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ID:249745

大小:58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4-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伞藻的嫁接实验直接体现了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B. 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可能具有两种无氧呼吸方式 一系列酶 C. 线粒体外膜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比内膜的少,说明内膜的功能更复杂 D. 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肝细胞和皮肤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一般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 类和数量。线粒体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均匀存在的,但可以根据细胞中对能量的需求情况移动位置。 【详解】A、伞藻的嫁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的代谢中心为细胞质, A 错误; B、在一些特殊的植物器官中,例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和玉米的胚中可以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而 这些植物的其它部分可以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所以同一个生物体中也可以含有两种无氧 呼吸方式的一系列酶,B 错误; C、线粒体的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所以功能比内膜要简单,C 正确; D、肝细胞要进行更加复制的代谢活动,所以消耗的能量多于皮肤细胞,线粒体的数量并不相同,D 错误; 故选 C。 2.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杂交等方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摩尔根以果蝇为研究材料,统计分析后代眼色分离比,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杂交、自交和测交的手段,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的律。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通过果蝇的杂交和测交实验去验证的,识记各生物实验的实验材料和 实验方法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还没有对基因进行了解,所以不能说基因的分离定律和 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B、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的杂交,统计后代眼色的性别和性状的比例,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正确; C、赫尔希和蔡司提出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主要采用了 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 素示踪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研究,从而得出了该结论,C 正确; D、种群的数量变化和酶活性变化都采用了绘制曲线这一数学模型来表示,D 正确; 故选 A。 3.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用 14C 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用 32P 充分标记,置于不含 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 14C 和 32P B.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 14C 的染色体可能是含 32P 染色体的两倍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若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会分开,因此四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都含有 14C,另外两个细胞都含 有 32P,A 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可能含 14C 的染色体和含 32P 染色体相等,也可能只含 14C, 也可能只含 32P,可能不含 14C 和 32P,B 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 复制两次,由于有丝 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 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 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DNA 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四个细胞中都 有放射性,D 错误;本题答案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分离,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4.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 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C. 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 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 错误;乙酰胆碱与特 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B 正确; 激素和酶都有高效性,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如口腔上皮细胞,C 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 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D 错误。 【点睛】归纳总结: (1)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 RNA。起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 改变。酶会随反应次数的增加而钝化导致活性下降并最终被分解,同时产生新的补充。 (2)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固醇及氨基酸衍生物。多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质,不供能、不组成生物体的 成分、不起催化作用。发生作用后会被自身相关酶分解而失去活性,因此需要不断产生。 (3)抗体为免疫球蛋白,其作用为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使抗原失去继续侵染正常细胞 的能力,并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神经递质包括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和其它类。由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引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发生作用后迅速失活。 5.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 BR 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 1 所示;同时提取了 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 RNA 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 PCR 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 2 所示(18S 为 参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A. BR 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 B. BR 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C. BR 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D. BR 可增加水稻细胞中 18S 基因的表达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 制。实验因变量检测几丁质酶的活性,图 1 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图 2 可知,实验 组中 CHA1 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 18S 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 【详解】A. 图 1 可知,BR 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 正确; B. 图 2 可知, BR 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 基因)的转录水平,B 正确; C. BR 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的水解作用, C 正确; D. 图 2 可知,实验组中 CHA1 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 18S 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 错误。 6.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 I/i(位于第 9 号染色体)和 H/h(位于第 19 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 ABO 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 基因表达的产物是 A、B 血型表现的基础 C. 父母均为 AB 型血时,可能生出 O 型血的后代 D. O 型血对应的基因型可能有 6 种【答案】D 【解析】 【分析】 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题干信息给出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 I/i(位于第 9 号 染色体)和 H/h(位于第 19 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据题干推断出两对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两对基 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I/i 位于第 9 号染色体,H/h 位于第 19 号染色体,所以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 B、分析图中 信息可知,当 H 基因不存在时,只能表达为 O 型血,当 H 基因成功表达时,才可能出现 A、 B、AB 型血,B 正确; C、当父母的基因型均为 IAIBHh 时,可能会生出 hh 基因型的个体,此时孩子的血型为 O 型,C 正确; D、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得知,O 型血的基因型可能为 iiH_、IA_hh、IB_hh、IAIBhh、iihh,基因型可能有 2+3+2+1+1=9 种,D 错误; 故选 D。 7.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反应又包括许多个反应。如图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相关问题。 (1)由图可知,PSⅠ和 PSⅡ位于______,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 (2)从物质的变化角度分析,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_和_______;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光反应 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给某植物提供 C18O2 和 H2O,释放的氧气中含有 18O。氧气中含有 18O 是由于___________,H218O 又作为原料参与了光合作用。 (3)光反应涉及电子(e-)的一系列变化,电子(e-)的最初供体为_______。 (4)从图中 ATP 的产生机制可以判断膜内 H+浓度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膜外浓度。 【答案】 (1). 类囊体膜 (2). 吸收(转化)光能/传递电子 (3). ATP (4). NADPH (5). 光能 转化为 ATP、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 (6). C18O2 中的部分氧转移到 H218O 中 (7). H2O (8). 大于 【解析】 的【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的场 所为类囊体薄膜,暗反应阶段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 ATP 和[H],而暗反应为光反 应提供 ADP 和 Pi,整个过程实验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光能储存在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移到有机物中 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根据图中的信息提示,PSⅠ和 PSⅡ的作用为吸收光能,其可能位于类囊体膜上;在图中可以 吸收转化光能,也可以传递电子; (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 ATP 和[H];光反应通过色素和相关酶的作用,实现了将 光能转移到 ATP、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在供给的 C18O2 中标记上同位素,首先会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阶段固定,所以 C18O2 中的部分氧原子转移到 H218O 中,后续 H218O 又作为原料参与光反应阶段,释放了 18O2; (3)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发现,首先供应电子(e-)的是水; (4)ATP 在产生时,是通过水的光解释放了 H+,其在向外运输的时候合成了 ATP,所以该过程需要的能 量应该是来自 H+的顺浓度梯度,因此膜内的 H+浓度大于膜外浓度。 【点睛】该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物质转化途径分析 PSⅠ和 PSⅡ的作用,进而联系光合作用的过程 进行分析,其中难点在于推测类囊体膜两侧的 H+的浓度,需要学生能通过图中给出的 ATP 合成的信息来分 析。 8.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为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0-200nm。颗粒表 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看起来如同花冠,故而得名。2019-nCoV 基因组长度为 29.8Kb,为单股正链 RNA ( 正链 RNA 能与核糖体结合,具有 mRNA 的功能),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基因突变,给疫苗研制带来困 难。其 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其基因组特征与哺 乳动物相似,此病毒已在全世界感染多人。 (1)请参照中心法则,写出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感染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3)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__兴奋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4)科研工作者正努力研制预防新冠肺炎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讲,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_____。将疫苗 注射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循环,病毒选择性的入侵肺部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并结合肺部细胞表面 受体,从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被_____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感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新冠肺炎是一种_______________(填“遗传病”或“传染病”),请说出预防该种疾病的两种有效措 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研究科学家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可能是蝙蝠。蝙蝠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由 于它有特殊的免疫系统 “随时戒备”、“调控得当”,才有效遏制了病毒在体内泛滥,也成功避免了在对抗 病毒过程中的伤害。既然蝙蝠携带那么多病毒,那么危险,是否应该大量消灭蝙蝠以确保人类的安全呢? 请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体温调节 (3). 甲状腺 (4). 渗透压感受器 (5). 抗 原 (6). 识别 (7). 效应 T 细胞 (8). 体液 (9). 传染病 (10). ①控制传染源; (11). ②切 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2). 不能。①首先有它的生态价值。②其次是它的科学价值。③另外还有 经济价值。 【解析】 【分析】 该题属于信息题,首先需要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推测得知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且单股正 链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因此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属于 RNA 病毒,且能直接进行复制和翻译。人体的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进而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可以直接进行翻译,因此其在遗传 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以发生自我复制和翻译,不需要逆转录为 DNA,可以用中心法则总结 RNA 的自我复 制和翻译过程; (2)发热症状的产生与体温调节有关,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其可以支配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甲 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调节体温; (3)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机体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使尿量增多; (4)疫苗的本质是灭活的抗原;由于病毒选择性的入侵肺部细胞,证明其对细胞具有识别功能;当它进入 宿主细胞以后,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 T 细胞对宿主细胞进行识别,并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使得 抗原暴露出来;暴露出来的抗原最终依然需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对其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消灭抗原; (5)遗传病的定义要求患者的遗传物质被改变从而造成了疾病,但新冠肺炎病毒并未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 只是对人体细胞造成了破坏,同时具有高度的散播和传染能量,所以属于传染病;预防传染病一般从三个 方面进行: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6)虽然蝙蝠携带有较多的病原体,但蝙蝠作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一环,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价值,并且 通过蝙蝠研究超声波发明了雷达等,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还有其它的经济价值,因此不能将其大量杀害。 【点睛】该题重点考察了新冠病毒的特征,以信息题的形式给出了该病毒的结构和遗传特征,需要学生结 合所学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免疫、生态价值等进行逐步分析,考察了学生获取信息结合知识点分析 问题的能力。 9.中国农科院蚕研所 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研究人员将其与多只雌性素蚕杂交, F1 中有黑色斑蚕 141 只、素蚕 128 只。让 F1 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 F2,F2 中黑色斑蚕 993 只、素蚕 510 只。已知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黑色斑与素斑这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A/a 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种群中雌性和雄性均有黑色斑蚕个体。某同学认为黑色斑基因无论位于何种染色体上,种群中雄 性黑色斑蚕个体均为杂合子。该同学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简要方案,利用题中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进行一次就实验来确定黑色斑基因是位于常染色 体上还是位于 Z 染色体上,预测实验结果并写出结论。 【答案】 (1). 素斑 (2). F1 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后代出现素蚕(或出现性状分离) (3). F1 中 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的 F2 中,黑色斑蚕与素蚕的数量之比约为 2:1,即 A 基因纯合致死(AA 或 ZAZA 致 死) (4). 选 F1 中多只雌性黑色斑蚕与该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若后代 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1: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出现素蚕,则黑 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2: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 Z 染色体 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只有黑色 斑蚕,没有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让 F1 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 F2,F2 中黑色斑蚕 993 只、素蚕 510 只, 说明黑色斑蚕是显性性状,素蚕是隐性性状;将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与多只雌性素蚕杂交,F1 中有黑色斑 蚕 141 只、素蚕 128 只,说明该突变体是杂合子。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 中的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后代出现素蚕,说明素蚕是隐性性状。 (2)F1 中 黑色斑蚕雌雄交配得到的 F2 中,黑色斑蚕与素蚕的数量之比约为 2:1,即 A 基因纯合致死(AA 或 ZAZA 致死),因此无论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种群中雄性黑色斑蚕个体均为杂合子。 (3)选F1 中多只雌性黑色斑蚕与该雄性黑色斑蚕突变体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若后代中黑色 斑蚕:素蚕=2:1,且雌:雄=1: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出现素蚕,则黑色斑基因 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后代中黑色斑蚕:素蚕=2:1,且雌:雄=2:1,则黑色斑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或若后代雄蚕中只有黑色 斑蚕,没有素蚕,则黑色斑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子一代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判断显隐性关系,并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的 的比确定致死的基因型。 10.下图为某草原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及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草原除了题图食物链中出现的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 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___________。 (2)鼠的粪便中仍含有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属于________的同化量。若鼬通过捕食鼠和鸟获得能量比例 为 1∶3,则鼬的同化量增加 4 kg,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 (3)图中 B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的 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对鼬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在 t1~t2 时期鼬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分解者 (3). 信息传递 (4). 草 (5). 400 (6). 用 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7).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8). 大于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含生产者 和消费者这两种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尤其对能量流动中能量的去路和相关计算有精准的掌握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1)食物链和食物网包含的组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反应出来的组分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鼠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草的同化量;若鼬的同化量增加 4 kg,计算至少需要的生产者, 则首先选择能量传递效率为 20%,则至少需要生产者为:4×1/4÷(20%)2+4×3/4÷(20%)3=400kg; (3)根据能量流动的去向,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后续可以分为同化量和粪便中的能量,A 表示同化量,而同化量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呼吸释放的能量,另一部分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 B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在 t1~t2 时期鼬种群依然在增长,因此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点睛】该题主要考察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能量流动的去路分析推断图中各能量代表的含义是 本题的突破点,因此总结如下: (二)选考题: [生物一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了解到泡菜中的乳酸菌除了在发酵中产生乳酸,还可以降解亚硝酸盐,该小组利用泡 菜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_______________。 (2)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以用_________法。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 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用改良的 MRS 固体培养基分离乳酸菌,该培养基成分如下: 蛋白 胨 牛肉 膏 酵母 膏 葡萄 糖 CaCO 3 琼 脂 蒸馏水 10g 10g 10g 20g 20g 20g 1000ml 其他 成 分略 ①该培养基因含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从而在菌落周围形成溶钙 圈,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②小组成员将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取 0.1ml 加入到 50℃左右的培养基中摇匀,待凝固后,再在其上加 盖一层固体培养基。在50℃左右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加盖一层固体培养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2h 后,挑取溶钙圈较大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进一步纯化。若图甲是接种培 养后的菌落分布图,对应的平板划线操作示意图为___________。 ④乳酸菌在-20℃的冷冻箱中长期保存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答案】 (1). 无以核膜为界限细胞核 (2). 比色 (3). 亚硝胺 (4). 鉴别 (5). 此时培养基为 液态且不烫手 (6). 隔绝空气(氧气),确保无氧环境 (7). 丙 (8). 甘油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制作的流程是原料的休整、洗涤、晾晒、切分等加工过程+泡菜盐水→加入 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由于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原料中的硝酸盐还原形成亚硝酸盐,因此 在发酵初期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又会被某些微生物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又会逐渐下降,因此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确定合适的取食时间。亚硝酸盐与对氨基 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呈现玫瑰红色,因此制作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溶 液制成标准显色液,再与泡菜溶液的显色情况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1)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成形 的细胞核。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可以用比色法确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 癌物亚硝胺。 (3)①该培养基中,能够形成溶钙圈的是乳酸菌,从而将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区别开来,因此该培养基属 于鉴别培养基。 ②根据题意分析,小组成员将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取 0.1ml 加入到 50℃左右的培养基中摇匀,因为此 时培养基为液态,且该温度不烫手,便于操作;待凝固后,再在其上加盖一层固体培养基,目的是隔绝空 气(氧气),确保无氧环境。 ③根据题意分析,挑取溶钙圈较大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进一步纯化,对应丙图为正确的平板划线法。 ④若要长期保存乳酸菌,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甘油,且要放置在-20℃的冷冻箱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泡菜的制作原理、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等知识点, 回和梳理相关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等,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2.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甲耐盐、乙高产),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 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1)A 是_____________酶,B 是______________。D 是具有耐盐优良性状的幼芽,D 长成的幼苗需要选择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 C 形成植株的过程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形成愈伤组织需要经过________过程, 愈伤组织在分化形成幼苗,整个培养过程要在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 (3)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还存在许多问 题没有解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如此,这项新技术在克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障碍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还是震撼人心的。 (4)已知甲、乙植物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甲—乙植株”属于________倍体植株。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 (2). 融合的原生质体 (3). 并非每个细胞都能表达出耐盐性状 (4). 植物组织培养 (5). 脱分化 (6). 无菌 (7). 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8). 不能按照人的意愿表达 两个亲本的性状 (9). 远缘杂交不亲和 (10). 六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主要应用了细胞工程的技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在去除细胞壁的时 候常常使用酶解法,图示中 A 为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B 表示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形成杂种 细胞。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物,其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幼苗。 【详解】(1)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 A 过程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B 是甲、 乙两个原生质体经过融合产生的,所以 B 是融合的原生质体;D 是具有耐盐优良性状的幼芽,D 长成后有 耐盐高产和耐盐不高产两种,所以要进行选择; (2)由杂种细胞形成植株的过程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形成愈伤组织需要经过脱分化过和,再经过再分 化过程;整个过程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再生细胞壁的形成标志着细胞融合的成功,这意味着两个融合的原生质体重新构成了一个植物细胞;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不足之处是不能按照人的意愿表达两个亲本的性状; (4)由于该项技术仅仅是对两个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那么原来的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便进行了简单的 加和过程,即有 6 个染色体组,所以形成的植株为六倍体。 【点睛】该题的难点是通过图示结合细胞工程的相关过程,分析图示中各项环节的具体过程、操作步骤等, 并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