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48422

大小:404.4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黄山市 2017 级 10 月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1.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 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排除 A;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理论,排除 B;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制的依据,与材 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排除 C;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说明人 类社会政权变迁是天意,与“天人感应学说”相符,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天人感应学说 2.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鼎内有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清末书法家李瑞清曾说: “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 沫若也曾评论:“毛公鼎煌煌巨制,抵得上一篇《尚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该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的社会状况 B. 后世书法文字皆受该铭文的影响 C. 该铭文是《尚书》内容 重要构成 D. 《尚书》在西周时期即为儒家经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可知,毛公鼎的文字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选项 A 正确;选项 B 表述绝对,排除;毛公鼎铭文的地位与《尚书》相同,但其不是《尚书》 内容,排除 C;西周时期儒家尚未创立,排除 D。 的3.“上计”制度战国时期既已出现,秦汉时期得到发展,是一种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逐级向 上呈递上计文书,最终使朝廷了解地方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等状况,并根据考核结果, 朝廷予以地方官员升、降、赏、罚的制度。该制度的实施 A. 杜绝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B. 抑制了官员贪腐现象的出现 C. 促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D. 强化了中央对于地方 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地方行政长官定期逐级向上呈递上计文书”可知,上计制度便于中央了 解地方,而且中央据此对地方官员进行“升、降、赏、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有助于 加强中央集权,选项 D 正确;选项 A、B 表述绝对,排除;上计制度与选官制度变化无关,排 除 C。 4.观察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三幅图反映的都是农具 B. 都是以水作为动力 C. 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是高转筒车、水转翻车、水排 D. 高转筒车的应用主要在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者都是利用水作为动力,筒车和翻车是灌溉工具,水排是冶炼工 具,选项 B 正确;水排不是农具,排除 A;水排出现时间早于筒车,排除 C;高转筒车需要湍 急的河流方能运转,因此主要在南方使用,排除 D。 的【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涉及的筒车、翻车、水排基本功能的掌握。 5.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中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弃儒+从事某种职业”一词进行检索, 明清时期“弃儒”一词的出现频率较唐、宋、元有了明显增加,就内容而言,“弃儒就贾 (商)”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见证了科举制度走向没落 B. 论证了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 说明了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 反映出商品经济影响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弃儒从商的现象,说明当时 从商对人们吸引力大,即商品经济影响扩大,选项 D 正确;弃儒从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A; 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 B;明清时期儒学是正统思想,选项 C 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来解读弃儒从商这一现象。 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 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赋税制度。从用田邑到用实物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 用才能够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制度的变革, 而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周朝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实物——粮食作为赋税;东汉时期,除征收实物税以外,还征收算赋和口赋;自唐中 期到清末,开始以征收货币作为征税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 的变革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特点 7.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 准确的是 A. “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 “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 “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晋人尚韵”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体现出东晋士人超 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 向都是重视法度,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故 B 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是“重文轻武”背景下文人们 惬意心境的反映,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 摹仿,是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 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 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8.1841 年 1 月初,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 4000 人入浙江协同 作战。得到道光皇帝批准,并以“600 里加急”命令上述三省调兵。但直到 2 月 19 日,继任 钦差裕谦奏报说: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两省)“程途遥远, 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体制明显弱化 B. 触动君主进行全面改革 C. 刺激了近代铁路的修建 D. 埋下了战争失败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军事输送能力较低,最终影响了战局, 选项 D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当时地方官员服从中央调令,只是输送能力差,排除;选 项 B 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进行改革,排除 B;选项 C 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并未进行铁路建设,排除。 9.“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 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 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 A 项排除;士大 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 分析,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 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 C 项排除; 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 故 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阻碍原因 10.晚清时期《申报》在报道中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以显示消息之可 靠。有报史云:“光绪末叶数年,出报既不报知官厅,其言论之自由,可谓有闻必录。对于 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对这种 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民主政治建设初见成效 B. 出版自由得到政府保障 C. 新闻报导反映民情舆论 D. 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报刊“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 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这种舆论氛围有助于通过新闻报导反映民情舆论,选项 C 正 确;材料时间是晚清,当时并不是民主政治,排除 A;根据材料“出报既不报知官厅”可知, 当时政府对报刊监管不严,但无法说明“出版自由得到政府保障”,排除 B;选项 D 与题无关, 排除。 11.下图是 1916 年至 1918 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 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工人运动 发展。结合图表,可知 1916 年至 1918 年中国工人罢工 次数不断增长,由材料可知此时段的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 逐渐形成近代工会,要求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体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 强大,并且已经开始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控制,发展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的民主意 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均非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排除 AC;材料中未涉及马克思 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排除 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的发展 12.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 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 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 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选 B。AC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 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13.1932 年 12 月,中苏代表在日内瓦交换中苏复交照会,宣布中苏复交。1934 年 10 月,蒋 的介石曾派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访苏,秘密探讨建立中苏同盟的可能性。国民政府这些举措 A. 接受了中共缔结统一战线的建议 B. 放弃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思想 C. 包含了共同防范日本的战略意图 D. 设计了重返世界大国的蓝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苏复交时间为 1932 年,蒋廷黻访苏的时间为 1934 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 日本侵略了中国东北,对华北虎视眈眈,因此国民政府这些举措包含了共同防范日本的战略 意图,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中共和国民党正在对抗,排除; 选项 B 与题无关,排除;中苏关系的变化和中国重返世界大国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且当时中 国并不具备世界大国的实力,排除 D。 14.《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 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A. 巴黎公社 B. 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 D. 1954 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题干中《共同 纲领》的规定“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正是源 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故 A 正确。十月革命在这一方面也继承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排除 B;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 C;1954 年宪法出现 在《共同纲领》之后,排除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经验教训 【名师点睛】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不足以废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②客观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③主观原因:缺乏工农联盟,没 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没有乘胜追歼残敌;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教训:①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②没有乘胜 追击,消灭逃往凡尔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15.下图是 1952—2000 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 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C. 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D. 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①是由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之后我国仍以公有制为主题,④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排除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 1960 年经济呈现下滑趋势,②说法正确,故 B 项正确。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③说法错误,排除 C;市场经济体制 在 1992 年提出的,排除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特点 16.下表为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中国经济发展数据统计,对该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第一年 2534 亿元 +17 3% 558.7 亿元 +24.4% 第二年 2104.5 亿元 —17% 419.4 亿元 —25% 第三年 2012.3 亿元 —4.2% 361.3 亿元 —13.9% .A.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B. 调整“左倾”错误的结果 C. “文革”开始对经济的冲击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三年时间中,国家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呈现第一年上升之 后随之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之后,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文革” 兴起之后冲击了刚刚恢复发展的经济,与表格数据趋势一致,选项 C 正确;三大改造促进了 社会经济发展,与材料趋势不符,排除 A;调整“左倾”错误有助于经济发展,选项 B 与材料 经济发展趋势相悖,排除;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其不会冲击工业产值,选项 D 排除。 17.柏拉图曾言道:“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 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实际上反映出 柏拉图 A. 主张美德即为知识 B. 推崇个人理性思考 C. 抨击雅典政治体制 D. 肯定理念是万物本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 可知,柏拉图强调了理性思考的价值,选项 B 正确;选项 A 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选项 C 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并未强调理念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排除 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是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18.“大约到 1550 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衰落。衰落的一个原因是 1494 年法国的入侵, 引发了数十年后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 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对此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A. 战争是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之一 B. 16 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开始衰落 C. 文化的兴衰伴随着经济的强弱 D.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文芝复兴衰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从长远看是因为达伽马的远洋航行遭受打击,故 A 项错误;B 项仅仅是反映了文艺复兴开始衰落的时间,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 B 项错误;材料 中“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 击”说明文化的兴衰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导致意 大利衰落,并不是文艺复兴衰落,故 D 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9.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 (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 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 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 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 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答案】A 【解析】 西欧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荷兰、英国等国家加紧早期殖民扩张,故 A 项正确;欧洲国家 加速商品输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扩展,与这些落 后地区“混合”语言产生无关,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这种“混合”语言产生的经济根 源是这些国家遭到早期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这些殖民掠夺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故 D 项错误。20.1932 年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 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 英国帝国经济政策的实用主义 C. 大英帝国的衰落 D. 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 1932 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英国实行贸易保 护,本质上反映了英国国力的衰退,选项 C 正确;英国实行贸易保护、坚持实用主义经济政 策、放弃自由贸易原则都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A、B、D。 21.迈克尔·帕伦蒂【美】在《少数人的民主》中说“我们的宪法是一个立场保守的法律文件, 它为了抵制各州政治运动的潮流,精心构筑了一道保护少数人利益的堤坝。”以下 1787 年宪 法内容能够体现“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有 ①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②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③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产生方式和终身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掌握联邦权力的人数远远少于各州,因此①可以体现保护少数人权力。 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由选举人团直接选举,这体现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②正确;最高 法院的大法官产生方式是总统任命,而且实行终身制,这体现了保护少数人利益,④正确。 选项 C 正确;三权分立是权力机关之间权力分配的原则,并不能体现出保护少数人利益,③错误,选项 A、B、D 排除。 2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的牛羊,每一群都有它自己的首领, 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要吃掉他们。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据 此,卢梭意在 A. 挣脱宗教对人身的束缚 B. 唤醒麻木之人的权利意识 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 推动社会契约式国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要吃掉他们”“ 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 来作奴隶的”可知,卢梭意在号召人民反抗不平等的制度,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认为人民 应当自己掌握权力,选项 B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教内容,排除 A;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 契约国家指的是国家的形成方式,材料强调的是权利意识,选项 D 排除。 23.1976 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 协定第二修正 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 IMF 继续对各国 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 B. 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 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可知,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 所学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 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 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可知,D 项表述符合题意, 正确。 【名师点睛】 在抓住关键信息“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即可解 答。 24.如图反映的事件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诸如历史与地理方面,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 直奉行着对于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虽 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但是,这也使得英国却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 最终使得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国举行公投。24 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对于 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国家利益是影响外交的根本原因 B. 英国脱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C. 英国和欧陆关系始终若即若离 D. 英国脱欧照顾了全部人民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光荣的孤立”“ 英国却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并结合所 学知识,导致英国最终脱欧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选项 A 正确;英国坚持的“光荣的孤立” 不属于脱欧传统,排除 B;选项 C 是表象,并未解读到深层次的脱欧因素,排除;根据材料可 知,英国有留欧派,因此选项 D 表述错误。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 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 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 和 18 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 18 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 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 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 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 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的状况”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综 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答案】(1)欧洲对外贸易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的棉纺织品为主;欧洲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亚欧贸易发展情况由欧洲处于劣势地位到欧洲处于优势地位;欧洲经过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 义发展,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欧洲重视货币和财富的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在亚洲 (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基本没有需求;亚洲各国(以中国为典型)实行“闭关” 政策;欧洲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产品愈来愈显得落后,造成部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战争后中国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对外交流,不应闭关自守;应奉行平等公 正的交流原则;应重视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以及罗马 帝国的案例可知,欧洲对外贸易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的棉纺织品为主;根据材料“欧洲的 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可知,欧洲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材料“欧洲直到 18 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欧贸易发展情况由 欧洲处于劣势地位到欧洲处于优势地位。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6、17 和 18 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新航路开辟和 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对外贸易,因此外贸需求量大,尤其以亚洲 的棉纺织品为主;根据材料“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和“欧洲则勉强 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流行重商主义,重视货币和财富;根据材料“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可知,亚洲占据主导地位的经 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基本没有需求;从对外政策来看,亚洲各国(以 中国为典型)实行“闭关”政策;根据材料时间“18 世纪末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时期欧洲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逐渐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2)影响:根据材料“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产品愈来愈显得落后,造成部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根据材料“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 能主持”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 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认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外交流的态度来说,应积 极主动的进行对外交流,不应闭关自守;从对外交流的原则来看,应奉行平等公正的交流原 则;从对外交流的支撑点来看,应重视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止步不前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忠奸理论。用忠臣而摒 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在这些(鸦片战争)史料和著作 中,奸臣是中国传统政治规范的破坏者——竟然与“蛮夷”讲和;忠臣是中国传统政治规范 的维护者——坚决地不妥协地“剿夷”……忠奸的理论所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 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 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针对材料中作者的论断,围绕“中国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 由。(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 【答案】示例一:忠奸理论的确是传统秩序维护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严 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忠奸理论因其具有掩护君主、道德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用来解释一些他们不敢 解释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忠奸理论在中国长期存在,老百姓受其影响,思想固化;忠奸理 论充分体现传统儒家文化的作用,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在人们脑中根 深蒂固,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忠奸理论不触及旧有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示例二:忠奸理论一定程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但并非是重要的因素;阻碍中国社会止步不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观念、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从经济上看,我国两千多年的小农 经济长期存在,阻碍新的生产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从政治看,高 度集权的专制政体长期存在,阻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从思想看,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不利于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故中国社会止步不前的因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忠奸理论 只是其中一个 【解析】 【详解】首先提炼出材料观点。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止步不前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传统 的忠奸理论”和忠奸理论的最终结论可知,材料观点认为忠奸理论的确是传统秩序维护者为 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围绕这一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 以“忠奸理论一定程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但并非是重要的因素”为例,可以从社会观念、 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等角度论证,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不仅仅是忠奸理论。具体论证过程可 以从小农经济阻碍新的生产因素成长、高度集权不利于政治民主化进程、儒家思想不利于社 会观念的更新,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社会止步不前的因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忠奸理 论只是其中一个。 27.材料:秦“治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并 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隋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淮河水运,到隋炀帝时代, 大运河全线建成,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唐代商运已经相 当发达,商人的活跃,促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商船四方荟萃……宋代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 繁盛的历史阶段,造船技术总体进步,“车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万石船”可载钱 二十万贯,载米一万二千石……元代国家疆域空前辽阔,邮驿制度和邮驿组织具有重要地位, 元代经营的驿路,远远超过偏安东南的宋朝……古代有整套行之有效的交通规则,如唐代《仪 制令》规定交通应“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交通规则的特点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析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答案】(1)特点: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体现了儒家纲常伦理 (2)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兴 建大型工程;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船技术);国家疆域的扩大;统治者重视; 【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可知,古代交通规则体 现了封建等级秩序,而且体现了儒家纲常伦理。 (2)因素:根据材料,古代交通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大一统时期,如秦朝、隋朝、唐朝、元朝, 因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兴建大型 工程;根据材料“商人的活跃,促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商船四方荟萃”可知,商品经济的 发展有利于交通事业的进步;根据材料“造船技术总体进步”科技的进步(造船技术)是交 通事业发展因素之一;根据材料“元代国家疆域空前辽阔,邮驿制度和邮驿组织具有重要地 位”可知,国家疆域的扩大,使得发展交通成为维护统治的必要条件;根据材料中秦朝修驰 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经营驿路可知,统治者重视是古代交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8.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 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 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挂制了 社会主要舆论。 ——摘编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 质上的补偿”。1970 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 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 2000 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 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特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罪行深刻反思产生的影响 【答案】(1)德国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封建残余;“一战”战败以及《凡尔赛和约》对德 国的掠夺性惩罚;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冲击;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纳粹党的蛊惑宣 传 (2)主动承担战争责任,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欧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有利 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和解,加快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可知,德国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封建残 余;根据材料“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并结合所学可知, 一战”战败以及《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惩罚引起了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冲击激化了德国社会矛盾;根据材料“……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 动纲领,挂制了社会主要舆论”可知,当时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纳粹党的蛊惑 宣传,控制力舆论。 (2)影响:根据材料“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可知,主动承担战争责任, 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 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可知,联邦德国的忏悔为欧洲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 材料提到的民众积极听报告、看演出以及“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可知, 对战争的反思有利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促进了 法德和解,加快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29.材料 盛宣怀,字杏荪,清末官员,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 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从 1870 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迅速成为李 鸿章手下的洋务干将.不遗余力地将代表现代科技的铁路,矿务,电讯等“夷技”由上而下推 及全国。他是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1896 年,盛宣 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 中国亟宜仿办,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1897 年,中国人自 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10 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 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 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 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的主要活动,并予以评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盛宣怀提出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答案】(1)创办厂矿局企业和银行,投身洋务事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创办学校, 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促使辛亥革命爆 发。 (2)银行是贸易畅通、工商业发展的枢纽;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办银行榨取利润;有利于 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解析】 【详解】(1)活动和评述:根据材料“不遗余力地将代表现代科技的铁路,矿务,电讯等‘夷 技’由上而下推及全国”以及“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可知, 创办厂矿局企业和银行,投身洋务事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根据材料“他是北洋大学 (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可知,创办学校,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 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910 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可 知,提出“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促使辛亥革命爆发。 (2)理由:根据材料“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可知,盛 宣怀认为银行是贸易畅通、工商业发展的枢纽;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时间 1896 年及“毋任洋人 银行,专我大利”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办银行榨取利润;根据材料“所谓挽外溢以 足国者”可知,盛宣怀认为办银行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