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 届广大附中高三年级周三模拟试题
语 文
2020.4.11
本试卷共 9 页,21 小题,满分 9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
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
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
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
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
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
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
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
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
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
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
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
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
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
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
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
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
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
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
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
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
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
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
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2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
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
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
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
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
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
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
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
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
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
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
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
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二:
(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数据)3
材料三:
中国财政部 11 月 18 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 年中央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 1136 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发外
媒关注。
据拉美社 11 月 18 日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说法,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分解到具体的地
方政府,以在 2020 年加强脱贫攻坚战的力度。
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三区”
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
的怒江州。
报道称,今年 10 月,中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 95%左右现
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再经过 2020 年一年的努力,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
史性解决。该官员还提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 90%左右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外媒关注中国投入巨资决战脱贫攻坚》,参考消息网 2019 年 11 月 20 日)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
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
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 2020 年,中国将实
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
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
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
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 2020 年和 2050 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
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
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
础上,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
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
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从贫困发生率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员比片区外的贫困人员更加贫
困。
B. 2013 年到 2017 年,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 4000 万,说明我国脱贫
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C. 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D. 如果按照 2013 年的监测范围来统计贫困人口,2017 年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
量应该更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说明党和国家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B. 从国务院某官员的预计情况来看,2020 年必须让全国剩下的 5%左右贫困人口与 10%
左右的贫困县脱贫。
C. 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到 2020 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实
现共同富裕。
D.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是到 2050 年把中4
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6. 为什么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麦穗的故事
常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
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
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 18 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
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
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
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
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
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
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
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
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
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
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
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
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
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
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
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
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
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5
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
到深夜。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
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
生活物资。
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
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
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
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
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
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
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选自《人民陆军》2018 年 1 月 26 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
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
D.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
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考上军校。
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9. 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
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黄,迎着雪域高原的
寒风” 好不好,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
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
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
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
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6
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
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
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
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
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
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
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
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
B.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
C.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
肯受
D.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
肯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C.信陵君与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人礼贤下士,广招门客。
D.长者,常指年长或辈分高的人,也尊称有德行的人,文中的长者就是指年长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信陵君礼贤下士,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食客竟达三千人。诸侯因公子
贤能,宾客众多,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B.信陵君虚左以待,亲自驾车迎接侯生,侯生径直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
有谦让的意思,可是公子手握缰绳更加恭敬。
C.侯赢为成就信陵君的名声,故意去拜见朋友,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人们看
到公子替侯生驾车,公子随从都暗自责骂侯生。
D.侯赢成为信陵君的上宾,又把朋友朱亥举荐给信陵君。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
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内心责怪侯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每小题 5 分)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7
辛弃疾
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
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l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
可以用《师说》中“ , ”解释。
(2)《蜀道难》中,李白极写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面,大呼其险后,不禁感慨道:
“ , !”
(3)诸葛亮《出师表》中“ , ”两句,
写出了作者躬耕南阳时不求扬名,只愿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的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
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
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为此赴汤蹈火在
所不辞。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飞天揽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
穿梭,航天工作者们煞费苦心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
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
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急功近利,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
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
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
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
体现。
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
体现。8
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
好奇。
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
体现。
18.下列与文中“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一句中引号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3 分)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豪言,让人感到磅礴正气。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傍晚的秋水是另一番况味,王勃如是说。
C.鲁迅《拿来主义》中有言:中国一向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记得有一个叫小花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见到我,总是微笑着亮着嗓子喊:“袁老师
好!”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20. 为更好地治疗新冠肺炎, 以中国速度建设完成的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让人赞叹不已, 很
多网友也纷纷给这两座医院设计了很多标志,下面是其中的两个标志,请你任选其一,写出标志中
图形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200字。(6分)9
21.“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
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照下面的
示例,再用归谬法批驳观点。(5 分)
示例:
观点:中国如果反对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就会损害两国贸易往来,
所以中国应该停止相关应对措施。
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