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题-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阅读题必考题型攻克秘籍 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翻译专题-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阅读题必考题型攻克秘籍 解析版

ID:255434

大小:111.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 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 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 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 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 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 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2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 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 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 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 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 (“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 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 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 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 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 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3 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 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 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 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 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 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 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 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 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 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 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 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 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 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 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 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 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4 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 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 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 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 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 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 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 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 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 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 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 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 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 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 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 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二、【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 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 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 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5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 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 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 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 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8 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 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①“概”,概括。⑦“既”,已经。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6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 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 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 而不是“诬陷”。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 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 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 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 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 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 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②中“取”, 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7 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 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 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 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 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 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 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 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 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 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 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 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 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 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 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 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 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 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 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 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 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8 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其考查 特点有: 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 2019 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 2019 年 高考课标全国卷等。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 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 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 120 个文言实 词、18 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关键实词 文言语句的翻译,译出关键实词是重中之重。关键实词翻译正确了,其他内容的翻译也就迎刃 而解了,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词语中迅速判定哪个是关键实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实词的判定标 准有如下 3 个: 1.带有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考试中的得分点。活用 现象一般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 2.包含修辞手法。有的实词运用了比喻、借代或委婉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对修辞手法进行 还原,才能准确翻译。如《指南录后序》“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一句中,“口舌”是借代手法, 代指“言语”;《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 是谦称自己的死。 3.存在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少有双音节词,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连 在一起,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切忌把两个连用 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义。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9 也”一句,“非常”是“意外的变故”的意思,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现代汉语中的“非 常”是个副词。 重要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看似不如实词重要,但如果对它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关词的词性。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词性,从而为正确翻译打下基础。 2.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间关系。从一个虚词出发,考生可以推及其所在的句子与其他 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翻译也才能更准确。如《屈原列传》中的“怀王 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一句,“故”意为“所以”,由此可知这一句与前面一句之间是因 果关系,这样一来,前一句中的“以”便不难理解了,应解释为“因为”。弄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 正确翻译全句便不再是问题了。 3.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式。如“法令所以导民也”一句,当考生确定“所以”是“用 来……的”的意思后,再来审视该句,“法令用来引导民众的”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中间少 了动词,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法令是用来引导民众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 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 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 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 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 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 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 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 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 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 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 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10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 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 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 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 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 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 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 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 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 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 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11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 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2)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 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 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 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 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乃迁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复召侍 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 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 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 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却授卿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 入对,上谓曰:“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曰:“自郭旼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帝曰:“旼,太皇 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公权曰:“以旼勋德,除镇攸宜。 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 曰:“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内使张日华送二女还旼。 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 散秩/ B.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 散秩/ C.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 散秩/ D.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12 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 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这里指宫廷中。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权书法精妙。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时被皇帝召见,皇帝说在佛寺中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后 一直想念,当天便授予他右拾遗一职。 B.柳公权耿直敢言。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 却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C.柳公权深受赏识。柳公权被调离侍书之职,唐文宗因思念他又调他回来;柳公权直言唐文宗 只重小节,唐文宗不仅没生气还封他做谏议大夫。 D.柳公权善于谏言。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唐文宗问朝廷外的 议论,他趁机说郭旼之事,并举例劝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2)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走乔②、其文班。予爱其能 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 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 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 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钅工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 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得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13 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 地。迨夜始背钅工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 复出穴。穴口有土虫丝,封闭欲合。向之韫椟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痏之忧,皆斯狸之功。异 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 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西农鲜肥,又资鼠 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 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故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王子比干剖,鲁国鼠 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 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略有删改) 【注】①爱:通“萲”,隐蔽。②走乔(qiáo):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 跧(quán),蜷伏。④钅工:灯。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观虞人生致者 致:抓获 B.某既居,果遭其暴耗 暴:突然 C.其穿巾孔箱之患 孔:打洞 D.予以是益宝狸矣 宝:珍视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体走乔、其文班 B.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 C.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D.虽乏,人智其奈之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 (2)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4.本文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请简要概括。14 一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 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C;军市之租皆 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 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士”之后断开,排除D。故选 B。 2.A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 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 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错误。谥号被尊为‘文’。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 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C 项, “威慑东胡”错误。由原文“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知,魏尚威慑的是匈奴。故选C。 4.(1)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2)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 溃逃,被秦人俘虏消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 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让,责备;间,私下里;鄙人,谦辞,只第一人称“我”。(2)立, 即位;乃,竟;是以,因此;北,失败;为秦所禽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禽, 通“擒”,虏杀。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15 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 “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 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 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 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 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 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 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 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 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 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 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 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 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 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 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 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 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 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 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 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 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 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 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 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 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 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16 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可根据画线部分的语境推断其大概意思,这里讲的是 公绰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请求给柳公权调换官职。“宰相李宗闵”中间不应该断开,故可排除 B 项。再比较其他三个选项,区别在于“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这一部分的断句方法 不同。分析这一部分可以发现,“心实耻之”的主语应该是“公绰”,而不应该是“工祝”,由此 可排除 A、D 两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错,“除” 和“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 当时柳公权“无言”,文宗留下他询问原因,他才提出了批评。 4.(1)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 (2)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 么事可议论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关键词“对”“股栗”“夺”;(2)关键词 “季父”“在官”,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写作辞赋。元和初年,考中进士,出仕做了秘书 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征用他做掌书记。唐穆宗即位,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穆宗召见时,对 柳公权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念了很久。”当天就封他为右拾遗,充任翰林侍书学士, 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不务政事,曾经问柳公权用笔怎么样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 回答说:“用笔全在于用心,心正笔法就正了。”皇帝脸色一变,知道柳公权是在借用笔的道理进行 劝谏。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 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和书法,先朝任用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 有什么区别,我内心实在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于是升任右司郎中。文宗思念他, 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17 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文宗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 都纷纷颂扬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说话,皇帝留下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君主应该起用 贤良的人才,贬退不贤之人,采纳谏言,赏罚严明。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罢了。” 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皇帝对柳公权说:“我一直以为 舍人不适合做谏议,因你论事有谏臣的风度,回头就封你做谏议大夫吧。”开成三年,柳公权调任 工部侍郎。柳公权曾入朝答对,皇上对他说:“近来外边在议论些什么?”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 旼被任命为邠宁节度使,舆论颇有褒贬之辞。”皇上说:“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 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事可议论的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 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的议论,是说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得到这一官职, 这是真的吗?”皇上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不是进献。”柳公权说:“这种瓜田 李下的嫌疑,怎能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呢?”他趁机举王珪劝太宗送庐江王妃出宫的先例(来说明利 害),皇上立即派南内使张日华把郭旼的两个女儿送回郭旼家。柳公权忠正直言匡正补益,大都和此 事类似。 三 1.B 【解析】暴:可译为“残害”“糟蹋”“侵扰”。 2.D 【解析】D 项中的“其”是句中语气词,表反诘,可译为“哪里”。其他都是代词。 3.(1)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我是从狸猫这里得到这个道理的。 (2)假如没有狸猫,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体啊。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裨”“于”,(2)中 的“微”“独”等。 4.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放纵老鼠盗窃一样,放纵小人横行和暴 戾,就会造成很大祸害。 【解析】第一问,要明白作者表面是在说养狸的事情,其实是在揭示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用了讽 喻手法;第二问,要整合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参考译文】 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我是从狸猫这里得到这个道理的。狸猫的本性是憎恶老鼠喜欢 隐蔽。它身体矫捷、毛纹斑斓。我喜欢它能平息老鼠的祸害,这种特性近似于正义和勇猛。我曾经看见18 掌管山泽的官吏生擒了只狸猫,因而我请求他给了我并带回家,带到新昌里的客舍。当初那房屋没有成 为我的居室时,是个富庶人家的粮仓,墙壁地面,有很多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我住进来后, 果然遭到它的侵扰,遭受到极大的损失。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即使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也一 点都不畏惧。有的勉强狡猾地蜷缩起来,一会儿又回来了,一天几十次。它们弄破衣物咬穿箱子带来的 祸患,时刻都有。有时我白天出门,等到回来,杂物、器皿、衣服,全都被咬破咬碎了。如果夜晚一直 留着灯点到早晨,和仆役轮流驱赶呵斥,自己便会身心疲累。有人知道了这种情况,便借给我柜子盛放 衣服,不久,柜子又被咬穿了。我心里非常烦闷,如此情况真想挖地找鼠洞将它们杀灭消除,这样开始 (想了)二三十天,没有结果。我很为这事烦心,如同患上了瘙痒的疾病。 自从得到了这只狸猫,曾关闭门填埋孔洞,把它放在房里,我躲在一旁等着。见那狸猫昂着头伸着 鼻子,似乎闻到了老鼠的味道,就凝神蹲着不动。一会儿,果然有几十只老鼠一个跟着一个地出来了, 狸猫猛地跃起,张开爪子露出牙齿,发出撕裂般的愤怒的吼声,老鼠们驯服地趴在那里不敢乱动。狸猫 便出击,一瞬间,所有的老鼠都肝血脑浆抹满一地。等到夜晚我再遮掉灯光察看,室内清清净净,我因 为这更加珍视这只狸猫了。经常亲自驯养它,到现在只有半年,狸猫不再抓老鼠,老鼠也不再出洞了。 洞口有了蜘蛛丝了,就像要合拢了。原来藏在柜子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有被损坏的。 啊!没有狸猫的话,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体啊。这样我才知道能高枕无忧舒坦地 睡觉,没有被咬伤的忧虑,都是这只狸猫的功劳啊。奇怪啊!老鼠本来是属于阴暗的动物,它们应该是 白天潜藏晚上行动,时时都是怕人的啊。原先被严重骚扰时,不是因为老鼠胆大强壮,欺凌侮辱到人的 头上来,而是因为人没有抵御它们的办法,所以它们能够放肆横行如此。现今的人家如果没有狸猫的存 在,就会是红墙白壁,终究成为老鼠的家园啊。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就算是再劳累, 凭人又怎么奈何得了呢?呜呼!天地之间,圆头方脚的人啊,泯灭圣贤的教诲,比鼠类更甚的大有人在 啊。如果时代不容行为端正之人,那么青天白日之下,阴谋和私欲就得以放任。所以桀朝的坏人多而致 使关龙逢被斩,纣朝的坏人多而致使比干被剖胸取心而死,鲁国的坏人多而致使孔子离去,楚国的坏人 多而致使屈原自溺汨罗江。按这样推理,为小人铺道指路而不用君子来端正方向的,就如同以前老鼠盗 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它们横行和暴戾,那么日月五行的运行,都必然会和本来的规律相逆转, 哪只是祸害人间啊!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