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市一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吉林白城市一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1947

大小:175.4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4-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 1.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 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 点旨在强调 A.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 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儒家……道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 合理部分可以用来弥补现代社会发展的不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 A 符合题意;材料不只 是涉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故 BD 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百家争鸣中的某些合理部分有助于 化解现代化困境,故 C 不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 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 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 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 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 D 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 故 A 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家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 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 B 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 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孔子被不同派别丑化、尊崇等现象的理解,说明孔子学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重心性,强调“独善之心”,荀子重群分,强调“君道 隆礼(注:有别于周礼,含法的内容)”;孟子推崇“王道”,荀子推崇“王道”但不排斥“霸 道”,主张礼法连用;荀子还吸收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据此,可以推知荀子 ①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②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③深化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内涵 ④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①不符合题意;荀子思想 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立法并用,“王道”和“霸道”并存,可见丰富了早期儒家的 思想内容,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 ACD,B 符合题意。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 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 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A. 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 B. 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 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 D.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可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 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说明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故选 A 项;礼之三本强调的是自然及 伦理关系,看不出法家、道家思想,排除 B 项;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是客观唯心主义而 不是唯物主义,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先秦儒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不涉及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问题,排除 D 项。 5.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 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此思想 A. 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B. 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 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D. 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详”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 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俱”人事等信息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思想,他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否则天就会降灾难于人间,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C 正确;A、B 与材料无关;神化封建皇权专制是“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D 错误。 6.有学者说,汉赋多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无不与君主的举止 进退有关,体现着“君德”“君威”。这表明汉赋 A. 体现了仁政理念 B. 宣扬了礼治思想 C. 继承了楚辞艺术 D. 蕴含了批判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后,注重宣扬封建君臣伦理纲常的“礼”,汉赋所体现的“君 德”“君威”,就是通过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物质形态来宣扬君“礼”。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无法体现仁政理念,排除;C 项,虽然汉赋的某些艺术特色继承了楚辞,但楚 辞不以宣扬君主为主,该项表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符;D 项,材料中汉赋体现的是“君德”“君 威”,没有体现对君主的批判,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 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 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 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 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7.关于个人学习,朱熹主张“慎思明辩,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 明本心”;王阳明主张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这些主张的共同内涵是 ①净化个人心灵 ②树立独立人格 ③提升人生素养 ④强调学以致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即每个人 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王守仁的“致良知”指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以恢复人良知的本性,可见三个人都在净化心灵方面和提高人生素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故 ①③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个性,不利于树立独立人格,故②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④错误。故选①③组合,排除 ACD,B 符合题意。 8.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 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 变化的背景是 A. 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 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 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得君行道”强调的是士大夫对君主的期待,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明 代士大夫“觉民行道”反映的士大夫对君主的失望,根据历史史实可知,明代时期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故 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大夫 的期待而不是市民阶层,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介绍儒学思想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涉 及的“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的转变不是启蒙思想引起的,故 D 项错误。 9.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 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 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A. 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 “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 D. 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是 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 A 项;B 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君权神授” 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排除 C 项;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宋代 的时期,故排除 D 项。 10.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 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 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A. 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 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 D 正 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 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 A;选项 B 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 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 C。1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 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 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 B. 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C.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 D.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 之内”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专制统治愈加强化,思想束缚明显,社会新因素的发展受到压制, 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题干未强调保守势力对李贽思想的不满,排除。B 项,材料中未体现 李贽思想对专制统治的不利作用,排除。C 项,李贽的悲剧不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更 是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 1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 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这一看法实际揭示了 A. 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丰硕 B. 中国传统科技未能转型的原因 C. 四大发明科技影响力低 D. 医学、地理、化学等人才缺乏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 辑观念。”可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都具 有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这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之一,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C 违背史实;D 与材料无关。 13.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 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 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A. 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 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 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 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珠算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根据史实可知, 宋朝商业发展较快,明清时期进一步繁荣,要求有更便捷的计算工具来满足商业发展对计算 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科举考试对算学不重视,以四书五经为主,故 B 项错 误;材料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对道的重视,故 C、D 项错误。 14.下列分别是郑板桥的《兰花图》和明人的《江城送别图》,这两幅代表性画作的共同特征 是 A. 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 B. 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C. 强调以人物、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D. 不注重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兰花图》和《江城送别图》属于写意画,不注重客观自然景物 逼真摹写,故 D 符 题意;《江城送别图》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但缺乏文学性,故 A 不符合题意;《江 城送别图》属于山水画,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但《兰花图》与此特点不符,故 B 不符合题意;《兰花图》属于花鸟画,《江城送别图》属于山水画,均非人物画,故 C 不符合 题意; 的15.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 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 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 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B. 重视形似与神韵 高度统一 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 D 正确; 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 A 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 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 B 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 C。 16.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凡人是与众神同宗同源的,人与神的生活一直被相提并论。自荷马 之后,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 的生命”。这种观念 A. 促成了近代人文主义在希腊诞生 B. 弘扬了神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C. 反映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进步性 D. 推动了人文精神在西方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 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 这有利于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觉醒,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近代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 不是希腊;B 选项错误,这种观念提高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但人与神并非是完全平等, 该选项说法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传统文化,没涉及“自然哲学”。故正确答案 为 D 选项。 17.罗素写道:“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 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以下对“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解读正 确的有 的①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②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③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④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的标志是 1687 年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 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同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①③说法正确,A 项符合题意;构 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916 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 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②④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 BCD 三个 选项是错误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十七世纪”,当时的自然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 18.意大利学者皮科(1463—1494 年)说:“人是上帝的密友;人是低等动物的帝王;因为人 的感官敏锐,理智聪明,智慧辉耀,所以是自然的解释者。”此观点在当时 A. 有利于人性的自由解放 B. 动摇了封建教会的权威 C. 使人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D. 推动了自由宗教观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观点实际上将人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以“自然的解释者”抬高了 人的地位,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有利于人性的自由解放。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信息没 有体现教会权威的动摇,排除;C 项,材料不能说明皮科是近代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不能 说明“开始摆脱”,排除;D 项,自由宗教观体现为人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材料信息不体现, 排除。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 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A. 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 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C. 两者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D. 后者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但此运动 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故宗 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D 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 缚,A 项错误;两者都是反对天主教教会的神权统治,都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材料未体现谁反 封建的力度更彻底,B 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 变,其目标都共同指向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故 C 项错误。故选 D。 20.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 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 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 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 C 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 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 A;选项 B 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 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 D。 21.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 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上述材料表明 两者 的A. 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 B. 认为理性是可以被枏互转让的 C. 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 D. 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前者是他律的, 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契约规范社会行为以塑造理性的社会生活, 故 C 项正确。A 项,题干未体现法治思想,排除。B 项,题干信息未体现理性思想的转换,排 除。D 项,题干并非强调个人自由,排除。 22.18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学者雷纳尔提出问题:“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如 果它是福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如果它是祸害,我们靠着什么手 段来弥补其带来的损毁?”促使雷纳尔发问的可能是 A. 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殖民潮 B. 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影响 C. 启蒙思想肯定人的自然权利 D. 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 世纪 80 年代初……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保持促进其带 来的好处……弥补其带来的损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追求“自由”“平 等”“公正”,主张人的自然权利,体现了对“美洲的发现”是否侵犯人的自然权利这一问题 的困惑,故 C 正确;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 排除;雷纳尔属于启蒙 思想家,不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故 B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 而是表达雷纳尔对人的自然权利的关注,故 D 排除。 23.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 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C. 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D. 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可知此学者认为英国革命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 革命推动了理论的完善,故 D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故 A 错误;B 项“相辅 相成”与材料不符,故 B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不是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故 C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 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完善了其政治革命理论。 24.17 世纪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的最后阶段带来了一种新的、完全具有说服力的事物的“连贯 性”。伏尔泰就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 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 论述旨在强调 A. 近代科技促成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 牛顿定理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 C. 牛顿精神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D. 经典力学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 世纪的科学革命指的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伏尔泰认为人也应 当服从这些定律, 结合伏尔泰的主张可知,其借助牛顿力学来宣扬启蒙思想,可见牛顿力学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选项 C 正确;伏尔泰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排除 A;选项 B 脱离 材料主旨,排除;选项 D 不符合史实,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多的弥补经典 力学不足,排除。 25.《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这说明进化论 被提出之后 A. 人类更加自信 B. 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C. 宗教更为脆弱D. 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并 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指出了生物演变的历程,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 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自信的问题,排除;C 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宗教 更为脆弱,排除;D 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形式的优化,排除。 26.20 世纪初的《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 之自由民权派”。陈旭麓先生就此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 一圈大的联系。其中“变法派”与“自由民权派”的联系,主要体现于 A. “自由民权派”采用了“变法派”的斗争形式 B. “变法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C. 在君主是否保留的问题上两派的态度趋于一致 D. “变法派”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辛亥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制造派”、“变法派”、“自由民权派”分别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与军事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变法派”对 封建制度的批判解放了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 B 符合题意;“自由民权 派”采用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不同于“变法派”的和平改良的斗争形式,故 A 不符合题意; 在君主是否保留的问题上 ,“自由民权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变法派”主张保留君主,故 C 不符合题意;“自由民权派”主张暴力革命,民主共和,其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辛亥革命 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 27.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 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 世纪初 科学启蒙 《格致汇编》《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 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 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 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 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 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 深入,故 D 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 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主观念的更新,故 BC 不符合题意。 28.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 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 该思想 A. 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 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 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他深刻体会到洋 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 C 项。A 项,近代中国最 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洪仁玕,排除;B 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 法运动的兴起,排除;D 项,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9.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 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 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 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 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 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康有为声称……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 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实行变法,减少变革的阻力,A 正确;康 梁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了,B 选项排除;C 违背史实;康、梁宣传的是君主立宪, 而不是民主共和,D 错误。 30.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 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 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 A. 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 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C. 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 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 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联系严复的思想是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了中国人 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改变弱国被人宰割的状况,即警醒国民变革图强,故答案为 A;材料没有 体现出 BCD 内容,排除。 【点睛】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31.1915 年《科学》杂志创刊号载文:“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 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材料认为,近代中国A. 唯有学习西方才能强国 B. 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 C. 应该开展学术思想革命 D. 发展民权必须依赖学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说明民权政治与科学 思想相辅相成,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故 B 正确;A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强调民主与科 学有机统一,并非强调开展学术思想革命,排除 C;材料强调民主与科学有机统一,D 不符合 材料主旨,排除。 32.1919 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 包办婚姻的故事,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B. 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 C. 新思想宣传方式日趋大众化 D. 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 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故 C 正确;1919 年,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应了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无法体现新 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排除 B;材料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无 法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 D。 二、材料阅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義(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 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 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 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 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 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卢梭(1712-1778),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 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 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 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 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 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写商品 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不给分);两者的经济思想都不排斥(反对)私有制;都重视学校教育, 重视人才;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上任意一条照抄材料均不给分) 不同点: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而黄宗羲思想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 (或卢梭思想属于资产阶级主张,黄宗羲思想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 (自然)人,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黄宗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应和政治密切结合(或教育服 务于政治);卢梭的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 (2)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中国工商业阶层力量薄 弱,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上: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思想不断 解放,为启蒙思想 传播提供了空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理学,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主张难以被接受。(或欧洲启蒙思想体系完整;明末清初的 启蒙思想未构建完整的体系) 【解析】 【详解】(1)相同点:从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材料二“他 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可得出: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从 的材料一“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材料二“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得出: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都不反对私有制;从材料一“提出‘使治天下之 具(人才)皆出于学校’”,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 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可得出: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回顾所学知识分析两 者的影响可得出: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同点:联系黄宗羲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其 阶级成分并对比当时法国经济状况及卢梭所代表的阶级成分可得出:黄宗羲本质上没有脱离 儒家思想范畴,而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从材料一“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 学校”和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可得出教育上的不同;回顾所学知识 分析二者的影响可得出他们思想主张影响的不同。 (2)从二者各自所处时代中法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统治特点、阶级力量、思想文化等 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4.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逐步形成、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骄傲感,积极学习西方发达 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 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 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 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 ——宋羿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 材料二:正如陈独秀当时所指出的:“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 们中国的各种社会……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出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 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相关词 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 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 目为 243 条;……1928 年、1936 年,这一数据增加到 1119、1507 条;抗战爆发后,随着民 族情绪的空前激发,“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 年达到 2369 条。 ——《经济观察报书评: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材料四: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来看,它是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民族自我意 识开始逐步觉醒,甲午战败刺激下民族意识觉醒,……1937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真正实现了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量的动员。——房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正义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 280 字左右。) 【答案】(1)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损失,刺激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资本输出使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2)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刺激民族意识的初步 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 动辛亥革命,实业派倡导实业救国,农民阶级掀起义 和团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人广泛参与的五四运动 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民族意识 高涨。 民族危机刺激中 国近代民族意识 产生、发展、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 局部抗战开始;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意识空前 高涨。 观点明确;分层表 述;史论结合;逻 辑严密;表述通畅; 字数 280 字左右。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甲 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入手分析。首先,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 损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其次,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首先由材料四“兴起”“逐步觉醒”“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量的动员”等信息可提炼出观点为民族危机刺激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产生、发展、高涨 。 其次,运用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提供的史实予以论证,注意先写加深民族危机的事件 和影响,然后写民族意识发展的事例。如在表述材料一时,我们按两个层次进行表达,首先 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其次是民族意识 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实业派倡导实业救国,农 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子张受此义,故因三世而推问十 世,欲知太平世之后如何也。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此盖藉三统以明三世,因推三世而及百 世也。……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漸 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此为孔子微言, 可与《春秋》三世、《礼运》大同之微旨合观,而见神圣及运世之远。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二 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 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 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 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 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 2 卷 6 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与儒学的关系,该思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答案】(1)关系:改造利用(或借用、借鉴;继承发展不给分)。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2)态度:彻底(或全盘)否定(反对不给分)。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必须有 这句话才给分),解放了人们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 影响。 (3)原因:康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仍居 正统地位,借孔子的名望减轻变法的阻力。陈独秀——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 展;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此为孔子微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 为是改造利用儒家思想。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 特点是把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 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等信息,概括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第二小问“评 价”,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分别从康有为、陈独秀两人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方面进行概括分析不同的原因 即可。 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