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ID:254224

大小:93.7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4-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之 1、 代词 ①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用法。代人多 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它(们)”。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这个“之”代的就是曹刿,翻译过来就是“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这个“之”代指这件事,这里相当于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② 也可以当指示代词用,相当于“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之”就是翻译成“这”。这句话等于说:权衡这两种计策,宁可答应下来,让 秦来承担理亏的后果。 2、 助词 ①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 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凑足音节,没有意义,只表停顿。 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等于说:宋有什么罪过呢? ⑤结构助词,用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等于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 动词。可以译为“到,往”。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这里的“之”就是动词,整句话等于说“(陈涉)停止耕种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 二、 而 1、 连词 ①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实在要翻译的话可以解释成“又”。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这里等于说: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茂密的人是苏东坡。 ② 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也可不译。 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翻译过来就是:尉官拔剑出鞘,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掉了尉官。 ③ 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 递进关系,表示“而且,并且”,可不译。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⑤ 修饰关系,可以译为“着”“地”。 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这里的“笑而止之”就是笑着劝止的意思。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终日而思”,等于说整天地思考。 ⑥表假设。这个用法不是太常见,但是必须掌握。等于说“如果,要是”。 例: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这句话等于说:我小心翼翼地起来察看自己的罐子,如果我抓到的蛇还在罐里(没逃走 ),就放心地再躺下休息。2、 代词。通“尔”,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通“尔”,“尔翁”等于说你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 算账的! 3、 音节助词。比方说俄而、既而(都是“一会儿”的意思),而已(相当于罢了)。 三、 以 1、 介词 ①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当于说: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这里的“以”译为“按照”,“以其道”,即按照正确的方法。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翻译过来是“以……的身份”。 例: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这里的“以资政殿学士行”,等于说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把”“用”等。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临崩寄臣以大事”,等于说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例:屠惧,投以骨。(《狼》) “投以骨”,等于说把骨头扔过去。 2、 连词 ①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 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而”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这句话等于说: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尽忠进谏的途 径。 ③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这个“以”是“而”的用法,基本相当于“着”的意思。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这个“以”当“又,且”讲。那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3、 动词,当“以为,认为”讲。 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魏武将见匈奴使》)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副词,通“已”。已经的意思。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这句话等于说:本来就已经认为这件事奇怪了。 5、 名词,相当于说“原因”。 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园序》) “良有以也”,即确实是有原因的。 四、 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说“这样,如此”。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有时“然”和“而”连用,“然”指代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 (这样),可是……”。 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然”和“则”连用,“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 “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 么时候才快乐呢? 2、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等于说:但是您两位也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3、助词 ①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蔚然,等于说茂盛的样子。 例: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杂然,即杂乱的样子。“杂然而前陈者”,相当于说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 ②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相当 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若听茶声然”,等于说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 例: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以为然”,即认为对。 也可以有动词用法,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例:成然之。(《促织》) “然之”,等于说赞同、认同这件事。 五、 乃 1、 副词 ①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才”“就”。 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这里的“乃”当“才”讲。意思是,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这个“乃”解释成“就”。等于说,就谎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 愿望。 ②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等于说,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 ③用于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等于说,应该立为国君的人是公子扶苏。 ④表示转折语气,相当于说“却”。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等于说,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赶不上(那些人)。 2、 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相当于“于是,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 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乃翁”,等于说你的父亲。 六、于 1、 介词 ①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这里面的“于”都当“在”讲。 ②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注意语境,译时宜灵活。 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相当于说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这个“于”是“对”的意思。等于说,穷人对富人说。 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于”有“同、跟”的意思。等于说,所以燕王想要跟您交好。 ③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可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这句话等于说,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 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七、 为 1、 介词 ①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这里是当“向”讲,等于说(这里的事情)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啊。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这个“为”翻译成“对”。“为具言所闻”,等于说对他们详细地说了所听说的事情。 ②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翻译成: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③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例: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这句话等于说,(请您)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 忠)了!” ④表示被动,译为“被”。“为……(所)”句式是文言文典型的被动标志。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等于说,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2、 动词 ① 做,干。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② 制作,制造 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这里第一个“为”是“替、给”的意思,第二个“为”当“制造”讲。 ③当作,作为 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这句话的意思是,墨子解下衣带作为城墙,用木片当作器械。 ④成为,变成 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这句话等于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 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崖岸。 ⑤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这里的“为”当“认为”讲。意译一点的话,可以翻译成: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⑥ 是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3、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基本相当于“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等于说,先生您有什么指教呢? 八、 者 1、 结构助词 ① 译作“……的人/事物/情况/原因”,可指人、物、事、时、地等。根据语境,灵活 调整翻译即可。 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翻译过来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 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这个“者”当“……的事情”讲。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这个“者”翻译成“……的原因”。 ②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 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昔者”,等于说过去,从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这个“不”通“否”。“不者”,等于说不然的话,否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然的话, 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③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等于说求可使报秦之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 语气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也可以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何者”等于说“为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是尊重(你 们)大国的威严来表示敬意呀。 九、其 1、 代词 ① 作人称代词,一般是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它(们)(的)”。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例: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可以当第一人称“我”讲。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这个意思是,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没有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 ②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其人”,等于说那个人。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其林”,即那片林子。 也可以译为“其中的”,后面多用数词。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这个“其一”,就是“其中之一”的意思。现代汉语有时也会这么说。 2、 副词用法。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 的语气词配合。可以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这里的第一个“其”表示“难道”,第二个“其”是“恐怕”的意思。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等于说: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 3、 连词,表示假设,可以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过来是: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的,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 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十、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进去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 代词,相当于“之”。 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父异焉”,也就是“父异之”的意思。这个“异”是意动用法,以……为异的意思。 相当于说,父亲对这件事感到诧异。4、 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可以根 据不同的语境翻译成“从这里”“在那里”等。 例: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等于说“不再从这里出去了”。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冬夏换季,才从那里回家一次。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