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ID:256532

大小:110.6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5-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 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 D. 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在鲁国编年史《春秋》开篇即明确以周王 纪年纪月来记事,印证了其以周王为正统,希望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正统的思想,B 项正确;只 一部《春秋》,这样开篇第一句,不能推断诸侯大多认可周天子的统一纪年,A 项错误;孔子 以周天子为正统,不能说明春秋时期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 项错误;孔子尊崇周天子,不 能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D 项错误。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出处 记述 《管子·重令》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史记·吴起列传》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由此可以推知: 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管子》强调按功授爵、《说苑》强调用俸禄来吸引人才、《商君 说》强调奖励军功、《史记》强调废除旧公族奖励军功,上述信息都指向了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奖励军功,这体现出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士农工商等具 体信息,故 B 项不符合题意;C 选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并未体现出全面取代,排除;材料 强调的是按功授爵,是君主加强对于贵族的控制,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 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 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注重道德说教,由材料“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古 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故 B 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封建社会,汉武帝起,儒家学说才占 据统治地位,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政策,故 C 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 D 不符合题意。 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A.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B.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C.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D.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 授,故 A 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 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 B 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 C 项错误;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 故 D 项错误。 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 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 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C 【解析】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 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 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 C 正确,D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 B。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 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 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 的见解。据此可知 A. 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 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 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 “理”,故 A 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科 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 C 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 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 D 错误。 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 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 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 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 A 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 B 选项错误;明 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 C 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 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 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 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8.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 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 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在宗教信仰中的自主性;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 子的是非为标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 B 项。李贽 的思想不涉及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排除 A 项;二者的思想均没有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型试题,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 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解答时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 正确答案。 9.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 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 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 现。由此可见 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 原则 B.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 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故 C 正确。韩非子思想为封建君主 服务,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故 A 排除。韩非子思想为封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 力,故 B 排除。亚里士多德思想主要针对执政者,故 D 排除。 1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 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 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 道德培养,不是理性思维,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 B 项错误; 的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 D 项错误。 11.16 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 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 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 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故 D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 A 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 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 关系,故 C 错误。故选 D。 12.在 18 世纪 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 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 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 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三者立场相同, 排除;B 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 项, 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 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 . 的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3.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 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 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 A 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 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故 B 正确。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 C。 为法 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 D。 14.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 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济公像 A. 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 B. 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 C. 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 D. 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答案】C 【解析】【详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不 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广大市民的文化 需求,故 C 正确;结合所学,宋朝时,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思想,A 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心学”,排除 B;济公是南宋佛教高僧,故 D 错误。 15.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 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 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B.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C. 造成中国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D.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 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 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可以看出,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 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地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 本变革,A 项正确;A 项只是说了西方的影响,太笼统,排除 B;C 项只是材料意思的一个方 面,与材料的主题意图不符,排除;材料只是说了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D 项夸大了三大发明 的作用,排除。 16.(四川省 2018 届高三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人物 观点 出处 徐光启 传教士“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 国圣贤之教,亦管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 来相印证。 《徐光 启集》 许大受 传教士“捏天主以制天,按天以制天子”。 《代疑 篇》 沈催 夫普天之下,薄海内外,惟皇上为覆载照临之主,是以国号大明。何 《破邪彼夷亦曰大西。且既称归化,岂可两大之辞以相抗乎? 集》 上表为时人对于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观点。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传教士东来引起了国人的恐慌 B. 宗教传播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C. 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 D. 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模糊不清 【答案】D 【解析】 “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管修身事天,理相符合”表明徐光 启认为,儒家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术,与基督宗教教义中原罪、忏悔、救赎、升天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修身以事上天。由“捏天主以制天,按天以制天子”可知,许大受认 为传教士是通过传教达到挟制中国天子的阴谋。“是以国号大明。何彼夷亦曰大西。且既称 归化,岂可两大之辞以相抗乎”,所谓“归化”,就是边缘向中心靠拢,中国是大明帝国,于 是世界上就不能再有“大”字出现,这是极端的中心主义的体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 方认知模糊不清,D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国人的恐慌”,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封建伦理纲 常,排除 B;徐光启认为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以修身以事上天,没有体现“西方宗教与中国文 化同根同源”,排除 C。 17.“以他对天地万物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类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 荒谬,在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他” 及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B.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C. 康德启蒙运动的总结 D.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牛顿经典力学对物体运动的科学概括,由此改变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思想界的启蒙运动,故 D 符合题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伽利略的自由落 体定律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但没有“天地万物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概括”,故 AB 不符 合题意;C 是对启蒙运动本身的探讨,故 C 不符合题意。 18.1862 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 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 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 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可知马克思并不 认同达尔文将生物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区别,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包括德国古典 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达尔文学说;B 选项错误,材料未显示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C 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马克思并不认同生存斗争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9.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 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 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项错误;1928 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 革命的道路问题,故 C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 D 项错误。 2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 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 性的觉醒,而“最初觉醒”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出现近代民族危机;C、D 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思 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现在时间上都晚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觉醒” 的条件。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1.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 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 变化 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 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 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 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的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 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 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 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 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 国经验,排除 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 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 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 D。 23.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 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 项错误; 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 项正确;1937 年 七七事变后(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据材 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 项 错误。 24.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 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 各自具有片面性 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 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A 【解析】 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 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 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 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 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 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 C;邓 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 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的义利 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分别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25.1949 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 33.1%;到 1953 年,文科学生的 比例降为 14.9%;经过 1956 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 9%;1962 年,这一比例最低, 仅为 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 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 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 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 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 这体现了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这种变化是受到国家需要 的影响,与苏联模式无关;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占到较大比 重,文科学生不能等同于管理人才,不能得出此时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 选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1949 年,中国高校学习文科的学生占 33.1%,这说明 1949 年之前,中国高校中学习理科的人数就超过了学习文科的人数,这表明重文轻理的现象不是建国后得到改变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 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 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 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 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 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 18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 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 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 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 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 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 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 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 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西方人文精 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 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 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 当时的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天人相应、 阴阳五行、养生保健等学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 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他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从整体出发, 对人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 材料二 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 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 他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强调疾病局部定位。 材料三 19 世纪后期,西方医学发展很快,在诊断方法上有听诊、叩诊,治疗方法上麻 醉术的发明以及外科手术技术进步。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来华传教的基督教医师越来 越多。中国也现了些新的医学著作如《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1901 年江西 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也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李鸿章提出:“倘学者合中 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曰小补。则君嚆矢(hāoshǐ,比喻事物的开端 或先行者)之功,其寿世寿人,讵可量欤?”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 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医学发展出现新状况的原因。 【答案】(1)特点:古代中国:注重医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系统 进行宏观医治与研究。 古代西方: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倡导实证,重视实验;强调局部定位与医治。 (2)原因:西医自身的进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传教士的作用;新式学堂的推动;开明 的官员的推动。 【解析】 【详解】(1)特点: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领域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可知其特点是注重医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根据材料“东汉名医张 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 可知其特点是辩证论治;根据材料“全面总结了……系统地阐述……从整体出发,……宏观 研究。”可知其特点是注重从整体、系统进行宏观医治与研究。古代西方:根据材料“他强 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可知其特点是以解剖学和生 理学为基础;根据材料“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可知其特点是倡导实 证,重视实验;根据材料“强调疾病局部定位”可知其特点是强调局部定位与医治。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医学发展很快,”可知其原因是西医自身的进步;根据材料“随 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可知其原因是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来华传教的基督教 医师越来越多。”可知其原因是传教士的作用;根据材料“1901 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可知 其原因是新式学堂的推动;根据材料李鸿章肯定的话可知其原因是开明官员的推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 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 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 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臣民观的古代社会因素,并说明臣民观在明清 时期所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二: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 至 18 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 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 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 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并解释中国产 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 【答案】(1)封建专制集权体制,封建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封建儒学礼教传统的熏陶。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禁锢市民化人性而民主进步启蒙思想受挫,中国始终被束缚于封建农耕时代。 (2)具备独立人格,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平等,爱国精神的义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政治学说传播下西方东渐的思想解放趋势,西方殖民侵略 下拯救民族危机与实现民族复兴。 【解析】 【详解】(1)关于“社会因素”,由材料“它的形成源于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指封建专制 集权体制;由材料“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结合 所学,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安分守纪的小农意识,除此之外,传统儒家中的礼治也是维 护封建等级秩序。关于“社会后果”,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阻碍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宋明理 学压抑人性不利于思想解放,中国始终被束缚于封建农耕时代。 (2)关于“内涵”,由材料“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可以看出自立,“至公民 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可以看出强调权利与义 务,“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可以看出爱国及平等。关于“环 境”,可以从社会性质、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等角度说明。 29.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 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 世纪 60 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 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 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 1920 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 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1)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的变化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发展: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 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2)意义: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 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详解】(1)根据“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 于学校”得出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根 据“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得出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 政事)的机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意义在于批判君主专制。 (2)根据“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 推动男女平等、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推动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进行 作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