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区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泉州泉港区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48425

大小:390.8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泉港一中 2019-2020 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 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 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 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 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圭瓒是宗庙中用来祭祖 的。代表的是一种孝德礼仪,是对祖先的尊敬,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C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 除;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 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 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 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 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虽然诸侯小宗服从天子大宗,但是 对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国”,形成有“家”无“国”的离心力, 为诸侯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旨在 强调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CD 两项与材料主旨相悖逆,排除。 3.孔子修订《春秋》,创造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 经读,不能作史读”。这主要是因为此种修订A. 奠定了儒家尊史重史的传统 B. 偏离了儒家的“道统”传统 C. 为主观目的而涂饰客观事实 D. 与近代的西方历史观相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是因为作为历史记录,该修订一定程度上丧失“求 真求实”的基本原则,“春秋笔法”更多体现的是服务于儒家思想理念,故本题答案选 C 项; 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故 A 项错误;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 种说法,道统之说滥觞于孟子,而不是孔子时期,排除 B 项;题目设问是孔子修订的《春秋》 这种手法的原因,与近代西方历史观无关,排除 D 项。 4.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 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 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 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 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 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 强,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5.公元 881 年,江东地区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双方发生争执。地方 官批评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告诉我们 A. 唐代印刷业发展出竞争局面 B. 宋代官员注重调解商业矛盾C. 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 D. 传统历法粗糙实用价值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881 年为唐朝末期,印刷历书出现争执,一方面说明历法 的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有多家从事印刷的同行存在竞争,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时间与材料 不相符合,排除;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在材料中无法充分体现,排除 C 项;D 项与本题 题意无关,排除。 6.宦官,日常生活于后宫的皇帝及后妃的仆人。唐代后期,宦官们经常自称“定策国老”,而 将皇帝称为“门生天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 A. 皇权专制的强化 B. 皇帝大权的旁落 C. 外戚干政现象频繁 D. 三省六部作用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门生天子”是指天子是自己的门生,“定策国老”是 说立皇帝由宦官说了算,唐代后期十个皇帝均为宦官所立,两个被宦官毒死,是古代中国宦 官专权最强时期,皇帝沦为傀儡,B 项正确;虽然宦官是皇权的产物,但一个个皇帝受制于宦 官,不能说明其专制强化,同时宦官无法依靠皇权对外朝和地方进行大干预,朋党之争与藩 镇割据与之并存,排除 A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 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A.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 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 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 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得知内陆城市长沙窑文物 的瓷器大量出口,外向型经济兴起,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是在广州和泉州,排除 C 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与发达,排除 D 项。 8.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 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B. 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 C. 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 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前后信息比较可得知,前者的正心在于君主,后者的正心,强调对于天子 和庶人都很重要,这种差异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的变化,君主—平民二元社会的来临,理学对 庶民社会的诉求是所有人的修身正心,故本题答案选 B 项;材料不仅体现天子从正心到修身 的转变,还强调庶民社会的修养,排除 A 项;本题旨在强调合注重个人修养,C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 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 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A. 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D.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 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故 A 项正确; 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形成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题意不符合,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雇佣百名乡民劳 动”,与精耕细作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 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 化反映了 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C 【解析】 A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 职能的有益补充”可知 B 说法错误,故排除 B;依据材料“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 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 演变情况可知 C 正确;D 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中国长期以长 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 材料设置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11.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 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 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 1000 件增至 1500 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 A 项。BC 项,仅凭铁农具 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 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 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 【点睛】图表题 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 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 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 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 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 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 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答案】D 【解析】 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是瓷器。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 的州黄褐釉瓷”“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D 正确;文化中心不符合材 料主旨,A 错误;B 中传遍世界各地说法错误;C 中交流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 13.“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 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主要表明宋代 A. 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 商业经营注重营销策略 C. 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 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可知宋代的商业经营注重宣传的营销策略,故选 B; 材料表明,店铺悬挂字画和演奏音乐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而不是社会时尚,不属于市民的 娱乐活动,故排除 A、C 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故排除 D 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联系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史 实分析解答。 14.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 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二十四节气”“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 了芒种,不可强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 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答案为 C 项。A 项,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 思想主张,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排除;B 项,材料不能 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排除;D 项,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排除。 15.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 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 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A.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 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 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 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所掌握权力的重 要性来看,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已成为全国的政事中枢,故 C 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故 A 项错误;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 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军机处与内阁六部的关系,排除 D 项。 16.孔子修订《春秋》,创造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 经读,不能作史读”。这主要是因为此种修订 A. 奠定了儒家尊史重史的传统 B. 偏离了儒家的“道统”传统 C. 为主观目的而涂饰客观事实 D. 与近代的西方历史观相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是因为作为历史记录,该修订一定程度上丧失“求 真求实”的基本原则,“春秋笔法”更多体现的是服务于儒家思想理念,故本题答案选 C 项; 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故 A 项错误;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 种说法,道统之说滥觞于孟子,而不是孔子时期,排除 B 项;题目设问是孔子修订的《春秋》 这种手法的原因,与近代西方历史观无关,排除 D 项。17.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 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 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 具有朴素 人文主义精神 B. 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C. 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D. 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 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可得知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具有朴素的 人文主义精神,故本题答案选 A 项;本题旨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B 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8.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 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 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 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B.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D.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 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 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表明雅典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和有闲暇的精力及经济基础,体现的 是雅典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 A 项正确。民主自由的局限性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故 B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故 C 项排除。材 料与审判制度无关,故 D 项排除。 的19.公元前 494 年,罗马平民不满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 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 A. 取代了元老院 权力 B. 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 C. 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 D. 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 494 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这个时期罗马法主要是公民法,所以保民官的设立 有利于共和政体的发展,故 C 正确;保民官并未取代元老院的权力,故 A 错误;罗马法本质 上体现了奴隶主的利益,贵族和平民政治上不可能平等,故 B 错误;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 是随着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过程中,公元前 494 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时间“公元前 494 年”可知是罗马共和国,保民官是维护平 民利益的,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发展。 20.18 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 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A. 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B. 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C. 西方为向中国扩张作准备 D. 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进行评估的目的显然是要为扩张做准备, 故选 C 项;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和评估并不能说明中欧实力差距扩大,排除 A 项;西方对中国 了解详细并不能说明双方交流不对称,主要是中国进行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不充分,排除 B 项;材料并不能反映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排除 D 项。 的21.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 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该报道 A. 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B. 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C. 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D. 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可知, 英国报纸将把英国对外扩张,对外侵略说成是“好事”,没有强调其侵略性和非正义性,说明 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报纸只强调了英国对 外扩张过程中客观上给其他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好事”,而没有强调其扩张性,说明将殖民 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故 A 选项没有指出材料内容的本质,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 英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其传播文明的一点,没有涉及到英国政治体制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美化侵略战争的现象,没有涉及到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故 C 选项与材料无关。 22.有学者认为,公元 14 世纪到 17 世纪之间,在西欧,空间的概念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事实能证实此变化的是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②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绘画时强调捕捉光和色的“瞬间印象” ④汽车和飞机便捷了地区间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的时间界限是“公元 14 世纪到 17 世纪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 16 世纪初发生;②是 1687 年发表的;③是 19 世纪出现;④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 果。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 23.1689 年,詹姆士二世试图借助爱尔兰天主教力量恢复王位,1690 年,威廉三世率领 35000 名荷兰蓝卫兵一法国胡格勒信徒一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 21000 名爱 尔兰一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法国。这场战争 A. 阻止了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B. 消灭了英国天主教徒的势力 C. 捍卫了英国立宪政体 D. 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689 年”和人物“詹姆士二世”和“威 廉三世”可以推断这是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威廉三世率兵打败了詹姆士二世,捍卫了英国的 立宪政体,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故本题答案选 C 项;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本身就存 在君主制,没有复辟的说法,排除 A 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天主教徒的势力只是被驱逐, 并没有被消息,排除 B 项;D 项,在这之前,欧洲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有名的国际战争,故 D 项 错误。 24.1795 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1868 年,美国又 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 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 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B. 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C. 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D. 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1868 的修正案是建立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 新的修正案重心不在于州权力,而是强调州法律不得侵犯联邦法律法律要为联邦提供权益保障,这是对州权力的约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 年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北方获得 胜利,这一时期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多要从维护联邦统一与权威入手,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项;材料旨在强调联邦法律的至上性,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25.下表为 19 世纪英国选民人数统计。造成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选民人数统计表(单 位:人) 年份 1831 年 1833 年 1869 年 1886 年 选民人数 439970 717224 2225692 4937204 A. 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人口高速増长 B. 两次工业革命提升了人口素质 C. 民主斗争促成英国议会数次改革 D. 君主立宪制改善使投票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在 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年进行改革, 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这符合表格中选民人数增加的时间节点,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是“选民”人数增加,不是人口的增长,故 A 项错误。1833 年尚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 B 项错误。君主立宪制限制的是国王的权力,与选民 投票率无关,故 D 项错误。 26.1917 年二月革命后,沙皇禁止开会的国家杜马成员组建临时政府,并在全俄范围选举各地 官员,以消除沙俄地方势力;彼得格勒组成了工兵苏维埃,要求军队听从命令,决不允许军 队镇压工农。这样的局面导致了 A. 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 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C.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答案】C 【解析】 材料分析是二月革命之后的政权之争,结合所学知道此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故 C 正确;内战是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 A 错误;当时只是政权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管理机构 变化,故 B 错误;两个政权并存格局结束是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故 D 错误。 27.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 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 值在于 A.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 C. 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D. 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项点,而后随 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味的时代”表明这种认识的价值 在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故 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抨击君主专制,A 错误;材料“从历 史发展的角度看”来分析,没有掀起文化复古浪潮,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解放与社会 转型,D 错误。 28.《共产党宜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 1872 年序言:“这 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 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该 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此判断密切相关的是 A. 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D.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72 年”和“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 的写法了”等信息来看,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是由于 1871 年巴黎公社革 命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均早于 1848 年产生,因此不会是导致 1872 年对《共 产党宣言》进行修改的理由,排除 B、C、D 项。 29.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 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 苏维埃政权巩固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 C. 农业集体化完成 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报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这 正是强调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决心,故 A 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是斯大林时 期,故 B 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故 C 错误;材料“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 埃成立不久,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 1921 年实行的,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 30.“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注:自由人的集合体),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 保 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 在服 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哲学通信》 B. 《波斯人信札》 C. 《论法的精神》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可以经过协议,订立契约,建立公平的社会。在 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 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材料主要涉及 社会契约论的相关论述,故 D 符合题意;伏尔泰的《哲学通信》肯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和议会 民主的政治制度,宣传信仰自由、主张开明专制,故 A 不符合题意;《波斯人信札》是孟德 斯鸠的一部书信体小说,表达了对法国社会的不满,故 B 不符合题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 精神》住主要阐发三权分立思想,故 C 不符合题意。 31.“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 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 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 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B.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 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可知文 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选 A 项;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说 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项;题意主要体现了工业化的完成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没有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故排除 C 项;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使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被 大大弱化,故排除 D 项。 32.1907 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 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 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 欧洲文化霸权地位崩溃 B. 立体主义全盘颠覆了艺术传统 C. 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 欧洲与非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 幅绘画《亚威农少女》” 说明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来自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故 D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文化的地位,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欧洲与非洲文化的交融,没有 涉及到立体主义与艺术传统的关系,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非洲文化的变化,故 C 项 排除。 二、非选择题(33 题 25 分,3&题 12 分,35 题 15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 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18 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 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 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 世纪 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 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 花贸易。19 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 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 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 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 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 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指出 18 至 19 世纪初 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 有利条件及其对中 国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棉纺织工具的改进;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商品经济发展,中外贸易 推动。 影响: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推动东 西方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2)有利条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影响:使中国棉纺织业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 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可知,棉纺织工具的改进; 根据材料“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可知,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根据 材料“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 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等信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中外贸易推动。影响,根据 材料“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 髦人的衣料,18 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可知,棉花棉 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根据材料“开始受到 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等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 棉花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占领了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殖民地, 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是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之一;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英国在世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也是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当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影响,近代英国控 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使得中国棉纺织业受到冲击,中国国内传统手工业 受到冲击,推动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同时英 国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对中国传播其先进的思想,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的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3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表 3 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 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 结合)。 【答案】 示例1: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 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 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 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 科学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 世 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 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 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 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反映了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结 合所学知识,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 体论题,例如:中医药学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阐述环节,要结合所 学知识,从个人经验、政府组织、中医诊疗、政府重视、科学成就等方面加以阐释。 35.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宋]苏轼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材料二 他的音乐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 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 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 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他”是谁?其作品蕴涵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1)画种:文人画(或山水写意画)。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集文学、书法、 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不求形似,追求神韵意趣。 (2)“乐圣”贝多芬。时代精神: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结合所学知识,可见该画体现了画家多种 艺术素养,属于文人画。结合所学,文人画的特点主要是:多种艺术于一体,抒情达意,追 求神似。 的(2)通过“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 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可得出是西方的乐圣贝多芬,其作品蕴涵的时代精神即 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