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湖北省高三(4 月)线上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其解析
24.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说明儒家思想对封
建官僚影响很大,立足于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
25.答案:B。
【解析】“霸王道杂之”是一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的统治方式,它融合了儒家思想、法
家思想中的各种元素,使统治者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西汉时,平定七国之
乱属于“武治”(霸道),颁行推恩令是“文治”(王道)而分割王国势力兼有“武治”,B 项
正确。秦朝主要采用法家思想治国,A 项排除。
26. 答案:C。
【解析】唐德宗时的社会环境是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陆贽的“遣使赈
灾”立足于在地方重建朝廷的核心地位,C 项正确,A、D 两项含在 C 项内。封建统治者即使
“以人为本”,最终也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B 项不符合题意。
27.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表述虽含有“商旅往来频繁”,但更透露出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为逐“利”四
处漂泊,生活艰辛,D 项正确,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B 项排除。“区
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应该是有地区指向的,材料看不出来,C 项排除。
28. 答案:D。
【解析】“判断”是指对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从材料“皇太后和她的
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和改革走
向(新政)”,因此,康格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D 项正确。A 项是康格得出判断的条
件,排除。材料没涉及康格对中国改革的干预和维护美国在华利益,B、C 排除。
29. 答案:D。
【解析】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必然伴随观念文化的逐步转变,
D 项正确。B 项中的“始终”不恰当。A、C 明显错误。
30.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了三个时间:1946、1947、1948 年,这些时间段中,国民党在自己发动
的内战中节节败退,试图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B 项正确。
31. 答案:C。
【解析】从图中看出,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高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A 项错误。B、D 是影响。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高于农业,这是在贯彻一五至六五计划的方针,C 项
正确。
32. 答案:A。
【解析】梭伦通过清除控制农民土地的“界碑”,剥夺了贵族阶层对下层农民土地的控制权,
土地回到原先占有者手中。梭伦的这项改革,适应了下层民众的需要,因为雅典民众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所以,A 项正确。要求废除债务的是雅典下层民
众,B 项排除。C 项是对题干的陈述,排除。关于财产权的确立是在近代西方民主革命时期,
D 项排除。
33. 答案:A。
【解析】19 世纪,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医学的进步。
34. 答案:C。
【解析】法国大革命对 19 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拿破仑战争激发了
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C 项正确,D 项排除。A、B 是人类走向科学的大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
35. 答案:C。
【解析】1948 年,美国的全球战略以东亚为主,而面对蒋介石政府的即将垮台,美国侵略
亚洲的政策即将失败,所以局势紧张,C 项正确,A 项是个案,排除。1948 年—1949 年,两
极格局没形成,B 项排除。从材料看,美国扶植日本经济是表象,以日本取代蒋介石政府成
为反共基地才是实质,D 项排除。
必考题:
41.(25 分)
答案:(1)(16 分)变化:形成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立局面;税务征收机构逐渐半殖民
地化;税收总量增长;农业型税收转向商业型税收(此题回答晚清税收近代化可酌情给分)。
影响:提供了军费,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为洋务运动提供了财政支撑;
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为近代军阀兴起准备了条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6 分)影响:北洋政府时期,分税制助长了军阀割据并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集中财力应对抗日战争,但造成了地方财
政的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
(3)(3 分)既要维护中央财政权威,又要照顾地方财政需要;要制定合理的工商业税,保
护工商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独立是税收制度正常发展的基础。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提示:“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厘金改变了清前期中
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
总收入,较道光时期几乎增加 1 倍”、“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可以概括“财
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相关信息提示“筹措军费”“太平天国”“同治中
兴”“厘金改变……一家独大的格局”“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可以分析出“厘金制
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信息提示:“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
财力进行抗战”“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可以分析影响。
(3)认识,要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有针对性地提炼出认识。比如,税收制度要兼顾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税收制度要合理,要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税收制度不可能正常发展。等
42.(12 分)
评分原则:观点正确 2 分,说明论证 9 分,小结合理 1 分。
得分层次 评分要求
10—12 分 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7—9 分 观点明确,有清晰的史实进行说明,逻辑合理
4—6 分 有基本观点,有史实说明,逻辑比较清晰
0—3 分 观点不恰当,史实不够准确,逻辑不清晰
示例一:
观点: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2 分)
(举例要体现沉思的表现、结局;兴奋的表现、结局。表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说明:(必须有对比。9 分)
例 1,用明清时期的东西方史实比较。
明清时期,中国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八
股取士禁锢思想,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新航路
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这些沉思后的觉醒,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例 2,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体制僵化对比。
中国:1976 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走
上民族复兴之路。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中
国经济建设成就进一步辉煌;完善民主和法制,形成了以 82 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走
科教兴国之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到来。
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乏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终致 2008 年的
金融危机;政治体制日趋僵化,政党政治,金钱政治阻碍社会发展;对外实行大国霸权主义。
这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总之,一个民族要从沉思中觉醒,从兴奋中创新,才能不断走向辉煌。(1 分)
示例二:
观点:一个民族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2 分)
说明:(任选 2 例,9 分)
例 1,清朝前期强化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激发
先进的中国人走近代化的道路。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从物
质、制度、思想层次递进深入,中国人最终认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民族富强,不断地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例 2,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举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逐渐探索
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例 3,1976 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
走上民族复兴之路。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
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进一步辉煌。
例 4,俄国 1861 年改革前的危机……,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例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民族富强道路;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例 6,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成效……。
总之,要以史为鉴,不断创新,民族才能进步。(1 分)
选考题: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核心思想:中央集权思想、大一统思想。(6 分)
(2)作用:削弱了八旗贝勒的权力,形成汗位独尊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后金
政权的封建化过程。(9 分)
46.(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原因:(1)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2)60 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70
年代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3)在两极格局中展示独立的灵活的外交政策;(4)经济全球化
趋势明显;(5)吸取历史上德国统一的经验与教训,谋求以和平手段推动德国走向统一。(10
分)
意义:新的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推动了东西
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分裂的德国走向统一。(5
分)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原因:一次大战的侵略性和巴黎和会的分赃性暴露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俄国十
月革命的影响;工农群众伟大力量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民主革命的教训。
(2)历史意义:在孙中山旧民主主义思想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过渡
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 分)为在黑暗中寻求前进方向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和光明;(2 分)体现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的心路历程。(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