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雅安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ID:256640

大小:187.71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5-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雅安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高中 2018 级期中考试 语 文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 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3.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当下娱乐圈的流量担当们颠覆了社会对偶像的这一认知,他们多为阴柔的花美男、油腻 的小鲜肉以及整容减肥过度的塑料花。近日火爆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推出的所谓“偶像”,更是 将这种不良倾向推向极致。面对如此不走心的“偶像”,不少信仰缺失、精神涣散、内心空虚 的青少年却如堕入传销组织一般被洗了脑,出现各种歇斯底里的病态反应。然而,粉丝在经 历人生起伏和社会磨砺之后终将成熟清醒过来,总有一天能看清“流量偶像”拙劣的才艺、 崩塌的人设。当下的很多流量明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又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过气。影 视剧如果质量不行,集结再多人气偶像也无法挽救票房和收视率。这些现象正是粉丝经济出 现疲态、流量担当开始“担当不起”、娱乐圈的虚假繁荣终将化为泡影的有力证明。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是由于市场逻辑代替了艺术追求。流量明星和其背后 的操盘手一心只想如何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全然不将艺人应有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放在眼 里。这些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多艺术价值乏善可陈,蛊惑人心的圈钱能力却不可小觑。比如, 节目把选手的去留以投票的方式交由粉丝化身的“全民制作人”决定。这看似公平合理,实 际上每一次点赞都需要用钞票来置换。当粉丝们的心情随着自己偶像的成绩忽高忽低时,殊 不知,幕后玩家们正瓜分着你的生活费和私房钱。其次,是由于商业资本左右着话语导向。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操盘手深知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性。他们不惜下重金蹭热点、抢头条、买 热搜,利用各种软文和硬广告对艺人进行吹捧,将其包装成个性独特、举止可爱,外貌时尚、 为人正派的“完美”人设,从而蛊惑人心,让更多粉丝为之倾倒。再次,是由于社会风气对 于流量明星的过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娱乐生活逐渐丰富。在艰苦岁月被奉为偶像的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和劳动者,在娱乐风暴 的席卷之下被放置于角落,而娱乐明星粉墨登场,成为新媒体的宠儿。传媒行业涌现了一批 以关注明星一举一动为业的狗仔娱记,偶像的私生活成了人们社交生活的重要谈资,这种变 化都给了流量明星存在的理由和安全感。 这种病态的文化现象,对文艺和传媒生态的伤害不容忽视。首先,流量明星当道,引领 着一股以白、瘦、小 V 脸为美的强势审美潮流,使原本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取向日趋单一。流 量明星当道,也对传统艺术教育造成伤害。如果五音不全可以当歌手,演技拙劣能够做主角, 那么,传统艺术院校存在的价值何在?那些踏踏实实做人从艺的文艺工作者又会何等失落?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2018 年 8 月 30 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柔的花美男、油腻的小鲜肉以及整容减肥过度的塑料花,是当下流量明星的主要构成。 B. 近日偶像养成类节目虽然火爆,但是其在引导社会对偶像的正确认知上走得很离谱。 C. 那些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多艺术价值很小,因为制作者本身就没把它作为艺术去追求。 D. 一些操盘手善于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极尽炒作之能事,让粉丝化身“全民制作人”决 定选手去留,终致钱财源源不断到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以流量明星艺术生命极其短暂为例,说明影视剧质量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B. 为了说明用市场逻辑代替艺术追求这一事实的存在,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在讨论娱乐圈热衷“流量偶像”这一现象成因上,作者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做以阐释。 D. 首段只是摆出问题,第二、三段分别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进行了集中讨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态娱乐圈导致对偶像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这是一些青少年出现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根本 原因。 B. 操盘手把流量明星视为道具,忽略艺人应有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责任,因为一心想获得更多 商业利益。 C.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精神生活愈发受到重视,流量明星粉墨登场就成了一种合 理选择。 D. 流量明星虽不在审美潮流方面形成优势,但其对审美标准和艺术教育的伤害也不可小觑。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 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 别。题中 D 项,“一些操盘手善于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极尽炒作之能事,让粉丝化身‘全 民制作人’决定选手去留”错误,杂糅信息,第二段总结了三点病态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选项把第一点和第二点掺和在了一起,“让粉丝化身全民制作人决定选手去留”在第一点, 它不是“操盘手借助注意力经济的效应”(第二点)的表现,体现了“市场经济代替了艺术追 求”(第一点)。故选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D 项,“只是摆出问题”错误, 首段不仅提出问题,还有流量明星对青少年产生的恶劣影响和娱乐圈虚假繁荣必将化为泡影 的推断。故选D。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 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 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 A 项,“根本原因”错误,这些青少年 原本信仰缺失、精神涣散、内心空虚,病态(根本原因),娱乐圈只是把其推向极致;C 项,“合 理选择”错误,第二段结尾处提到了“传媒行业开始关注明星一举一动和偶像的私生活这种 变化为流量明星登场提供了理由”,没强调是否合理;而前文提到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与现在 的变化进行比较,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娱乐圈是病态的,另一方面也就说明这种选择是不合理 的;结合下一段的“病态文化现象”的归纳总结,也可以判断是不合理的 D 项,“不在审美 潮流方面形成优势”错误,与文本内容相左,第三段提到“流量明星当道,引领着一股以白、 瘦、小 V 脸为美的强势审美潮流”。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 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 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 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 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 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 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 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 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 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 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 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 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 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 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 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 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 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 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 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 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 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 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 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 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 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 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 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 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 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5. 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采用了陡转式结尾,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答案】4. D 5. ①体贴妻子的丈夫。妻子过生日,他“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把手机 放到妻子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找有趣的话题逗妻子开心。②懂得 教育孩子的父亲。给女儿发短信,委婉批评女儿不关心妈妈。③忽略父母情感需求的儿子。 自以为做得挺成功,却多次忘记父母生日。 6. ①情节结构上,由妻子过生日这条主要情节线,陡然转向父母过生日,结尾出乎意料的转 折,把小说推向高潮。②人物塑造上,由“自以为做得很成功”的“我”突然转向,原来自 己做得并不好,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③主题上,结尾内容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子女教育应从自身做起,引发了读者的反思,深化了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 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 项,“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错。从文中来看,第一次说丈夫“贱”在第二段,这一次 是因为妻子过生日,而女儿没有给妈妈来信息,“我”看到妻子的烦躁,“忍不住,抓起电 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但妻子是“坚决地制止”,这一处骂丈夫的“贱”写出了妻子作为母 亲的自尊;第二次说丈夫“贱”在第七段,女儿连夜回家给妈妈过生日,妻子又高兴又心疼, “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这一处骂丈夫“贱”体现出作为妻 子的娇嗔。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我”既是一个丈夫,又是一个父亲,还 是一个儿子;然后找出“我”作为丈夫、父亲以及儿子的表现,最后根据这些表现进行概括。 如作为丈夫的表现如下:“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 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 一时间的祝福”“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表现 出对妻子的体贴。作为父亲的表现,“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 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 的教育嘛”,这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作为儿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最后老父亲的话中, 如“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这是一位忽略父母情感需求 的儿子。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 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我”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 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 表述出来。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采用了陡转式结尾,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考生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以及结尾的特色上分析。首先明确 结尾的形式,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暗示——“陡转式”,这就要求考生明确上文写了什么,结尾 又写了什么,是从什么转向什么。从文中来看,上文主要讲述给妻子过生日这件事,而结尾 老父亲“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这句话把情节转向了父 母过生日,出人意料,把情节推向高潮。然后分析在这情节的陡转中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从上文“我”对于妻子过生日以及对女儿的教育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是一个 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而且“我”自认为“做得挺成功”,结果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我”知道, 原来自己做得并不好,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从主旨上来看,结尾反映了一个很普遍 的社会问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本题就属于第三种,考生应先回答“删除”还是“保留”,明确观点 之后,再抓住自己选择的结尾内容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 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 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 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 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 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 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 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 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 去探究。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长短、轻量化是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当下,移动互联 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用成本的不 断降低,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信息,而短视频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这种 需求。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 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 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摘编自刘倩《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视听》2017 年第 10 期) 材料二: (360 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 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 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 8 分钟、5 分钟、3 分钟的,主题是“春风 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很好。我觉得时政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 更加有说服力。另外,短视频也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 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运 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 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准备在 7 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 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关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当然,新闻短视频 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 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 (摘编自《时政短视频如何实现新表达》,华龙网 2018 年 6 月 30 日) 材料三: 在短视频诞生之初,其内容还是以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为主,这也符合手机拍摄的基本 应用场景。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方式从“百花齐放”逐渐呈现“中心化”倾向,即围 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该 软件于 2016 年 9 月上线,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 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模仿者一朝走红变成被模仿者,这种现象在抖音中屡见不鲜,高重复度的作品也令抖音 饱受恶评,但这种模式冋样催生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小品,在极短篇幅內多次运用剪 辑、安排反转,显示出一定的创作才华。(摘编自马涌《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人民日报》2019 年 1 月 4 日) 材料四: 据统计,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 5.94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74.19%。 短视频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 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 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 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 精品内容越来越多。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来了老弟”“买了否 冷”“我们不一样”等网络流行语都发源于短视频平台,并由此向线下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 文化空间。 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 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珒意横行,亟需进 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3 月 4 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为短视频新闻的 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B. 在北京宣传西城区红墙意识活动中,“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取得成功,彰显了短视频形 式在进行时政主题报道时的独特优势。 C. 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已由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转为对爆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在这 场演变中,抖音起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D. 短视频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政短视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还要求制作者能够深入生活,关心普遍的 社会问题,以赢得人们关注。 B.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为了积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新闻短视频的 社会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 C. 当前的短视频还良莠不齐,对蓄意恶搞、低俗庸俗的作品必须予以禁止,对具有创意、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要大力扶持。 D. 通过有效价值引导,消除短视频中潜藏着的负面因素,推动短视频文化逐渐发展成精英文 化,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9.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短视频收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答案】7. C 8. D 9. ①短视频可以满足大众在互联网时代方便获取丰富信息的需求,其时长短、轻量化的特点 可以为大众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一种很好的选择。②短视频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更加“柔 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接地气,多细节,有力度,有说服力。③短视频可以融合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引领文化新风尚,拓宽社会文化空间,给人以正确的价值引导。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 选项篡改文意,“转为对爆 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错误,由原文“即围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可知,是 对“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而不是对“爆款”。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 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 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 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 选项无中生有,“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于文 无据。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 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 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 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 选择。”可知,短视频可以满足大众在互联网时代方便获取丰富信息的需求,其时长短、轻 量化的特点可以为大众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一种很好的选择。由原文“短视频让很多时 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可知,短视频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更加“柔软”吸引人的表达方 式,接地气,多细节,有力度,有说服力。由原文“短视频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 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 微工作室’‘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 到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可知,短视频可以融合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引领文 化新风尚,拓宽社会文化空间,给人以正确的价值引导。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渎(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 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 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 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 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已 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接受神的降褔保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 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 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 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 矣 C.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 矣 D.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 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 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左迁、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 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 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 “太傅”,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三公之一;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就非常器重贾谊,担任廷尉后,就推荐贾谊,认为他年轻有才, 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于是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博士。 B. 贾谊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就专想揽权,更改各项法令,让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于是文 帝下令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 位置上,但却也招来了各方嫉妒。 C. 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 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 D. 文帝好长时间没见贾谊,自认为能超过他,交谈后感慨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 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 的他的老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 乱诸事。” ②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①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 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 ②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认为险固的关中,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是子孙称帝称王万 代的基业。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这段话翻译为: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 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 三十三岁。 根据句意断句。“堕马而死”是说梁怀王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句意完整,应在“堕”前“死” 后断句,排除 AB 两项; “岁余”修饰的是“哭泣”,应是“哭泣岁余”,是说哭泣了一年多,排除 D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 项,“升级叫左迁、迁升、迁授”解说错误。“左迁”是降级,贬官。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 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B 项,“贾谊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就专想揽权”分析有误,据原文“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 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可知,“专想揽权”是别人诋毁贾谊的。“于是文帝 下令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上”有误,据原文“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可 知,意思是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而非已经下令提拔了。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之属”,这类人,这些人;“害”,嫉妒;“短”,诽谤;“纷纭”,使……混乱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定语后置句;“金城”,坚固的城池;“帝王”,称帝称王,名 词作动词;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 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 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 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 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 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 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 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 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 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 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 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 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 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 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 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 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 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 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 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 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 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 他,(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 片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 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鸮飞入贾谊的府第,停在了他座位旁边。楚国人把 鸮称为“鵩”。贾谊已经被贬到居住在长沙,长沙此地地势低,气候潮湿,他自认为活不了多 久了,于是变得很伤感,于是写了一篇《鵩鸟赋》来自我宽慰。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 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 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 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 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梁怀王是文帝最小的儿子,很受文帝的喜爱,(并且)因为(他自己也)很喜欢读书,所 以(文帝)让贾谊辅导梁怀王。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 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 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凉风飒飒、潇潇容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形象。 C. 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仿佛泉水般从青色的山峰流下来;又如黑鹤从青苍密远的天空飞下, 倏忽而来。 D. “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 琴声的急促。 15.有人认为,本诗的最后两句与“东船西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赏析此两句的艺术效果。 【答案】14. B 15.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 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 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拟人”应为“比喻”,从诗中“似”可知。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 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东船西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写乐曲终了,眼前江水茫茫,万籁 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辉光。这两句使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本题中,“夜 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这两句写出了月光下的唯美与寂静,形象别致的突出听众 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当中的一种气氛,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自 然景色的唯美,人们沉浸在音乐的气氛当中,来表达琴声的魅力以及演技者高超的技巧。这 两句同时充满人生情趣,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惆怅之感,让人浮想联翩。 【点睛】诗歌通常的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 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 种手法;②结合诗句,具体阐述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静寂之景收尾,侧面表 现琵琶曲令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的魅力。(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 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3)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 是相对的,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闻道有先后 (6).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舫、蟹、跪、螯、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红”的特点就是借势 。自媒体可以以网红方式上位,而传统媒体做不到。“网 红”只要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迅速变现,而传统媒体不行,无论如何转型,传统媒体 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内容。当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 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 响根本不可持续。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提升了影响,增加了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 公信和广告资源。 “网红”一般都是 没几天,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 。头 版营销用的无非就是“网红”那套,事件营销的新鲜劲儿过后,读者和市场都不会吃这一套 了,广告主会迅速转向新一个热点和兴奋点。 试想,当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报摊上读者一眼看到的是 的广告,而不是新闻, 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只剩下了报名,读者会选择这样的报纸吗?当一家媒体不是努力去提升新闻品质,不是靠高质量的报道吸引用户,还能叫媒体吗?( ),也没有积累对 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力资源,这并非聪明之举。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声名鹊起 各领风骚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B. 一夜成名 独占鳌头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C. 声名鹊起 独占鳌头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D. 一夜成名 各领风骚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18.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而且是 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B. 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赢得用户,而一直靠 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C. 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一直 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效应根本不可持续。 D. 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 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 B. 媚了广告主,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却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C. 边缘化了报道,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失去了读者 D. 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是褒义词。一夜 成名:形容快速走红。第一处,主要写“网红”的“迅速”产生,用“一夜成名”更能突出 他的速度之快。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领先。独占鳌头: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第二处, 因为“网红”有各个行业和领域,分布很广,强调了范围的广度,因此用“各领风骚”。不厌 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第三处,从前面“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可知,此处主语是物,而“不厌其烦”的主语应该 是人,所以此处应使用“不胜其烦”。不可名状:一般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 出来。莫名其妙:泛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第四处形容的是“广告”, 而且强调报纸上新闻少,广告多的滑稽行为,所以该用“莫名其妙”。故选 D 项。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不是 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语 序不当;C“为赢得用户,不是而是靠赢得用户”句式杂糅;D.“不是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 当。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后文“也没有”接前面的不良后果,所以排除 B 和 D;“媚了广 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是因果关系,与“使报道边缘化,失去了读者”之间是转折 关系。故选 A.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林黛玉与薛宝 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①________________;黛玉的生命是 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②________________,宝钗是社会精英;黛玉占据的是 我们的心,宝钗占据的是我们的眼;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③________________,宝钗是现 实的功利的。 【答案】 (1). ①宝钗要的是婚姻 (2). ②黛玉是文艺青年 (3). ③黛玉是浪漫的 诗意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结合所要补写句子所在的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语段前面已经说明“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可见后面填 的写的时候应关注对立面的特点来确定横线处的内容和句式。第①处,前面说“黛玉要的是恋 爱”,那宝钗要的自然是“婚姻”。第②处,后面说“宝钗是社会精英”,相对的黛玉自然是“文 艺青年”。第③处,后面说“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可见前面应是说黛玉是“浪漫的诗意 的”。 21.下面是某校为高一学生进行文化调查活动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首先要拟写调查方案,方案通过审核后再组织实施,调查结束撰写调查报告,报告 通过审核后再进行成果展示。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审核,如果未能通过审核, 则需要进行修改,直到通过审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流程图的能力。流程图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 念连接起来,以此展现一个事件的流程。侧重考察考生对事件过程与次序的表述。 解答本 题思路:1、审题干,明对象。 2、看要素: 方框词语是关键环节。箭头表趋势或走向; 横线上的词语表方式,起连贯作用。 3、析关系:各环节在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即可形成答案。拟写调查方案,通过 审核后再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审核后再进行成果展示。如果未能通过审核, 则需要进行修改,直到通过审核。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 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 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 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与孝道 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 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对此,你怎么看呢?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摆脱依赖 自古便有汉文帝“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的佳话洋溢着“孝道”二字,又曾被“孟 母三迁”的故事触动于母爱的博大。当今社会,双向依赖似乎过于空泛而不切实际,摆脱依 赖或许更为明智。 以孝为先的亲情需要摆脱依赖,正如紧绷的琴弦易断,松紧有度才能弹出动人的旋律。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子女婚后与父母同住的情况。诚然,子女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可以更加方 便地供养父母。但长期生活下来,两代人的相处大多并不太和谐,摩擦时常发生。反观外国 家庭,父母通常不与子女同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娱乐,子女闲暇时也可以探望父母,关 系松弛有当,亲情也并未消散。中国古老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解读, 摆脱对子女的依赖,让父母活得更加怡然自得也不失为一种孝道。 以爱为名的亲情需要摆脱依赖,好比成长中的树苗,浇灌太多反而会溺死。刘墉对子女 的教导十分注重方法。“她可以不去冒险,但人生必须雄厚。” 对于女儿,刘墉给予她绝对 的自理权,鼓励女儿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又严加管教,爱女儿但绝不溺 爱。事实证明,溺爱只会让孩子依赖他人,不懂得独立。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摔倒的时候 不是把他扶起来,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孩子吃饭时不是亲自喂他而是教他使用筷子;孩 子伤心时,不是帮他擦干眼泪而是让他明白眼泪的含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漫漫人生路总有一天要自己独自走完。 摆脱依赖并非是对亲情的颠覆,也不是对感情的背叛,而是在全新的时代对亲情更加确 切,更加理性的诠释。正如签下“父子协议”的那位父亲与儿子,在时代的革新下用新的方 式表达了自己对亲情的理解,这不能说是违背了亲情的定义,反而刻画了更为明朗的新时代 亲情。摆脱依赖是敦促我们前进的动力,是磨练我们的推力,是让亲情更加透彻与全面的拉 力。它与亲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而非互相矛盾的。父母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可以生活得更加 畅达;子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能够更加成熟的看待和处理问题。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愚孝也非溺爱,双向依赖的协奏曲还是太过嘈杂,喧嚣了我们的 听觉。只有摆脱依赖,学会独立与自主,亲情的旋律才更为悦耳,更适合我们的耳朵! 【解析】 【详解】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 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与立意】 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外国思想做法进入国内,但父子协议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矛盾相 碰撞。 肯定这种做法: 1.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 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从小自立意识就很强的人。 4.我们需要自立。 5.父母要舍得放手,可怜天下父母心。 6.亲缘关系不妨让位给契约关系,这则父子协议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让位给契约关系已有了 先例,这种让位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重亲缘关系轻契约关系的国度来说,其显在意义在于: 第一,规则意识能得以确立。 第二,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 第三,信用意识能得到培养。 否定这种种做法:1.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实验。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不依赖家庭,要根 据具体的家庭来确定,并不是让所有的家长都和子女都来签这种苛刻“四不管”的协议。 2.这个协议不讲情。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助人为乐,亲情无价;小有所养,老有所托, 这正是太平盛世、社会文明的象征。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一张强制性的协议,未必会让所有的年轻人学会 真正的“孝”的含义,这种行为还是不宜广泛提倡。 参考素材: 例文 2: 亲情协议 一张“父子协议”引起了社会上的激烈讨论:儿子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 创业等人生大事;父母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有人认为这违背了 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但我认为这是亲情的另一种表现,它 同样是充满亲情的一纸协议。 亲情不是一味的给予,适时地放手也是亲情的表现。 著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拥有巨额家产,但对自己的子女却非常“吝啬”。他从不派车接 送子女上下学,暑期要求子女打工赚取学费。他的教育方法看起来虽严厉,实则充满着亲情。 让他们去过平凡的生活,是让他们体味真正的生活,经历生活中的坎坷,养成节俭的生活习 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只有从自己的努力中,他们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经历 过坎坷,他们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阳光有多么绚丽。 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亲情变成溺爱。 著名演员张国立的儿子张默最近因吸毒被拘留。在父亲的影响下,张默作为“星二代” 同样成为了演员。父亲为他铺平了道路,使得他一路顺风顺水,而正是如此顺利的发展让他 逐渐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父亲的给予成了“理所当然”,而儿子的不断索取也并没有让父 亲及时停止错误的付出。张国立对儿子的亲情在众人眼里成了溺爱,而当他意识到错误的严 重性已为时过晚。 人们常说“爱是无私的给予”,但就亲情而言,这种给予也应适度。在适当的时候放手, 摆脱彼此的依赖反而会更有助于亲情的发展。 对于普通人而言,父母在物质上所能给予 比富豪、明星少得多,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 解决人生大事也应容易得多。而作为子女,当父母年迈,我们也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照顾 的自己。毕竟没有父母愿意成为孩子的负担,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 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们适时放手,签一份“亲情协议”,让真正的亲情 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 例文 3: 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一纸协议,儿子自筹经费上学、成家;父母晚年自己解决养老费。这只是个玩笑,还是 向西方学习?不!这些都不是对这纸协议的真正理解!其实…… 轻轻的纸张承载着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如果,面对一个成绩一般,毫无特长,缺点多多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也许只是其中一 点就够你伤脑筋了吧!是继续宠爱他吗?不,那就只有严厉的对他了,这纸协议只不过是对 儿子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花朵的凋零是无法替代的必然。当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照料时,那么它只能在痛苦中枯 萎,在嘲笑中腐烂,最后变成一抷土。也许,那位父亲看到了这点。才会狠下心让儿子自力 更生。就算成不了栋梁,但也绝不能做朽木,这份父爱太沉重,这份父爱很伟大!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面对妈妈 恐吓, 年幼的蒋方舟拿起铅笔,边翻字典边写作,就这样完成了她的处女作,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协 会首任主席的她每说起这件事就表情严肃地说:“那个时候我吓坏了,后来知道真相后很生 气,一天没理妈妈。不过现在想想,没有妈妈那严厉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没有父母 严厉的爱——你必须在成才,孟子也许会平庸一生,更或成为杀猪的!没有父母严厉的爱—— 你必须爱国,岳飞也许会成为亡国将领,也不会留下岳家军的神话。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的呼唤;世界上是温馨的港湾是父母的怀抱;世界上最美妙的 字眼是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那位儿子会愤怒,会迷茫。但最后他会明白 这犹如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这是为他成人而送的特别礼物,这是他成为雄鹰翱翔天际前的 父母为他设的“悬崖”。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也许他不会宠爱你,也许他会打你、骂你,更或许他会以一约 协议强迫你干一些事。但请你相信,他是爱你的,他真的很爱你。就算有人误解他也不在乎。 当他们变成天使飞向天国时,你在人间坚强的身影,快乐的笑容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后礼物。 我相信,这协议中包含着的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会使这位儿子享用一生! 行文结构示例: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一角色的角度立意,给文章拟一个 的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 心论点。论证可以采用并列式、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 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要以一个时代青年的身份,谈对这一“协议”的看法。文章最后需要 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 的选择。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