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届高三(上)期中统一考试
生 物 试 题
1.下列关于酶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丙酮能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纯度较高的脲酶
B. 利用唾液淀粉酶可以除去植物细胞壁
C. H2O2 分解实验中,Fe2+、加热与过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
D. 利用 pH 分别为 7、8、9 和 10 的缓冲液探究 pH 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于加热、加压等条件。
【详解】美国科学家萨姆纳用丙酮做溶剂的提取液中出现了脲酶的结晶,这说明提取物达到了一定的纯度,
A 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除去植物细胞壁,B 错误;H2O2 分解实验中, Fe3+与过
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但加热不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 错误;胃蛋白酶的适宜 PH 在 2.0
左右,在 pH 分别为 7、8、9 和 10 的缓冲液中胃蛋白酶均没有活性,应在 PH 值 2.0 左右设置组别,D 错误。
故选 A。
2.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 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 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 图中物质 c 为 NADPH,在有氧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产生
C. 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 e 为 ATP
D. 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 a、d 分别是丙酮酸和 O2
【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
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 为丙酮酸,b 为二氧化碳,c 为[H],d 为氧气,e 为无氧呼
吸产物--酒精。
【详解】由分析可知,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
线粒体基质,A 错误;图中物质 c 是 NADH,它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有
产生,NADPH 是光反应的产物,B 错误;图中①②过程为无氧呼吸,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
e 为乙醇,C 错误;由分析可知,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 a、d 分别是丙酮酸和 O2,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
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
3.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装置(如图)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
x(mol),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 y(mol)。以下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 0.5ymol
B. 有氧呼吸产生的 C02 量为(6x-y) mol
C. 细胞呼吸产生的 C02 量为(6x-2y) mol
D. 细胞呼吸消耗的 02 量为(6x-3y) 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解答。
【详解】图示实验装置虽然处于密闭状态,但内部仍然有少量氧气,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酵母菌即进行
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 O2 量与产生的 CO2 的量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
是产生 CO2,所以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 y 摩尔应为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的量,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0.5ymol,A 正确;因为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0.5ymol,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 x-0.5y 摩尔,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量为 6x-3y 摩尔,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量=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量+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量=6x-3y+y=(6x-2y)mol,B 错误;C 正确;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量为(6x-3y)mol,所以有氧呼吸消
耗的 O2 量=产生的 CO2 的量=(6x-3y)mol,即细胞呼吸消耗的 O2 量为(6x-3y) mol, D 正确。
故选 B。
4.下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④、⑤可为叶肉细胞吸收 Mg2+等提供动力
B. 阶段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C. 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不可用于Ⅰ过程中 ATP 的合成
D. 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 ATP 的合成,②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为二氧化碳的固定,④是无氧呼
吸,⑤是有氧呼吸。Ⅰ表示光反应,Ⅱ表示暗反应,Ⅲ表示细胞呼吸。
【详解】过程①产生的 ATP 只能用于暗反应,能够为叶肉细胞吸收 Mg2+等提供动力的是④⑤,A 错误;阶段
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还原三碳化合物,不能用于有氧呼吸吸,B 错误;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几乎不吸收红光,C 正确;过程③二氧化碳的固定、④无氧呼吸、⑤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的提取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各个生理过程及场所。
尤其是关注教材中的图示细节,本题容易忽略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不吸收光能这一特点。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2 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如下图表示将植物放在不同的 CO2 环境条件下,其
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有关图中各点的限制因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限制 d 点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
B. 图中 b 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
C. 限制 c 点的主要内部因素是光合色素的含量
D. 图中 a 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在分析曲线时,需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如 b 点和 c 点的光照强度不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再如
a、d 三点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而光照强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
暗反应。
【详解】单一曲线没有达到最大值时,限制因素主要是横轴上的自变量,曲线达到最大值时,限制因素是
横轴研究的变量以外的其它因素,所以限制 d 点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除去光照强度以外的 CO2 浓度、温度等因
素,A 错误;b 点时曲线未达到最大值,主要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 正确;c 点时曲线达到最大值,限制 c
点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CO2 浓度等,内部因素是光合色素的含量、酶的活性等,C 正确;由图可知,图中 a 点
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D 正确。
故选 A。
6.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B. 洗衣粉中的酶是直接来自生物体的,比一般的酶稳定性强
C. 在 pH 低于 7.0 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D. 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温度和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温度和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温度过高酶容易失去活性,但是温度过低酶的活性降低,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差,A 错误;
洗衣粉中的酶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不是直接来自生
物体,B 错误;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宜 pH 是 8~9,在 PH 于 7.0 的自来水中,仍然能够起作用,只是与最适
宜 PH 条件下相比,作用较弱,C 正确;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使蛋白质等水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的氨基酸
或多肽等,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D 错误。故选 C。
7. 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
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右处理.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
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
花盆 光 温度 水
甲 光亮处 20℃ 充足
乙 黑暗处 20℃
少量
A. 乙花盆放在光亮处 B. 甲花盆放在黑暗处
C. 甲花盆的温度高于 20℃ D. 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中除自变量不同外,各组的无关变量应保证适宜且相同。
【详解】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确认一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适宜且相同。该实验中,
自变量是有无阳光,故大豆的粒数、温度和水等是无关变量,应该遵循等量原则。综上所述,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8. 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
B. 图中 M 为赤道板、N 为核仁、P 为星射线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 DNA 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
D. 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⑤分别指代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末期、间期、中期,其中分裂期包括①前期、⑤
中期、②后期、③末期,A 正确;
B、因图中没有中心体,所以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因此图中 M 为细胞板、P 为纺锤丝,
B 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 DNA 核蛋白质组成,所以核 DNA 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应同步进行,C 正确;
D、细胞④对应的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 DNA 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
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
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
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
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
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9.实验室培养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细胞,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A. 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
B. 加入 DNA 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最少的是丁
C. 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
D. 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不同的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比例可能相同,但间期时间不一样长。
【详解】分裂间期持续时间=细胞周期时间×分裂间期所占比例。本题四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都不知道,
因而不能确定哪种细胞分裂间期持续时间的长短,A 错误;分裂间期主要是三个阶段:G1 期、S 期和 G2 期,
其中 S 期进行 DNA 的复制。加入 DNA 复制抑制剂可以使所有细胞最终停留在分裂间期的 G1 期,但是不知道
细胞总数,无法确定哪种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的数量,B 错误;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不会发生染
色体数目变化,C 错误;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周期,故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
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会发生变化,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属于对细胞周期知识点的考查,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周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熟记细胞
周期的概念、分裂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细胞周期计算方法和酶的特性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下面为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 2n,核 DNA 数目为 2a)分裂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上的基
因,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 2n,核 DNA 数目为 2a
B.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 2n,核 DNA 数目为 4a
C. 正常情况下,基因 A 与 a、B 与 b 分离发生在细胞①和②中
D.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 3 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 aB、ab、AB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已知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则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
第一次分裂过程,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精母
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二
后期染色体数目为 2n,核 DNA 数目为 2a,A 正确;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和 DNA数目都是体细胞的 2 倍,即染色体数目为 4n,DNA 数目为 4a,B 错误;基因 A 与 a、B 与 b 分离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应在②阶段,而①为有丝分裂后期,C 错误;一个精原细
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2 种精细胞,因此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 3 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 aB、aB、Ab,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过程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过程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 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题
干信息“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准确判断各选项。
11.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乙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
C. 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图丙中的 M、m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A 错误;
B、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B 正确;
C、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一定为次级卵母细胞,C 错误;
D、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B。
12.有一对基因型为 XBXb 、XbY 的夫妇,生了一个基因型为 XBXbY 的孩子。如果这对夫妇中只有一方在减
数分裂时发生异常,且没有基因突变发生,则下列哪些原因可以造成上述结果?( )
①精原细胞减数第一分裂正常、减数第二分裂异常
②精原细胞减数第一分裂异常、减数第二分裂正常
③卵原细胞减数第一分裂正常、减数第二分裂异常
④卵原细胞减数第一分裂异常、减数第二分裂正常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意可知,可能有 XBXb+Y、XB+XbY、XBY+Xb 三种可能组合,而男性不能提供 XBY 这种精子,
所以只有 XBXb+Y、XB+XbY 两种可能,XB、Xb 和 Xb、Y 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所以均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的,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所以初级
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综上所述,选 D。
13.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 Q 表达量增多,癌细
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初步了解 Art 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Art,可确定 Art 能否进入细胞
C. 为检测 Art 对凋亡蛋白 Q 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 Art 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 Q 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A 正确;
B、同位素示踪法即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B 正确;
C、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C 正确;
D、凋亡蛋白 Q 属于大分子物质,若用凋亡蛋白 Q 饲喂患癌鼠,会在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所以不能确定该蛋白质的作用,D 错误。
故选 D。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比较
实质 遗传物质的变化 结果 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分
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
变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对机体有利
细胞衰
老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
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细胞凋
亡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
调控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
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
细胞坏
死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
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
变
细胞走向死亡,同时伤害
周围细胞,引发炎症等
对机体有害
细胞癌
变
在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
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引发恶性肿瘤
对机体有害
14.在狐群中,有一伴性的复等位基因系列,包括 BA:灰红色,B:野生型呈蓝色,b:巧克 力色,它们之间
的显性是完全的,次序是 BA>B>b。基因型 BAb 的狐的皮毛呈灰红色,可使有时在它们的皮毛上也会出现巧
克力色的斑点,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某些细胞中染色体区段缺失可能是导致灰红色皮毛中出现巧克力斑点的原因
B. 某些细胞中基因隐性突变可能是导致灰红色皮毛中出现巧克力斑点的原因
C. 选择巧克力色的雌狐和蓝色的雄狐交配,可验证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D. 狐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 12 种,表现型有 3 种,雌狐中的纯合子有 3 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 BAb 的狐的皮毛呈灰红色。可使有时在它们的某些羽毛上出现了巧克力斑点,可能是在形成巧克力斑
点性状相关的细胞中,带有显性基因 BA 的染色体区段缺失,使隐性基因表达所致,也可能是 BA 基因发生了
突变,BA 突变成了 b,使部分形成羽毛的细胞变成 bb 基因型,而表现为巧克力斑点性状。
【详解】在形成巧克力斑点性状相关的细胞中,带有显性基因 BA 的染色体区段缺失,使隐性基因表达的性
状显示出来,A 正确; 与形成该性状相关的细胞中, BA 基因发生了突变, BA 突变成了 b,使部分形成毛色的
细胞变成 bb 基因型,而表现为巧克力斑点性状,B 正确;已知该性状是由伴性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选择
巧克力色的雌狐和蓝色的雄狐进行交配实验,可验证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C 正确;因为该
性状是伴性遗传的复等位基因,雌性中有三种纯合子(XBAXBA、XBXB、XbXb)和三种杂合子(XBAXB、XBAXb、
XBXb),雄性中有三种纯合子(XBAY、XBY、XbY),故狐群中的体色基因型有九种,D 错误。
故选 D。1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其各自的父母都正常,但他们都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他们生了一个正常的
小孩,这个孩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A. 4/9 B. 5/9 C. 1/2 D. 14/27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其各自的父母都正常,但他们都有一个患病的妹妹,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这对正常夫妇的父母都是杂合体,基因型都为 Aa;这对正常夫妇的基因型都为 1/3AA 或 2/3Aa。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对正常夫妇的基因型都为 1/3AA 或 2/3Aa,则他们产生 A 配子的概率是
2/3,a 配子的概率是 1/3。若该夫妇生育一个正常的小孩,孩子是该病携带者的概率是(2×2/3×1/3)÷
(2×2/3×1/3+2/3×2/3)=1/2,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信息判
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妻子和丈夫的基因型及频率,再分别计算出 Aa 和正常个体的概率,进而得出正确答题,
有一定难度。
16.基因型为 Aa 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 代中 AA:Aa:
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 3:2:1 B. 2:3:1 C. 4:4:l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产生的 A 和 a 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 1:1,又
由于“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 A:a=1:1,而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A:a=2:
1。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由于“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为 1/2A、1/2a,而精
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2/3A、1/3a。因此该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为 AA 的比例为 1/2×2/3=1/3,Aa 的比例为
1/2×1/3+1/2×2/3=1/2,aa 的比例为 1/2×1/3=1/6。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 AA:Aa:aa 基
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2:3:1,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正确理解“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准确分析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解题关键。
17.某一植物体内常染色体上具有三对等位基因(A 和 a,B 和 b,C 和 c),已知 A、B、C 三个基因分别对 a、b、c 完全显性,但不知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某同学为了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分
布情况做了以下实验: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 F1,F1 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A、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 A、C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A、c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 F1,即 AABBCC×aabbcc→AaBbCc,F1 同隐性个体测交,
即 AaBbCc×aabbcc。
【详解】F1 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 1: 1: 1,F1 产生的
配子为 ABC:ABc:abC:abc=1: 1: 1: 1,说明 F1 为 AaBbCc,但产生的配子 AB:ab=1:1.说明 A、B 在同一
条染色体上,B 正确。
故选 B。
【点睛】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设计方法
(1)自交法:F1 自交,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 3∶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 9∶3∶3∶1 或(3∶1)n(n≥2),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
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测交法:F1 测交,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 1∶1,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
染色体上;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 1∶1∶1∶1 或(1∶1)n(n≥2),则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18.节瓜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不同类型的植株,研究人员
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节瓜的性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其遗传方式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实验一中,F2 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_B_,其中纯合子占 1/9
C. 实验二中,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F1 正常株的基因型也为 AABb 或 AaBB
D. 实验一中,F1 正常株测交结果为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1∶2∶1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一全雌株与全雄株杂交,F1 全正常株,F2 代的分离比接近 3:10:3,共 16 个组合,可见
该节瓜的性别决定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说明 F1 是双杂合子。实验二中亲
本为纯合全雌株(AAbb 或 aaBB)与正常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故亲本正常株有一对基因纯合,
一对基因杂合,即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 AABb 或 AaBB。实验一全雌株与全雄株杂交,F1 全正常株,F2 代
的分离比接近 3:10:3,共 16 个组合,可见该节瓜的性别决定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A 正确;
B、F2 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_B_、aabb,其中纯合子占 1/5,B 错误;
C、实验二中亲本为纯合全雌株(AAbb 或 aaBB)与正常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故亲本正常株
有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即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C 正确;
D、实验一中 F1 正常株测交结果子代全雌株(单显):正常株(双显或双隐):全雄株(单显)=1:2:1,
D 正确。
故选 B。
19.水稻是一种自花传粉植物。二倍体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
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 均为高茎粳稻,再让 F1 自交产生 F2。则下列相关说法
正确的是
A. 取 F2 花粉粒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约为 3:1的B. 用 F1 的花药进行单倍体育种,后代某一植株上粳米与糯米的比例约为 1:1
C. 让 F2 中的高茎粳稻自由交配,后代 F3 中高茎粳稻占总数的 25/36
D. 在 F2 中任取一株高茎粳稻和一株高茎糯稻杂交,后代有可能表现出 4 种不同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 均为高茎粳稻”,可知高茎、粳稻为显性性状。设控制高矮茎的基因为
A、a,控制粳稻、糯稻的基因为 B、b,则亲本基因型为 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 AaBb,子二代 A-B-:
A-bb:aaB-:aabb=9:3:3:1。
【详解】子一代关于水稻是否糯性的基因型为 Aa,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 AA:Aa:aa=1:2:1,产生的花粉
A:a=1:1,故取 F 2 的花粉粒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约为 1:1,A 错误;用 F 1
(Aa)的花药进行单倍体育种,由于 Aa 产生的花粉为 A:a=1:1,故经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得
到的植株为 AA:aa=1:1,后代均为纯合子,故后代某一植株上不会出现粳米与糯米的比例约为 1:1,B 错误;
F2 中的高茎粳稻(A-B-)有四种基因型,1/9AABB、2/9AaBB、2/9AABb、4/9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 AB:
Ab : aB : ab=4 : 2 : 2 : 1 , 自 由 交 配 后 , 后 代 F3 中 高 茎 粳 稻 ( A-B- ) 占 总 数 的
(1-1/9×1/9-4×1/9×2/9-2×2/9×2/9)=64/81,C 错误;F 2 中的高茎粳稻(A-B-)有四种基因型,
AABB、AaBB、AABb、AaBb,若 AaBb×AaBb 杂交,后代会出现 4 种不同的性状分离比,D 正确。
故选 D。
20.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如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A. 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的染色体变化规律,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雄果蝇少于白眼雌果蝇的特点
C. 若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则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
D.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答案】B
【解析】
【分析】
萨顿通过将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用果蝇做实验材
料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果蝇的白眼基因遗传属于伴 X 隐性遗传,白眼雄性个体多
于白眼雌性个体。
【详解】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的染色体变化规律,根据染色体行为与基因行为的一致性推论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假说,A 正确;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为位于 X 染色体上,属于伴 X 隐性遗传,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
雄果蝇多于白眼雌果蝇的特点,B 错误;若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后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
全为红眼,故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C 正确;F2 代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之比为 3:1,符合孟德尔
的分离定律,D 正确。
故选 B。
21.雄蛙和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 和 XX,假定一只正常的雌性蝌蚪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
只能生育的雄蛙,用此雄蛙和正常雌蛙交配(抱对),其子代中的雌蛙(♀) 和雄蛙(♂)的比例是
A. ♀:♂=1:0 B. ♀:♂=2:1 C. ♀:♂=3:1 D.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性反转,其性染色体组成不变。
【详解】假定一只正常的雌性蝌蚪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只能生育的雄蛙,虽然表现型发生了改
变,但性染色体组成不变,仍为 XX,与 XX 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全部是 XX,所以后代雌:雄=1:0。综上所述,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22.某种果蝇的眼色有暗红眼、朱红眼和白眼。现用纯种朱红眼果蝇和纯种白眼果蝇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
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F1 暗红眼雌蝇为双杂合子
C. F2 中暗红眼果蝇有 6 种基因型
D. F2 中朱红眼与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暗红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 9:3:4 属于 9:3:3:1 的变式,判断果蝇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根据 F2 朱红眼的均为雄蝇,
说明有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另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 F2 中暗红眼:朱红眼:白眼=9:3:4,是 9:3:3:1 的变式,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为两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设为 A、a;B、b),即控制眼色的两对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A 正确;根据 F2 朱红眼的均为雄蝇,说明有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假设是 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上),由 F2 的分离比及亲本表现型,可知 F1 暗红眼雌果蝇为基因型为 AaXBXb,为双杂合子,雄果蝇基因型
为 AaXBY,且 A-XB-表现暗红眼,A-XbY、A-XbXb 表现朱红眼,aa—表现白眼,故 F2 暗红眼的果蝇基因型有
AAXBY、AaXBY、AAXBXB、AaXBXB、AAXBXb、AaXBXb 共 6 种,BC 正确;F2 朱红眼的果蝇基因型有 A-XbY、A-XbXb,
F2 白眼的果蝇基因型有 aaX-Y、aaX-X-,后代有可能出现 A-XB-的个体,故 F2 中朱红眼与白眼果蝇杂交,后
代可能出现暗红眼,D 错误。
故选 D。
23.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若 b 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
B. b 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 理论上,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D. 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
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
升高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
性含量升高。
②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 35S 的噬
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
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若出现了放射性,主要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的,与①
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A 错误;C 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 b 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因此 b 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B
正确; 上述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仅凭该实验还不能证明 DNA 是遗
传物质,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
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 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
A.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 磷酸二酯键的数目
C.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D. (A+T)/(C+G)的比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 X、Y 染色体),所以 DNA 分子间碱基对的
排列顺序、磷酸二酯键数目、 可能不同,脱氧核苷酸种类最可能相同,均有四种。
故选 C。
25.正常情况下,DNA 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 SSB)能很快地
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而使 DNA 呈伸展状态,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有关
推理合理的是
A. SSB 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
B. 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 DNA 复制C. 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D. SSB 与单链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
说明 SSB 不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A 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 DNA 复制,B 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C 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是一种 DNA 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错误。
故选 C。
26.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 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
互转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 ATP 和 ADP 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B. 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C. 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 ATP 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 可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 GTP、CTP 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合成 ATP 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据题干可知, ,故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
ATP 和 ADP 的相互转化相偶联,A 正确; ATP 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B 错误;肌肉收缩时,磷酸肌酸可
转化为 ATP,故可使 ATP 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 正确;由题意可知,ATP 不是唯一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生
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 GTP、CTP 等,D 正确。
故选 B。
27.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甲、乙、丙三种微生物体内同一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
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是微生物甲中的酶
B. 在 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一定是微生物丙
C. 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
D. 若将温度改为 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酶的种类不同,A 错误;在 30℃条件下竞
争能力最强的微生物应该是乙,B 错误;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C 正确;低温的
作用机理和强酸、强碱以及高温不同,因此若将温度改为 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不完全相同,
D 错误。
28.如图表示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 CO2 释放和 O2 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 12~24h 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B 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速率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
C. 从第 12h 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物质种类会减少
D. 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
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当胚根长出后,种子可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细胞
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可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根
.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判断 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
氧呼吸速率明显增大。
【详解】在 12~24 h 期间,O2 吸收量很少,而 CO2 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A
错误;曲线相交时,表示种子呼吸消耗的氧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无氧呼吸可能已经消失,B 错误;
第 12 h 到胚根长出期间,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产生一些
中间代谢产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但种类增加,C 错误;胚根长出后,O2 的吸收量明显增多,说明有氧呼
吸速率明显提高,D 正确。
故选 D。
29.甲、乙两个三角瓶中有等量葡萄糖液,向甲加入一定量的酵母菌,向乙加入由等量酵母菌研磨过滤后获
得的提取液(不含酵母细胞)。一段时间后,甲、乙中均有酒精和 CO2 的产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催化酒精产生的酶种类相同
B. 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甲瓶内酶的数量可能增多
C. 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产生等量酒精所消耗的葡萄糖量相同
D. 实验结果支持巴斯德“发酵必须有酵母细胞存在”的观点
【答案】D
【解析】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甲、乙两个反应体系中都能产生酒精,说明都进行了无氧呼吸,根
据酶的专一性特点,故催化酒精产生的酶种类相同,A 正确;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因为甲瓶中活的酵母菌,
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酶,故甲瓶内酶的数量可能增多,B 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才能产生酒精,故甲乙两
个反应休系中,产生等量酒精所消耗的葡萄糖量相同,C 正确;巴斯德发现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
存在,但乙反应休系中不含酵母细胞,也能发生发酵,故实验结果否定了巴斯德“发酵必须有酵母细胞存在”
的观点,D 错误。
30.用高速离心法打破叶绿体膜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都释放出来。在缺二氧化碳的条件下, 给予光照,然
后再用离心法去掉类囊体薄膜。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中加 入 14CO2,结果在基质中检测到
含 14C 的光合产物。为证明:①光照条件下,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 ATP、[H]等物质;②CO2 被还原成光合产
物的过程不需要光。在上述实验进行的同 时,应追加一个怎样的实验(已知肯定要加 14CO2)来说明问题
A. 准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加入 ATP、[H]
B. 准备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加入 ATP、[H]
C. 准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加入 ATP、NADH
D. 准备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加入 ATP、NADPH
【答案】A【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
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C3 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 [H]的作用下还
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即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 ATP。
【详解】在题目中有 2 个实验,一个实验是“在缺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给予类囊体光照,然后再用离心法
去掉类囊体薄膜”,这样做的目的得到了[H]和 ATP;第二个实验是“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
中加入 14CO2,结果在基质中检测到含 14C 的光合产物”,其中缺乏的实验是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什么?还
要证明 14CO2 被还原成光合产物的过程不需要光,所以在设计实验时要和实验二作对照,不提供类囊体,要
提供[H]和 ATP,并且是要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31.下图分别是萨克斯、鲁宾卡门、恩格尔曼所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三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 图 1 中 A 与 C 部分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 图 2 所示实验运用 实验方法是荧光标记法
C. 图 3 所示实验中,好氧细菌分布于光束照射的部位
D. 若探究光反应的过程,需要对 H2O 和 CO2,进行标记并追踪其去向
【答案】C
【解析】
图 1 中 B 与 C 部分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A 错误;图 2 所示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B 错
误;图 3 所示实验中,光束照到的部位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所以好氧细菌分布于光束照射的部位,C
正确;水是光反应的反应物,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反应物,因此若探究光反应的过程,需要对 H2O 进行标记
并追踪其去向,D 错误。
32.为了提高温室黄瓜的产量,科研工作者取长势相同的黄瓜分成四组,甲组自然生长,乙组补充 CO2,丙组
高温处理,丁组高温+补充 CO2,进行培养并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的A. 13:00 净光合速率低是因为叶绿体中 CO2 含量低
B. 丙组净光合低于甲组的原因是高温使光合酶活性下降
C. 丁组说明 CO2 和温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具有协同作用
D. 15:00 后净光合速率下降和 9:00 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组和乙组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不同,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单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不
能提高光合速率。甲组和丙组的变量是温度不同,实验结果不同,说明高温可降低光合速率。丙组和丁组
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不同,结果不同,结合乙组可说明 CO2 和温度对提高光合速率具有协同作用。
【详解】由图可知 13:00 气温高,为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部分气孔关闭,叶绿体中 CO2 含量低,导致净
光合速率低,A 正确;丙组的处理条件是高温,净光合低的原因是高温使光合酶活性下降导致的,B 正确;
丙组和丁组的变量是 CO2 的含量,丁组净光合速率高说明 CO2 和温度对提高光合速率具有协同作用,C 正确;
15:00 后净光合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9:00 后净光合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逐渐关闭,CO2 减少,D 错误。
故选 D。
33.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细胞种类 小肠上皮细胞 癌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寿命 1〜2 天 不死性 120 天 5〜7 天
能否分裂 能 能 不能 大多数不能
A. 白细胞的凋亡比红细胞快,这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有关B.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引起的
C. 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
D. 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这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白细胞能吞噬进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以及代谢产生的对人
体有害的“异物”,吞噬后就死亡并被排出,所以其凋亡的速率很快,A 正确;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B 错误;
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就越低,细胞分裂能力就越弱,C 正确;
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D 正确。
34. 一个基因型为 AaBB 的雄牛,用 3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基因 A,a,B,观察分裂过程,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 3 种颜色 4 个荧光点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 3 种颜色 4 个荧光点
C.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3 种颜色 4 个荧光点
D. 部分精细胞中有 2 种颜色 2 个荧光点
【答案】B
【解析】
如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由于 DNA 复制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会看到 3 种颜色 4 个荧光点,A 正确;
如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 2 种颜色 2 个荧光点,B 错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3 种颜色 4 个荧光点,
C 正确;部分精细胞中有 2 种颜色 2 个荧光点,D 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
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
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5.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1 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 F2 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B. 孟德尔根据 F2 的性状分离比提出,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会相互分离
C. 孟德尔根据测交实验提出假说,并通过杂交实验对假说结果进行演绎推理
D. 豌豆杂交实验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并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F1 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A 项错误;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没有提出等位基因的概念,B 项
错误;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实验结果提出假说,并对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
性,C 项错误;豌豆花为两性花,豌豆杂交实验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并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D
项正确。
36.细胞分裂间期依次划分为 G1、S 和 G2 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 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 G2 期
B. 中心体和 DNA 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 S 期细胞中存在使 G1 期细胞核进入 S 期的物质
D. 中心体的复制始于 G1 期,在 G2 期复制完毕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G1 期的细胞含有 1 个中心体,S 期和 G2 期的细胞含有两个中心体,G1 期的细胞和 G2 期的细胞
融合,G1 期细胞可以完成中心体的复制,推测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 G2 期,A 项正确;G1 期和
S 期的细胞融合,G1 期细胞可以发育到 S 期,同时完成中心体的复制,B 项正确;根据 B 项推测 S 期细胞
中存在使 G1 期细胞核进入 S 期的物质,C 项正确;中心体在 S 期即复制完毕,D 项错误。
37.对某高等生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析得知,该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发生交叉互换,
若该生物形成 m 个精细胞里含交叉互换染色体的精细胞有 n 个,从理论上计算,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应占
A. [2n/(m+n)]×100% B. (2n/m)×100% C. (n/m)×100% D. [n/(m+n)]×100%
【答案】B【解析】
【分析】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最后会形成 4 个精细胞,其中两个是互换的,因此互换的精细胞占精细
胞的一半。
【详解】假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最后会形成 4 个精细胞,其中 2 个精细胞是互换的,另 2
个精细胞是没有互换的,因此互换的精细胞占精细胞的一半。题意中发生互换的精细胞有 n 个,说明互换
的初级精母细胞有 n/2 个,总共形成 m 个精细胞,说明有 m/4 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所以互换
的初级精母细胞应占 n/2÷m/4×100%=(2n/m)×100%,所以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38.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 再培养一段时
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B. 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 由该实验可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b、c、f 三组中的细菌可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e 组没有出现 S 型细菌,f 组出现 S 型细菌,所以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
蛋白质,A 正确;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S 型细菌的 DNA 能将部分 R 型细菌转化
成 S 型细菌,所以 f 组可以分离出 S 和 R 两种肺炎双球菌,B 正确;由该实验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
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不正确;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b、c 和 f 组,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9.香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红色两种,由独立遗传的两对核等位基因(A/a、B/b)控制。白花品种甲与白花品种
乙杂交,子一代全是红花,子二代红花:白花=9:7。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品种甲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B. 子二代红花的基因型有 4 种
C. 子二代白花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3/7
D. 子二代红花严格自交,后代红花的比例为 25/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子二代红花:白花=9:7,是“9:3:3:1”的变式,说明子一代是双杂合子AaBb,红花的基因型
为 A_B_,其余基因型都是白花(A_bb、aaB_、aabb),因此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子二代红花:白花=9:7,是“9:3:3:1”的变式,说明子一代是双杂合子
AaBb,红花的基因型为 A_B_,其余基因型都是白花,因此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 正确;
子二代红花的基因型为有 2×2=4 种,B 正确;子二代白花植株占总数的 7 份,其中有 3 份是纯合子,因此
其中杂合的比例为 4/7,C 错误; 子二代红花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2:2:4,因
此自交后代红花的比例=1/9+2/9×3/4+2/9×3/4+4/9×9/16=25/36,D 正确。
【点睛】关键:根据“9:7”是“9:3:3:1”的变式为突破口,确定 F1 和亲本的基因型以及红花和白花的基因
型。
40.如图四个精细胞,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所致
B. Aa 与 Bb 两对非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易位所致
D. 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①配子中右侧的染色体来自于非同源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 错误;图中 Aa 与 Bb 两
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B 错误;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 错误;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D 正确。
41.以下是 RNA 为遗传物质的实验图解,请据图中的信息,选出正确的选项A. 不同类型的外壳互换,说明外壳对病毒的侵染不起作用
B. 病斑类型的不同,根本上是由病毒外壳的抗原特异性决定的
C. 病毒的后代性状只和核酸有关,因为只有核酸侵入细胞
D. 该实验不用“同位素追踪”的原因是 RNA 全保留复制,后代含有放射性的个体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分别将两种病毒的蛋白质降解,并且将不同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交换,但是侵染叶片后产生的子
代病毒类型仍然由 RNA 决定。
【详解】不用类型的外壳互换,后代类型不变,是因为外壳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不能改变表
型,A 错误;病斑类型的不同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与病毒外壳的抗原特异性没关系,
B 错误;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侵染时只有核酸进入细胞,故病毒的后代性状只和核酸有关,C 正确;该
实验不用“同位素追踪”是因为实验是根据病斑的形态判断子代病毒的种类,不需要判断各物质的去向,
后代含有放射性的个体少的原因也不是全保留复制,D 错误。
故选 C。
42.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 DNA 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 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DNA 合成时,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
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 GTACATACATC 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 4
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 5 种 B. 4 种 C. 3 种 D. 2 种
【答案】A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模板序列为 GTACATACATC,其合成的子链为 CATGTATGTAG.因为双脱氧核苷酸能使子链延伸终止,所以在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存在时,能形成 CAT/GT/AT/GT/AG(“/”表示
子链延伸终止处),由此可见,可以形成 5 种不同长度的子链。故选 A.
43.洋葱根尖细胞在 15N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转入不含 15N 标记的
培养液中继续培养至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下图能正确表示该细胞分裂中期的是(只考虑其中一条染
色体上的 DNA 分子)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 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后的子 DNA 一条链为亲代链,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
【详解】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将洋葱根尖细胞放在 15N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
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则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条染色体的 DNA 上均有一条链有 15N 标记,一条链
没有标记,取出根尖,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经过 DNA 复制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
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单体的 DNA 的一条链含 15N 标记,一条链没有,而另一条单体上的 DNA
的两条链均不含放射性,如 D 项所示,所以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图,考查 DNA 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复制的方式,明确 DNA 分子复制方式
为半保留复制;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现象,或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4.孟德尔说“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决定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下列遗传实验材料的选
择可能不适合的是
A. 用噬菌体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B. 用山柳菊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
C. 用果蝇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D. 用大肠杆菌研究 DNA 的复制方式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是分开的,适宜作为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材料,A 正确;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而山柳菊的相对性状比较多,不适宜作为该实验的材料,B 错误;摩尔根利用
果蝇为材料,证明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C 正确;大肠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胞中没
有成形的细胞核,拟核区只有一个大型环状 DNA 分子,因此研究 DNA 复制过程适宜选用大肠杆菌,D 正确。
45.已知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马群中,
两基因频率相等。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
确的是
A. 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
B. 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则栗色为显性
C. 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
D. 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
【答案】B
【解析】
由于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则 A=1/2,a=1/2,则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后,后代中具有显性性状
的个体会明显多于隐性个体,A 项正确;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随机选出一匹栗色
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所产的小马只有 6 匹,由于后代数目少,例如 Aa(白色)×aa(栗色)
→aa,由于后代数目少,存在偶然性,6 匹马可以全是栗色,所以仍不能确定栗色为显性,B 项错误;由于
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即 A=a=1/2,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
明栗色为显性,C 项正确;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最可能为隐性,
因为如果是显性,应该会出现性状分离,故 D 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
关键是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46.养貂人让他饲养的貂随机交配,发现平均有 16%的貂皮肤粗糙(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这样的貂售
价会降低。他期望有更多的平滑皮毛的貂,于是决定不让粗糙皮肤的貂参与交配产生后代,则下一代中,
皮肤粗糙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A. 1/49 B. 2/49 C. 4/49 D. 9/4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随机交配的群体中, 貂皮肤粗糙的为 16%,可求出 a 的基因频率,进而可根据基因频率求出 AA、Aa
的个体数。注意每代淘汰 aa 后,剩余的个体在自由交配前需要重新分配比例。【详解】现假设貂的平滑皮毛的基因为 A,粗糙皮毛的基因为 a。貂随机交配时平均有 16%的貂皮肤粗糙(常
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由此得出貂群中产生 a 配子的概率为(16%)的平方根 4/10,A 配子的概率则为
1-4/10=6/10,用棋盘法或遗传平衡定律可得出下代基因型及概率为:36%AA、48%Aa、16%aa。除去 16%的
aa,则剩下的平滑皮毛的个体中基因型及比例为:3/7AA 和 4/7Aa,它们再随机交配,也就是它们产生的 A
和 a 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7AA 产生 3/7A 的配子,4/7Aa 则产生 2/7A、2/7a 的配子,即 5/7A、2/7a 的
配子,同样用棋盘法或遗传平衡定律即可算出皮肤粗糙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2/7×2/7=4/49,综上分析,C 正
确,ABD 错误。
故选 C。
47.玉米果穗长度受 n 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将纯系 P1 和纯系 P2 杂交获得 F1,再将 F1 植株自
交获得 F2,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F1 果穗长度变异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
B. P1 植株自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果穗长度
C. 果穗长度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理论上 F2 群体中的基因型种类有 2n 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
合。
【详解】根据纯系 P1 和纯系 P2 杂交获得 F1,F1 却表现了多种表现型,说明 F1 果穗长度与基因型和环境条件
有关,A 正确;P1 植株有 4 种,所以自交后代后 4 种果穗长度,B 错误; 玉米果穗长度受 n 对独立遗传的
等位基因控制,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理论上 F2 群体中的基因型种类有 3n 种,D 错误。故选 A。
48.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生育二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
康的无遗传病的“二宝”。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推测白化病产妇后代的发病率需要对多个白化病家系进行调查
B.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 21-三体综合征、红绿色盲症等
C.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D.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答案】C
【解析】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 错误;红绿色盲症是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只能
确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 错误;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C 正确;胎儿
有些先天性疾病不能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例如一些未知的致病基因,D 错误。
49.黑腹果蝇 X 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染色体缺少某一片段,用“-”表示)。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
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 F1,F1 雌雄个体杂交得 F2。已知 F1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 2∶1,雄性全部为红眼,
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 X-与 Xr 结合的子代会死亡
B. F1 白眼个体的基因型为 XrXr
C. F2 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 1/2
D. F2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 4∶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果蝇后代理论比应为 1∶1,根据 F1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 2∶1,可判断 1/2 的雄性个体死亡,
即 X—与 Y 结合的子代会死亡,A 项错误;
B、F1 中白眼的基因型为 X—Xr,B 项错误;
C、F1 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1/2XRXr、1/2X—Xr,雄性个体基因型为 XRY,雌雄个体杂交,后代红眼个体的
比例为(1/2)×(3/4)+(1/2)×(2/3)=17/24,C 项错误;
D、F2 雄性个体中致死比例为(1/2)×(1/2)=1/4,雌雄个体数量比为 4∶3,D 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根据 F1 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 2∶1,推断致死个体的基因组成及其比例。
(2)明确 F2 中部分个体死亡,计算颜色或雌雄个体比例时应只考虑存活个体。50.图甲中 4 号为某遗传病患者,对 1、2、3、4 进行关于该病的基因检测,并将各自含有的该致病基因或正
常基因(数字代表长度)用相应技术分离。结果如图乙(字母对应图甲中的不同个体)。下列有关分析判断正
确的是
A. 通过比较甲乙两图,4 号个体患红绿色盲症
B. 系谱图中 3 号个体的基因型与 1、2 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
C. 3 号与一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6
D. 等位基因的区别不只是碱基序列不同,还可以是基因的长度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 4 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 1 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 d 缺少条带 1,并且 4 号个体不存在
正常基因,因此编号 d 对应系谱图中的 4 号个体。据此判断。
【详解】由图甲中 4 号为患者,其父母 1 和 2 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
a)。色盲属于伴 X 隐性遗传病,故 4 号不是色盲患者,A 错误;结合图乙 a、b、c、d 中 a、b、c 都具有条
带 1 和 2,d 只有条带 2,图甲中 1、2、3 号正常,4 号患病,可知 4 号对应的应该是 d,也可确定 1、2、3
均为杂合子,故系谱图中 3 号个体的基因型与 1、2 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B 错误;3 号个体为杂合子,
基因型为 Aa,与一该病基因携带者(Aa)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4, C 错误;基因中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或替换所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其等位基因,故等位基因
的区别不只是碱基序列不同,还可以是基因的长度不同,D 正确。
故选 D。
51.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 麦。为探究淀粉
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 提取液 0.5 mL 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
(2)小麦中的淀粉酶包括 α淀粉酶和 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
X 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
著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 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
原因。
(3)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不同生物合成的α-淀粉酶最适 pH 不同:人类唾液中的 α-淀粉酶为 6.8,麦芽 α-淀粉酶为 4.5,造成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5mL 蒸馏 (2). 红粒小麦 (3). β淀粉酶失活 (4). 深于 (5). 与无机催化剂
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6). 不同生物的 α-淀粉酶基因不同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 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
中加入的 C 是 0.5mL 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 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
的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种子的发芽率越低,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分析内容可知: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 0.5mL 蒸馏水作为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
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根据实验结果红粒小麦显色深于白粒小麦,可知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
较低。
(2)据图分析可知,X 处理的目的是使 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
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则表明 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3)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同生物体内的淀粉酶最适 PH 不同,与其结构不同有关,而其结构的差异
从根本来说,是控制该蛋白质形成的基因不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
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
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52.种子萌发指干种子从吸收水到胚根(或胚芽)突破种皮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
(1)种子能否正常萌发,除了与_____等外界因素有关,还受到种子是否具有生活力等内部因素制约。测定
种子的生活力常用 TTC 法,其原理是有生活力的种子能够进行细胞呼吸,在细胞呼吸中底物经脱氢酶催化
所释放的氢可以将无色的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还原为红色的三苯甲腙,使种胚染为红色。死亡
的种子由于没有_____,TTC 不能被还原为三苯甲腙,种胚不被染成红色。
(2)种子萌发过程吸收氧气的去向是_____。
(3)种子萌发时的吸水过程和细胞呼吸可以分为 3 个阶段(如图),图中曲线 1 表示种子吸水过程的变化,曲
线 2 表示 CO2 释放的变化,曲线 3 表示 O2 的吸收变化。在吸水的第一阶段 和第二阶段,CO2 的产生量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O2 的消耗量,到吸水的第三阶段,O2 的消耗则大大增加。这说明种子萌发初
期的细胞呼吸主要是_____。 吸水的第三阶段,细胞呼吸迅速增加,因为胚根突破种皮后,_____,且新的
呼吸酶和线粒体已大量形成。
【答案】 (1). 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2). 细胞呼吸 (3). 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与[H]
(NADH)结合形成水 (4). 大于 (5). 无氧呼吸 (6). 氧气供应得到改善【解析】
【分析】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的初期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
突破种皮后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1)种子萌发通常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等外界条件,还与种子自身的活力
有关。由于细胞呼吸中底物经脱氢酶催化所释放的氢可以将无色的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还原为
红色的三苯甲腙,使种胚染为红色,而死亡的种子由于没有呼吸作用,底物无法被脱氢酶催化,故使 TTC
不能被还原为红色的三苯甲腙,种胚不能被染为红色。
(2)种子萌发过程吸收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与[H](NADH)结合形成水。
(3)由图可知,在吸水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CO2 的产生量大于 O2 的消耗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主要进
行无氧呼吸。当胚根突破种皮后,氧气供应得到改善,又在第三阶段吸收了大量的水,此时新陈代谢旺盛,
有氧呼吸快速增加。
【点睛】根据题中图示分析不同阶段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关系,并能由此推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的强度是解题关键。
53.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
显性。基因 M、m 与基因 R、r 在 2 号染色体上,基因 H、h 在 4 号染色体上。
(1)根据下表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亲本中_____(填性状)个体的基因型,杂交
实验Ⅰ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
(2)用基因型为 MMHH 和 mmhh 的植株为亲本杂交 获得 F1,F1 自交获得 F2,F2 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
的比例为_____。若让 F2 中宽叶矮茎植株随机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3)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
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可利用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请完善
下列实验。(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 2 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基因如图丙)杂交
②观察、统计和分析后代情况。请预测:
Ⅰ若子代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 红花 (2). 测交 (3). 1/4 (4). 宽叶矮茎:窄叶矮茎=8:1 (5). MmRr:Mmr:MR=1:1:1
(6). 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解析】
【分析】
已知显隐性时,判断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可用杂交或自交法。基因 M、m 与基因 R、r 在 2 号染色体上,
基因 H、h 在 4 号染色体上。可知 M、m 与 H、h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M、m 与 R、r 表现连锁。
【详解】(1)白花是隐性,基因型为 rr,红花为显性,有两种基因型,可与白花进行测交鉴定其基因型。
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说明红花为杂合子,故图示的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亲本中红花个体
的基因型,杂交实验Ⅰ在遗传学上称为测交。
(2)基因型为 MMHH 和 mmhh 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 F1 为 MmHh, F1 自交获得 F2 中,性状不分离的植株即为纯
合子,概率为 1/2×1/2=1/4。F2 中宽叶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 1/3MMhh、2/3Mmhh,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2/3Mh、1/3mh,故 F2 中宽叶矮茎植株随机传粉后,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矮茎 M-hh:窄叶矮茎 mmhh=
(2/3×2/3+1/3×2/3×2):(1/3×1/3)=8:1。
(3)①根据题意,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 2 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基因如图丙)杂交,若该突变体为
甲种类型,则产生 MR、M 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与丙产生的 mr、0 的配子组合,后代基因型为 MmRr、Mmr、
MR、M0,由于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 M0 致死,则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MmRr:Mmr:MR=1:1:1。
②若该突变体为乙种类型,则产生 MR、0 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与丙产生的 mr、0 的配子组合,后代基因
型为 MmRr、mr、MR、00,由于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 00 致死,则杂交后代基因型及
比例为 MmRr:mr:MR=1:1:1,表现型和比例为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点睛】判断突变体的类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先假定是某一种突变体,根据染色体上的行为变化写出配子的类型及比例,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法写出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结合题干信息推断表现型及比
例关系,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54.为研究某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植物 A 在光、暗条件下的 CO2 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
(1)在有光条件下,植物 A 与一般植物相同,细胞吸收的 CO2 在____________中被固定为__________,然
后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虽然黑暗条件下,植物 A 通过__________产生并释放 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植物 ACO2 吸收总量
始终__________,这与一般植物不同。
(3)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了植物 A 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
由此结合上图分析推测________。在暗期,植物 A 不能将 CO2 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三碳化合物(或“C3”) (3). 细胞呼吸 (4). 大于零 (5). CO2
能够在暗期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 (6). 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题图即可正确作答。
(1)光照下,铁皮石斛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后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该过程发生
在叶绿体基质中。
(2)据图分析,黑暗条件下,铁皮石斛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 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铁皮石斛 CO2
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
(3)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CO2 能够在暗期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
放出来;由于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所以不能将 CO2 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
55.果蝇体色黄色(A)对黑色(a)为显性,翅型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研究发现, 用两种纯合果
蝇杂交得到 F1,F2 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数量分别为 401、242、243、81 只果蝇。请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
假说一:F2 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假说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以上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两种假说的正确性(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
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和 AABb (2). 基因型为 AB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或无受精能力、不育) (3).
实验设计思路:用 F1 与 F2 中黑色残翅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的表现
型及比例为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1:1:1,则假说二正确
【解析】
【分析】
本题突破点为: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到 F1,F2 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数量分别为 401、242、243、81 只果
蝇。其中 401:242:243:81 接近 5∶3∶3∶1,说明是 9:3:3:1 的变式,并根据题意推理出双显中部分
致死的原因。
【详解】(1)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到 F1,F2 应该出现 9:3:3:1 的性状分离比,实际出现了 401:242:
243:81,接近 5∶3∶3∶1 的特殊性状分离比,相比较可知,双显性性状中的少了 4 份,而双显性性状的
基因型应该为 AABB:AABb:AaBB:AaBb=1:2:2:4,根据假说一的说法 F 2 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
那么致死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若不是个体致死,还有一种可能是某种类型的配子不能存活,根据致死
个体的数量,可推理出应该是 AB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且雌雄配子只能一种致死,假如雌配子 AB 致死,
则雌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Ab:aB:ab=1:1:1,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AB:Ab:aB:ab=1:1:1:1,利
用棋盘格法后代性状分离比也是 5∶3∶3∶1,假如雄配子 AB 致死也是相同的结果。
(2)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两种假说的正确性,可以用测交法,即选 F1AaBb 与 F2 中黑色残翅个体 aabb 进
行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的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为 1:1:1,说
明假说二正确,若假说一正确,后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是 1:1:1:1。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对两对相对性状的特殊分离比灵活应用。
56.某多年生观赏花卉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为培育更多不同品种花卉, 工作者对纯
合紫花品系用射线处理后,成功筛选出一株白花雄株甲。利用这株白花雄株甲 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
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对该白花雄株甲产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 (2)为快速培育较多的白花雌株,选用白花雄株作为父本,与之杂交的母本一般选用_____。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
【答案】 (1). 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其中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射线诱发这两对等位基因发
生了隐性突变,双隐性个体为白色 (2). F1 的紫花雌株 (3). F1 中紫花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为双杂合
子,后代出现白花雌株比例较高;F2 中紫花雌株有多种基因型,后代出现白花雌株比例较低
【解析】
【分析】
本实验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类似,都是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但又有不同的是,
本实验 F2 中白花只占雄株中的 1/8,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的,一对在 X 染色体上,一
对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1))纯合紫花植株和白花雄株甲杂交,子一代全为紫花,说明白花为隐性性状,故白花雄株是纯
合的,子一代自交后代雌株全为紫花,雄株有紫花也有白花,没有致死现象,子二代白花应该是占 1/16,
说明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对纯合紫花品系用射线
处理后,成功筛选出一株白花雄株甲”,可推测射线诱发这两对等位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双隐性个体为白
花。
(2)F1 中紫花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为双杂合子,后代出现白花雌株比例较高;F2 中紫花雌株有多种基因
型,后代出现白花雌株比例较低,所以为快速培育较多的白花雌株,选用白花雄株作为父本,与之杂交的
母本一般选用 F1 中紫花雌株而不选用 F2 中紫花雌株。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学生对 F2 白花雄株所占比例的应用。要能灵活运用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之间的
关系解决问题。
57.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 3 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_____分解成_____。
(2)在含纤维素 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 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色复合物。用含 有 CR 的该种培养
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 养基(成分见
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
素粉
琼脂 CR 溶液 水
培养 + + + + - + +
的基甲
培养
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
【答案】 (1). 纤维二糖 (2). 葡萄糖 (3). 红 (4). 透明圈 (5). 不能 (6). 培养基甲中没
有琼脂,属于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解析】
【分析】
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 酶)、外切酶(C1 酶)和葡萄糖苷酶。内切酶作用于
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
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
葡萄糖。
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
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详解】(1)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 Cx 酶、C1 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
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由分析内容可知: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 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用含
有 CR 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3)分析表格可知,培养基甲没有加琼脂,为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故不能用于
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有关
问题,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纤维素酶中的三种酶的水解底物和产物;识记纤维素的鉴定原理、方法和现象等;
识记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