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解析)

ID:256530

大小:942.5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5-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上)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 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 A; 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 C;D 项 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 2.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 秦孝公元年(前 361 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 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 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 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 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 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 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 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 选项错误,材料并 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故正确答案为 D选项。 3.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宣扬“重义轻利、舍生为义”,荀子强调“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 官。”这表明先秦儒学旨在 A. 主张强化仁义道德 B. 要求规范社会秩序 C. 呼吁缓和诸侯纷争 D. 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宣扬“舍生为义”,荀子强调“量能而授官”,表明他们 都重视人与人 关系和社会秩序,故选 B;材料无法体现“强化仁义道德”,排除 A;CD 与材 料信息无关,排除。 4.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 A 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 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 项与事实不符,D 项最贴近题意。故选 D。 【考点定位】选修六:史学素养 5.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 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 A. 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 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 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 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举荐孝廉”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德行和才能为标 准为国家选用官员,德被置于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B 选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的 的治国理念,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 选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 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6.下图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 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 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塞 C. 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嘉峪关墓砖壁画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的经济以农耕为主 要内容,C 选项正确,曲辕犁是南方水田作业的农具,A 选项错误。根据沙漠之舟和驿站使者 的图片说明当时丝绸之路还发挥作用,B 选项错误。从图上的信息不能得出,生产力发展、进 步驿民族交流产生的影响,D 选项错误。 7.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 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 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 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 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 才基础,故选 B 项;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 阶层的流动性和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 AC 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 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 项。 8.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 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 反映出,理学 为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 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 D 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 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 A 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 排除 B 项;C 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 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尔, 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 书。这说明当时 A. 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可知,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的作用, 故 C 正确;根据“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 可知,皇权受到了制约,A 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无法体现政治运行程 序僵化繁琐,B 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 系所学我国古代官僚制度不断完善的史实分析解答。 10.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 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 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 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 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 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 稻占城稻种子”体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的转 移,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到粮食品种的研发,故 B 项排 除;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状况,故 D 项排除。 【点睛】“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 城稻种子”是解题的关键。 11.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 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 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包拯、明代况钟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可以 看出民众对清官能吏的期盼,而明代有关包拯和况钟的话本则回应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 显示出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的作用,故答案为 D 项。“三言”中的作品是小说,不是 历史典籍,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话本小说只是诸多文学形式之一,不是明代主流文学 形式,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 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 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 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D【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无论是清查和统计户口还是清丈土地,都是为赋税征收提供 依据,这种做法的变化说明赋税征收的标准从以户口为准到以土地为准,故选 D 项;材料反 应的是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A 项;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 经济的基础,对其依赖并没有减弱,排除 B 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 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 13.明代中期太仓州所属嘉定县外冈镇,“土瘠则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 以供衣食 ……每夜静,机抒之声,达于户外”如此,城中居民亦然。这反映出 A. 江南商业发展小农经济的衰退 B. 城乡商业发展农村市镇的兴起 C. 商业发展家庭区域性分工明显 D. 家庭手工业品顺应市场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 纺织以供衣食……每夜静,机抒之声,达于 户外”可知,当时家庭手工业发达,其主要是“供衣食”,说明当时的家庭手工业顺应市场需要, 选项 D 正确;材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发达,并不能得出小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 A;材料 主旨是家庭手工业而非商业,选项 B 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区域分工的特征,排除 C。 14.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 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 帝此举意在 A. 强调君权至上 B. 谨防决策失误 C. 肯定谏议制度 D. 巩固文官政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 误,故选 B;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A;肯定谏议 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 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15.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 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 A 项;外国人与奴 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 B 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 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 CD 项。 16.公元前 4 世纪,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他逃走时,他拒绝了, 他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都学他,那么社会 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这表明 A. 雅典法律制度不完善 B. 雅典并未真正践行民主制度 C. 司法审判缺乏公正性 D. 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在审判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逃走,这是对法律的践踏,如果人人 都学他,那么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他如果逃走了, 法律就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即他认为,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说明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 D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对待法律的态度,无法得出雅典法律制 度不完善,故 A 选项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 民主政治正式确立,故 B 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体现了苏格拉底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的 精神,没有涉及到司法审判的公正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17.古雅典智者学派普高尔吉亚提出: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 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材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A. 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 作用 B. 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 C. 以怀疑的态度向传统提出挑战 D. 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智者对世界的感知持怀疑态度,而在当时的雅典,神在传统社会 是不容被怀疑的,智者对世界所持的怀疑态度对传统构成了挑战,故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 显示智者学派对道德的忽视,A 项错误;智者对世界的怀疑不能表明其思想一定具有理性色彩, 排除 B 项;对世界的怀疑态度与智者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也构不成必然联系,排除 D 项。 18.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 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法和法律的概念,“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包括“限制和禁令”, 而西塞罗的观点体现出法比法律更重要,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 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部分;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9.下图是英国下议院布局图,室内以绿色为主,寓意来自“草根”的平民代表,室内局促狭 窄,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以保证议事按规则公正进行。 双方议席前面有一条鲜明的红线,相距 2.5 米,保证两军对垒拔剑动粗时,刚好够不着。这 种议席布局反映了 的A. 英国议员独特的吃苦精神 B. 英国两党斗争历来残酷性 C. 英国议员特有的战斗精神 D. 英国议会的民主自由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英国下议院议席布局体现出英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和自由 性,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故 ABC 项排除。 20.1701 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 格;法国 1875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 些规定 A. 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 巩固了民主政治 C.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D. 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英国和法国的制度均结合了国情,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封建专制主义 的出现威胁了民主制度,故选 B;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开始建 立,君主专制政体结束,排除 A;材料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无关,排除 C;这些规定的 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保障全体国民的自由、民主,排除 D。 21.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 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 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B. 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 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三权分立可以确保三大机构间的制 衡,进而捍卫民主,故答案为 B 项;两党制和国会两院制可以起到协调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 不是三权分立,A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代议制、民选或少数服从多数等信息,C 项排除;材 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控制地方的信息,D 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推理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如三权分立。基于材料 核心信息推导因果是关键,如通过分权有效制衡,捍卫民主共和,则是其原因。精准理解和 记忆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可以有效排除干扰项,如联邦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国会两院制 和两党制等。 22.1791 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 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 A. 各州自治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各州平等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以看出,材 料强调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D 项正确; 各州并不能完全自治,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共和制,排除 B 项;各州有大小之分,并 不是平等的,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 C 项。 23.参与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 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 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 A.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C. 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 D. 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可知材 料体现了在树立一个权威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制衡的特点,D 项反映总统具有缔结条约 的权力,但其缔约权力又受国会制约,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体现总统的权力而未体 现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8 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 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因 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C 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是英国,A 选项排除。当时的法国主要忙于革命战争,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的说法不符当时的史 实,B 选项排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2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 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 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 A. 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 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 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故 B 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与共和派的信息,排除 A;根据“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 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可知,法国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健全,排除 C;材料反映法国 的代议制尚未完善,并非《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排除 D。 26.1875 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 政体。1884 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 明法国 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D.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 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可知这表明法国为巩固共和政体建立保障。这从侧面反映出法国保 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 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特征;B 选项错误,法国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 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7.1876 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 理。1877 年 5 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 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 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法国 1875 年宪法,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 议院,所以,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 强行解散众议院,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 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排除 A;法国 1875 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派以微弱的优势超 过君主派势力,CD 不符合史实,排除。 28.《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 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 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 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 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 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 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 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 A 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 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 B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 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 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 D 项错误。故选 A。 29.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在煤钢领域,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以其 规模庞大而声名显赫;化工领域,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交通运输业, 德国的铁路长度在中西欧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德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完成 B. 政治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C. 对海外殖民地的倾销和掠夺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有稳定的社会制度保障,B 选 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A 选项排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极少不足以支撑德国的经济发展,C 选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 场最终形成,D 选项排除。 30.据统计,从 1851 年至 1900 年的 50 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 105 项、法国占 65 项、美国占 33 项,而德国占 202 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前半期。出 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 B. 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 D. 政治体制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1 年至 1900……而德国占 202 项”,突出德国的科技发展,德国的科 技受益于 1871 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故 D 项正确;科学家的努力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当 时的时代特色,排除 A 项;18 世纪,启蒙运动盛行,且主要体现在理性,自由、民主、平等 等资产阶处政治思想方面,排除 B 项;根据材料“1851 年至 1900 年……美国占 33 项,而德 国占 202 项”可知,此时英法是传统殖民强国,而美德是新崛起的国家,排除 C 项。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 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 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 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 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 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 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 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二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 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 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 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 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答案】(1)特点: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 因素:社会相对安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政府的政策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等。 (2)观点:唐宋之变是同质的沿续,不是突破性变革。 变化:政治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也可)。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思想上:理学的产生。 科技上:三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说明:史实不具体、笼统回答的,原则上不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 国家政权服务的”得出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 因素:根据“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得出社会相对安定;根据“三大发 明”得出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根据“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 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 得出政府的政策激励;根据“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等。 (2)观点:根据“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得出唐宋之变是同质的 沿续,根据“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得出不是突破性变革。 变化:结合所学,回答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史实即可,可从政治上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上理学产生、科技上三 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等方面分析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 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 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 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工业革 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 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 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 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 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 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 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 (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 等自由思想的推动。 (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 分析概括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 选官制度”“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 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 政治丑闻屡见不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 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 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 后政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 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 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 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 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 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 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 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 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运用中外史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 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 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 贵族制的传统,但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 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 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 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 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 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 “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 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 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 制定了 1787 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一核心,这也为美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 示例三: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 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 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 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 的制约,经过 1689 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 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 1832 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 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 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 【解析】 【详解】该题属于开放探究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格式的规范。首先,分析材料 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 调整”、“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 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政治制度只 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 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最后, 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 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 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 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 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 术极品。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 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 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 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均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 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 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 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 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 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 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 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 【详解】首先观察图片确定主题。观察三张图片可知,三张图片在两个维度上具有共性。其 一,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图一图二为青铜器,图三为陶器,这三件物品反映出中 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达;其二,他们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马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 佛像来自于印度,骆驼上的乐佣来自于西域,这三件折射出中国古代区域间密切的经济文化 交流。 其次,确定主题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 侧重于解读手工业的发达,看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点回答,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之有物。 示例: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 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 侧重于解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三张图片可从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魏晋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最后,总结升华,可将手工业的发展提升为中华文明的高度。示例: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 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