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 120 分钟,总分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2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B.在中国,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C.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D.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2.填入横线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树,是上苍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汽水 , ,
, 。
①泻进山脚下的洼地 ②凝结在树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聚成“叮咚”作响的山泉
A. ①③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④①③ D. ②③④①
3.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加点的 “仿佛”、“已经”、
“满”都是副词。
B.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
子排列起来,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不必注意各项之间的排列顺序。
C.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采用了“互文”的手法。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1362 年间的史事。
B.《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本文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捕捉鲁迅先生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刻画了一个很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C.《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
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D.杨绛的丈夫是钱锺书,字默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围城》。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 13 枚金牌中的 11 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平台。
C.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D.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6 分)
①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③“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岑参《逢入京使》中“ ,
”两句诗涌出了思念家园的悲伤;晚年的王维看到盛开
的芙蓉“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落寞景象,不禁想起了自身的遭际,勾
起了丝丝感伤之情。但幸运的是苍翠的竹林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兴之所至,他
可以 “ , ”(王维《竹里馆》),
有琴声相伴的惬意生活又抚平了他心底的波澜。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分)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 jí钻探,有如向地
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jiǒng jiǒng 目光,一直远射
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济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
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
发 líng 乱,他是无 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
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1)给上文加点的字注音。(2 分)
①仰之弥.( )高 ②锲.( )而不舍
③.兀.( )兀穷年 ④沥.( )尽心血
(2)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2 分)
①典 jí( ) ②jiǒng jiǒng( )( )目光
③líng( )乱 ④无 xiá( )及此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错别字。(2 分)
改为 改为8.名著阅读(4 分)
(1)下面三幅图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插图,请将下列选项写在对应的位置。
A. 祥子成亲 B.雨中拉车 C.买羊肉包 D. 大兵抢车 (2 分)
甲( ) 乙( ) 丙( )
(2)《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青年时他 (填形象特
点),令人喜爱。后来,他屡受打击,变得 (填形象特点),
判若两人。(2分)
9.综合性学习(6 分)
某中学某班开展“我爱祖国”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动漫《那年那免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
在视频分享网站 B 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择,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
有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
弹幕上“泪目”刷屏。凭借弹蓽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
大声 表达正能量。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小青马”(青
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蓬勃兴起,他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材料三: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效忠宣誓”,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镇
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国、在演奏国歌或面对国旗时,他们会做出用右手按心口的
“效忠宣誓”的标准姿势。近 50 万辆校车上播放最多的歌曲是《上帝保佑美国》
《美丽的美利坚》。对于成年人,多数节庆活动都在强化爱国主又教育,10 个联
邦法定假日中 8 个与此相关;各种盛大集会,体育賽事等开场前必唱美国国歌;
好莱坞出品了大量的“主旋律”电影……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一条你的探究结果。(2 分)
(2)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材料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一条。(2 分)(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请具体说说(2 分)
二、阅读探究(38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4 题。(10 分)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
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
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
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
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
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
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
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
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
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
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
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
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
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
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
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
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
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
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
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
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
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
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
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
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
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
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
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2014 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0.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2 分)
1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的含义。(2 分)
1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
奔放,落得决绝”。(3 分)13.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
诉了我们什么。(3 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0分)
母亲的橙皮
李芝桂
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
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
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成鸭蛋、干米粉肉,
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
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变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
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
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
个别主莱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
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
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
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
程:取来尚来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
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
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塘”,然后用筷子一
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
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
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
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
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
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
我居然都没有发现。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
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
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
多乡间水果、莱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
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
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
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莱,不要尽挑自
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
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
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
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母素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
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闻得湿软。
“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
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
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
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
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
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
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
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
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
心”。
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
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
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
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1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 分)
15.文章以“母亲的橙皮”作标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 分)
16.文中写“三弟偷吃橙皮”一事有那些作用?(3 分)
17.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8—21 题。(12 分)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
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
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及 反 市 罢 遂 不 得 履。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公亦以.此自矜( ) ②睨.之,久而不去 ( )
③先自度.其足 ( ) ④反.归取之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21. 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的 道理;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的人。(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22、23 题。(6 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中“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引起人们无限
的隐忧。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散入东风满洛城”一句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
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C.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诗中”闻折柳”就是诗人在夜曲
中听到了折断柳枝的声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D.“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2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3 分)
三、作文(50 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
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善
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 600 字。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A 5. C
6. ①万里赴戎机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
③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7.(1) ①mí ②qiè ③wù ④lì
(2)①籍 ②炯 ③凌 ④暇
(3)“济”改为“剂” “霄”改为“宵”
8.(1)甲( C ) 乙( B ) 丙( D )
(2)勤奋能干、诚实、健壮 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9.(1)示例一:轻松活泼的方式也可以传播和弘扬爱国主文精神。
示例二:网络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正在得到关注和加强。
示例三:可根据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规律和心理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示例一:应让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
示例二:在生活中时时感受“沉浸式”教育,从而形成对国家的强然自豪感。
示例三:要让保护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成为人们的自觉力量。
(3)示例一:立下志向,为祖国认真努力学习。
示例二:看见国旗,立正敬礼。
示例三:唱国歌时,态度端正用心,充满感情。
10.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
和阅读兴趣。
11.“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
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
12.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
“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①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
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
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
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14.①母亲能干(勤劳)会持家;②母来教子有方,重视家教;⑧母亲热情好客,
善解人意(体贴别人);④母亲十分要面子(有自尊);⑤母亲对儿孙充满爱心。
15.①“母亲的橙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以物写人,通过写橙皮来表现母亲
的优秀品质;③“母亲的橙皮”象征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日渐远离的美好东西;④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16. ①写出了三弟的调皮;②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③借此表现母亲家教
很严;④突出橙皮的诱感力,与后文儿孙们不愿吃橙皮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
17. 在物质概乏的年代,橙皮对小孩极具诱感力,是很香甜的;在物质丰盈的今
天,极皮对小孩已失去诱感力,甚至让人反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中一些美好东
西日渐消逝的感伤和无奈。
18.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9.①凭 ②斜着眼睛看 ③量 ④同“返”,回家,回去
20.① 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②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鞋呢?
21. 熟能生巧 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
22. C
23. 示例:此诗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
感受。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
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
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
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
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
令人回味无穷。
2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