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48433

大小:267.02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4-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上)高三学年月考考试题 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 标准,这一做法 A. 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 B. 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 C. 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 D.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 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答案为 C 项。A 项,行为规范和语言的统一不能说明周部族在文化上占有优势,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 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是通过分封制,而不是通过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排除;D 项,根据所 学可知,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 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 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 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 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 强,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3.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 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 代 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 朝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C 选项符合 题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 分类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 B 选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 选项排除。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 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 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A. 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 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 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 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反映出太平天国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故 D 项正确;《天 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故 A 项错误;B 项中的“广大民众”说法 错误,故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和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无关, 故 C 项错误。 5.武昌起义后的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的领事发出一个照会,声明:“所有清国前此 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该声明反映出 A. 湖北军政府坚守和平外交政策 B. 革命派促使列强放弃袁世凯 C.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较为严峻 D. 湖北军政府对时势认识不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可知,湖北革命军政府对帝 国主义存在幻想,希望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说明湖北军政府对当时的时势认识不清, 故 D 正确;“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表明湖北军政府没有废除不平 等条约,无法体现坚守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促使列强放弃袁世凯”, 排除 B;材料反映湖北革命军政府承认“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对帝国主义存在 幻想,无法体现“革命形势较为严峻”,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紧扣关键 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 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 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 映出 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 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C.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D. 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答案】D 的【解析】 【详解】根据“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 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腐朽的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民主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解 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说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 D 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 主政治并未确立起来,排除 A;材料信息未涉及世界潮流趋势,排除 B;“彻底退出”不符合 史实,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紧扣关 键信息分析解答。 7.19 世纪中晚期以来,不少旧知识分子或投身商界,或进人报馆等,尤其在沿海、长江沿线 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旧式知识分子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1905 年废科举后,此 风尤烈,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 A. 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动摇传统汝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导致中国社会结构 重大变动 D. 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以来,以科举制的废除为标志,很多知识分子进入商业、媒体等行业,打破了 士农工商的界限,造成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因此 C 项正确;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推动 了材料反映的现象,A 项因果关系颠倒;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这种“运 动”应该是冲击了儒学的价值观念,B 项错误;D 是绝对化表述。 8.陈独秀曾说:“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 苦人民方面。盖以大战后,世界革命大势及国内状况所昭示,使予不得不有此转变也。”材 料中的“国内状况”主要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 C.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军阀派系交替控制政权 的【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 劳苦人民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 1917 年俄国十月 革命之后,A 选项排除。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 年 8 月,上海共产 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B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军阀派系交替 控制政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9.1930 年 2 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 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 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 B. 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 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D. 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30 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主张在 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罢工、组织兵变进行斗争,这说明其仍不放弃城市革命的思想,对中国革 命的目标认识模糊,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是激进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体现, 不是右倾思想;B 选项错误,该决策在当时较为激进,是错误的;D 选项错误,“扩大红军” 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未完全摒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0.1945 年 10 月 17 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 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 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 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 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 B 项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 D 项排除。 11. 2013 年 10 月,因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医改预算案未达成一致,美国联邦政府 17 年来首次 关门。当代历史政治学家费朗西斯福·福山曾说:“美国宪法制度将立法机构分成势均力敌 的参众两院,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认为材料中“重要的影响”指的是 A. 两党势均力敌,保障政府决策的民主性 B. 两党互不相让,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 C. 两党矛盾不可调和,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D. 两党轮流执政,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两党制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建 国之初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权力架构,并将立法机构分成势均力敌的参众两院,以避 免政府集权产生负面影响,但如今这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制衡机制,竟沦为民共两党恶斗不止 的工具。随着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剧,两党热衷于滥用各种制度杠杆为对方设置障碍,极大 地降低了国会和政府运行效率,据此分析可知“重要的影响”指的是两党互不相让,降低政 府的行政效率,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党制 12. 1946 年 3 月 13 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 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 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A. 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 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C. 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D. 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由材料“1946 年 3 月 13 日”“丘吉尔……英国……美国……”可知,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所以答 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丘吉尔的“铁幕” 演说 13. 1961 年 9 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 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 了一条艰苦的道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不结盟运动一开始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首要任务 B. 不结盟运动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 独立而艰苦的道路是指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 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等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是独立与美苏之外的政治力量,因 此它有力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 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不结盟运动只是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并未动摇,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 起的背景是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而发起的,故 D 项表述错误,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4.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认为,11.9 事件(即 1989 年柏林墙坍塌)比 9.11 事件(即 2001 年美国世贸中心双塔坍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此事件 A.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B. 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C. 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点 D. 瓦解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辨别历史事物及历 史解释的能力。简单概括佛格森教授的观点,即:柏林墙坍塌是促使世界经济发生重大转折 的一个历史事件。柏林墙坍塌后德国实现了统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原来分裂的两个市场合二 为一,局部市场的紧密联系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德国的 统一 15.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 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 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B. 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 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押租制的出现虽然与农民抗租斗争有关,但这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押租不仅 对佃农具有约束力,对地主同样具有约束力。押租制起因于农民欠租,但它的实施又超出了 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押金可理解为定金,佃农交了押金就等于拿到了土地经营权,地主也 不能反悔,尤其是佃农还可以转佃,这等于将土地经营权当成了商品,所以,D 项正确, 排 除 A 项。B、C 两项就押租制本身来说,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16.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 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 这一变化 A. 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B. 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 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和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便于民间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 确;根据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 C、D 项错误。 17.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 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 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 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 A. 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 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 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 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 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 项错误。 18.明朝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由耕织扩大到商业买卖。商业买卖被视作“治生”的合法 手段,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民间也将买卖之事视为“生理”。皇帝也在劝农诏谕中; 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这反映了当时 A. 传统思想观念已开始面临挑战 B. 朝廷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民间弃农经商的现象发展普遍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反映了当 时传统的轻商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故冲击了传 统观念,故 A 正确;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传统政策,排除 B;C 中的“普遍”太绝 对,排除;由黄皇帝的诏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是背离的,排除 D。 19.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 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 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 19 世纪初,这一数 字已上升至 8 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 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 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 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 贸易的兴盛,答案为 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 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 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C 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 错误。 20.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 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 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 1560 年 1700 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者的识字率在上升,结合材料时间 1560-1700,此时正处 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有利于技术积累,进而推动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 B 排除;选项 D 不符合史实,农牧业群体识字率较低,可见当时并未实现基础教育普及。 21.阅读下表:1820~1879 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 时期 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1850—1879 72 15 49该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 A.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宗法社会遭到破坏 C. 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50-1879 年”“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表明人口从农业转移到 其他或别的行业,联系所学表明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或原料的出 口,未能体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被破坏,排除 B。资本主 义萌芽表现为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出现,排除 C。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考点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中国自然经済 解 体;(③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新的经济成分的产生 22.《徽商兴衰史:“徽骆驼”与宗族精神》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 的国门,外商的进入使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从而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 这也促成了它的解体。”这主要说明( ) A. 宗法关系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进步 B. 徽商本质上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一部分 C. 近代民族经济的转型有待政治变革 D. 鸦片战争不利于商业群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外商的进入……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这也促成了它的 解体”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促使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也使徽商受到了冲击,从而说明徽商本质上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一部分,故 B 项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中国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经济与政治变革之间 的关系,故 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传统商帮的影响,故 D 项排除。23.1879 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 拒”1881 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 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A.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 民族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D. 近代中国的富强之路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竭力抗拒”“不得不停航”“跌价竞争,“亏折甚巨”可知洋务企业在 发展过程中有困难,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的富强之路艰难,D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指导思想的错误,故 A 项排除。材料中说明的是洋务企业受到西 方列强的排挤,并不能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B 项错误。材料所指为洋务企业,而 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 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题眼是“竭力抗拒”“不得 不停航”“跌价竞争,“亏折甚巨”,并结合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困难可知答案。 24.下表为清朝晚期中国茶山产销情況统计表,这反映的实质是 时间 植茶面积 年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 年 521 260.5 200 60.5 1861 年 625 312.5 202.5 110 1871 年 819 409.5 202.5 207 1886 年 934.5 567.46 205 362.46 A. 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 近代中国対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 晚清中国茶叶生产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D. 晚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前期茶叶产销情况的变化,内销数量基本稳定,而外销数量 则大幅度增加,体现了当时茶叶生产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 C 项。表格单纯列举出茶叶 的出口,没有和其他出口商品进行比较,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格只是体现出内销和外销的比 较,并不能说明近代中国対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 错误;晚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 不能体现出材料的实质问题,D 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 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 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5.下图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 是的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 商品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促进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03 年后新增厂矿与资本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清末新政中奖 励实业的政策有重要联系,故 D 项正确。A 项,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尚未兴起,排除。B 项, 此时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已经失败,排除。C 项,甲午战后,西方资本输出日益占主要地位,排 除。 26.下表为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中国机器进口的状况。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每五年机器和工具的年均进口值(单位:1000 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年 15956 118 0.74 1917-1921 年 39269 798 2.03 1922-1926 年 43074 390 0.91 1927-1931 年 55192 998 1.81 A. 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了农业近代化 B. 中国传统农业仍然占经济主导地位 C.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需机器生产 D. 市场狭小制约了近代农业的机械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民国初年从国外买来的机器工具中农机具比例极低,反映出农 业的机械化发展缓慢,说明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故 B 项正确。A 项,题干不能体现政府对 农业近代化的明显作用,排除。C 项,题干未强调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D 项,题干未体现 国内市场对农业近代化的影响,排除。27.读下表,据此可知 A. 我国石油在近代实现了自给自足 B. 民族资本主义已建立起完整体系 C. 西部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战时需要 D. 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得到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石油没有实现自给,排除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建立起完整体系,排 除 B;从 1939 年到 1945 年来看,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甘肃玉门油矿产量不断增加,说明 西部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战时需要,故选 C;材料美誉涉及我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的改善的 信息,排除 D。 28.隋朝以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前形成了“之”字型空间格局,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又发展演变成“∑”型空间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A. 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 B. 奠定了上海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 C. 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D. 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演变成“∑”型空间格局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向沿海发展 经济特征,故 D 正确; 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的是“之”字型空间格局,而非“∑”型空间格局,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排除;这一变化有利于缩小东西 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故 C 错误。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9.中美关系仍然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经济政 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 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 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 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 的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 年 9 月 25 日,田中角荣访 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 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特征。然而,从实质上看,当时这种三角关系又是不均衡,不等边的。 ——摘编自王云翠《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外”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 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的表现。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美国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孤立封锁中国。 特征: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 (2)特征: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促进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影响:促进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 朝多极化发展。 (3)因素:国家利益的驱动;国际力量的对比;国际环境的变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 性’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 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得出美国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政策;第二小问特征,结合所学知 识得出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 年 9 月 25 日,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 达成了共识。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出中 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促进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第二小问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有国家环境的变化,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 国家利益的影响。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 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 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 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 1909 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 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 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 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 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 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 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 ——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5 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 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 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 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 年至 1640 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 14 倍。17 世纪 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 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 70%, 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 原材料等。1700 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 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 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 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 16、17 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交通发达;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乡村草市、集市的影响;江南人口增多,人们观念变革;丝、棉、茶等国际贸易的推动。 特点:历时长、发展兴盛、数量众多;服务于附近的农民及本镇居民;市场主要是传统农产 品与手工业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 (2)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 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 强。 影响:促进英国国内市场统一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技术与市场 条件;促进城市发展(扩大城市经济职能);推动自由主义思想形成。(每,即可满分)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还有榨油坊、铁匠铺 和浴堂、成衣铺等”等信息可知,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据材料“明中叶起,丝、 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 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等信息可知,丝、棉、茶等国际贸 易的推动;人们观念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市镇多建立在交通发达地区。特点:据材料“江 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可知,历时长、发展兴盛、数量众多;据材料“镇是乡村市 场的最高一层”可知,服务于附近的农民及本镇居民;据材料“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 货店、竹木店、……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等信息可知,服务于附近的农 民及本镇居民;据材料“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 通判、县丞坐镇”等信息可知,政府加强行政管理。 (2)变化:据材料“17 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 80%的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 1580 年至 1640 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 14 倍”等信息可知,伦敦全国最大的 消费中心;据材料“16、17 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 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 年,伦敦 约占全国总进口的 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 再度出口”等信息可知,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据材料“17 世纪中期伦 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信息可知,巨商富 集;据材料“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等信息可知,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多;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伦敦的发展变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技术与市场条件;据材料“17 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 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 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等信息可知,促进英国国内市场统一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扩大城市经济职能;结合所学可知,伦敦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 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 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 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 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 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 清楚。) 【答案】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近代中外贸易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经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外贸易急剧增长,加速了中国自 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政治:中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 化进程。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新知识分子向西方 学习,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维新派的维新思潮,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 动的民主、科学,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促进思想的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推动了思想 启蒙。 总之,中外贸易虽然是列强侵华的体现,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二:近代中外贸易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消极影响。 经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特权,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为了扩大中外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导致中国 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列强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从精 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以配合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上的侵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 总之,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中国不断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过程,大大阻碍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 示例三:近代英国的对外贸易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 经济: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参与贸易竞争,并利用殖民扩张不断 扩大海外市场,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率先由农业社会进入 工业社会。 政治:贸易发展带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断壮大,推动了 1640 年反对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 革命的爆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思想: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 启蒙思想产生并广泛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近代英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 示例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推动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五: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带来社会转型。(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① 论点(观点)应明确、清楚;②论证、证据(史实)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 史实,注意史论结合;③ 升华,对论点进行总结。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 信息,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拟一 个具体的论题,如近代中外贸易,“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 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本题史实不限,古今中外均可引用;论题开放,既可谈 对外贸易推动社会转型,也可以论证其阻碍了社会转型,还可以换个角度谈社会转型推动了 对外贸易等。 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