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宜城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命题老师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信息可以看出,持这种观点的应
是墨子,故答案为 B 项;孔子主张“仁”“礼”,排除 A 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
自然”,排除 C 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君主集权,排除 D 项。
2.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以下符合这一时期因果关系
的是
A. 铁质农具→庄园经济→大一统思想观念 B.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儒道法意识形
态
C.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 局面 D. 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宗法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在社会发生大变革的背景下,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故答案为 C 项;“庄园经济”和“大一统思想观念”是汉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 A 项;在
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的影响下,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排除 B 项;男耕女织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城市商业没有关系,宗法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排除 D 项。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
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B. 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C. 强调天与
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B
的【解析】
【详解】董仲舒认为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导向,故答案为 B 项;这种主张不
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A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
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
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
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
C. 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D. 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从材料中的“官方
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和“非汤武而薄周孔”,说明当时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于封建道德的态度,排除 B 项;当时只是一些士人崇尚“魏晋风
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排除 C 项;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
魏晋以后,排除 D 项。
5.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
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
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A. 词取代诗歌成 主流文学
B.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C. 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D. 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说明当时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
为自由,但“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是由于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兴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被封为伦理道德准则,故答案为 D 项;这一变化与文学形式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 A 项;佛
教因缘观念与故事的主题没有关系,排除 B 项;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排除 C 项。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
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
成丛林。”导致李贽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 B. 离经叛道威胁专制统治
C. 社会封闭导致西学东渐中断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发展缓慢,新的经济因素影响有
限,社会环境仍然是专制落后,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对当时社会状况和李贽的悲剧产生
一定影响,但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A、B、C 项。
7.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
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
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 因循反复的特点 B. 走向衰败的轨迹 C. 家天下的本质 D. 集权体制
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可见,黄宗羲认
为秦、汉、宋采取的措施均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为天下百姓,从而说明传统政治“家天
下”的本质,故答案为 C 项;黄宗羲认为不同朝代采取的措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说
明传统政治因循反复,排除 A 项;黄宗羲没有提出传统政治走向衰败,排除 B 项;材料没有
反映集权政治的根源,排除 D 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
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
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 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 注重生产
经验的总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
结实和改良品质”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故答案为 D 项;
材料不能反映形成科学体系,排除 A 项;B 项说法绝对,排除;我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
关,排除 C 项。
9.《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级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曾经学过的
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汉赋、唐诗、楚辞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元曲 D. 宋词、唐
诗、楚辞
【答案】D
【解析】
【详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属于宋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属于唐诗,“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辞,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赋和元曲,
排除 A、C 项;B 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10.永乐九年(1411 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
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
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A. 体现了理学的正统观念 B. 导致了戏曲创作逐渐凋零
C. 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D. 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是禁止扮演帝王将相,二是支持封建道德楷模,体
现了理学的正统观念,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规定对戏曲创作的影响,排除 B 项;禁止扮演帝王将相,说明对官员特殊对待,不能促进官民平等,排除 C 项;这一规定只是规
范戏剧创作,没有取消戏剧,排除 D 项。
【点睛】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
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
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对后
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相传为原始文字 创造者)也不止一个,
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
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说明汉字是
A. 史官或巫师创造的 B. 口口相传的文字 C. 由仓颉个人发明的 D. 源于生产
生活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后
由史官采集、整理、加工产生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信息认为汉字是普通
民众创造的,排除 A、C 项;汉字是可以书写的文字,而不是仅仅口口相传,排除 B 项。
12.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
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
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B. 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D. 未能对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
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可以看出,林则徐未能对西方资本主义深入了解,没有认识到英
国对外输出商品的迫切需求,故答案为 D 项;林则徐的这一认识没有做到客观分析战前形势,
排除 A 项;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中英两国军事实力的差距,排除 B 项;这一认识
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没有任何影响,排除 C 项。
13.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 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
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的A. 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B. 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D. 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
也”可知,郭嵩焘主张西方的“本”在于政治制度,“末”在于技术,表明他已认识到学习
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故答案为 B 项;郭嵩焘个人的主张不
足以代表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与郭嵩焘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一致,排除 C 项;鸦片战争打破了“天
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排除 D 项。
14.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
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
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的评论涉及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并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发展资
本主义,但反封建不彻底,以失败而告终,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 A 项;辛亥革命没有“以
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排除
C 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毫不妥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 项。
【点睛】康有为在其著作《孔子改制考》等书中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
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的阻力。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
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此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15.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
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
想的影响
A. 三民主义 B. 民主科学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毛泽东思
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来看,其创作可能受到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 C 项;三民主义是孙中
山的思想,排除 A 项;民主科学思想是从西方传入,排除 B 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排除 D 项。
16.1898 年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时,意在中学容纳西学,1917 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
容并包”时,却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这一变化
A. 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B. 反映西学冲击下中学地位下降
C. 反映出西学获得绝对统治地位 D. 表明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时,却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等信
息可以看出,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学地位有所下降,西学地位有一定上升,故答案为 B 项;材
料反映中西学地位的变化,不是反映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排除 A 项;C 项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不符合史实,排除;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人们并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束
缚,排除 D 项。
17.“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他于 20 世纪 20
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民权”方面的体现是
A.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C.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
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
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
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民
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 B 选项正确;A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属于民生主义,故 C 选项错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涉及到节制资本的问题,也是属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 D 选项。
18.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毛
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
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断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
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
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故答案为 C 项;国民革命时期毛
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 A 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排除 B 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
思想,排除 D 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
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
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
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
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19.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 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明确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总目标 D. 表明新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针对中国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提出的,
说明这一认识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故答案为 A 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属
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排除 B 项;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 C 项;改革开
放时期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苏联模式,排除 D 项。20.邓小平 1978 年 9 月 13 日至 20 日在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
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这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
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
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该“谈话”
突出体现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哪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A. 发展道路 B. 发展动力 C. 社会主义本质 D. 发展步骤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等信息可以看出,该“谈话”突出体现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应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答案为 C 项;
发展道路始终是社会主义,排除 A 项;邓小平的谈话没有涉及发展动力和发展步骤问题,排
除 B、D 项。
【点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
21.如表:1949 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大学毕业生 5
中学毕业生 400
小学毕业生 7000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 80%) 43200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 34000
总人口数 54000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A.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B. 开展扫盲教育 C.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D. 发展高等
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文盲人数占当时中国总人口比例非常高,因此新中国成立后
在教育方面应开展扫盲教育,故答案为 B 项;A、D 项不是“当务之急”,排除;科教兴国战略
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排除 C 项。
22.1952 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
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 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 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 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52 年的院系调整除了在学科方面建立综合大学和专门学校外,
还特别注重在空间上的布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因此 B 选
项正确。A 选项错误,当时的院系调整是为了服务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改造;
C 选项错误,院系调整只涉及到高等教育,并未涉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D 选项错误,依据材
料不能得出这一调整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3.中国 70 周年的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在这次庆典中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中就有被国人戏称“东风快递”的导弹方阵等国之重器。下列关于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和西方大国进行核竞赛
B. 1964 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爆炸成功
C.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 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加入“载人航天俱乐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故答案为 C 项;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排除 A 项;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排除 B 项;2003 年“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排除 D 项。
24.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关于这一方针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它主张文化上“百家争鸣”,科技上“百花齐放” B. 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 自提出后持续激发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 在它的指导下诞生了八个样板戏等大
批作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7 年 2 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故答案为 B 项;“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
题上“百家争鸣”,排除 A 项;“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排除 C 项;八大样板戏是
“文革”时期“左”倾路线的产物,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 D 项。
【点睛】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新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
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
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
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
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
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
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
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
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
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
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
同点。
【答案】(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
德。根源: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瓦解;社会动荡。
(2)主要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王国问题)。
(3)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
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主要不同:哲学范畴: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理是万
物的本原)陆王:主观唯心主义(心是万物的本原)。认识论:程朱:格物致知(向外探寻)
陆王:致良知(内心感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
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是因为主张“克己复礼”,被称为“人道
主义者”是因为主张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联系所学可知,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春秋时期生
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瓦解和社会动荡。
(2)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可以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所要解
决的主要问题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加强中央集权来回答。
(3)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等信息
分析得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从哲学范畴和认识论方面的不
同来回答。
26.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
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
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指出材料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 性质,在“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有哪
些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
【答案】(1)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重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新民主
主义理论。措施:政治上: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经济上,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相继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
济体制改革;开创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
力。
(1)联系所学可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的性质分别是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在民主革命阶段,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理
论。联系所学可知,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在政治方面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
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
(2)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可以联系所学,从实行
的改革开放相继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香港和澳门
的回归等方面来回答。
27.论述题
材料 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
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
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进行古典小说的考证,就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
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
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观点明确,使用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二等:
观点较明确,使用一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较好,条理较清晰。三等:观点不明确,史实
或事例不清,条理不清晰。
【示例】论题: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或新文化运动是革新传统文化;新文化
运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其他表述,但一定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论述: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帝制,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文章痛斥了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伦理纲常。
儒家思想并非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领袖人物也并非全盘反对传统文
化。在反对儒家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的同时,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
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等,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综上,新文化运动只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维护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其倡导者还利用优秀
的传统文化来构建新文化,所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详解】本题的解答首先是分析概括材料信息,从“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
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这就证明他们
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可以得出
材料主题,即“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新文化运动
一方面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最后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本题的解答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