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10月质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10月质检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48430

大小:417.4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 1.西周中央王朝专门设有卿事寮负责处理诸侯的政令,通过“舍四方令”把周王的意思贯彻 给天下诸侯,而且“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据 此可知,当时 A.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C. 社会上已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D. 分封制得到了有效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据材料“通过‘舍四方令’把周王的意思贯彻给天下诸侯”“大 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可知,西周王朝通过设立 卿事寮和实行命卿制,加强了对地方诸侯政权的控制,故 D 项正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 A 项;“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是在夏朝,故排除 B 项;礼、法 分别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当时还未出现百家争鸣,儒、法两家均未产生,故排除 C 项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舍四方令”的职能以及周天子可以任命诸侯的卿,这种运行机制体 有利于维护分封制。 2.下面是汉代史籍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出处 记载 龚遂任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五十 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秋冬课收敛,益畜 果实菱芡”。 《汉书》卷 89《循吏传·龚遂》 仇览任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 限”。 《后汉书》卷 76《循吏列传·仇览》 和帝永元五年(公元 93 年)“令郡县劝民畜蔬食,以 《后汉书》卷 4《和帝纪》助五谷”。 A.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 C.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D.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汉朝经济。表中材料说明,汉代官员和皇帝都积极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可 见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商”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 政府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农副 产品的商品化,故 D 项错误 3.下面是某老师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图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枢权力逐渐实现由外朝向皇宫内廷转移 B. 内廷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政令的中枢机构 C. 三省六部制是对西汉以来的中央内朝机构的沿袭 D. 中枢机构的日益增多导致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示反映了从西汉到南北 朝时期内廷机构逐渐由专门随侍皇帝的机构演变为执行政令的中枢机构,与丞相分庭抗礼, 故 B 项正确,排除 A 项。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对前代中枢机构的有机整合和创新,并非简单的 沿袭,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中枢机构的演变,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故排除 D 项【点睛】解题关键是从图示中的尚书演变过程看出,内廷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政令的中枢机 构。 4.845 年,唐武宗下诏说,“如闻朝列衣冠,或代承华胄,或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席,与人 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等级制度的森严 B. 官僚体制的腐败 C. 坊市管理的严格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唐朝的经济。材料中唐武宗下诏禁止官僚贵族经商,说明当时官僚贵族经商之 风较盛,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D 项正确。等级森严体现在政治领域,材料主旨是 禁止官僚经商,排除 A;B、C 三项表述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解读出禁止官员经商的背后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 5.雍熙二年(公元 985 年),宰相李昉之子,蒙正之弟本已取得殿试资格,但宋太宗却提出: “斯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也。”遂不许二人参加殿试。宋太宗此 举 A. 意在彰显其以德治国理念 B. 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C. 维护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D. 反映出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宋朝的政治。据材料“宰相李昉之子,吕蒙正之弟本已取得殿试资格”,但宋太 宗却因为“斯并势家,与孤寒竞进”为由不许二人参加殿试,可见宋太宗有抑制贵族之意,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理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以个人理由不允许已取得殿试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体现了人治色彩, 反而破坏了科举制的公平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 D 项错误6.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 副使朱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同灭裂 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藏济二”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 B.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渐废弛 D. 对外贸易发展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宋朝经济。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 之法”等信息说明,当时政府在调整政策时,没有只单方面考虑朝廷利益,而是同时考虑商 人的利益,可见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故 A 项正确。B、D 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 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抑商”的松弛,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 C 项 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 之法”等关键信息的解读。 7.史载,(明)成祖召见解缙等人说:“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谨,时言之宫中。恒情, 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这 表明成祖时 A. 中枢权力的运行机制发生了异变 B. 内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 C. 内阁在朝廷的行政级别逐步提高 D. 内阁发挥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据材料“解缙”“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谨,时言之宫 中”“代言之司机密所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内阁大臣从事建言献纳、 出谋划策等机密性工作,在明成祖的心目中,内阁的重要性要超过六部,这说明明成祖更信赖并依靠内阁大臣助其决策,而不是六部尚书,故 A 项正确。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是在明宣 宗时,故 B 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关,故 C 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 侍机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也没有体现其对皇权的制约,故 D 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谨,时言之宫中”“代言之司机密所系” 等信息的解读,结合明成祖时期明朝中枢决策运行机制的变化解答。 8.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但其经营 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 A. 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 B. 促进了市场经济 近代化转型 C. 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 D. 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材料说明徽商的商品经营仍然是传统的商业经营活动,这种 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不具备近 代市场经济的外在张力,故 D 项正确;耕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这不符合明末清初 的时代特征,排除 A;徽商的经营活动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而且经营范围限制了其转型,不能 导致商品经济行为近代化,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包括徽商在内的商人及商业的规范, 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体关键是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得出,徽商的 商业行为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 9.在晚清的一些通商城市,中国进口商人向钱庄取得庄票付给外国商人,庄票有外国银行的 买办保证出票钱庄的信用,凭此外国商人将兑到现款。而后,进口商人再将借款连同利息交 给钱庄,钱庄再交给外国银行。据此可知,该金融机制 A. 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华经济特权 B. 加快了晚清经济半殖民地化进程 C. 体现了买办对中外贸易的主导 D. 完成了中国金融机构近代化转型 的【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材料中的金融运作,为西方列强在华商品倾销创造了便 利条件,从而加快了晚清经济半殖民地化进程,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外贸易金融交流 状况,没有体现列强在华特权,故 A 项错误;买办受制于西方列强,不是中外贸易的“主 导”,故 C 项错误;钱庄在中外贸易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内部机制未发生变化,故 D 项错 误 10.188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章程指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 气,一概芟除”。同时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周”。据此 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 A. 利于推动洋务企业进一步发展 B. 阻碍了近代纺织业发展 C. 走上独立自主与创新发展道路 D. 垄断了中国纺织品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专查洋务运动。上海机器织布局一方面尽力避免官场腐败的干扰,另一面依靠政府 获得特别专利权,这种经营发展理念利于推动洋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所 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的发展,但上海机器织布局本身即属于近代 纺织业,故 B 项错误;洋务企业始终没有摆脱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依赖,没有走上独立自主发 展的道路,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华棉纺织品倾销,洋务企业在与 西方竞争中处于劣势,故 D 项错误 11.1904 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允准比利时商人创立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委派天津知府 与洋商订立合同。规定以旧城鼓楼为中心,方圆 3 公里内为公司经营范围。如图为该公司成 立后的情景。据此可知A. 天津开放程度属全国领先 B. 天津交通领域新旧杂陈 C. 西方在华资本实现合法化 D. 清朝经济主权进一步沦丧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成立后,天津街头出现电车、人力车、马车 等新旧杂陈局面,这反映出天津交通领域新旧杂陈,故 B 项正确。没有地区间对比,仅凭材 料不能得出天津开放程度属全国领先,故 A 项错误;1895 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 设厂,西方在华资本实现合法化,故 C 项错误;以合同为依据,开展中外经济交往,不能体 现“清朝经济主权”沦丧,故 D 项错误。 12.下表为新闻出版界对武昌起义的部分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辛亥革命 时间 内容 1911 年 10 月 12 日 《民立报》设置“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跟踪报道革命进程。 1911 年 10 月 13 日 《申报》刊登《武昌革命》等 4 篇报道,之后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1911 年 11 月 《中国革命史》专记此事,并载“国民对于此事莫不十分注意”。 1912 年初 《辛亥革命始末记》出版,“辛亥革命”称谓约定俗成,一直沿用。 A. 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 促进了近代新闻出版业兴起 C.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武昌起义后,各种刊物对其展开报道,引发“国民”“十分 注意”,促进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引起“国 民”“注意”,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前,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近 代化已经开启,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故 D 项 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刊物、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13.1929 年夏,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 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 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 诠释创建独立人民武装必要性 B. 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C. 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D. 说明中华苏维埃临时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 B 项正确。A 项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 料主旨,故排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故 排除 C 项;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于 1931 年,故排除 D 项。 14.“五四宪法”的制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宪法草案(初稿)的提出与讨论,先后举 行了七次正式会议进行讨论;第二阶段是宪法草案的公布与全民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全国 人民关于宪法草案的意见有 52 万多条。这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A. 具有开放性与民主性 B. 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 C. 表现出程序繁琐复杂D. 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中, 两个阶段都充分地征询全国人民的意见,在三个月之内展开全民大讨论,充分体现了人民当 家作主,这说明制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的特点,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五四宪法” 的制定所表现出的程序繁琐、阶段性发展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特点,故 B、C、D,故三项 错误。 15.下面是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该图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A. 国民经济结构不均衡性较明显 B. 对外贸易中出口结构不合理 C.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比例较大 D. 高新技术的创新力仍显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现代中国经济。由图中数据可知,在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机电产品与高 新技术产品不断增加,其他种类的不断减少,但机电产品相对来说出口率占比相对较高,而 高新技术占比较低,说明中国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故 D 项正确。仅凭图片信息不 能得出 A、C 两项结论,故排除;仅凭图片反映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不能得出我国对外贸易 中出口结构的不合理,故 B 项错误 16.在古代罗马,公元 19 年制定的《优利姬・泊特罗尼亚法》规定,除非作为惩罚并经长官 批准,禁止将如隶与猛兽格斗;哈德良皇帝还规定,女主人虐待女奴的,处流刑 5 年。这反 映出 A. 罗马法扩大了自由权范围B. 罗马法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逐步根除了奴隶制 D. 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古代罗马法。材料中古代罗马逐渐通过法律限制虐待和杀戮奴隶,使奴隶的法 律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显然是受自然法关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材料 中只是通过法律限制虐待和杀戮奴隶,并没有赋予奴隶自由权,选项 A 排除;古罗马是奴隶 社会,不可能根除奴隶制、实现人人平等,故 B、C 三项错误。 【点睛】解体关键是通过《优利姬・泊特罗尼亚法》的内容来体现法律折射出的自然法精神。 17.18 世纪中期,西班牙官员曾报告:“(加勒比海港地区)白人被划分为欧洲人与克利奥尔 人(土生)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也比较槽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但是如果没有人知 道这个秘密,那么身为白人的自负感依然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灾难。”这表明 A. 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B. 欧美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 奴隶贸易已经绝迹 D. 西班牙已成为殖民霸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加勒比地区白人被分为不同等级,并保持了“自负感”,说 明欧洲与美洲间的文明的冲突与隔阂,而“有些白人”“有印第安人血统”,通婚又势必伴随 着文明的交融,故 B 项正确。通婚使拉美种族隔阂并非“难以逾越”,故 A 项错误;材料关注 的是白人,并不能说明黑人奴隶贸易不存在,故 C 项错误;16 世纪后期,西班牙丧失殖民霸 权,故 D 项错误 18.19 世纪时期初,英格兰 49 个大城镇中 21 个不是选邑,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它 们在 1831 年的居民人口分别是 18.2 万、14.4 万、12.3 万。一个无人居住的选邑可以推选 2 名议员,而一个 10 万口的大城镇竟然没有自己的议会代表。这主要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的B. 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C.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了破坏 D. 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近代英国的政治。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初英国的选举制度存在不合理性,新兴工 业资产阶级没有选举权和参政权,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促进了部分工业城市崛 起,当时民主制度并未随之调整,体现了政治不均衡,排除 A;材料并未反映出英国社会贫富 差距,排除 B;民主制度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适时调整,这并不能证明“光荣革命”的成果遭 到破坏,排除 C。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部分工业城市崛起,当时民主制度并未 随之调整,说明民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19.1789~1860 年期间,巴黎举办了四次国际工业博览会,用当时法国内务大臣的话来说,是 “法国工业家向全世界显示了自由国家中的自由人民的优越性”。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B.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C. 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国业革命的扩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半个 多世纪里,法国的经济确实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更为显著。四次 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就是其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故 C 项正确。当时世界制造业中心是英国,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故 D 项错误。 20.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的路径超越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革命后社会制度的设计又 回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该学者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B. 脱离了马克思主义 C. 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十月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与马克思主义最初的理论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不同,另外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故 A 项正确,排除 B、D 两项。C 项表述与 材料主旨不符,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原因与十月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21.1934 年,美国对《1930 年关税法》进行修正,“根据美国产业各部门特点和需要去管理 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目的是为了外国市场也可以同样准许美的这些产品进入”。这一做法 A. 表明美国回归传统经济政策 B. 利于美国经济的振兴 C. 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D. 缓和了国际贸易争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美国经济。材料说明美国给予外国贸易优惠来换得其他国家的市场,这是互惠 贸易的举措.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利于美国经济恢复和振兴,故 B 项正确,排除 C 项。美国对《1930 年关税法》进行修正,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 是传统经济政策的回归,故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其他国家对美国这一做法的回应,不能得 出国际贸易争端的缓和,故 D 项错误 22.1945 年 9 月,杜鲁门在战后复兴计划中提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 位,除非它充分开发其科学技术资源;没有一个政府可以充分地承担起各种责任,除非它慷 慨大方地和明智地支持鼓励大学、工业界和它自己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工作。这表明 A. 美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B. 战后美国经济亟待复兴C. 科技发展日趋自由化 D. 科技成为美国称霸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材料中的“维持领袖地位”“开发其科学技术资源”“承 担起各种责任”“支持鼓励”“科学工作”等信息表明,美国联邦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科技, 为称霸世界创造条件,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直接涉及美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故排 除 A 项;二战中,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战后并不存在美国经济亟待复兴问题,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杜鲁门强调了在科技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科技发展的自由化,故排除 C 项。 23.1962 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极力反对。他怀疑英美的亲密关系, 并将英国进口相对低价的英联邦国家农业产品视为对低效的法国农民的一种威胁。这表明 A. 美国操控了西欧的内部事务 B. 法国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 C. 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曲折性 D. 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受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欧洲一体化。戴高乐由于“英美的亲密关系”和英联邦内部市场,反对英国加 入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故 A 项错误;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多极 化趋势开始兴起,法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 洲共同市场”,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状况,故 D 项错误。 24.如图是一幅关于全球化的漫画,名为“远处的断头台已经准备就绪”。对此漫画的寓意解 读正确的是A.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确立 B. 全球性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C. 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潮流 D. 全球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经济全球化。漫画描绘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较量,反映出全球化过 程中的利益纠葛和理念分歧,这对全球性治理体系的完善提出迫切要求,故 B 项正确。全球 化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确立,故 A 项错误;漫画描绘了“全球化”与“逆全球 化”的较量,不能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潮流和全球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故 C、D 两项错 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 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 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 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日: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 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 材料二 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载'“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 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 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 暑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无抱布入市者。” ——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力 材料三 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领先”: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 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绳带等特种军工航天航空全国唯一;芳砜纶纤维耐高温 性能世界唯一;里奥竹绿色纤维技术全国唯一;国际棉花、纺织原料及纺织品交易平台国内 唯一;时尚创意园区建设全国第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 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 发展状况,并简析 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上海纺织业发展 重要意义。 【答案】(1)特点:耕织结合;技术精;产量大;商品化;专业性。 (2)状况:日趋衰落。原因: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洋货冲击;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 (3)意义:有利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 于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 耕”可知,上海地区耕织结合,技术精;产量大。根据材料“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 用”可知,上海地区家庭纺织业商品化。根据材料“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可知,上海 地区的家庭棉纺织业具有专业性特征。 (2)状况: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可以看出,近 代上海家庭棉纺织业日趋衰落。原因:根据材料“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可知, 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可知,洋货冲击;根据材料“迩来 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无抱布入市者”可知,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冲击了家庭棉纺织业。 (3)意义:根据材料可知,上海纺织集团是“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其创新转型有 利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根据材料“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可知,上海纺织 集团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材料“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可知,上海纺织集团有 利于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根据所学可知,上海纺织集团的成功转型,成 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 的 的材料一 根据 1787 年宪法,美国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 4 年。 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 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 2/3 的多 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 法机关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 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摘蝙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孙中山坚持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南京临时政府采 用了总统制,基本上按照美国模式建立起中央政权。临时大总统在国家政权中负有实际的政 治责任。……同时,根据《组织大纲》第六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临时参议院同意,有设 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孙中山早在 1906 年就曾认为:“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 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选 权,……一为纠察权。”他认为西方以议会掌握纠察权,容易造成”挟制行政机关”,“议院 专制”的局面,故此主张这种权力“也要独立”。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政体相比中华民国政体方案的新发展,并 简析其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1)特点:依法设置;民主选举;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 维护美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丰富了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广泛 影响。消极方面,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新发展:增强总统的行政权力;实行五权分立,增强考选权和纠察权。原因:袁世凯为 首的北洋军阀掌握中华民国实权;帝国主义列强干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 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政治妥协性;广大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民主政治缺乏广 泛社会基础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是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的,因此体 现了依法设置的特征;根据材料“美国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可知, 总统产生方式体现了民主选举;根据材料“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 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和“ 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可知,总统、国会、联邦最高法院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 特征。影响: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解答。积极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美国通过 1787 年宪 法制定的民主政治有利于维护美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美国开创了联邦制共和制,丰富了 西方民主政治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民主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广泛影响。 消极方面,从阶级属性看,美国的民主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此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美国民主制体现了分权制衡,这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新发展: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得临时参议院同意,有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可知, 中华民国增强总统的行政权力;根据材料“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 考选权,……一为纠察权”可知,中华民国实行五权分立,增强考选权和纠察权。原因:根 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握中华民国实权;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时中国的政治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干扰;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不充分,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因 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政治妥协性;从社会基础看,当时广大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民主政治 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 年 7 月,上海《申报月刊》发起的中国近现代化问题讨论中,大家偏重于把 工业化等同于机械化。如顾毓瑔就发表了此观点,他将“机械动力”视作“现代文化”的主 要生命素,认为近两个世纪中,“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从人力改为机械动力”;“中国落后的 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主要生命素——‘机械动力’”。1936 年 10 月,蒋廷黻在《中国近 代化的问题》一文中,便将“近代世界文化一直接称为“科学机械文化”。 ——摘编自阎书钦《从机械化到工业社会——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工业化内涵的 阐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 达清晰。) 【答案】材料中将“近代世界文化”称为“科学机械文化”,是一种狭隘的“现代化”观。近 现代化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尽管它以工业化为根本动力,但同时也包含了政治民主 化和文化科学化,而不是单纯地生产“机械化”;材料中的观点,尽管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打击 下,体现了先进中国人追求强国的探索,但片面地强调“机械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整体改 造,也不利于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同时,中国落后的原因尽管是由于缺乏“机械动力”,但更主要的原因缺乏近现代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就如英国先有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才有个业 革命的发生,因而要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化,就要建设适宜近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文化。(注:若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评析:分为评和析两个环节。首先要评,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即将“近代世界文 化”称为“科学机械文化”。然后表明立场,即是一种狭隘的“现代化”观。在析的环节中, 结合近代化的的概念对材料观点存在的问题,即近代化包含了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科学化,而 不是单纯地生产“机械化”,而材料中的观点片面地强调“机械化”。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 得出结论,因而要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化,就要建设适宜近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文化。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