取消 46 个“衰败选区”。空出来的席位,分配 给各大城市。选民总数从 135 万人增加到 225 万人。材料反映了此次改革 A. 使英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实现了普遍的公民民主 C. 工人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加强 D. 使议会的职能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选民总数从 135 万人增加到 225 万人”体现的是英国选民范围的扩大,也体现了英国 的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答案为 A;单从选民数的增加,不能说实现了普遍的公民民主,B 错误;CD 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取消 46 个‘衰败选区’……选民总数从 135 万人增 加到 225 万人”,体现的普选权的扩大,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17.2018 年 12 月,在国会与总统特朗普就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美国政府于当地时 间 22 日凌晨部分关闭。这表明美国 A. 总统对国会负责 B.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联邦主权遭削弱 D. 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体现了美国政治分权制衡的原则,故选 D;美国总统对宪法和选 民负责,排除 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B 错误,排除;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8.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颁布于 1871 年 4 月 16 日,德国历史学家常称 其为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宪法 A. 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标志着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统一 C. 表明德意志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D. 说明德意志政治民主色彩突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A 项正确;德国的统一是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前提,B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起的政治制度,有利于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德意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很浓厚的封建君主专制残余,D 项错误。 19.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B. 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 C. 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 D. 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 获得胜利,十月革命即证明了列宁观点的正确性,材料说明无产阶级要重视革命理论的创新,故选 B;列宁 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排除 A;C 应该是恩格斯的观点,排除;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排除 D。 20.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清政 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 明 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 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 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总理衙门代表中央政府与各国交往,但是 1898 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 务大臣之衔’”,从而说明地方政府可以代表中央处理与各国事务,表明中央权力的削弱,中央集权受到了 挑战,答案为 B;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而材料时间是 1898 年,A 错误;总理衙门的 设立,代表清政府进行外交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但是材料主要讲的是地方有权进行外交,C 错误;由“总 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不能说明总理衙门地位下降,D 错误。21.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土报》驻巴黎通讯员称:“清国现今已完全颓废老朽……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 理清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受到外国军队严密监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结合所学 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 C;A 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内容的影响, B 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 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22.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它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大大加深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 赖,只能大量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这便成为列强借以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材料中的“它” 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来支付赔款,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 的经济命脉,《马关条约》割地的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故“它”指 《马关条约》,故选 C;《马关条约》割地的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AB 不符合题意,排除;D 不符合“在华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发端”,排除。 23.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 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 最普遍的表露。”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 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凡尔赛”、“丢失的省份”、“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 游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B 选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开始普遍觉醒;D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是青年学生。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4.下表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主题,其中 1924—1927 年处应该填写 A.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B. 国民革命,分道扬镳 C. 抗日烽火,救亡图存 D.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4—1927 年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7 年国共关系破裂,故 选 B;“星星之火”是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独立,获得 新生”是新中国成立后,AC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42 年 1 月,由美、英、苏、中领衔签署的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 统帅,统一指挥中国、越南、泰国境内的盟军作战。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令中国朝野各方颇 感自豪。这一结果 A.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B. 表明中国已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C. 说明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 D. 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此时中国能 够以领衔国的身份签署国际文件,国际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 错误,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C 选项错误,一战后形成了凡尔塞——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此时国际政治新格局并未形成;D 选项错误,此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得 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不能反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6.下图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使用于( ) A.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期间 B. 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C. 局部抗战期间 D. 全面抗战期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 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D 正确;北伐时期是 1926 年,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 A 错误;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B 错误;局部抗战期间是 1937 年之前,图片反映的事件 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后,C 错误。 27.1948 年 11 月,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杜鲁门最终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杜威,创造了总统大 选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逆转。此时的杜鲁门 A. 沿袭与苏联盟友关系 B. 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 C. 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 D. 以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故选 B;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争霸,排除 A;并非杜鲁门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排除 C;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 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冷战是以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排除 D。 28.1961 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决定在两个对立阵营的国 家集团结盟的时候,选择一条新的道路。该会议坚持 A. 冷战对峙 B. 依附美苏 C. 集团对抗 D. 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1 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 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故选 D;不结盟运动不与美苏结盟,不参与美苏冷战对峙和集团对抗, 排除 ABC。 29.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 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 本世纪最后 1∕3 时间的前途。鉴于此,美国政府 A. 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 B. 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D. 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经济角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国、日 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承认两者平等的伙伴地位,调整与对西欧和日本 的关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 极的坍塌而结束,不是美国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B 选项错误,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与材料 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美国并未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0.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 但从 1980 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 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 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 推动九二共识形成 C. 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 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答案】D 【解析】 【详解】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从 1980 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 出版历史文献档案,还历史以原貌,合理进行价值引领,故选 D;材料中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 出版历史文献档案,还历史以原貌,并非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随意解释历史现象,排除 AC;1992 年形成九 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与澳门的实践经验无关,排除 B。 二、主观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 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 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 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 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 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 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 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 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 16 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 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 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 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积极:扩 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 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 瓜等”“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等信息从种类多、范围广、以食物为主以及 双向交流等归纳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知新航 路的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依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 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依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 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回答,积极的角度依据材料二“亩可得 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等信息和所学从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 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以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回答。消极 视角依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的信息 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 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 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 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 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 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 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 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 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白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基本特征: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发挥宗 族凝聚作用。 (2)变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会救济功能。原因:人口流动 更加频繁;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政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 【详解】(1)基本特征:根据“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得出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根据“手工业和 商业贸易中心”得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根据“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得出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 根据“有王室宫殿和祖庙”得出发挥宗族凝聚作用。 (2)变化:根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得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 多‘草市’和‘市镇’”得出带动周边地区商业发展;根据“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得出功能更加完善, 具有社会救济功能。原因:根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得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经 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根据所学,还可从政府政策、小农 经济的脆弱性等角度分析总结。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