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二中高三年级十月质检历史试题
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
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
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
D. 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
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
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 D;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选
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西周属于贵族政治,选项 B 排除;选项 C 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西
周已经是“家天下”,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并能与材料中对西周政治横纵向分析相对
应,由此角度可知西周既有政治上 等级关系,也有血缘上的宗族关系,体现了家国一体。
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
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
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
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
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扩大了政权基础
B. 摧毁了门阀政治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答案】D
【解析】
的材料中“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国家并未对他
们有所谓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说明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
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缺乏必要的从政素养,只会专心经籍文学,不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由此可见,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的培养脱节,故 D 项正确。这段材料主要指出了科
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故 AC 两项错误。门阀政治不是科举
制摧毁的,故 B 项错误。
点睛:材料“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
办法……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反映
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与懂得“政治掌故”的门第子弟在为官从
政方面有很大差距,所以这段材料主要强调科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
3.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
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
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行省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
实行的一个制度,而不是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
中在中央”也能反映出这一点,所以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只能是为了监视和
管理地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另外,行省不仅仅是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蒙古人也不可能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的主要职能
4.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对雅
典民主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
A. 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
B. 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发展程度
C. 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D. 民主制在斗争中不断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罗多德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推行大众政治,苏格拉底则认为抓阄的
办法是愚蠢的并不能选举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参与政治管理,主张精英政治。两人的观点反映
出了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故 A 正确。雅典民主制下公民权利和地位都是较高的,材
料无从体现其程度,故 B 错。希罗多德是公元前 5 世纪的哲学家,当时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
的民主,也未提及自由,故 C 错。材料只涉及不同历史人物对民主的认识未涉及斗争与进步,
故 D 错.
5. 2010 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
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
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说明
A.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 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D. 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这一思想被“公司”所汲取,这体现了罗
马法的与时俱进;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则从反面揭示出
罗马法时代人并未真正“解放”,这又反映出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故 D 正确。
6.1714 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图中总一切。政敌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
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 年他下台时,
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责任内制尚未完全定型
B. 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
C. 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
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共进退。材料“沃波尔
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 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
因此而一齐解职”强调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并未形成,A 选项符合题意;1689 年《权利法案》
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B 选项排除;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C 选项排除;光荣革命最大的革命成果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的说
法明显错误,D 选项排除。
7.下图漫画选自英国《一周》杂志网站。方框中英语的意思是:美国的“三大政治机构”。该
漫画的寓意是,当今美国
A. 三权分立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B. 政党斗争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C. 总统个人把持国家行政大权
D. 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材料中能够可以看出特朗普总
统牢牢掌握着行政大权,故选择 C 选项;从图中无法得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故
排除 A 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走向分裂,排除 B 选项;图中不能得到总统与国会的矛盾
日趋激化的信息,故排除 D 选项。
8.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一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中苏协定》和国
联等外交活动,争取废除列强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没有盲区追随欧美国家
外交立场,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1840 年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故 A 项
错误。从以上五次外交活动的结果可知,中国国家利益没有得到承认,国际地位并没有得到
提高,故 D 项错误。
9.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 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既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又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说明该运动与
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特征相符,故 D 正确;A 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阶级矛盾,故 B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 C 错误。
10.马克思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
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
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 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 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日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
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可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列强的侵
略给中国人民帯来灾难的同时,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了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故 D 项正确;马克思说的“暴力”指的是中国在
外在压力的情況下走向了近代化,故 A 项错误;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的
说法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列强对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 C 错误。
11.(月考 4)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
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
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
于青年界”说明五四运动促使青年追求新的潮流,在当时这个潮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材料反映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答案为 C。五四运动推动了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不是最直接影响,A 错误。B 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要表达内容,排除。
材料强调改进是中国人寻找新的救国途径,而不是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D 错误。12.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
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
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
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等信息可知淞沪会战使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空前提高,D 选项符合题意。消弭了嫌隙太绝对,A 选项排除。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
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的意义但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B 选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C 选项排除。
13.下面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 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B. 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C. 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D. 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题目要求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材料“发展社会经济”“土地归农民”,可
知 B 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正面印有马克思像 ”“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
等可知 C 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可知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根据地日益的扩大,故 A 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
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
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14.2019 年 3 月 1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
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
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A. 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 为加入 WTO 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
C. 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 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
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进一步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故选 D。中国在 2001 年加入
世贸,即已标志着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排除 A;中国加入 WTO,是在 2001
年,准备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 B;中国在 21 世纪初即已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
系,排除 C。
15.2007 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 25 页的封面故事,大标题是:“香港的未来:晴天,
有云”。否定了其姊妹杂志《财富》于 1995 年发表的关于回归将令香港“死亡”的预言。这
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该杂志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B. “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发展
C.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 美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 1995 年到 2007 年变化反映出“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发
展,故 B 项正确;A、C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美国政府对香
港的策略是否发生变化,故 D 项排除。
16.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
处理战争遗留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 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C. 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 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相关知识。漫画是一把写有 YALTA SYSTEM(雅尔塔体系)的大
锁锁住了一名日本武士,武士衣服上写有“军国”二字,同时一人拿着大锁的钥匙准备开锁,
表明战后和平秩序受到挑战,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漫画无法得出掌控“体系”
钥匙的国家是美国;B 选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军国主义即将挣脱大锁的束缚,不是战后体系
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C 选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军国主义即将挣脱大锁的束缚,不能体现
出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同时“各国的责任”表述绝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7.1975 年,中国大陆进出口额达 147.5 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 1970 年
的 45.86 亿美元增长了 2.22 倍。产生上述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这促进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
家关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往来,故 D 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排除 A;我国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 年,排除 B;全方位的
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与外国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
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 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 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
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
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
联系,排除 C 项。
19.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
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 扩大了农民 人身自由
D.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答案】A
.
的【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农业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农民兼职其它行业
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活,防止农民破产,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答案选择 A 项;农民主要从
事农业生产,其他只是辅助,并不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提高,故 B 项错误;宋朝农民被严格束
缚在土地上,人身自由受限,故 C 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建立在封
建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并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故 D 项错误。
20.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汉文帝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C.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措施在农业和手工业上还利于民,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农业赋税的
减轻,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 A;盐铁官营与材
料中的“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法相悖,排除 C;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的
比例问题,无法得出协调的结论,排除 D。
【点睛】本题学生只需要依据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即可作出判断,在阅读古文材料时从整体
含义入手,不必拘泥于个别文字的意思。
21.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年份 人口(百万)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
1400 72 19.8 1036
1650 123 32.0 1095
1750 260 48.0 1544
1820 381 59.0 1840
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 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人口大量增长,但农业
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 C 项。A 项夸大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意义和当
时中国的国力,排除;生产力取得质的突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 项;环境恶化的结
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 D 项。
【点睛】解答表格类选择题要注意表格中同一类数据的多少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得出相关
结论。
22.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 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
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
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A. 西班牙人最早到达了印度
B. 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 葡萄牙人完成了环球航行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492 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
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并
结合所学知可知,1492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发现美洲大陆,将大西洋变成了通
道。故答案为 B 项。AC 项,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而且
时间是在 1497 年;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进行并最终实现了环球航行,都与材料中时间不
符,排除;D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的表述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与材料中时间
不符,排除。
23.16 和 17 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
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 19 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
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 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 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 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推动了英国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 相
互隔绝状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垄断组织促进了欧美对外资本输出,从而推动了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故 C 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与殖民垄断公司建立时间
不符,故 A 排除;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 B 排除;两者在
带来灾难的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等,故 D 说法错误,排除。
24.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 18 世纪史学家看作发明
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 18 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
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A. 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B. 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C. 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D. 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B
的【解析】
【详解】由材料“18 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
纸型托盘等全新细消费品的爆发”可知,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
场的拓展,故选 B。奢侈品消费能助推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不可能是催生的关系,排除 A;材
料并未说明奢侈品与蒸汽机之间的关系,排除 C;材料肯定奢侈品消费的意义,但不能夸大其
作用,排除 D。
25.根据查尔斯·斯帕尔 1896 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
全国财富的近 90%。到 20 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 88%。这一现象表明
A. 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 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C. 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 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 90%。
到 20 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 88%”可知,美国贫富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是
造成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
盾,故 B 项正确;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不一定会引发社会危机,A 项表述太绝对,错
误;材料无法体现“时人普遍愿望”,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悬殊严重,无法体现经济
衰退,排除 D 项。故选 B。
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
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
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
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
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
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
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
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
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布广泛。迁入东南亚、
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
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19 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
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其共同作用。
【答案】(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
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
各地联系。
【解析】
【详解】(1)背景:欧洲的背景依据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
的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一“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的信息可知是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所学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中国的背景
依据材料二“19 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的信息可知是列强侵略以及自然经济的解
体;依据材料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二“近代
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的信息可知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工
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
需要;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
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可知中国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
学从生产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交融以及各地联系等回答。【点睛】本题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
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
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
异,从异中求同。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黄钟在《帝国崛起病》一书中.细致分析了几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找到了大国兴衰
与权力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
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以来,200 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 80 年
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
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
就是说,权力国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
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大国衰亡定律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其他
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给合。)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实行共和政体,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兴盛。
论证: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
则:最高行政权属总统,最高立法权属国会,最高司法权属最高法院,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
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
了资产阶级民主,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 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史论结合;(6 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 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
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观点——政治体制和大国衰亡的内在联系,然后举
出美国等大国相应的史实即可。28.【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食封制度分食虚封和食实封两种形式。食虚封的户数与一定的爵位相应,
无具体经济利益和特权。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家(亦称食封主)众多,据《唐
会要》记载,唐中宗时期,食封邑者为一百四十余家,且能得到与实封户数(即真户)相应
的物质财富与经济特权。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过
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
“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开元三年
开始,唐玄宗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封户缴纳的租
庸调全归封家,后又修改继承法:封家嫡男和诸男分食封户,到玄孙一代,只有承嫡房的封
户可继续依法承袭,非承嫡房全部停止,并不须归入承嫡房。
——摘编自阁守诚《论唐玄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食实封人数众多,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封家获取大量封物财富,严重影
响国家财政收入;封建国家与封家之间占有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特点:严格限
制封家的经济特权。
(2)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封家与州县的矛盾;削弱了封家的经济特权与经济实力,有利于
防止地方割据;将食封完全纳入了国家赋税制度和财政收支之中有利于解决财政危机,加强
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积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
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食实封虽然与爵位的关系不大,但封
家(亦称食封主)众多”“唐中宗时期,入封家的庸调绢是一百二十万匹,政府收入则多不
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开元初年,‘天下户版刑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
赋,豪弱相并,州县莫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突出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唐玄宗
规定封家不得直接在封地收取赋税,均由州县收取并转运入京”分析得出。
(2)唐玄宗食封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缓解封家与州县的
矛盾、防止地方割据、解决财政危机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