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地理
专题 06 人口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的影响】图 1 示意 2015 年欧盟境内
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 4~5 题。
图 1
4.与欧盟籍相比,2015 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 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 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4.C 5.B
【解析】4.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比例,所以非欧盟籍女性人
口较男性多,A 错。非欧盟籍 25—50 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 2 倍,因此非欧盟
籍 25—50 岁女性比例较大,B 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25—50 岁,属
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 正确;50 岁以上人口比例欧盟籍比例大于非欧盟
籍人口比例,D 错误。故选 C。
5.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
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 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
年龄集中在 25—50 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
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 正确;
欧盟地区每年 GDP 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促进
经济增长,使得人均收入升高,C 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
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 错误。故选 B。(2019 年江苏卷)【人口年龄结构】图 4 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
比图”。读图回答 9~10 题。
9.与 2000 年相比,2016 年该城市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10.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答案】9.D 10.C
【解析】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一般。
9.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
加或减少 A 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 60 岁以上人口大于 10%, 65 岁以上人口大于 7% 2016
年相对于 2000 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 5%,因此 B 错误。与 2000 年相比,2016
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 25 岁人口占比下降,而 26 至 50 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
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C 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 16 到 64 岁具有劳动能
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 正确。
10.有第一题可知,2016 年相对于 2000 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 26 至 50 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
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 25 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
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正确
答案选 C。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应当增多,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
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不符合题意,A B D 错误。
【点睛】人口的机械增长就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
的变化,主要指户籍人口。
40.(2019 年北京卷·节选)【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2018 年德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 20.6%。图 20 示意德国各州 65 岁及以上
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第(2)题。
(2)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10 分)
【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解析】结合右侧图例,从图中看,德国老龄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匀,西部密度较大,东部密
度较小,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表明德国人口增长过慢,老年人比重过大,造成德国劳动力
数量减少,国防兵源不足,养老压力加大,老年人孤独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12.(2019 年天津卷·节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 1 图 2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
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6 分)
【答案】(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
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3)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安置、迁入地”,解题方向“哪些条件”,可以
归结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类似。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历史文化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水资源和
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2018·新课标Ⅰ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 1 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
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 4~5 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答案】4.C 5.D
【解析】
5.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
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
D。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
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
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
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
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达 6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人。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
长率如图 2 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完成 10~11 题。
10.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1.2013 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10.B 11.C
【解析】
11.考查安徽省 2013 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
率稳定在 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
补足两者的差距,C 选项正确,排除 A 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
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 B、D 选项。
(2018·江苏卷)图 7 为“某国 2017 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13.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14.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答案】13.C 14.B
【解析】
14.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
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故 B 项正确。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
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 项错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
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 项错误。
【点睛】此题组第 2 问很容易在西欧和北美之间选择错误答案,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迁入
人口较多,但是这些地区迁入人口并不是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比
较多。
(2018·天津卷)13.(20 分)度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3)据图 11 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 分)
【答案】(3)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 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
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
(2017•江苏卷)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 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 460
亿个。图 1 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 1~2 题。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
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
相似性
【答案】1.D 2.C
【解析】
考点:人口流动和红包流向的关系。
【点睛】该题关键是明白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与人口流动量是呈正相关关系。(2017•江苏卷)图 7 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
重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13.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
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
明显
14.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
密度
【答案】13.A 14.B
【解析】
考点:人口问题和人口流动。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
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
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
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
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网
(2016•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5 题。
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5.D
考点:人口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理解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率大小之间的关系。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
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甲省
[]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
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图为 2013 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
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
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 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 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答案】19、C 20、A
考点:考查人口容量及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影响。
【名师点晴】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做题时学生也会考虑资源短板,资料中
短板有丙省的水资源和丁省的耕地面积;而判断时要考虑单位耕地面积的水资源量。
学生做题时,很容易把比例和人数混在一起而出错。题中的 3 个选项都是人数偏低,而
资料给出的是人口比例,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楚。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 2 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
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 3、4 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答案】3.D 4.C
考点:人口流动原因及影响。[]
【名师点睛】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全面掌握我国人口
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
(2016•新课标Ⅲ卷)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
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
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
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 4-6 题。
4.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4.A 5.C 6.D
【解析】
试题分析:
4.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升级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该区域的
主要产业,即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外来常住人口的
总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慢慢减少。故选 A。
5.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有较多的
就业机会,导致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周边中小城市,故选 C。
6.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技术知识密集
型产业。故选 D。
考点:城市化的进程。(2016•江苏卷)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
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
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5 分)[]
(3)大量外来人口对 “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4 分)
【答案】
(2)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当地的消费,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考点:人口迁移
【名师点睛】解答人口迁移,在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要注意先从自然方面分析,再分
析社会经济原因,当然做题时要看清问题,问什么就答什么,比如本题问的是有利气候条件,
我们就回答有利气候条件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考虑其他的。解答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们一般
要回答积极影响,也要回答不利的影响,但是题目明确有利和不利影响时就要根据题目回答。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
刻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来说,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
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
外流,劳力短缺。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
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016•海南卷)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3 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
增大。图 4 是 2010 年 3 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 3 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 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 3 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
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6
分)
(2)3 省与 3 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2 分)3 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3 分)
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 分)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3 分)
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3 分)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3 分)促进了不同
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3 分)(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得分。其他合理答
案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超过 6 分。)
考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
【名师点睛】此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和空间定位能力,虽然提供的 3 个城
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图,但需要将外来人口分省统计转化到中国区域地图中,明确各个省份
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关系。
(2015•北京卷)图 4 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
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
2014 年全中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11.C
考点:人口的迁移。
【名师点睛】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
反映的主题。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
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
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
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
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
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
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
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
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
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
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十)(2015•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
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2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 年 B、2008 年 C、2010 年 D、2012 年
2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2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
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1、B 22、B 23、C
考点:人口增长。
(2015•福建卷)图 3 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 2050 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 方案与 a 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
A.a 方案较合理 B.b 方案较合理 C.c 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7.D 8.B
考点:人口结构。
(2015•广东卷)4、表 1 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
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表 1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D考点:城市人口。
(2015•广东卷)5、图 2 为 2005 年-2012 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
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答案】B
考点:人口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为材料,考查我国各省常住人口随着年份的
变化情况。难度不大,但需要对我国各省份人口基数和人口迁移的基本了解,东部经济发达
省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省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从而导致各省常住人口增长发生明
显的不同。
(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1、C 2、A
考点:本题考查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014·福建卷]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图 3 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 5~6 题。
图 3
5.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5.D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2010 年之前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但占相当大的比例,即少儿人口比例大,而老年抚养比相对比较稳定;2010 年以后,少儿抚养比稳定在 20%左右,
但仍高于老年抚养比。2015 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这一过程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
结构的影响,故 D 项正确。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死亡率,教育程度
影响人口素质,故 A、B、C 项错误。
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6.B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 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持续上
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将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故 B 项正确;人口迁移
的主群体是青壮年,老年人口增多将使得人口迁移减缓,故 A 项错误;人口分布是否均匀与
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故 C 项错误;老年人口比例增大会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故 D 项错误。
2014·江苏卷 1980 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 年启
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 9 是 1978 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
长率变化图,图 10 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17 ~18
题。
图 9
图 10
17.1980 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7.B [解析] 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所以人口规模继
续扩大。
18.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 30 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 30 年持续上升
18.C [解析] 政策不变,出生率下降但一直为正值,人口规模仍然持续增加;放开单
独二孩,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图 3 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 3,
完成 10~11 题。图 3
10.图 4 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图 4
A.① B.②
C.③ D.④
10.A [解析] 结合公式: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总量/人口总量,可以计算该地
区的人口总量,进一步判断①图较符合。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 年
11.C [解析] 统计数据显示,1910 年前后移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在 1970 年前后
移民数量虽然下降,但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却出现明显下降,该变化说明该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快,人口总量增加最多。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 1~2
题。图 1
1.图 1 为 2012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
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A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④常住人口总数大于户籍人口
总数,说明①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大,①④两省级行政区社会经济
发展程度高;②③户籍人口总数大于常住人口总数,说明②③两省级行政区社会发展程度相
对落后;从图中还可以看出,①②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大于③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粤,②为豫,③为黔,④为沪。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D [解析] 河北靠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因此河北人口主要
流向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安徽离京津地区较远,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等地;
湖南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远,因此人口流向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不大;广西靠近广东,且珠江三
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4·四川卷图 4 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 9~10 题。
图 4
9.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 千米附近 B.4 千米附近
C.8 千米附近 D.10 千米附近
9.D [解析] 主要考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图示可知,离
市中心 6 千米以外 2010 年较 1990 年人口密度增加,排除 A、B 两项;离市中心 10 千米附近
增长的人口密度大于 8 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所以四地中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
是 10 千米附近。
10.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10.D [解析] 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据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变化可知,市中心
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加,最可能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造成的。城市等级的
提高与人口总数有关。
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4·安徽卷] 2013 年 12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
能区(图 7)。完成 23~24 题。
图 7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2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安徽地理及土地利用相关知识。根据安徽的地形分布进行
分析,可知安徽南部为丘陵山地、西部为大别山区,因此Ⅲ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而根据安徽
的城市分布可知Ⅰ为城市化地区。
24.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24.A [解析] 三类区域中,区间人口迁移主要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山区的铁路
建设成本高,城市化地区的商业网点密集,也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图 3 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 3,
完成 10~11 题。图 3
10.图 4 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图 4
A.① B.②
C.③ D.④
10.A [解析] 结合公式: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总量/人口总量,可以计算该地
区的人口总量,进一步判断①图较符合。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 年
11.C [解析] 统计数据显示,1910 年前后移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在 1970 年前后
移民数量虽然下降,但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却出现明显下降,该变化说明该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快,人口总量增加最多。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 1~2
题。图 1
1.图 1 为 2012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
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A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④常住人口总数大于户籍人口总数,说明①④两省级行政
区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大,①④两省级行政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②③户籍人口总数
大于常住人口总数,说明②③两省级行政区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从图中还可以看出,①②
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大于③④两省级行政区人口总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粤,②为豫,
③为黔,④为沪。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2.D [解析] 河北靠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因此河北人口主要
流向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安徽离京津地区较远,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等地;
湖南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远,因此人口流向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不大;广西靠近广东,且珠江三
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13.2014·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
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图 5 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图 5
(1)读图 5,填出 A、B 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
(2)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
的自然条件。图 6 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 7 是沙丘所在地
风频图。图 6
图 7
(3)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4)结合图 7,判断图 6 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13.(1)A:资源;B:知识(技术)。
(2)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
技术创新。
(3)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近地面降温,大气稳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
流下沉,天气晴朗。
(4)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风向为西风(偏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沙丘两翼顺
着风向延伸),缓坡坡向为西(偏西)。
[解析] 第(1)题,19 世纪发现矿产,能源化工产业随之发展,因此能源化工工业发展的
主导因素是资源;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知识与技术。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从“人
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方面回答。从“人口数量”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
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人口素质”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更高的技术支
持。第(3)题,洛杉矶晴天较多的原因从洋流方面分析主要侧重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从大
气环流方面分析主要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第(4)题,根据风频玫瑰图可知,当地主要盛
行西风(偏西风),然后结合沙丘坡缓的一侧为迎风坡即可得出图中箭头指示的风向。
2013 高考题安徽卷)图 7 表示安徽省 1985-2010 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 23~
25 题。1.. 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 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
城市人口比重 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
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
段的特征故选 B 项。
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 1985 年——2010 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
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
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 B 错,D 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
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 错;第二产业就业比 2000 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 1995
年快速提高,故 A 错误。
3..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
的综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
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 A。
(2013 高考题广东卷)4..表 1 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2009 年出生时
预期寿命(岁)国家 2000-2010 年人
口年均增长率(%)
2009 年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2010 年 0-14 岁
人口比重(%)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 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 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 年中国 0-14 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 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5.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
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
(2013 高考题四川卷)表 1 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
率统计表。据表回答 11~12 题。
表 1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 49 5. 72 6. 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 77 4. 28 3. 79
5.. 1985~2011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 先增后减 B. 先减后增 C. 不断增加 D. 逐渐减少
6.. 据表 1 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 年以来我国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
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
少
【答案】11.C 12.D
【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
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 11
题选 C。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
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 12 题选择 D 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 A 项错
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
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 项错误;B 项判断依据不足。
(2013 高考题新课标 2)图 1 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
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读图 1 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 题.
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四川贵州江西安徽 迁入人口比重/%0 5 10 15 20 25
迁
出
人
口
比
重
/
%
02468107..2005-2010 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8.. 2005-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_京、津的
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
城市化水平
【答案】1.C 2.B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
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
能力。题组难易程度:易。
【解题思路】
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
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
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 项正确。A、B 项迁出、迁入人口
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 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
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2)题:我国 2005-2010 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
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 B 项正
确,A、C、D 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2013 高考题浙江卷)下图为 1950~2010 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
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 9~10 题。
9..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 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 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图标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可以得出,未标符号的曲线代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的变化。1950~2010 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故人
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升,人口死亡率从 28‰下降到 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
1950 年1970 年1990 年2010 年世界① ② ③④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死亡率(‰) 第 9、10 题图5040 30 20 10 0 50 40 30 20 10 0 10 2020 30 30 20 10 0 人口出生率(
‰
)死亡率;出生率从 45‰下降到 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1950~1970 年人口自然
增长率上升。1990~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零,所以人口总数上升。
10..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从图中可以得出北美洲和欧洲均低于世界的平
均水平。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低于北美洲,为图中所列数据的最低的值。故本题 C 正
确。
(013 高考题新课标 1)图 3 示意某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
前该城市中人口约 1300 万。据此完成 7~8 题。
11.. 20 世纪 90 年代和 80 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总人口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
小。
【解题思路】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 A、C 项错误;
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 0,所以总人口增加,B 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
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
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 项正确。
1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美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德国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
度居中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该城市 80 年代和 90 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
且 90 年代比 80 年代大幅下降,说明 90 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 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
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
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 A 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
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 B、C、D 项错误。
二、综合题
(2013 高考题江苏卷)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 1701 年,1830 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 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
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
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
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 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 年 2 月 19 日底特律市宣布
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 19 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 20 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自然增长 国际净迁移 自然增长 国际净迁移国内净迁移 国内净迁移总人口增长 总人口增长 1981~1990 1991~2000 02314-3-1-202314-3-1-2
人 口 年 变 化 率 %
图 3⑴18 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3 分)
⑵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⑶20 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3 分)
⑷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
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
竞争力。
【试题立意】以较为熟悉的北美五大湖地区作背景材料,使考生轻松上手,主要考查工业区
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等。试题要求认真阅读
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答案。试题内容顺序呈现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模式,考生可
参照解题,难度顺序有利于考生思维发展。【解题思路】
(1)关注区域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从城市分布、人口增长及工
业迅速发展可得出市场需求量大。
(2)从材料中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可知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条件、市场、原
材料等要素。汽车技术要求高,当时汽车新兴市场需求大是要特别关注的要点。
(3)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出最关键的石油危机;他国汽车工业冲击;房地产崩溃。但分析材
料又可以根据主导产业得出其产业结构单一;结合提供时代信息可以联系出新技术革命冲击。
(4)底特律的兴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是教材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的再次呈
现。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目前以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状况,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
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对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主要是借鉴来调整和发展。
(2012 年高考广东卷)
14..老少比= ×100。下表是 2009 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
中
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 波兰 B. 西班牙
C. 白俄罗斯 D. 匈牙利
答案:B
安徽(2012年高考上海卷)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
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
的烙印。回答12~13题。
15..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16..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B
20(2012年高考上海卷)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
国家 0~14 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老龄(65 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 岁) 人口数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读图回答下列2
小题。
17..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
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 ①④
答案:B
18..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答案:D
下图(2012 年高考山东卷)为 1982 年和 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 7~8 题
19..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 2009 年的低
C.1982 年的 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 2009 年的高
D.1982 年的 20~24 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 2009 年的多
答案:B
【解析】图中左侧为 1982 年数据,右侧围 2009 年数据,可以看
出,2009 年人口的 0~14 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
所以 1982 年人口老龄化比 2009 年低,选项为 B。
20..与 1982 年相比,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 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B
【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 A 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 B 正
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 C 错误;
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二、双选题
下图(2012 年高考江苏卷)是 2000~2010 年我国人
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
答 23~24 题。
2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1978 年■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 ▲ ▲2004 年 2009 年城区郊区
制 造 业 产 值 比 重 (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答案:BD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图形资料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大部分省级行政
区人口数量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出现增加,西部人就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
多。
2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BD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
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
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
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2011 年高考山东卷)图 3 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中楼高表示 2000 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 7-8 题。
甲城市 乙城市
图 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0
M N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0
M N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0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P Q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0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P Q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A.1982-2000 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 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 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 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 2000 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 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 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 N 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2011 年高考江苏卷)表 2 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
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 8 为江苏省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
15~16 题。
表 2
项目 年份 2000 年 2010 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90 78659903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人口比例(%)
苏北 43.17 37.82图 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 2000 年和 2010 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
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
增长共同造成的。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 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江苏省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 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
长减慢,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
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2011 年高考四川卷)图 1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 1-2 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 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某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两种情况: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
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迁移率。该省十年来虽然人口自
然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仍为正,因此导致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
减少的原因应为人口移动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011 年高考重庆卷)图 2 表示 2000-2005 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
率(以 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 2 回答 3-5 题。3.造成图中 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看出 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
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4.图中 B 点代表的省(市、区)在 1954-1984 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
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B 点代表的省(市、区)在 1954-1984 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
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可判断该点代表的省(市、区)是西
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大于 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 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
出率最大值,选项 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
的省(市、区)只有 2 个,选项 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 10%的省(市、区)只有 3 个,选项
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 D 错误。
(2011 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 2002-2007 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 3-4 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净迁入 0-14 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
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2011 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7-8 题。7. 1995-2009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
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
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 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
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
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2011 年高考上海卷)(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
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为工
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7.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答案】B
【解析】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
诸如: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8.20 世纪 60 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
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差我们地域文化差异。京津沪地区应该是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特点。
(2011 年高考天津卷)12.(27 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 分)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
述其原因。(6 分)
2010 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 64%。2011 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
农业基地(如图 7 所示)。
(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所
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4)请概括图 8 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3 分)
(5)图 8 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6 分)
在游览中的多种需要。
(2010 年高考(新课标试题)地理)图 2 曲线为某国 2000 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 0 与 1 岁
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 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 2001 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 2000 年
新生人口的 80%.据此完成 4~5 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 年,2066 年 B.2066 年,2019 年 C.2001 年,2019 年 D.2001
年,2066 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
成
(2010 年高考文综(地理学科)重庆卷)图 1 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 1,回答 1~
2 题。
图 1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图 9 为三个城市圈 20 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l5~l6 题。
劳动力人口
人口比值%
年龄/岁
50
0 20 40 60 80 100
图 2
图 1
7 人口(百万人)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10
65 岁及以上
25—64 岁
17—24 岁
6—16 岁
0—5 岁
0 1 2 3 4 5 6图 9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 70 年代 B.乙城市圈 80 年代
C.甲城市圈 90 年代 D.丙城市圈 90 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 60 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 90 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 90 年 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 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 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图 5 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
市圈 2000 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 9-10 题。
9.导致该都市圈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入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0.5
0
0.5
1.0
1.5
2.0
2.5
3.0
3.5
80
年代
9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90
年代
甲城市圈 乙城市圈 丙城市圈
迁移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图 5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10.应用 GIS 技术在图 5 甲基础上制作图 5 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A.1999 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B.2000 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C.各行政区的边界 D.各行政区的面积
(2010 年高考地理上海试卷(文科使用))(十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
回答问题。(9 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
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
影响。
43.概述图 l、图 2 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 1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 2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本题 9 分)
43.图 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 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
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 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
分,答对 1 点即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1 分,任答一点即可)。
图 9 为三个城市圈 20 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l5~l6 题。
图 9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 70 年代 B.乙城市圈 80 年代
C.甲城市圈 90 年代 D.丙城市圈 90 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 60 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 90 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 90 年 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 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A 卷)文科综合)读“2005 年我国东部沿
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 4),完成 10~11 题。
-0.5
0
0.5
1.0
1.5
2.0
2.5
3.0
3.5
80
年代
9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90
年代
甲城市圈 乙城市圈 丙城市圈
迁移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中心区
城区边缘区
近郊区
远郊区
23.3 万
18.1 万
6.1 万
0.2 万
0.28 万
5 万人口净迁移方向及数量
图 4
12.4 万10. 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
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11.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