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按课整理内嵌知识体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政治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按课整理内嵌知识体系)

ID:251223

大小:53.6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4-1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政治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按课整理内嵌知识体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㈠ 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概念 ⑴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级统治的工具。 ⑵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国家性质): ⑴国体的含义:国体是指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⑵国体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的。 ⑶国体的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民主(国家民主): ⑴民主的含义:民主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 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⑵民主的本质: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㈡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⒈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什么 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⑵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阶级基础、社会基础: ①领导阶级——工人阶级。②阶级基础——工农联盟。③社会基础——人民。 ⑶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与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不同点):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⑷人民民主专政之民主的特点(新型的民主):★★★ ①最广泛性的民主。a.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b.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最真实的民主。a.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 家。b.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③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⑸人民民主专政之——专政职能(新型的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人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 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为什么 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已经写入宪法。 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 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 治久安。 ㈢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⑴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 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 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③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 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⑵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 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 的具体体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①平等的享有权利。即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②平等的履行义务。即任何公民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平等的适用法律。即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 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⑵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a.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b.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 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c.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 是义务的主体。d.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 的权利。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⑶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①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 益。 ②如何结合: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 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3.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⑴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⑵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政府工作的改进和决策的完善,都有 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⑶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⑷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是我们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怀。 4.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⑵学习有关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⑶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⑷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1. 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⑴直接选举。 ①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 ②优点:a.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b.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 务的积极性。c.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③缺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⑵间接选举。 ①含义: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进行选举。 ②优点: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 ③缺点: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碍,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⑶差额选举。 ①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②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缺点: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⑷等额选举。 ①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②优点: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③缺点: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2. 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 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 件来确定。 ⑵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并普遍实行差额 选举。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 我国各种选举方式的适用情况: ⑴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的选举。 ⑵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 ⑶差额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⑷等额选举:极少数情况下。 4. 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 ⑴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看) ⑵是否积极参与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从参与民主选举的态度看) ⑶怎样行使选举权利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从行使选举权利的方式看) 5.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⑴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⑵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基础上审慎投票。 ㈡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1. 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⑴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①内容: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②方式: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③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 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④意义: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使公民积极参与决策。 ⑵专家咨询制度。 ①内容: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②方式:论证会、座谈会。 ③依据: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④意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⑶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①内容: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 表意见,提出建议。 ②方式:公示。 ③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意义: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⑷社会听证制度。 ①内容: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 ②方式:听证会。 ③依据:决策机关拟订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④意义: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3.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⑴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对决策者) ⑵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决策者) ⑶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对公民) ⑷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对公民) ㈢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 发展基层民主的必要性: ⑴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推 动国家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 ⑵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⑶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2. 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形式 ⑴农村村民自治 ①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自治区域与自治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 ③内容:a.选举: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b.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 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c.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来规范村民和村干 部的行为。d.监督:实行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④意义:调动了广大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⑵城市居民自治 ①性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自治区域与自治机构:城市——居民委员会。 ③内容:a.选举: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b.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 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c.管理与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 监督和质询。 ④意义: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 青年学生应自觉参与民主管理: ⑴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 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⑵我们每个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特别需 要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 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㈣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正确理解公民的监督权 ⑴“谁监督”: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是公民。 ⑵“监督谁”:监督对象是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⑶“监督权的内容”: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⑷“为什么能监督”: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享有监督权。⑸“为什么要监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重要意义。 2. 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 ⑴信访举报制度: ①内容: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②特点:是公民行使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作用: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⑵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①内容: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 关。 ②特点:好比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③作用: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落实和保障。 ⑶舆论监督制度: ①内容: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监督。 ②特点:透明度高、威力大、时效快、影响广。 ③作用: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⑷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3. 民主监督的意义 ⑴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⑵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⑶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 公民怎样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 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⑵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单元综合探究——1.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⑴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⑵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⑶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单元综合探究——2.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 ①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 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⑤提高公民自身的政治素养。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㈠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政府的性质: ⑴根本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 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⑵具体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 政府的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 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 序等职能。(保卫国家;保护公民;保护财产;保障民主、协调矛盾、惩治犯罪)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 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 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理论,提高素质;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⑷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职能)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职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 政府的作用 ⑴管理: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⑵服务: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4. 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⑴政府要:政府为公民提供管理与服务,政府要不断提高便民利民的服务水平。 ⑵公民要: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 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㈡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⑴宗旨:为人民服务。 ⑵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原因——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 民利益的捍卫者。这一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怎么办★★★ 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①思想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 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②行为要求:必须深 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强调为 谁服务的问题) ⑵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①求真务实,对于人民政府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 握规律;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②要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不断完善公共服 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③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是实践、群众和历史。(强调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问题) 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①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 来访。③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强调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 4. 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原因、途径、意义 ⑴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原因 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受到侵害,这时,我们 除了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获得帮助之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 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所以政府会及时对公民的 困难进行救助,及时处理公民的投诉。 ⑵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 ①开设热线电话(特点:快捷、迅速、直接) ②发展电子政务(特点:便捷、透明度高、效率高) ③设立信访部门(特点: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 ④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特点:为公民提供了法律途径) ⑶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意义 ①对公民: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对政府: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们的监督 ㈠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 依法行政: ⑴什么是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⑵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①必然性: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坚持依法行政,体现了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 ②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 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 责的原则。③重要意义: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对人民)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对政府)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对政府)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 ⑶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具体要求) 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⑴环节: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2)重要性: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 ⑶措施: ①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④为减少决策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 坚决防止和纠正。 ㈡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 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⑴必要性: 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 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和监督, ⑵重要意义: 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②只有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环节) ③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执行环节)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监督环节) 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2. 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⑴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缺一不可。 ①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②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 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⑵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 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3.政府接受监督的具体表现——为政务公开喝彩 ⑴政务公开的具体内容: 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⑵政务公开的意义: ①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政府) ②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群 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对公民) 单元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 1. 政府权威的含义: 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来源于人民的认可和接受。 3.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4. 政府权威的体现⑴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⑵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声望; ⑶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⑷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有促进作用。 5. 政府如何树立权威 ⑴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 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⑶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课 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阶级性质、根本宗旨、指导思想 ⑴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⑵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⑶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要 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以宪执政。 ⑷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⑸阶级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⑹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 2.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因) ⑴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 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和 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 ⑴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的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 ⑵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商各方。 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检察院、法院履行各自职能,把党的领 导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 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因) ⑴为什么人的问题,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 始终不渝的奋斗模标。 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是历史的 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 ⑴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⑵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 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备考提示】 1.关于党的领导地位: ⑴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 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关于党的领导方式: ⑴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领导。 ⑵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 党和教育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坚持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种复杂问题,就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⑶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党员干部,发挥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及全体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从而实 现党对国家的各个领域、部门、组织的统一领导。 3.关于党的执政方式: ⑴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前提) ①含义: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 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要求: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是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 规律。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⑵民主执政:(民主执政是本质) ①含义: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② 要求:实行民主执政,一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⑶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保障) ①含义: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②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③体现: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 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4.关于党的指导思想: ⑴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⑵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是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武装起来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具 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是党的事业开拓前进的先导。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⑴邓小平理论: 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地位: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③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④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②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⑶科学发展观: ①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②地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内容:a.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㈠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⑴途径:广大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 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 等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⑵方式: 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⑶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⑴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⑵地位: 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⑶职权:★★★ ①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基本内容:制定、修改、废止法律) ②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 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 等权力。(基本内容:选举、任命和罢免)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三院”工作的权力。 注意: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 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人员进行任免的决定则 是任免权;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年度报告的审查则是监督权;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 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 属决定权。 ⑷全国人大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有全国人大常委会行 使。 3.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⑴性质: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⑵地位: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⑶职权: ①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 ②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 ③任免权:对本地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 ④监督权: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一府两院)的工作。 注意: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立法机关。 ②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有立法权,但不是立法机关。 ③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没有立法权。 ④全国人大既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又是立法机关,地方人大只是国家权力机关。 4. 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⑴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⑵产生和任期: ①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是直接选举;全国、省、自 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是间接选举。 ②任期: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⑶权利:★★★ ①审议权和表决权: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 ②提案权: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③质询权: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⑷义务:★★★①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并接受人民监督。 ⑸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 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政体与国体 ⑴政体 ①政体的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作政体。 ②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国体 ①国体的含义: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⑶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 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人民民主专政决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的国体。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⑵地位: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⑶决定因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⑷组织与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 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 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⑸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⑹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 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⑵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⑷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⑴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 治联盟。 ⑵地位:参政党。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 治同盟(简称台盟)。 2. 我国的政党制度 ⑴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是亲密友党。民主党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 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显著特征: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 制。 ⑷优越性:适合国情,优势显著,是新型政党制度。 ①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重要的 实现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2.政协的组成 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因此,人民政协并不只是由各民主党派组成的,也不是各民主党派的议 事机构。 3.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⑴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及重要举措、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进行协商。 ⑵民主监督:是对宪法和法律、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 协商式监督。 ⑶参政议政: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 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及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4.充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协商民主的内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 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 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有利于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3)有利于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4)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 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从协商民主的渠道入手分析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1)政党协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2)人大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3)政府协商: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4)政协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 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的水平。 (5)人民团体协商: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地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 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 用。 (6)基层协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 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 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社会组织协商: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领导下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同时,发挥社 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使其活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第八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民族概况 ⑴民族构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 56 个民族,总称是中华民族。 ⑵历史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⑶政治认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⑷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⑸新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民族平等原则: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 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⑵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 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⑶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的必然要求。 3.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公民的要求 ⑴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⑴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①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的制度。 ②前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③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⑤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 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㈡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我国的宗教概况 ⑴宗教派别:我国的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⑵宗教传统: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⑶宗教交流: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⑴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 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个人的私事。 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其实就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 行的活动。 ③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 ⑵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 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⑶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 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 ⑷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 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宗教教义作出 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 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3.弘扬科学精神 ⑴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第九课 走进国际社会 ㈠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1.主权国家★★★ ⑴重要地位: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⑵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国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 生命和灵魂,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①独立权。一国可以自由地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进行自卫战争等。 ②平等权。各国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 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 ③自卫权。有权使用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自卫。 ④管辖权。管辖领域内一切人和物及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和驻外使馆。 ⑷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含义、类型、作用 ⑴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ꎬ通过签订条约或协 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⑵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 的和区域性的。 ⑶作用:对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具体分析。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 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 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联合国:联合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⑴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⑵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 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⑶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 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是有其局限性。 ⑷中国和联合国: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 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 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㈡国家利益至上 1.国际关系 ⑴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⑵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关系等方面。 ⑶形式:具有复杂多样性,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 ⑷实质: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⑸影响因素与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影响国际关系,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 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⑴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⑵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⑶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⑵我国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⑶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十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㈠国际社会的发展形势: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国际竞争 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⑴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问题。一方面,世界和平的前途是光明的,和平成当今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 部动荡频繁发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②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发展成为当今时代 的主题,当前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仍然贫富悬殊,落后、贫困、危机、债务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 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⑵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⑶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⑴表现 ①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 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平和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⑵意义: 界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⑶趋势: 世界多极化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霸权主义将长期存在,影响着国 际和平与安全。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⑴表现: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ꎬ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⑵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⑶对策: ①世界各国的努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 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②对我国的启示: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 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 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决定因素: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主要内容: ①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成就: ⑴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⑵1953-1954 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 系的基本准则。 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 ⑷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征程。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 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负责任 大国的作用。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⑴原因: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 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的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③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我国经 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走和平 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坚持国家至上决定的。 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 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ꎮ ⑵举措: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 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 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 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 关系。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 放包容,情节美丽的世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