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020年高考热点专题集训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020年高考热点专题集训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教师版)

ID:247743

大小:197.75 KB

页数:50页

时间:2020-04-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试卷第 1 页,总 50 页 2020 年高考热点专题集训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 专题 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单选题 1.姜寨遗址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始聚落遗迹。下列考古成果中,其中最 能够反映这一遗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 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精细加工的石 锛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故 C 符合题意;A 反映的是夏、商与西周时期奴隶制社会 的生产力成就,故 A 不符合题意;B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生活 的水平,故 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A.20 万年前 B.距今 10000 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D.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铁 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所以 C 符合题意;ABD试卷第 2 页,总 50 页 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故 C 符合题意;原始社会后期,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 耜,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如青铜耒,故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井田 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逐步走向了崩溃,故选 B。ACD 均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们都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盛况。“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逐渐崩溃,士人阶层频繁流动于各诸侯国之间,试卷第 3 页,总 50 页 为各国变法提供智力支持,这也就有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选 B。ACD 均非经济 层面的内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解决涉及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的问题须熟练掌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予以解决。 6.下列涉及到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是 ①管仲改革 ②王安石变法 ③改土归流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 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等,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和摊 丁入亩均涉及经济层面的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的改变,故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改土归 流属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改变,故③不符合题意。综上, 故选 C。ABD 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变革,解题的关键是把握生产关系的含义进而在做出相应的判 断。 7.之所以 1861 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由于它(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土地 C.动摇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力关系,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故排除 C 项, D 项正确;A 项是改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是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排除。 8.19 世纪晚期托拉斯等新经济组织形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石油等新型重工业的诞生 【答案】D 【解析】试卷第 4 页,总 50 页 19 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托拉斯等新经济组织形式——垄断, 垄断组织首先在石油等新型重工业部门的诞生,故选 D;A 不是直接原因,排除;垄断 组织的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B 不是原因,排除;C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 响,不是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联系所学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分析解答。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是 A.科技发展迅速 B.电力成为新动力 C.新发明促进生产力发展 D.人类进入电讯时代 【答案】B 【解析】 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生产中的主要动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 著标志,答案为 B;AC 过于笼统,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不 是进入电讯时代,排除 D。 10.“资产阶级在它不到 100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 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这一论断提示了资产阶级 A.曾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B.永远是人类财富的象征 C.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D.将来是世界经济的霸主 【答案】A 【解析】 材料“资产阶级……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说明资产阶级 曾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故选 A;BCD 项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 选 A。 11.“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 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 总量。”可见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民主 C.剥夺资产阶级资本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见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故 D 项正确;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试卷第 5 页,总 50 页 无产阶级民主是实现根本使命的政治前提,排除 AB 项;剥夺资产阶级资本是实现根本 使命的具体手段,排除 C 项。故选 D 12.1958 年《红旗》杂志转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的把“工 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水平 B.为实现一五计划,改革社会基层组织 C.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美苏争霸 D.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比和合作社公有化程度更高、规模更 大,这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故 A 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完 成,故 B 错误;材料和加强民族凝聚力无关,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 故 C 错误;大跃进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故 D 错误。 13.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8 年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大会上说了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 下列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过的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大折腾”的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故 B 正确;三大改造、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都是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律的, 故 ACD 错误。 14.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广大农村作用不同,主 要由于 A.土地所有制不同 B.经营方式不同 C.产品分配方式不同 D.生产力水平不同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时期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而责任制下实行按劳分配,多 劳多得,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本质区别,排除 A 项;两者的经营方式确有不同,但并非试卷第 6 页,总 50 页 直接造成在广大农村的收效和作用差别,排除 B 项;两者实行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都 处于 较低水平,排除 D 项。故选 C 15.下列关于“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轻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后果 C.与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无关 D.属于“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 年 11 月提出“大跃进”的口号,1958 年 5 月党的八大二次会 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 15 年或更短的时间 内赶上和超过英国,故 C 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对社会经济的极大破坏,故 A 选 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的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 选 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口 号,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 D 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6.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了某个炼钢点后说:“这里草草建成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 人们有的用筐抬炉石,有的给炉子添火……有的用手推车运原料——不过在我看来从炉 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一样”。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A.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 B.追求分配环节的绝对平均主义 C.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 1958 年的大炼钢铁的情形,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 极大浪费,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故答案为 D;《论十 大关系》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平均主义,B 错 误;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成,而材料是 1958 年,C 错误。 17.“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 的。” 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试卷第 7 页,总 50 页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和苏俄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 义过渡,最终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 B 正确; 二者比较注重经济建设,故 A 不正确;C 是大跃进运动的弊端,排除;当时两国内外战 争已经平息,故 D 不正确。 1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 A.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完善党的建设 【答案】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目的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故 C 符合题意;A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故 A 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故 B 不符合题意;D 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9.如表是我国 1976—1982 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年份 1976 1978 1980 1982 粮食总产量 28631 30477 32056 35450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D.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答案】A 【解析】 据表中数据可知,1976—1982 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 下,把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到户,农户只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没有 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 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是在 1983 年,排除 C 项;据所试卷第 8 页,总 50 页 学可知,我国 1976—1982 年粮食总产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是此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20.1986 年 3 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 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 1986 年 3 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了科技发展 B.旨在以高技术为先导提高创新能力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科技进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 【答案】B 【解析】 材料内容给我们叙述了 863 计划的时代背景,说明当时中国目的是以高技术为先导提高 创新能力,答案为 B;科教兴国是 1995 年提出的,A 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C 排除;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 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 解放生产力。”该材料出自 A.科学发展观 B.“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符合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邓小 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发展 观的信息,故 A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放生产力,没有涉及三步走战略,故 B 不争 取;三个代表主要强调党的建设,故 C 不正确。 二、多选题 2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主要 为 A.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市场需要 C.交纳赋税 D.由奴隶主支配 【答案】AC 【解析】试卷第 9 页,总 50 页 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主要为缴纳赋税,剩余部分以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A 和 C 正确; 小农经济一般不和市场交换,B 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模式,D 错误。 23.潘岳曾说,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 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下列能体 现材料观点的有 A.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文明转型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转型 C.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答案】ABD 【解析】 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明转型在经济上体现为铁力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出现,构成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体现为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根据以 上分析可知,选项 A、B、D 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在汉武帝时期,选项 C 排除。 2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 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A.发展了人文主义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答案】ABD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结果,三场运动都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故 ABD 正确;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并未抨击封建君主专制,C 只适合启蒙运动,排除。 点睛:人文主义在各时期的侧重点 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 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25.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有 A.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试卷第 10 页,总 50 页 B.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化,工厂出现 C.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D.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答案】ABC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 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推 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 挤,环境污染等弊端);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侵 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上所述,ABCD 正确。 26.张九庆根据科学家社会角色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学术科学家、产业科学家与政 府科学家”三类。其中“产业科学家”的涌现发生在 19 世纪晚期的欧美地区。据此可 知,“产业科学家”的涌现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B.使科学家的国际协作更加频繁 C.促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D.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答案】AD 【解析】 根据题干“发生在 19 世纪晚期的欧美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晚期欧美兴起第二 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故 AD 符合题意。B 项,题干未强调科学家的国际协作,排除;C 项,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的是发生于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排 除。 27.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9 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 量财富。凭借手中的金元,他们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上述材料最能说 明当时美国 A.进入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加强 C.社会出现了极严重的腐败现象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试卷第 11 页,总 50 页 【答案】AB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垄断组织产生后,大财团利 用手中金钱贿赂官员,为财团利益代言人,进而控制政权为财团利益服务。 点评:本题立意新颖,它反映美国历史上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这和我国目前的反腐时 政热点相联系。在命题时,若你体现美国如何走出腐败则更有借鉴意义了。 2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下列关于 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都是在国家遭遇最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提出并实拖 【答案】B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 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由此可知,两者本质 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故 B 项正确;两者都 在国家遭遇最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提出并实拖,故 D 项正确;A 项符合新经济政策,排 除;C 项符合罗斯福新政,排除。 【点睛】 需要掌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苏俄的新经 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比较,得出相同点。 29.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自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以来,纵观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经历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造成民族工业成长 道路曲折的主要原因有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B.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顽固与强大 C.近代中国政府始终不支持民族工业 D.“重农抑商”思想一直是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答案】AB 【解析】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属于外因,保留;B. 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顽固与试卷第 12 页,总 50 页 强大,属于内因之一,保留;C. 近代中国政府始终不支持民族工业,说法片面,并非 始终,排除;D. “重农抑商”思想一直是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说法片面,并非一直, 排除。故答案为 AB 项;CD 项排除。 30.1962 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 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人责难它‘糟 了’、‘错了’,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由此可知 A.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C.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BC 【解析】 据材料“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干部认为 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有些地区出现包产到 户,故 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是在 1978 年后,故 D 项错误。故 选 BC。 31.20 世纪 90 年代初,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受重大挫折。它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有 A.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B.加强党的建设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 C.巩固国家统一要和加强民族团结相结合 D.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与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相结合 【答案】ABCD 【解析】 从经济上得到的启示是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从政治上 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加强党的建设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故 B 项正确;从民族关系 上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巩固国家统一要和加强民族团结相结合,故 C 项正确;从对外关系 上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与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相结合,故 D 项 正确;故答案为 ABCD。 三、填空题 32.商鞅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试卷第 13 页,总 50 页 B.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C.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D.改革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E.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答案】A C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内容全面,措 施得当,是商鞅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商鞅的胆略和远见卓识是改革能够成功的重 要原因;故选 ACD。BE 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排除。 33.意义 (1)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 (2)动力机的采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答案】 工业 交通运输业 【解析】从工业角度回答。 从交通运输角度说明。 点睛:蒸汽机只能将热能单纯地转化为动能,热效率低,而电的应用灵活,易于转化为 热、光、机械等形态的能量,并可以相互转化,推动了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化、 城市化等的变化及进程。 34.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 政治制度。请在阅读下列表格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中国 西周 秦朝 美国(18 世纪 晚期) 面 临 问 题 在生产力落后、 交通不发达情况下如 何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在一个刚经历了几百年分裂 与割据的国家如何巩固统一 邦联制使美国 社会动荡不安,经济 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制 度试卷第 14 页,总 50 页 名 称 (1)周王把土地和人 民授给诸侯; (2)诸侯有为周王镇 守疆土、朝觐述职、 随从作战等义务 (1)把全国分为 36 郡,郡 下设县; (2)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 (2)各州拥有一定 的自主权 历 史 影 响 (1)国家政权逐渐由 松散趋向严密 (2)西周统治区域扩 大,成为一个延续数 百年的强国 (1)____________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 (1)____________ (2)有利于发挥地 方积极性 【答案】 中国 西周 秦朝 美国(18 世纪晚期) 面 临 问 题 在生产力落后、交通不 发达情况下如何扩大 疆域巩固统治 在一个刚刚经历了几百年分裂与 割据的国家如何巩固统一 邦联制使美国社会 动荡不安,经济发展 受到严重影响 制 度 名 称 分封制 郡县制 联邦制 制 度 内 (1)周王把土地和人 民授给诸侯; (1)把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 县; (1)联邦政府权力 高于各州权力;试卷第 15 页,总 50 页 容 (2)诸侯有为周王镇 守疆土、朝觐述职、随 从作战等义务 (2)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各州拥有一定 的自治权 历 史 影 响 (1)国家政权逐渐由 松散趋向严密 (2)西周统治区域扩 大,成为一个延续数百 年的强国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 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 (1)稳定了美国社 会秩序; (2)有利于发挥地 方积极性 【解析】本题结合中国和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抓住题干填空部分 的关键词即可一一作答:制度内容:(1)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郡县长官 由皇帝直接任命;历史影响:(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1)稳定了美 国社会秩序。 35.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进行____________,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 因素。 ②1948 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________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____________爆发后,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④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________经济大国。 【答案】民主改革 美国 朝鲜战争 第二 【解析】 本题考查日本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民 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 复经济。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据此即可填空。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要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试卷第 16 页,总 50 页 的原因入手,即可完成填空部分。 36.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________、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________;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________”。 【答案】解放生产力 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①背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________与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题。 ②主要观点:明确“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以____________ 为中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提出了____________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国 两制”理论。 (2)中共“十三大”的内容 ①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理论: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 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 超越这个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____________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______、民主、______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答案】 和平 发展 经济建设 科学技术 初级阶段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富 强 文明 【解析】(1)①邓小平理论的提出的背景包括 8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 题;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 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明确“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各项 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 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思想和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试卷第 17 页,总 50 页 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判断题 38.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开始于明朝的纺织手工业部门。 【答案】正确 【解析】 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两者形成雇佣与 被雇佣的关系,说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点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指明清时期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 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现象。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 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对于此类试题,主要看是否出现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并且是一个行业比较普遍地出现,从而确定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9.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式,主要是丝织 业部门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故本题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40.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从产生之初 就阻碍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不是第一 次工业革命。 41.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 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答案】正确试卷第 18 页,总 50 页 【解析】 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故本题说法正确。 42.二战结束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铲除日本生产关系中的封建 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正确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 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 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题干表述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正确。 【点睛】 解答判断题必须首先读懂所给材料包含的有效信息,弄清材料与结论的关联性。特别注 意,题目中的结论不一定是照搬材料给出的内容,有些结论是归纳、总结、概括材料内 容得出的。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否则容易丢分。 43.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答案】正确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纷纷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比如发展国有企业等,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故本题正确。 44.1953 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答案】正确 【解析】 1953 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中国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本 题答案正确。 4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正确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 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故说法正确。试卷第 19 页,总 50 页 46.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 危机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答案】正确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 制度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仍然存在,故本题答案正确。 五、简答题 4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 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 栗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三 北魏 485 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 15 岁以上,授给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 妇人授露田 20 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 70 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 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 30 亩,限 4 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 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 体内容列举出来。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 改革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答案】(1)①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 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试卷第 20 页,总 50 页 ③统一度量衡,加速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 总的来说,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 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①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授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 使用权,能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 ③消除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①青苗法。官府提供种子或贷款,农民偿息 ②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平均赋税 (4)①两改革能取得成效,得益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 利益,得到拥护和有力的支持;把握好时机,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任写 3 点) ②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如:宗教改革就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初步发展、新兴 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趋势,所以改革能取得成功。阿里改革能顺应民族独立的要求, 所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改革要雄厚的群众基础。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赢得德意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任写 2 点)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分别分析回答;最后从总的 来说,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 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可知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授田者对 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能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以及消除 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可知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 地主肆意兼并土地以及消除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依据材料四从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以及方田均税法思考回答。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 利益,得到拥护和有力的支持以及把握好时机,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第二小问依 据所学可知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及改革要雄厚的群众基础。试卷第 21 页,总 50 页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 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 4 至 6 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 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 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 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 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 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 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 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 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 【答案】(1)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2)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 (3)原因:高产作物的引进;边远贫瘠土地得以利用;政府移民实边,鼓励垦荒 的政 策(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人口控制松弛,(或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4)积极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更多 的人口;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 发展。 不利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日益贫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试卷第 22 页,总 50 页 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由“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可以看出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 被铁搭取代;由“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可以看出人力取代畜力。 (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 从牛耕大量退出,农业耕作方式倒退角度回答;人力取代畜力,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明清时期,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 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 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概括出人口急剧增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 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 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 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 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可以概括出农业技术的提高和鼓励垦荒的政策。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地看 待带来的影响。有利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更多 的人口;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 社会的发展。不利方面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日益贫困;不利于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及人口变动 49.(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 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 堰 40987 处,渡河 4162 处。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 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农业、 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不断进行改革。以推动整个封建经济发展。在雍正时期, 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 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 主义的萌芽。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材料二 在法国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农村却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工业发展所需要 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严重缺乏。因此,法国资本主义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坚试卷第 23 页,总 50 页 实的发展前提,法国工业革命也没有出现那种风靡一时的技术革新和投资热潮,法国的 企业规模都很小,甚至建立在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资本家感到 在国内无利可图,遂将资本转向国外。 ——摘编自徐宏英《小农经济与近代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 (3)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 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 【答案】(1)措施: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消弱人身依附关系。进行经济改革. (2)小农经济的阻碍;没有坚定的前提条件;缺乏技术革新和投资热潮。 影响:资金作为借贷资本输出到国外,造成了对国内投资的不足;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 中所占的地位却相对下降。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否则起阻碍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措施可以从“洪武元年, 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 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 40987 处,渡河 4162 处”“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 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农业、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不断进行改革”几个方 面进行概括即可。 缓慢发展的原因可以由“农村却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 市场和劳动力严重缺乏。因此,法国资本主义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坚实的发展 前提,法国工业革命也没有出现那种风靡一时的技术革新和投资热潮”从原料、技术、 资本、市场、前提等角度进行概括。第二问从“法国资本家感到在国内无利可图,遂将 资本转向国外。”结合法国的国际地位来回答。 本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即可。 5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 分) ①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西欧国家开始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②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③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④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 (1)新航路开辟对于欧洲的影响什么? (2)对于亚、非、拉地区的影响是什么(2 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试卷第 24 页,总 50 页 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角度说明)(5 分) (3)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什么?(2 分)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是什么(3 分) (4)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列强对华的 侵略战争(3 分);分析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变化?(2 分) 【答案】(1) 对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积累了大量财富,英国、法国、荷兰也加入了对外扩张的行列;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或答具体商业革命的内容即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 西洋沿岸);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灾难,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同时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影响了亚非拉地区。(5 分) (2)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各国逐渐朝工业化方向发 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业无 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5 分) (3)相同点: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不同点:发明者:主要是工匠/主要是科学家 ;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 应用;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对生产力的影 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 向纵深发展(任答 3 点)(5 分) (4)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5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主要是从商路的转移和价格革命和商业革 命等角度进行分析;(2)对亚非拉地区带来的影响要具体的分析,对非洲和美洲带来 的是灾难,但是大量的白银涌入亚洲,也推动了亚洲经济的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 响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 并且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可以从发生国家、成果和特点、影 响等角度进行分析。(4)侵华战争的列举可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分析,相对简单。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和列强对华的侵略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 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 来了。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常考的地方有工业 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 的问题也需要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 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 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试卷第 25 页,总 50 页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获取巨额财富,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资本原始积 累的需要,通过野蛮掠夺、贩卖黑奴、种族屠杀、欺诈性贸易等活动,给被占领地区的 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方式, 但掩盖不了殖民扩张的本质。 罗斯福在新政中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不符合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而且保 护劳工权利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有人说罗斯福是一个社 会主义者。但罗斯福在新政中干预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做法,是为了摆脱经济的困 扰,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 论述: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推行自由 主义政策,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 界的狂潮。 【解析】这种试题基本成为现在的主流。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根据 材料提取观点。提取的观点必须符合材料以及史实。然后根据提出的观点结 合史实形成论述。 5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期,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 的生产关系调整,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哪两次?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第一次: 调整:19 世纪末,产生垄断组织; 影响: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 19 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但是在自由竞争 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 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 调整: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 影响: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 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 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走向。试卷第 26 页,总 50 页 【解析】 依据所学从 19 世纪末,产生垄断组织以及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回答;影响:结 合所学从垄断组织产生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世界格局影响回答;罗斯福新政从开创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回答。 53.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 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国际格局 方面) (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任选 2 项)。第 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任选 2 项) (2)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 为“世界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社会 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格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 命,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 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 学技术。(任选 2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 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救亡图 存运动高涨。(任选 2 项)。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1)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兴工业的了解,要求学生能从蒸汽时 代、电气时代的角度来了解新型部门; (2)从所给三个方面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不同后果,考查学生概括历史的能力; (3)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要求学生概括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中 国社会的变化。 5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它只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试卷第 27 页,总 50 页 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 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 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了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 的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 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 新世界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 结构、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说的“文明”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 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客观上有哪些积 极影响? 【答案】(1)生产力: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作坊); 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关系: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2)“文明”指资本主义 原因:市场、原料需求的不断扩大条件有:交通的便利、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等 (3)积极意义: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落后国家和地区迈向 近代化。 【解析】(1) 本题是对经济要素的主要分析,尤其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生 产力方面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重点在生产动力的转变;生产组织形式就是生产的开展 人员组织关系;社会关系就是社会阶级的变化,也就是对新出现的阶级一种概念上的理 解。 (2) 所谓的“文明”从材料第一句话就能看出,指的是资本主义。对于世界市场的基 本形成,我们要把眼光投射在工业革命上。工业革命后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的阶段,因此说明工业革命的意义即可。第二小问,可以答为:市场、原料需求的不断 扩大条件有:交通的便利、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等。 (3)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弊端。本题关注的是它的优势,也 就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文明的演变上,使这些国家由原有试卷第 28 页,总 50 页 落后的文明吸收到先进文明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制度、物质和文化上。 点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 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商人阶级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 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5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 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 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 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 年 5 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 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950 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 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 1953 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 1913 年,集体农庄向国家 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 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 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 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前者:余粮收集制。后者: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2)措施: ①发布《农业调整法》 ②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根源:斯大林模式导致。试卷第 29 页,总 50 页 认识: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发展;应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措施;国民 经济应当协调发展 【解析】 (1)关于如何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错误的探索;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间接 过渡,这是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的正确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在农业方 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1933 年 5 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 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 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分析归纳出措施;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材料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其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导致。对此我 们应该认识到: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发展;应根据国情制定 经济发展措施;国民经济应当协调发展。 56.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 (1)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 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 素是什么?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 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 么? 1984 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答案】(1)外因: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政策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改造生产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改造生产关系: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含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根据所学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分析回答。试卷第 30 页,总 50 页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一五计划 和三大改造,然后分别回答它们的意义即可。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仿的”社会主义指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外科技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共同 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指出宋代我国科技突 破性进步的表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外传对西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在工业文明兴起时期,英国成为世界强国。17 世纪英国最重大的科学贡献是 什么?对科技发展有何意义?19 世纪中期,又有何科学贡献?对思想解放有何意义? (3)20 世纪是工业文明在全球扩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迅速崛起,20 世纪 上半期,美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奋起直追。请举出我国在科技创 新方面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作出突出科技成果。面对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 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答案】(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转型。 (2)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冲 击了封建神创说。 (3)飞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4)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宋代出现的三大发明回答;第二小问从三大发明对于西欧社会转 型角度回答。 分别结合经典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回答。 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飞机发明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发明回答。 第一小问从杂交水稻研制回答;第二小问从科教兴国回答。 58.(16 分) 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以展现人类在 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和文化 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从 1851 年首届世博会至今,已有 159 年历史,2010 年中国成为了世博会的主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试卷第 31 页,总 50 页 材料一 首届世博会——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有25国参加,630万人次参观。…… 举办这次世博会的本意在于展示英国工业技术的划时代成就。……世博会的召开不仅 为英国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而且大大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对当时等级森 严的英国来说,世博会也创造了一次让所有阶层都在同一屋檐下欣赏展品的交流机会。 ——据《走进世博会》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851 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对促进英国现代化的发展起 到了什么作用?(4 分) 材料二 部分世博会推出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一览 年份 举办国与名称 推出的创新产品与创新技术 1851 年 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 会 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等 1876 年 美国·费城世博会 电缆、火车头、印刷机、打字机、多路传输电报 机等 1878 年 法国·巴黎世博会 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 1889 年 法国·巴黎世博会 连续显示照片装置和新型感光胶片等 1893 年 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交流发电系统、照明用电设备、霓虹灯等 ——摘编自《走进世博会》 (2)材料二中所列,19 世纪后半期世博会举办城市有何共同特点?(2 分)从生产力 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二展示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变化?(2 分) 材料三 泰西以商立国,其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即世界博览会)开其始……此 会角九州万国之珍奇,备海澨(水边)山陬(角落)之物产,非此不足以扩识见,励才 能,振兴工商,兴利赖。 故各国当赛会之后,其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此利国利民之试卷第 32 页,总 50 页 见于后日者也。 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 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 ——郑观应《盛世危言·赛会》 (3)郑观应被称为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人。根据材料三,归纳他对世博会的认识, (3 分)并说明他建议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理由。(2 分) 材料四 1910 年 9 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成功召开。南洋劝业会除有工艺、农业、机械、 通运等 8 个专业性展馆外,还设有直隶、四川等十多个区域性展馆。……参展的产品计 420 类,约 100 万件。……各地绅商大贾、政学首脑纷纷前来参观,南洋华侨和日本、 美国也派来庞大代表团,参观人数达 20 万。……南洋劝业会是中国晚清规模最大的一 次全国性商品赛会,从其规模上看略具世博会性质……芬德林所编的《世界博览会历史 辞典》一书将此会亦列入历届世博会之中。 ——摘编自乔兆红《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芬德林将南洋劝业会列入历届世博会之中的主要理由。 【答案】(1)推动了英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促进了铁路交 通的发展;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4 分) (2)特点:均是经济迅速发展(或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城市。(2 分)变化: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 分) (3)认识:西方国家以工商业立国,而举办世博会是其振兴工商业的第一步;举办世 博会可以开阔视野,促进科技进步,使工商业迅速发展,利国利民;中国要富强,必须 发展工商业;要发展工商业,必须举办世博会。(3 分) 理由:上海是中西文明交融之地,交通便利。(2 分) (4)理由:南洋劝业会初步具备了世博会的性质;展览规模大,内容丰富,参观人数 众多,是中国晚清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商品赛会;有一定的国际影响。(3 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而且大大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可以 得出推动了英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 以及所学可知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可知均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城市。第 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泰西以商立国,其振兴商务有三要”可知西方国家以工试卷第 33 页,总 50 页 商业立国,而举办世博会是其振兴工商业的第一步。第二小问理由依据所学可知上海 是中西文明交融之地,交通便利。 (4)依据材料四“南洋劝业会是中国晚清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商品赛会,从其规 模上看略具世博会性质”可知南洋劝业会初步具备了世博会的性质、展览规模大,内 容丰富,参观人数众多,是中国晚清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商品赛会以及有一定的国 际影响。 59.(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 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使用。”后来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土地归苏维埃所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规定 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支配权,因此不安心耕种。1931 年,毛泽东领 导的中央根据地发布文告明确宣布:“农民分得的田地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买卖、 抵押,苏维埃政府不得禁止。” 材料二 1937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一方面再次要 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另一方面向国民党郑重承诺,停止执行武力推翻国民党、 没收地主土地等政策。 材料三 从 1960 年到文革期间我国实行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规定:土地和生产资料归 生产队集体所有。农业的生产经营由生产队成立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农民必须按照 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自主性;对农民的农产品分配基本 上按出工的多少衡量,出工多的分配的产品多,反之亦少,与出工的效益没有关系,存 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中共六大到 1931 年,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2 分)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共 土地政策的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政治形势,指出中共中央向国 民党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目的。(4 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又是怎样履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承诺的?(2 分)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 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旧 体制有何共同之处?(2 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优越性? (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2 分)试卷第 34 页,总 50 页 【答案】(1)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归农民所有(私有)(2 分) 原因:土地国有使农民不安心耕种,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2 分) 影响:使农民经济上分得土地,摆脱封建剥削,生活得到改善和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 农民努力发展生产,积极参军参战,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4 分) (2)目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为了团结国民党抗日,争取实现国共合作。(4 分) 履行: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2 分) 影响:①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 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 分) (3)共同: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公有制)(2 分) 优越性:①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经营管理 上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的弊端;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 力,推动农业发展。(4 分) (4)启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政策 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 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 会议苏维埃所有”““农民分得的田地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买卖、抵押,苏维埃政 府不得禁止。”可知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归农民所有。二小问结合“,自己没有支配权, 因此不安心耕种”进行回答。三问结合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目的分析即可。 (2)一问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抗战需要进行分析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二三问 通过认识双减双交政策分析对抗日积极性的影响即可。 (3)问,一小问结合我国根本经济制度回答,二小问根据材料“农民必须按照管理委 员会的统一安排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自主性;对农民的农产品分配基本上按出 工的多少衡量,出工多的分配的产品多,反之亦少”从经营自主权与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进行阐述。 (4)结合所学从农民利益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联系进行分析。 60.(3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 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 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 分强烈。试卷第 35 页,总 50 页 ——据孙代尧:《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 1959 年 3400 亿斤,1961 年 2950 亿斤 9 人均约 440 斤),1978 年 6000 亿斤,1984 年 8000 亿斤(人均约 800 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6 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我国 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4 分)简要说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 况的原因。(8 分) (3)1978 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4 分)有什么意义?(6 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 分) 【答案】(1)土地改革;(2 分)农业合作化运动;(2 分)人民公社化运动。(2 分) (2)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2 分)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粮 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 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 分) 自然灾害严重。(2 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 分)改变了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2 分)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2 分)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 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 分) (4)应该重视农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2 分)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2 分)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为 1949 年至 1960 年,我国 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成果结合相关知识例举即可。 (2)一小问结合材料数据概括即可,二小问,结合 50 年代的经济路线影响及自然因素 进行分析。 (3)一小问结合农村经济体现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二小问可从经济结构平衡、提高 生产积极性及进行阐述。 (4)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对农业的重视即可。 6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 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 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 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试卷第 36 页,总 50 页 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 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 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 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 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 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 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 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 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未来部分土地 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特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结果(或外力作用下形成;或外源性、外发 性);具有移植性(或嫁接性;或学习西方);发展缓慢。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 (2)积极:促进了企业和城镇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就业。局限: 使农民和农村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社会矛盾。 (3)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城市化过程要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利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或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城市化的问题。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等 方面来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与西方资本主 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 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 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可以概括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外力作用下试卷第 37 页,总 50 页 形成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第一个“低价 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 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 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可以概括出促进了企业和城镇发 展;由“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概括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虽 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可以概括出促进了就业。由“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 价农村劳动力”和“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可以概括出使农民和农村利益 受到一定的损害;由“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 些不可修复的破坏”可以概括出破坏了生态环境;由“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 使收入差距拉大”可以概括出引发社会矛盾。 (3)主要考查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城市化 由于受资本主义侵略而艰难发展所以要想很好地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实现民族独 立;由第二题局限性的评价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城市化过程要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利益和 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材料分析题 62.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 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杭州人张翰的祖先,(明朝)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 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岳麓版必修 2》 材料三 1953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 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 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 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 92.9%,这表明社会主义 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郭大经《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出现什么经济现象?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试卷第 38 页,总 50 页 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改造,概括“三改” 的历史意义。 【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解析】 (1)从材料“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普遍使用了牛耕”中可以 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材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 的个体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可以归纳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材料“雇佣”“机工”“机户”表明当时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即产生了资本主 义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得出第二小问的答 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改”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63.史料辨析·史实说明·观点论证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他们有一张织机,靠养蚕织绸 为生。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几年之后, 隔壁一家因丝绸卖得不好,又急用钱,想卖房子,施复夫妇遂买下,并增买了三四张织 机;又过几年,积累了几千两金,他们又买了附近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 绸,日子越过越红火。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 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依据这一说法, 以上两则史料中, 属于直接史料, 属于间接史料。它们可以共同用于研究 的历史现象是 。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两则史料 。试卷第 39 页,总 50 页 材料三 这场运动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主观目的范围……它因模仿一部分 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 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 于这种支离斑驳中。 (2)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是指 。请你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材料 观点 史实说明 运动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 主观目的范围,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 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 中 运动主持者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 只引进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改变政治制 度,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材料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 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 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阅读材料四,选择其中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加以简单论证。 【答案】(1)材料一属于直接史料,材料二属于间接史料。 历史现象:明朝纺织业生产中出现了新型的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 使用价值:材料一是明代官修史书,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客观性较高;材料二是小说, 题材来自民间事实,但有作者的演绎,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两则史料在使用时,可以互 相对照,互相印证,以了解事件全貌。 (2)洋务运动试卷第 40 页,总 50 页 材料观点 史实说明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 其创办近代企业、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选 派留学生等措施,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因模仿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因主 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 脱传统 (3) 示例 1: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论证:从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上半期,英、法、美、德等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当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成 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居于了主导地位,这极大地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从而确立在全球的统治地 位。 示例 2: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论证: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发展的阻碍。新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1640 年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 年“光荣革 命”后,议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国王的法案,1689 年的《权利法案》,使议会在国家政 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英国得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这一政体的确立,成为英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 【解析】 (1)据材料“《明神宗实录》”可知,材料一属于直接史料,据材料“冯梦龙《醒世 恒言》”属于文学作品,故材料二属于间接史料。 历史现象:据材料都可以看到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授值”的现象,即明朝纺 织业生产中出现了新型的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 使用价值:据所学可知,“《明神宗实录》”是明代官修史书,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客 观性较高;“冯梦龙《醒世恒言》”是小说,具有文学色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 两则史料在使用时,可以互相对照,互相印证,以了解事件全貌。试卷第 41 页,总 50 页 (2)洋务运动 材料观点 史实说明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 其创办近代企业、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选 派留学生等措施,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因模仿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因主 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 脱传统 (3) 示例 1: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论证:据所学可知,从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上半期,英、法、美、德等国先后进 行了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由此进入了“蒸 汽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资产 阶级逐渐上升为统治阶级,工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居于了主导地位,从而促使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确立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 示例 2: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论证: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海外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多,英国资 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斯图亚特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在 1640 年新议会上提出了要求限制王权,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 幕。1688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国王的法案,如 1689 年的《权利 法案》,使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 基础,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 6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是资本 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 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者。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 掉它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试卷第 42 页,总 50 页 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 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根 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中,《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根据 16—19 世纪的相关史实扼要说明。 【答案】(1)矛头:私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 工人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 (2)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这是切合实际的。新航路开辟后, 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 力发展的障碍的论断不切合实际,因为 19 世纪工业革命继续走向深入,资本主义经济 继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和分析评价历史问 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等信息可以看出,马克思、 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私有制。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共产党宣言》发 表的背景,即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2)对于《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应当联系所学进行辩证分析。从“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来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是切合实际的。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来 看,这一论断不切合实际,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在推动生产力继续发展。 65. 在商业资本主义时代,(荷兰)阿姆斯特丹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享有独一无二 的地位,但严格说来它还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因为还不存在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 ——摘自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与材料一所说的“商业资本主义时代”对应的是手工工场时代 还是工厂制时代?为什么在这一时代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享有独一无试卷第 43 页,总 50 页 二的地位”? 【答案】手工工场时代 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地理位置优势; 荷兰商人抓住机遇,发展造船业,迅速加入海外贸易竞争中,成为“海上马车夫”。 【解析】 “时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与材料一中的“商业资本主义 时代”对应的是手工工场时代。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荷兰地理位置的 优势、荷兰造船业发达、荷兰把握时机等角度分析。 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 1924 年孙中山发表的 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材料二 1978 年 9 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途中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被称 为“北方谈话”。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 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 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 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上述谈话中, 邓小平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命题,实现了破题。 ——摘编自舒以《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二十年(上卷)思想旗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方谈话”中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南方谈话”对这一“关键命题”的表述。 【答案】(1)评述:改革税法,征收累进税率,有利于防止资本家的财富无限膨胀,有 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生活,这反映了孙中山在思 想上重视劳动人民的力量,在感情上关怀劳动人民的疾苦。上述思想体现出国民革命时 期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2)思想: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表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析】试卷第 44 页,总 50 页 (1)评述:根据“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从前的旧税法……那 是很不公平的”得出改革税法,征收累进税率,有利于防止资本家的财富无限膨胀,有 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根据“尤当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得出 制定劳工法,改良工人生活,反映了孙中山重视劳动人民的力量,关怀劳动人民的疾苦;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2)思想: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 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得 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表述:结合所学 可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7.阅读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1990 年 7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 和对策……认为,1988 年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 果。1992 年春,88 岁的邓小平于 1 月 17 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 时的很多人不理解……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据是什 么?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有何意义?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历史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严重影响。 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我国国情,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 及时的调整,调整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 抢抓机遇,全力发展。 【解析】 (1)历史根源:概括材料“1990 年 7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试卷第 45 页,总 50 页 座谈经济形势和对策……认为,1988 年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 误路线的结果”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 之中。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速度”等现象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 1989 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 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意义:南巡谈话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和“社”的标准问题,还提出要搞社会主义 的市场经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注意问题: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 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可知,要依据我国国情,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及时的调整,调 整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概括材料“1988 年的通货膨胀”可知,要关注民 生,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邓小平南巡时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可 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 七、论述题 6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形形色色,从木、石、蚌、骨器到铁犁牛耕,从手工 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动力到智能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永无休止。在中外历史上生产 方式的变革层出不穷,当它们满足了社会生产需求的时候,就能对社会进步带来积极作 用;如果满足不了社会生产的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就会出现。这样,在生产方式变革 的推动下,经济领域的飞跃波及到其他领域,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或波澜壮阔,或悄无声息,但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于是,人类社会从低向高、由 粗到精,经历了螺旋上升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麦克尼尔《世界史(第四版)》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 清晰) 【答案】社会生产需求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观点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渐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18 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日不落 帝国”,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时,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手工工场虽然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但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 背景下,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业走向机器大 工业,促进人类历史进入工业化新阶段,并催生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试卷第 46 页,总 50 页 进步潮流,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由此可见,社会生产需求是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力,而生产方式变革影响到了社会的方 方面面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对材料中“生产力的发展永无休止”,“中外历史上生产方 式的变革层出不穷,当它们满足了社会生产需求的时候,就能对社会进步带来积极作用”,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下,经济领域的飞跃波及到其他领域,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 生了复杂的变化,……人类社会从低到高、由粗到精,经历了螺旋上升的演变进程”等 信息进行整合,从中归纳出一个观点,如社会生产需求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影响到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世界 市场的发展过程或中国近代社会改造中的两三个例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其进 行说明论证,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升华,论述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 晰。 6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 60 年代起,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相继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上了现 代化道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这些现代化的原发国具备以下几个特 征:1.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内源性,现代化的原动力来自自身内部产生的现代生产力的推 动;2.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基础;3.独立的民族国家;4.强大 的文化精神资源。 ——摘编自杨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因素》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独立自主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 论述:美、德等欧美国家在开展现代化前夕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资产阶级掌握政 权后,制定工业化政策,为实行工业化创造条件,工业化推动了市场化和城市化,加速 了现代化进程。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建立了美利坚民主共和国, 颁布了 1787 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迅速 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综上所述,国家只有实现独立自主,才能走上现代化的发展 道路。 示例二论题:强大的文化精神资源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 论述:14—16 世纪末,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唤醒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及 神学的怀疑和反感,世俗的人生观和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产生,宗教改革把人试卷第 47 页,总 50 页 从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为后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预备了 前提;启蒙运动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理性主义,为资本主义制度勾画了蓝图, 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可见,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文化精 神资源。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现代化的原发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提出论题:国家独立自主是现代化发展的前 提。论述:结合所学,可根据美、德等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进行分析说明,可从工业 化前夕两国都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制定工业化政策,完成 了现代化进程。最后,总结说明国家只有实现独立自主,才能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7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民族主义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民族国家自身的生产力,用李斯特(19 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且这种力量不是眼前的、暂 时的,而是长期的、永久的。在李斯特看来,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工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必须走向自由贸易,这样才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换句话说,对于像英国这样的领先国家,如果站在英国的立场上,李斯特是完全支持它 实行自由贸易的。因此,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会随着一国经 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摘编自贾根良、陈国涛《经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与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肯定或否定),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评析:材料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政策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此观 点正确。结论:经济民族主义以维护本国经济和发展自身生产力为目的,历史上无论是英 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一些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不同形 式;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为 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于是将贸易保护政策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其实质是凭借强大 的工业生产力,占有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也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所说“完全支持 它实行自由贸易”;而工业落后的德国自然是反对自由贸易而实行贸易保护的,这是因 为工业落后的德国无法与英国相竞争,只有采取被视为经济民族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总之,经济民族主义是以本国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虽然有时存在的形式不同,但都 是根据国力而推行的经济政策。 【解析】试卷第 48 页,总 50 页 评析:首先评价观点,根据材料“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会随 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知,材料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政策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的,此观点正确。结论:根据材料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 民族国家自身的生产力”和“在李斯特看来,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工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必须走向自由贸易,这样才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可知,经济民族主义以维护本国经济和发展自身生产力为目的。历史上无论是英国推行 的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一些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不同形式。证 明结论的过程,要结合历史上典型的经济政策,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列举英国在工业革 命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这一史实并加以评析。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 的工业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于是将贸易保护政策 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其实质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占有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也 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所说“完全支持它实行自由贸易”;采取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方 法,前一史实是英国实行贸易自由政策,此部分可以列举德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来支持 论点。工业落后的德国自然是反对自由贸易而实行贸易保护的,这是因为工业落后的德 国无法与英国相竞争,只有采取被视为经济民族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最后得出结论, 即结合英国和德国推行的贸易政策得出结论,经济民族主义是以本国的经济利益为出发 点的,虽然有时存在的形式不同,但都是根据国力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7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世界历史运动,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20 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 发展 二、20 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 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三、20 世纪是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为世界体系的政治结构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 单元形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言》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王斯德认为“20 世纪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 变”,此观点是正确的论证: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之所以能够在 20 世纪基本试卷第 49 页,总 50 页 完成,主要是由于 20 世纪的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突破。 首先,20 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现代民族国家普 遍建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成为全球现代化必要的政治途径。其次,20 世纪随着生产 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机制得到普遍认 同,经济全球化逐渐出现高潮,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个整体。再者,20 世 纪初,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创立,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工业文明的扩展提 供技术支撑。 同时,科技发展推动全球性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结论: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最终使世界各区域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 体。我们应该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 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经历裂变和 重组及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等角度 论述了 20 世纪世界,答题时可以选择肯定王斯德“20 世纪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 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角度,结合所学 20 世纪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出现的巨 大突破分析回答,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为主导,其进程具 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它服从资本追求高额 剩余价值的目的,使剥削、贫富差距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跨国 资本的全球流动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状态,形成长期失业和贫困人口,民众因此而发起 反全球化运动。由此看,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源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源于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人民不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 利益。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复苏乏力、陷入长期停滞状况,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更加严重,促使保护主义更加严重,民众的反抗运动持续深化。 同时,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发展成为政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 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 化充斥西方,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试卷第 50 页,总 50 页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不断扩展和深化。 评析:20 世纪 80 年代后,全球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反全球化也在扩展、深化,由 经济领城扩展到政治领城,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然而,反全球 化的根源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国内分配不公,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全球 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反全球化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终究是阻挡不了全球化 的。 结论: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应注意促进社会公平,使各阶层普遍从全球化中获益。 【解析】 首先通过分层阅读,任选一角度归纳观点。如可依据材料中的最后部分“各种反全球化、 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转述为观点——西方国家反全 球化不断扩展和深化。 其次,按表现+原因+影响等几个层次进行评述。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反全球化的主要表 现为反全球化由经济领城扩展到政治领城,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 反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为国内分配不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影响为反全球化是违 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但终究是阻挡不了全球化的,因为全球化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 的大趋势。 最后,通过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延伸出解决办法,即可作为结论。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 应注意促进社会公平,使各阶层普遍从全球化中获益。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