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三明市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48426

大小:370.89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32 题,每 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 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 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 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 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 选项 B 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 A 排除;选项 C 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 体现阶级矛盾,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舆论是一种政权监督方式,把握住商周时期国君与国人的关系, 即可解答本题。误导项是 A,需要对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熟练掌握。 2.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 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答案】C 【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 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 可知 C 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 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 的垂直管理,B 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3.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 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 变化 战争爆发频率 (次) 战争爆发次数 (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 年份(年) 春 秋 公元前 770—公元 前 476 123—2 203 1.859 90 战 国 公元前 475—公元 前 221 27—1 150 1.527 105 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 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 所趋,故选择 A 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 B 选 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 C、D 选项。 4.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 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 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 1000 件增至 1500 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 A 项。BC 项,仅凭铁农具 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 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 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 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 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5.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 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 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A. 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 D. 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 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 央和地方要适度分权,C 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 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 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 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 选项排除。 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 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 A. 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 “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可以知道,道教的改革受到了 儒家思想的影响,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但不能说明儒道出现了融合,所以答案选 C,排除 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儒学正统地位的问题,所以排除 B;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所奉行的理念, 排除 D。 7.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 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 A. 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C. 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 D. 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可知,宋朝为了缓和矛盾,对原来严厉的刑罚措施进行了改良放松,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故选 B。“折杖法”的使用 与中央和地方这对矛盾无关,排除 A;宋朝是在隋唐制定的“封建制五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 良,并没有自立新的体系,排除 C;宋朝对大臣的惩罚措施虽然已经适当放松,但是臀杖比原 有的方式更加折损大臣的颜面,使其精神上遭受到严重打击,这与 D 项的说法相反,排除。 8.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 13 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 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 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而限制其发展 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凸面镜在中国被当作玩物而在西方则演变成眼镜,眼镜传入中国并没 有得以继续发展。反映的实质是中国缺乏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限制了它的发展,C 选项符合题 意故正确;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凸面镜由中国传入西方并产生影响,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中 并未横向比较中国的某种科技曾领先与世界,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D 选项依据材料,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但是并未体现出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故错误。 9.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 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 理学维护专制等级制度 B. 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 政府保障平民教育权利 D. 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理学维护专制等级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 商品经济与理学的关系,故 B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保障平民教育权利,排除 C;理学的相关通俗读物在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理学思想在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且有世俗化的倾 向,故 D 正确。 10.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 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 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 A.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 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 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 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强 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1.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 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 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加强,B 正确;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 治的内容,A 错误;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 C 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 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 错误;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 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 错误。 12.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渐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 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 (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 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 B. 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 C.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 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B 【解析】 【详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推动了南方文化思想的发展,从 而南方出现一些划时代的大思想家。故答案为 B 项。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与南方学术人 才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并没有出现政治中心南移趋 势,排除 C 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松弛,排除 D 项。 13.1683 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 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 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认为开海贸易有助于沿海民生改善、国家财政丰盈,于是 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 C 项正确。重农抑 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故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从未放弃重农抑商, 故排除 A、B 两项。D 项,闭关锁国政策于 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确立,故排除。 14.公元前 5 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 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 1 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 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这一制度的设立 A. 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 B. 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 C. 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 D. 防止了行政官员对权力的滥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措施将促使雅典公民慎重提出议案,审慎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有利于 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建设的进步,排除 A 项;B 项中的 “保证了”说法绝对,且这一制度的设立与“政治决策的公正性”无关,排除;这一措施不 是针对行政官员,排除 D 项。 15.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 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 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 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 B.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是什么”的探讨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即理性的探求,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并未否定人的内在本性,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具有鲜 明的理性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C 项是智者学派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 城邦的民主制度,故 D 项排除。 16.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 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 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 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 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 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远洋航行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 得的成果”表明科学的发展促进远洋航行的成功,故选择 D 选项;科技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远洋航行无关,故排除 A 选项;材料中确有提到技术进步推动 科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选项;远洋航行确实顺应追求利益的共识,但不符 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C 选项。 17.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 ( ) A. 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 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于美洲,在明 清时期传入中国,甘薯产于南美洲,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与新航路开辟有直接的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促进农作物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传播,故 D 选项正确;工业 革命是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 19 世纪中期,故 A 选项错误;中国传 统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B 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高产作物的分布图体现了高产农作物通过海 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信息,但无法得出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故 C 选项错误。 18.成立于 1600 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 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 度 A. 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B. 保证了王室 尊贵地位 C. 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 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有限责任公司”,“不牵连其他责任”等关键信息,重点诠释了有限责任公 司制度对于市场与投资产生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限责任限制了风险,激发了人们 投资的热情,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在市场上冒险,故 D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大工厂 制基础的并非有限责任制度,而是工业革命,A 错误;虽然题干出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但是材料的侧重点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王室的尊贵地位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财产私 有的原则并非从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相关立法,影响 了私有财产的原则的确立,C 错误。 的 的19.“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 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 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 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 由,B 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 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 运动,C 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 D 错误。 20.16 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 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 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根据材料“更 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说明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表明欧洲思想家的行为中有了理性的成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在研究自 然世界的方法中已经渗透了理性的成分,并不能得出根本上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 A 选项错误;西欧各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引发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由它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 教改革运动,故 C 选项错误;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在 14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 故 D 选项错误。21.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 1548 年, 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很快就让位于一种颇具讽刺 的态度:“获取高利贷的人去地狱,不这么干的人去贫民窟”。这种修正表明 A. 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B. 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 C. 商业资产阶级取得教会领导权 D. 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 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追求财富的欲望充斥整个 欧洲社会,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题干未体现宗教改革的相关主张, 排除。C 项,题干反映了教会人士价值观念腐化,并未体现领导权让位于资产阶级,排除。D 项,题干强调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价值观,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 22.在 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德、法、英等欧洲主要国家,都在不考虑财产资格的前提下允许 所有男性公民拥有选举权。到 1914 年一战爆发时,全欧洲普遍实行了男性全民投票。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废除财产资格是衡量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C. 实行男性全民投票是为了应对战争的爆发 D.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众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 19 世纪 最后 30 年,德、法、英等欧洲主要国家,都在不考虑财产 资格的前提下允许所有男性公民拥有选举权。到 1914 年一战爆发时,全欧洲普遍实行了男性 全民投票”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主权利的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故 A 项排除; 废除财产资格不是衡量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民主政 治间的关系,故 C 项排除。 的23.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 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不仅 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强调,民主 A. 增强国家认同感 B. 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C. 左右国家的政局 D. 保障了公民公平参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可知,民主 最本质的优点是增强国家认同感,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争权夺利的工具、左右国家的政 局,故 BC 项错误。保障公民公平参政,亦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感,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A。 2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 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 资产阶级兴起,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 A 项符合题意;17、18 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 B 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 18 世纪后期,故 C 项排 除;垄断出现于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D 项排除。 【点睛】“19 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25.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 1843 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 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 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 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 19 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 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 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 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 19 世纪末,乡村 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 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 19 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 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 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 正确;据材料 1843 年可知, 圈地运动(14—16 世纪)已经完成,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 地位的变化,B 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 错误。 【点睛】一般认为,到 19 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 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 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 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 放。 26.1624 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从 1630 年到 1809 年,英国共批准了 3241 项专利。其中,1750 年后的占 2639 项,尤其是 1800 年到 1809 年就有 924 项。由此可以推知 A. 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 B.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 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 的D. 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1750 年后的占 2639 项,尤其是 1800 年到 1809 年就有 924 项”来看,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重视保护新技术新发明的专利权,因此可以推知知识产权保护适应了经济 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 D 项。专利立法对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排除 A 项;B 项说法绝 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排除 C 项。 27.美国 1787 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 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 1787 年宪法的 A. 民主主义精神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主义精神 D. 有限政府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 由,说明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损害个人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有限政府原则,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无法体现民主主义精 神、分权制衡原则,排除 AB;共和主义指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 和王朝统治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即可。 28.18 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 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 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A. 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 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 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 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 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 权力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 正确;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 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 施并不是“反封建”,A 错误;据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 错误; 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是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 错误。 29.下表为 19 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同盟和关税同盟的建立说明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联系所学可知,当 时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说明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民族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应当是经济方面趋向“统一”对政治的要求,排除;材 料没有反映普鲁士在民族统一中的地位,排除 B 项;当时德意志尚未统一,没有建立起统一 的国内市场,排除 C 项。30.1875 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 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 A.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B. 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C.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 D. 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知识。随着德意志帝国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 互交织作用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 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做为其政治 斗争的目标是基于现实考量,做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故答案选 A 项。1875 年德国工人 运动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但这是属于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故 B 项排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违背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故 C 项排除;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1.18 世纪 60 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 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 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 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 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 类事务”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物理学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理性观念的发展,进 而使人们用理性主义思想认识人类社会,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 D 项正确。A 项,学生群 体不能说明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基础,排除。B 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排除。C 项,题干未体现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排除。 32.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 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 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 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 现实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 现实主义流派是以写实手法来表达一切,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 风格不一致,故 A 项错误;浪漫主义流派多以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 我表现,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材料中画家的油画内容是对自然的描绘,“有学者认为,该 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符合浪漫主义的风格,故 B 项正确;印象主义流 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 美功能,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 C 项错误;现代主义流派是 20 世界兴起的美术流 派,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图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与 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 D 项错误。 二.材料题(33 题 12 分,34 题 15 分,35 题 10 分,36 题 15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纯,是以“法”治国 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 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 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 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 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 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 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 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 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 作用不同的原因。 【答案】(1)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 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 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 (2)秦:统治者主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 覆亡。罗马:罗马法律相对宽 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解析】 【详解】(1)背景:“秦朝背景”,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矛盾 等相关史实,说明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罗马背景”,从材料“罗马帝国经由罗马 共和国城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 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 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罗马由 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结合罗马法对罗马 帝国的影响,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是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2)原因:“秦朝的原因”,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酷法的特点,可知秦律对于秦朝 灭亡的影响是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灭亡。“古罗马的原因”,结合罗马法的实践特点是 相对宽松,并与时代相符,可知罗马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材料一 16 世纪,英格兰拥有 373 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 300~400 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 600~1000 人口的市 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 6 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 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 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 160 个。这些市镇之间的 距离大体在 10——30 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 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 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 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 (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 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 强国。 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 政策抑制商业;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 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16 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共同点有,根据材料“一种 300~400 人口的小城镇”“第二种是人口在 600~1000 人口的市镇”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 英两国市镇规模大小都与人口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6 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小规模市 镇环绕大规模市镇;不同点有,“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可知市镇管理方式不同;根据所学 知识可得知 16 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在市镇间交通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市镇的发展, 对外殖民扩张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英国市镇的发展,“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 自治 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等角度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地位,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进一步发展,最终也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 济;而英国的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等角度 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的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分析回答。第二问,中国的市镇经济孕 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进一步发展,最终也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中国在政治上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政策方面推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抑制商 业,及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和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等导致,而英国进行的殖民扩张扩大市 场,推动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同时英国圈地运动增加城市 人口,从而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 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 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 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 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 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 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 合) 【答案】示例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 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 1832 年议会改革,都体 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 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 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障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 利益。) 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 1787 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 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狭隘和 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 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任意列国家的史实即可)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政 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等材料中的主题进行归纳。如:近代西 方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现象。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注意“阐述至少 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并史论结合。③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 明。如从美国 1787 年宪法中中央与各州的妥协、民主制与奴隶制的妥协、中央各机构的妥协 等方面论述;也可以从英国“光荣革命”是议会和王权的妥协、1832 年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 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贵族的妥协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妥协保障了民主的运行,促进 了国家的经济发展。④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 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 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 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1735 年,当 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他 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晚年 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 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 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 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 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 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 损失和流血。” ——吴干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1)先:主张善待犹太人。原因:争取犹太人支持新教。 后:指责(或排斥)犹太人。原因:部分犹太人放高利贷;犹太人不支持路德教;路德自己 的认识趋于偏激狭隘。 (2)进步性: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路德的新教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 局限性:他反对革命(或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 【解析】 (1)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由“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他开始仅仅 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 人”得出从善待到指责排斥。可以从“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 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 “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 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得出思想认识变化的原 因。 (2)可以从“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 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 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得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从材料“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 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 血。’”可以得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