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商洛商南县富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2020商洛商南县富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2019年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富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4 分)‎ ‎1、 下列有关空气和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都是氧化物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液态氧气可用作医疗急救 D.硫、磷、酒精在氧气中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 A、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氧化物,不完全燃烧不是,错误; B、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错误; C、氧气能帮助呼吸,可以用于医疗急救,正确; D、酒精和氧气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C。 A、根据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解答; 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分析解答; C、根据氧气能帮助呼吸解答; D、根据化合反应的概念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熟练掌握反应的实验现象,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测PH B. 蒸发 C. 稀释 D. 过滤 ‎【 答 案 】‎ - 14 -‎ ‎ ‎ B ‎【 解析 】‎ 解: A、测pH值的方法:将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而不可以将PH试纸湿润,故错误; B、蒸发食盐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要外焰加热,故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故错误;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和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B、运用蒸发操作要领解答; C、运用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解答; D、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 3、 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修建防火墙、开挖隔离带均可以防火,是因为它们均隔离了可燃物 B.明矾和二氧化氯均可用于净水剂,是因为它们都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C.NaOH和CaO溶于水时均能放出热量,是因为它们都能和水发生反应 D.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后质量分数都会变小,是因为它们都有吸水性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修建防火墙、开挖隔离带,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故A正确。 B、明矾净水原理是明矾中的铝离子溶于水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但是不能杀菌消毒,故B错误; C、氧化钙与水发生反应能放出大量热,但氢氧化钠不能与水反应,故C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溶质氯化氢挥发,故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 - 14 -‎ ‎ ‎ 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B、明矾净水原理是铝离子水解生成胶体; C、氢氧化钠不能与水反应;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不具有吸水性; 本题考查了化学基础性知识,要求学生要牢牢的掌握零碎的基础知识并能加以应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4、 X、Y、Z、Q是常见的四种元素,X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Y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Z的原子序数为11,Q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常用来除铁锈。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Q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Z、Q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C.X、Y组成的化合物可表示为X3Y D.X、Y、Q组成的化合物可用作氮肥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X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则X是氢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则Y是氮元素,Z的原子序数为11,则Z是钠元素,Q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常用来除铁锈,故Q是氯元素; A、Q是氯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正确; B、Z是钠元素,Q是氯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正确; C、X是氢元素,Y是氮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是YX3,错误; D、X、Y、Q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铵,可用作氮肥,正确; 故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解答,X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则X是氢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则Y是氮元素,Z的原子序数为11,则Z是钠元素,Q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常用来除铁锈,故Q是氯元素,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 14 -‎ ‎ ‎ ‎ 5、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铁粉和镁粉反应 B.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D.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由于镁的活泼性大于铁,所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铁粉和镁粉反应,镁用的时间少,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故A正确;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故B错误; C、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溶液的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时不再减少,故C正确;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开始不放出氧气,当反应停止时不再放出氧气,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铁和镁与盐酸的反应分析; B、根据溶液中PH的变化分析; C、根据铁粉与硫酸铜的反应溶液质量的变化分析; D、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的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 14 -‎ ‎ ‎ ‎ 6、 现有如下转化关系:①Zn→ZnSO4,②ZnO→ZnSO4,③Zn(OH)2→ZnSO4.对这三种转化关系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 A.三种转化都只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来实现 B.实验室制取硫酸锌的方法只有这三种 C.上述四种物质中锌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 D.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可以转化为盐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Zn→ZnSO4可以通过锌与硫酸盐溶液反应制得,如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硫酸锌的方法还有盐与盐的反应;如氯化锌与硝酸银的反应;故B错误; C、锌在单质中化合价为0;故C错误; D、有上述关系可知: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可以转化为盐,故D正确。 故选:D。 A、Zn→ZnSO4可以通过锌与硫酸盐溶液反应制得,如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B、实验室制取硫酸锌的方法还有盐与盐的反应; C、锌在单质中化合价为0; D、有上述关系可知: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可以转化为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相关问题,需要同学们熟悉化学反应式,以及物质的性质等知识.‎ ‎ 7、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探究铁、铝、铜的活动性强弱 B. 探究CO2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 C. 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D. 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 14 -‎ ‎ ‎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铝会与硫酸亚铁反应,铜不会与硫酸亚铁反应,可以探究铁、铝、铜的活动性强弱,故A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石蕊变红色,可以验证CO2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题中出现了两组变量是:酸和固体,所以不能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故C错误; D、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控制了水的体积和硝酸钾的质量,只有一个变量,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石蕊变红色进行分析; C、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D、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我们在选择所做实验能否完成时,一定要熟悉所实验的内容,也就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课本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同学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8、 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可以加工制成有机合成材料. (1)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加工有机合成材料的过程属于______变化. (3)常见的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有塑料、______、合成橡胶.‎ ‎【 答 案 】‎ 混合物   物理   合成纤维  ‎ ‎【 解析 】‎ 解:(1)煤、石油、天然气均含有多种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加工有机合成材料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常见的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故答案为:(1)混合物;(2)物理;(3)合成纤维. (1)煤、石油、天然气均含有多种物质,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 - 14 -‎ ‎ ‎ ‎(2)加工有机合成材料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三大有机合成材料的种类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方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9、 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炼铁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前先通CO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 (3)CO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写出处理尾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答 案 】‎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固体由红棕色变为黑色    ‎ ‎【 解析 】‎ 解:(1)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会产生爆炸,加热前先通CO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故填: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铁,氧化铁是红棕色的粉末,铁粉是黑色的粉末,故填:固体由红棕色变为黑色; (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故填:. 根据已有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会产生爆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铁,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据此解答. 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10、 如图1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并回答问题。 ‎ - 14 -‎ ‎ ‎ ‎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______。 (2)60℃时,从含有少量NaCl的饱和KNO3溶液中得到KNO3的方法是______ (3)甲同学按图2操作配制20℃时一定质量的NaCl饱和溶液(ρ水=1.0g/mL)。 ①最后一步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②乙同学认为甲所配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理由是______。‎ ‎【 答 案 】‎ 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降温结晶   加快NaCl的溶解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18g,而甲在50g水中加入了16gNaCl  ‎ ‎【 解析 】‎ 解:(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故答案为: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2)60℃时,从含有少量NaCl的饱和KNO3溶液中得到KNO3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3)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NaCl的溶解;乙同学认为甲所配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理由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18g,而甲在50g水中加入了16gNaCl;故答案为:①加快NaCl的溶解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18g,而甲在50g水中加入了16gNaCl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60℃时,从含有少量NaCl的饱和KNO3溶液中得到KNO3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NaCl的溶解;乙同学认为甲所配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理由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18g,而甲在50g水中加入了16gNaCl。 ‎ - 14 -‎ ‎ ‎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配制溶液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11、 工业上粗盐(含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精制的工艺流程如下: (1)X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 (2)写出生成沉淀D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 (3)溶液E中加过量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 ‎【 答 案 】‎ Ba2+   Mg(OH)2   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Cl2+Na2CO3=BaCO3↓+2NaCl   除尽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 ‎【 解析 】‎ 解:(1)加入过量的X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所以X是氯化钡溶液,X中含有的阳离子是Ba2+,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沉淀C的化学式是Mg(OH)2; (2)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所以生成沉淀D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Cl2+Na2CO3=BaCO3↓+2NaCl; (3)加入的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对于氯化钠也是杂质,所以溶液E中加过量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尽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Ba2+,Mg(OH)2; (2)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Cl2+Na2CO3=BaCO3↓+2NaCl; (3)除尽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1)根据加入过量的X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所以X是氯化钡溶液,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3)根据加入的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对于氯化钠也是杂质进行分析. 粗盐提纯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滤操作、杂质的除去等内容,需要同学们对此内容了然于心.‎ - 14 -‎ ‎ ‎ ‎ 12、 分析图,回答问题. (1)A→D是制取并收集一瓶CO2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2)E装置与C中的发生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 (3)F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G中无明显反应现象,若要证明发生了反应,可向试管中加入的试剂有______(填序号). A.稀盐酸           B.酚酞溶液          C.氯化钙溶液.‎ ‎【 答 案 】‎ B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   CO2+Ca(OH)2=CaCO3↓+H2O   AC  ‎ ‎【 解析 】‎ 解:(1)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先将试管横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起,所以错误的是B; (2)装置E利用气压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E装置与C中的发生装置相比,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盐酸和碳酸钠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钙和碳酸钠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能是酚酞变红色,故选:AC. 故答案为:(1)B; ‎ - 14 -‎ ‎ ‎ ‎(2)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 (3)CO2+Ca(OH)2=CaCO3↓+H2O,AC. (1)根据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E利用气压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盐酸和碳酸钠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钙和碳酸钠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同时考查反应原理和仪器的名称等,难度较大.‎ ‎ 13、 某小组同学对“一次性发热贴”(标签如图1)产生了兴趣,便打开用过的发热贴,发现内部是褐色固体,于是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发热贴的发热原理是铁粉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 【问题1】发热贴中的铁粉是否完全被氧化? 【猜想】猜想Ⅰ:铁粉完全被氧化       猜想Ⅱ:铁粉部分被氧化 【探究1】取褐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黄色,滤渣为黑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猜想______成立. 【问题2】黑色滤渣中含有什么物质? 【探究2】同学们将上述滤渣干燥后,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充分燃烧,观察到滤渣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向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滤渣中有______.结合已有知识和资料,分析可知该物质也是发热贴中的一种成分. 部分同学还想验证发热贴中存在氯化钠,他们取【探究1】中的黄色滤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______,则认为发热贴中存在氯化钠. 某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发热贴中一定存在氯化钠,理由是______. 【问题3】发热贴中氯化钠起什么作用? ‎ - 14 -‎ ‎ ‎ ‎【探究3】同学们结合资料,回顾相关知识,联想到铁锈蚀不仅与水和氧气有关,还可能与盐分有关,设计并进行如图2实验,观察到B中铁粉生锈较快. 【表达交流】你认为发热贴中氯化钠的作用是______.‎ ‎【 答 案 】‎ Fe2O3+6HCl=2FeCl3+3H2O   Ⅰ   碳   有白色沉淀产生   FeCl3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加快铁粉生锈  ‎ ‎【 解析 】‎ 解:【探究1】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无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探究2】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滤渣中有碳;氯化银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探究1】中的黄色滤液中含有氯化铁,FeCl3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故该实验不能证明发热贴中一定存在氯化钠; 【探究3】氯化钠能加快铁粉生锈; 答案:【探究1】Fe2O3+6HCl=2FeCl3+3H2O;Ⅰ; 【探究2】碳(或C);  有白色沉淀产生; FeCl3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表达交流】加快铁粉生锈 【探究1】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无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探究2】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银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FeCl3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来分析; 【探究3】氯化钠能加快铁粉生锈; 该实验题具有实际意义,属于身边的化学,要平时多留心,多积累,做到触类旁通.‎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3 分)‎ ‎14、 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 物质 甲 CuO CO2‎ H2O ‎ 反应前质量/g 待测 ‎0‎ ‎0.1‎ ‎0.2‎ 反应后质量/g ‎0‎ ‎16‎ ‎4.5‎ ‎2.0‎ - 14 -‎ ‎ ‎ ‎(1)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种元素;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反应中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______.‎ ‎【 答 案 】‎ ‎4   分解反应   22:9  ‎ ‎【 解析 】‎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甲的质量=(16+4.5+2.0+0)g-(0.1+0.2+0)g=22.2g;有表中数据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甲→CuO+CO2+H2O,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甲中一定含有铜元素、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故答案为:3; (2)由(1)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分解反应; (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中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0.1)g:(2-0.2)g=22:9;故答案为:22:9.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解答; (2)由表中数据,计算出待测物质甲反应后的质量;利用反应前后质量增大,为反应的生成物;减少的为反应的反应物,来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差,推断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的比即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15、 小明将30%的H2O2溶液加水稀释,并用其制取O2。 (1)稀释过程中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a.量筒 b.烧杯 c.托盘天平 d.玻璃棒 e.漏斗 f.胶头滴管 (2)用稀释后的H2O2溶液按如图所示实验,分析并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14 -‎ ‎ ‎ ‎【 答 案 】‎ abdf   3.4%‎ ‎【 解析 】‎ 解:(1)配置溶液时,需要烧杯做配制容器,需要玻璃棒搅拌,量筒量取液体,胶头滴管进行校正,所以稀释过程中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abdf; (2)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通过分析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70g+25g-20g-74.2g=0.8g;    68                             32     x                              0.8g 则‎68‎‎32‎‎=‎x‎0.8g,解得x=1.7g。 所以稀释后的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g‎50g×100%=3.4%。 答:稀释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 故答案为: (1)abdf;(2)3.4%。 (1)根据配制溶液需要的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的数据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的配制和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多加训练。‎ ‎ ‎ - 14 -‎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