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ID:249702

大小:243.4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4-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 时间:90 分钟 分数 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32 道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 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 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A 【解析】 由“立子立嫡之制”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它强调血缘姻亲关系;“封建子弟之制”是指分封 制,这是利用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的特征;由“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其目的 是强化王权,所以选择 A 项。BCD 三项均是只针对材料中的某一两个情况,没有全面涵盖材料 所述的情况,不选 BCD 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赐与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同时实行奉朝请制度,就是 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这些措施 A. 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C. 有利于新王朝 政治重建 D. 导致官员队伍冗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功臣没有实权,就是削弱了功臣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为 的新王朝重建创造了稳定的政治局面,答案为 C;材料内容没有表现出提高行政效率,A 错误; 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 错误;“日常不任官职”所以不能说导致官员队伍 冗杂,D 错误。 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 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 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 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在“杜绝”二字上;B、 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 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 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 旨书谕’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 行事,反映出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的危害,即可能对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 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排除;B 项,该项表述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 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排除;C 项,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 内容,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美国学者普拉特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中国恢复其在 19 世纪的世 界中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 和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该学者 A. 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 B. 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 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D. 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文字“19 世纪”“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可以判断这次内战是介于两次鸦 片战争之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依据“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可知材料论述 的角度是站在世界史的角度,A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 两项均排除;D 项表述材料信息 不能体现,排除。 6.1862 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 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 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在《中英天津条约》条款规定下,中国开始官办英(外)语教学,是 清政府开办近代教育的开始,故 D 项正确。题目主要是外语教育及其开办的原因,未涉及外 交理念,故 A 项错误。题目体现的是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不是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 B 项正确。题目与洋务运动无关,故 C 项错误。所以选 D。 7.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 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 1906 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 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 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 B 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 A 项错误。明治维 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 C 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 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B。 8.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 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 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阐述了农民问题的地位,丰富了中 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 B 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 A 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 C 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 武装割据”,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出发,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即可得出正确答 案。 9.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 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 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 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 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4 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 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可知,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国民党对敌后 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扩大了敌后 战场的国际影响,D 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 1942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 错误;据 材料可知美国记者福尔曼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不能达到 改变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的作用,B 错误;据材料“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 封锁。1944 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可知,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 冲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而不是“经济封锁”,C 错误。 10.1925 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 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 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A. 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 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 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 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的时间是 1925 年,即国民大革命时期,华北五所大学生就以“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的辩论会获胜,说明当时华北五所大学生支持“武力统一”, “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说明 “武力统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表明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故 A 选项正确;材料 中的学生辩论获胜只能说明当时的“武力统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无法得出学生辩论扩大 了革命群众基础,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 1925 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 主义的民族革命的内容主要是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故 C 选项说法有 误;1925 年时期的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与专制和大一统观念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11.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 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 平等自由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古代雅典人将流放他乡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把城邦看得 至高无上,认为离开城邦是莫大的耻辱,而平等自由、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材料没有体现, B 项符合题意;ACD 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点睛】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和雅典的公民大会的运作联系紧密。并且充分体现雅典的民主精神。 陶片 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的防止雅典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 并且可以防止僭主的同党进行僭主政治复辟,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 争。雅典人用它来限制任何声望和权势都很大的领袖,使他们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特 殊公民。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 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12.18 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 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A. 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 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 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 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可得出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导致 了权力的腐败,表明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答案为 A;材料内容不能说君主立宪有名无实,而 是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需要不断完善,B 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C 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D 错误。 13.与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规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如威斯康星 州车牌文字为“America’s 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明尼苏达州车牌文字为“10 000 lakes”(万湖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的多元性 B.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 地理的差异性 D. 各州宣传自己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对美国各州的车牌的描述可以看出,美国各州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是美国联邦制 特点,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C、D 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故排除。 点睛:美国各州的车牌的不同只是美国联邦制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透 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本题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力求通过分析问题的实质来回答问题,而不 是浮于表面。 【详解】 14.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和法国皇帝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 在公开演讲常引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统 治者此举意在 A. 倡议建立“理性王国” B. 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C. 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D. 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两位欧洲君主生活的时代是 18 世纪,而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 动巨大的影响使君主能采取开明的政策,演讲时使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 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说明统治者目的是要拉近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以达到缓和 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目的,答案为 B;但从两句口号并不能表示统治者要建立理性王国,A 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和反对天主教会,排除 CD。 15.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 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 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答案】B 【解析】【分析】 材料中“20 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平等,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冷 战不同形式,故 C 项错误;苏联人大为惊讶,说明苏联科技滞后,故 D 项错误;美苏冷战采 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 故 B 项正确。 【详解】 16.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 20 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两国最终走向合作说明了( ) A. 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B. 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 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 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战后欧洲联合的因素。历经二战,法德两国在战争中受到极大削弱,整 个西欧也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战后,美苏“冷战”兴起,给法德两国的独立自 主及国家安全带来巨大挑战,要想在“冷战”夹缝中生存,欧洲只能走向联合,故法德合作 受国际形势影响巨大,答案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 的发展 17.2019 年是农历乙亥年,猪年。古代典籍有大量关于“猪”的记载。以下材料能够反映的史 实较为准确的是 选项 材料 史实 A 古肃慎之国(东北少数民族),好养豕,食其肉、衣其 皮,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后汉书东夷列传》 东北地区养猪始于汉代B 猪在北燕、朝鲜称为“豭”;关东、关西谓之“彘”; 南楚之地曰“豨”;吴扬称“猪子”。—西汉《方言》 汉代猪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C (祭祀)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 以羊豕。—《周礼》 周代猪的唯一用途是用来祭 祀 D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刘表)儿子,豚犬耳。—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刘表之子愚蠢凡庸, 无用之极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看出汉代的北方、关东、关西、南楚和吴扬等地都饲养猪,说明猪在汉朝 分布较为广泛,答案为 B;根据材料“古肃慎之国(东北少数民族),好养豕,食其肉,衣其 皮,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可知猪在东北少数民族那里用处非常多,并没有能证明养猪 开始于汉朝的资料,A 错误;材料虽然用猪作为祭祀用品,但是没有资料能证明猪不能有其他 用途,C 错误;根据材料“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刘表)儿子,豚犬耳”并联系所学可 知此话是曹操说的,刘表是汉朝人而不是三国人,D 错误。 18.公元前 322 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 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 150 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 50 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故 D 项项正确;A 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B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 点睛:材料“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 50 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19.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 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 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政府的许可批准和政府印制卖田宅的契书,可以看出政府加强了对物业交易进行 管理,C 正确;材料并不是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而是调解田庄和住宅买卖中的纠纷, 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出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起源,只能看出这是官方关于田庄土地买卖 的契约,排除 B;材料强调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而不是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紧扣关键 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0.1372 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 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 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 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 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 之”可以看出,这一法令淡化了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了伦理上的关系,所以本题 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在“主要”二字,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B 选项不符合“本质上” 的要求;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关键。 21.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 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 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于是,1757 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 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 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 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 D. 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给了清政府决定“一口通商”的两点原因,第一点为反感“南洋一带经常 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即反对中国人出洋的事端,第二点是对“洋人犯案”“不胜其烦”, 即限制外国人来华的纠纷,两者都是统治危机的体现,故选 B 项。法律意识无从谈起,A 项错 误。只恐惧西人的事端,不够全面,C 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中外的不满,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2.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 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 牌出卖。这说明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 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 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 村”可知鸦片战争后福州开埠通商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的变化,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答案为 C;农村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动,自然经 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织布的机坊在福州即附近城市,不能说明福建农 村近代工业占主导,B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D 错误。 23.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 1844 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 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 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 中国 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 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答案】D 【解析】 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中国的土布价 格具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中没有涉及两国劳动 力的价格对比,故 B 项错误;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 做不出来”,可知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优于手工生产,故 C 项错误。 点睛:材料“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是解题的 关键。 2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 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 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 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 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D 的【解析】 【详解】根据“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 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 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 D 正确;A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 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 B;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排除 C。 25.下表是小明亲历某次婚礼的实况记录表,下列 6 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 1925 年上海的婚礼实况(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项目 内容 新郎新娘服饰 新郎白色①西装、新娘西式白色婚纱和高跟鞋。 乘坐的交通工具 新郎新娘:汽车。来宾:②公共汽车、③有轨电车、④地铁、 自行车。 来宾得到婚礼消息的途径 电报,电话.⑤电视转播 来宾穿着 男宾: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女宾:⑥改良旗袍、西式 裙装、上衣下裙。年纪大的女宾裹脚,年轻女宾穿高跟鞋 A. 1 处 B. 2 处 C. 3 处 D. 4 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民国政府大力移风易俗,倡导西式婚俗,存在穿新郎白色的西装现象,故①正 确。1925 年的上海出现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故②③正确。1965 年 7 月 1 日,新中国第一条 地铁——北京地铁正式开工,故④错误。我国的电视转播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故⑤错误。中华民国时期,我国新潮女性喜爱改良旗袍,故⑥正确。可见有两个错误,排除 ACD,B 符合 题意。 26.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 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 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 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 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A. 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 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C. 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 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与社会 资源调配,故 B 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 选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D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 【详解】 27.新中国“一五”计划从 1951 年开始编制,1952 年形成草案,1953 年开始执行,1954 年基 本定案,到 1955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B. 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 D. 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仅是对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阐释,与急于求成无关,故 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中共摸 索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可知 “一五”计划的提出、 编制、多次讨论修改可以看出国家对“一五”计划的制定是非常慎重的,故 C 项正确;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表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法制建设与国家制度 【建设进行阐释,故 D 项排除。 【点晴】紧扣“一五计划”制定过程去分析归纳,反映国家对工业建设的慎重。 28.从 1789—1848 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李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 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李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 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 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 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 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双元革命”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瓦特改良 蒸汽机,它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故 C 符合题意;18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 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故 A 不符合题意;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的是 1688 年光荣革 命,排除 B 项;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尚未连接成为一体,故 D 不符合题意。 29.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 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 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 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 “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 本的经 济合作、联合、合同”可知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政策 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A 项正确;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苏俄政权,故排除 B 项;布尔什维克党想借助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 C 项;斯大林时期通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 D。所以选 A 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列宁”“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运用所学知 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出发,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30.1943 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立总额为 50 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 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怀特计划的提出 A. 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B. 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怀特计划的内容是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综合实力雄厚,黄金储备占世界的绝对优势,这样美国就能从 获得绝对的投票权,可以达到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答案为 C;二战中除美国外参战各国经济 衰落,怀特计划的提出造成各国矛盾尖锐,A 错误;怀特计划体现的是经济决定权益而没有体 现互惠互利原则,B 错误;材料与马歇尔计划内容不符,排除 D。 31.2011 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乔布斯回答“这些 工作机会回不来了”。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B. 美国工业水平急剧下降 C. 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 D. 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奥巴马和乔布斯的对话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 界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答案为 A 项;仅从苹果手机的生产地来说,不能得出 美国工业水平急剧下降,B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无关,C 选 排除;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D 项排除。 32.1955 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 祭祀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鱼纹“既象 征鱼的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后经考古发现,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天折的儿童置于陶瓷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 屋附近。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 日常生活经验中 B. 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 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 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 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可见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故 D 符 合题意;材料中“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均为根植于人 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但猜测被推翻,故历史解释不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故 A 不符合题意;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 B 不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后来的历史解释不一定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 性,故 C 不符合题意。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道小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5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 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 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 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 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 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 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的年 份 全 世界 欧 洲 美 洲 亚 洲 非 洲 1 870 210 1 05 9 3 8 2 1 880 372 1 69 1 75 1 6 5 1 890 617 2 24 3 31 3 4 9 1 900 760 2 84 4 02 6 0 2 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9 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同: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 后世交通影响深远 异: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 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地区发展慢亦 可得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 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亚非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 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 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 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异:根据材料“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 可知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根据材料“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 关系,”可知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根据材料“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 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得出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 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可知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根据材料“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可知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根据材 料“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可知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特点:根据图表可知“1870 年世界铁路为 210 千公里,到 1900 年发展到 760 千公里” 表示铁路发展迅速;根据图表发现“欧洲到 1900 年有铁路 284 千公里,而亚洲、非洲只有 60 千公里和 20 千公里”从而得出世界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原因:根据图表的时间是“1870-1900 年”联系所学可知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 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分析。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 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 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 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 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 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 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 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 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 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 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 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 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 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 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 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 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 本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 【评分说明】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 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 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 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例如依据 材料中“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 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等信息可拟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 基本内涵”的论题。然后结合史实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首先提出“新中国” 的概念体现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五四运动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 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 等角度简要阐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基本内涵。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3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 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 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 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 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 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 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 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 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 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 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 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 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的——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 19 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 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 分) (2)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 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4 分)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 分)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 能。(4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 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 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 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以此 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江浙布、丝手 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 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 辐射向全国……”得出其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 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第二小问根据上述 信息和所学知识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 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 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 制的特殊身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 功能”得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 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资本主与萌芽的 缓慢发展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