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第三次分配(附模拟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第三次分配(附模拟训练)

ID:256229

大小:123.7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第三次分配(附模拟训练) 一、【时政背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提出要“重视发 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 1.是什么: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 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 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简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济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其主体是社会力量,其形式(或 途径)是包括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 2.为什么: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 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 求。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 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3.怎么做: 首先,优化慈善环境增强公民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 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方便各类主体捐赠,让更多企业、更多个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中来。关注弱势群 体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责任,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 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其次,慈善组织要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慈善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来源于慈善事业的公开透 明。因此,要以提高慈善公信力为目标,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 自我监督能力,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评估监督,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社会舆论 监督多方协同的监督机制,推进慈善行业的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 再次,政府要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中积极作为。一方面,扩大享受税收优惠慈善组织的范围,取消对慈善组织人数 和资金规模上的限制,使更多小规模民间慈善组织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和个人慈善捐助税前免 税水平,使企业和个人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慈善中。 二、【知识链接、构建框架】 1.经济生活(非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市场与宏观调控等) 2.政治生活(国家性质、公民权利义务、基本原则、政府职能、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执政方式等) 3.文化生活(文化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地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两个素质 等相关知识) 4.生活与哲学(意识能动作用、认识论、整体部分、发展观、矛盾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改革等)三、【模拟训练】 1.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 弱的行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第三次分配 ①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能克服市场机制分配所带来的弊端 ②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是对分配制度的有益完善,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 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以募集、 自愿拥赠和资助等慈普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作为分配制度 的有机整体,在分配领域体现着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的有机关系。这表明 ①作为整体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②第三次分配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公平程度 ③着眼于分配的整体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公平 ④矛盾的事物及其侧面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第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 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我国的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的经济制度,并 首次明确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有助于 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③发展慈善社会事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 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再分配做出有益补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 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下列情况属于第三次分 配的是 A.村委会为修建村民文化广场,向政府筹得财政专项拨款 B.农村乡贤集资改造村容,为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 C.某民营企业按政策规定,向税务部门足额缴纳教育费附加 D.某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增加投资改造升级排污系统 5.我国分配制度建设正呈现出新亮点。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 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下列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②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④提倡奉献精神回报社会,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 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 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 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是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我党在新时期的重 要目标。下列传导过程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 增加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 →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②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③推动农民土地所有权流转 → 增加农民财产收入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 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三次分配是助力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正确路 径是 A.政府完善慈善立法→提高高收入人群捐赠比例→缓解弱势群体困难 B.加强税收调节力度→调控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C.发展慈善教育事业→减轻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促进教育公平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 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所谓“第三次分配” 是建立在志愿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这是关系经济社 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这种分配形式 ①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决定,是对现有分配方式的有益补充 ②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凝聚力 ③需要国家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慈善活动的引导和过程监督 ④旨在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明确要求“重 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次分配 ①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②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径 ③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是对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近些年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一线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幅不明显。在下列选项中,从促进公平的角度看, 首先应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健全以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C.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D.健全按技术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11.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于 2019 年 10 月 28 日至 31 日胜利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社会分配机制 有三重: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即初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 即再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部分可支配收人捐赠出去称为第三次分配。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下列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是 A.张某在超市做收银员所获得的工资 B.王某将自有房屋出租所获得的租金 C.养猪户李某领到政府所发放的补贴 D.山区贫困学子赵某收到热心人捐款 12.2019 年 3 月 20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 2019 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明确 2019 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 5%左右。这是我国自 2005 年以来连续第 15 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此 举说明 ①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③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④政府通过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 在要求。下列做法有利于发展慈善等社公益事业的是 ①让互联网慈善成为发展慈善的主要途径 ②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 ③通过优化慈善环境确保慈善行为时时存在 ④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重要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材料一 如果说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以社会保障等 形式进行的分配。那么慈善捐赠则属于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捐献等自觉自愿的方式 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包括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 原则”。 材料二 近年来,无论是微公益,还是企业明星捐赠,或是政府官方组织的各种慈善行动日渐流行。特别是互联网 的普及,使各种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但是某些地方的红十字会却饱受质疑,网友们的质疑主要是这些机构工 作的流程不太规范,以及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及审核受捐助对象资格等焦点问题。如何才能让捐赠的钱物在第一时间完 全的送到受捐助者的手中?究竟是谁在掌控者这些捐赠资金物资的分配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各种公益慈善的捐 助日益公开透明。目前,也有某些明星个人运营的爱心慈善基金会给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让我们对公益慈善 的事业的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充满期待。 (1)有人认为,慈善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加大对慈善事业公开透明运转的监管力度,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6 分)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对各种慈善公益事业进行监督和监管。(6 分)(3)某班准备以“微公益,大未来”为主题展开主题班会,请你简要写一个发言稿。(6 分) 要求:①综合运用文化生活和哲学价值观的知识,紧扣主题,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结合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 际地加以分析、说明。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200 字以内。 15.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材料一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 分) 材料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经济发展,分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 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 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相关制 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9 分) 16.慈善捐赠属于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以 社会保障等形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捐献等自觉自愿的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进行的,包括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公益”的慈善行动流行开来,个人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付出微小代价,就能对别人有所帮 助。某网站举办的“指尖公益”活动共有 677 万人次通过微信参与,捐款 3.05 亿元,受益的公益项目涵盖扶贫、助学、 助残等各项领域。 “微公益”的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但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捐赠的钱完全 是到受捐者的手中吗?谁在管理这些资金?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托管资金?除了利用网络平台直接“骗捐”,假借公益之 名沽名钓誉、骗取钱财的现象,在一些新兴互联网平台上也悄然滋生。正因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广泛影响力和高参与度, 使得公众对“瑕疵”的容忍度更低。 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微公益”慈善文化为什么会获得迅速发展?(6 分)17.(14 分)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某班学生以“如何打赢 睨贫攻坚战,助力全而建成小康社会”为议题,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材料。 注: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 弱的行为,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2019 年,全国有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 4.1 万个社会组织开展了 6.2 万个 扶贫项目,投入资金超过 600 亿元。 材料二 近年来,山东省某地通过“三化”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实行产业发展规模化,累计投资 8.08 亿元发展光伏 发电、水产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同时结合资源优势,培育了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种养加、乡村旅游等小型产业项目。 实行项目管护规范化,明确扶贫项目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受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 归区乡两级政府;同时,通过市场模式为产业项目购买财产保险。实行收益分配阳光化,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将专项 扶贫资金分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等信息全部向村民公开,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通过“三化”管理,该地 67 个扶贫产业项目年收益达 2300 余万元,带动 11 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超过 2000 元。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 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该地的成功做法对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启示。(8 分) 时政热点专项复习答案:第三次分配 1.【答案】C【解析】②③: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是对分配制度的有益完善,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 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②③符合题意。 ①:第三次分配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共享发展成果,但不能克服市场机制分配所带来的弊端,①说法错误。 ④: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属于初次分配,④说法错误。 2.【答案】D 【解析】③④:不同的分配形式,其分配的主体、机制、作用等各有不同,而初次分配、再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有序、合理优化运行有利于该制度在收入分配领域发挥最大功能,因此说矛盾的事 物及其侧面各有其不同的特点,着眼于分配的整体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公平,③④符合题意。 ①: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说法错误。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分配领域中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起决定作用,而非 第三次分配,且“第三次分配所起到的收入分配公平”只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之一,二者不能等同,②说法错 误。 3.【答案】C 【解析】①:错在“平均分配”,①排除。②④:第三次分配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 分配,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也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再分配做出有益补充,②④正 确。 ③:第三次分配并不是发展慈善社会事业,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A:修建文化广场是村委会职责,并非道德责任,政府专项拨款不属于募集捐赠,而是再分 配,A 不符合第三次分配。 B:先富者集资改造村容是奉献社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符合道德原则,B 符合题意。 CD:教育费附加是按政策规定缴纳的,不是道德约束、社会责任使然;企业改造升级排污系统是企业自身的投资行 为,不属于第三次分配,C、D 均不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①: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多种方式济困扶弱,这说明第三次分配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也能 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①符合题意。 ②:“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说法错误,况且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多种方式济困扶弱,这说明第三次分配的对象是特定 群体,而不是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②排除。 ③: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 补充。”与效率优先无关,③排除。 ④:“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自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这说明第三次分配提倡奉献精 神,回报社会,这有利于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④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①④: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通过提 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方式,增加工薪阶层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也可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①④选项正确入选。 ③: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农民只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故③不选。 ②: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构成传导关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拉 大收入差距,②选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A:该选项提高高收入人群捐赠比例的做法错误,排除 A。 B:该选项属于再分配,排除 B。 C:发展慈善教育事业属于第三次分配,通过发展慈善教育事业,能够减轻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进而促进教育 公平,C 正确。 D: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无关,排除 D。 8.【答案】C 【解析】①:题中的“第三次分配”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决定的,①说法错误。 ②③:所谓“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 富进行的分配,这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 升国家凝聚力;需要国家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慈善活动的引导和过程监督,②③符合题意。 ④:“第三次分配”并不能拓宽财政收入来源,也不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④说法错误。 9.【答案】B 【解析】①④:题目中,我国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 次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 排,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是对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①④正确。 ②:“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②错误。③: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③。 10.【答案】A【解析】A:针对我国一线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幅不明显的请,我们首先应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以提升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A 正确。 BC:这两项均不是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且题目中阐述的是初次分配,而这两项分别阐述的是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故排除 B、C。 D:该做法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D 错误。 11.D 【解析】 A:张某在超市做收银员所获得的工资属于初次分配中的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A 项排除。 B:王某将自有房屋出租所获得的租金属于初次分配中的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 项排除。 C:养猪户李某领到政府所发放的补贴是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属于再分配,C 项排除。 D:山区贫困学子赵某收到热心人捐款是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部分可支配收人捐赠出去,属于 第三次分配,D 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①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 2019 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 2019 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 5%左右。这是我国自 2005 年以来连续第 15 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说明国家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政府通过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②不合题意。 ③:本题是再分配注重公平,不是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③不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②④: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 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 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义。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 公民德育重要内容,有利于发展慈善等社公益事业,②④符合题意。 ①:让互联网慈善是发展慈善的一种形式,不是主要途径,①错误。 ③:通过优化慈善环境确保慈善行为时时存在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 14.【答案】(1)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各种公益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有些组织的出发点和目的可能是 为了谋利,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慈善领域的监管。②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人们树立“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的金钱观,自觉抵制金钱和各种不正当利益的诱惑。③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慈 善捐助领域的法理、法规和道德规范,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①人大加强慈善立法,推进慈善捐助事业法制化进程;②政府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依法打击慈善捐 助事业中的各类违法失职行为;③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发言稿要点示例如下:答案不拘泥以下要点,只要符合知识限定,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慈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物质基础。②中华民族具有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新时代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志愿精神,促进慈善文化迅速发展。③价值观对人们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 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15.【答案】(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2015 年后城 乡收入比下降,收入差距缩小。 (2)①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做大蛋糕,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障。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 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 政、税收、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⑤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⑥坚持消灭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慈善事业、精准扶贫政 策......) 16【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微公益”慈善文化迅速发展的物 质基础; ②中华民族具有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新时代,人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愿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了慈 善文化迅速发展; 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推动了慈善公益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17. (14 分)(1)2012 年至 2019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2 分)2019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其中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贡献较大。(1 分)第三次分配对完 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作用。(1 分)表明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共享发展 理 念,多措并举脱贫攻坚,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 分) (2)实行产业规模化,加大资金投入,根据自身优势,优化扶贫产业结构;(2 分) 实行项目管护规范化,创新扶 贫项目管理机制,通过购买商业保险降低项目风险,增加和保障贫困户收益;(3 分)通过实行收益分配阳光化,推动信 息公开,促进收益分配公平,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3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