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0届高三六校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唐山市2020届高三六校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ID:257442

大小:8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5-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唐山市 2020 届高三六校 4 月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陈秉公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对中国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 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 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 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 性存在, 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 合中共同发展 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 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 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 本、生长之根。 ②“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 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 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 自 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 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 的关系。 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 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 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 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 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 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 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 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 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 认和尊 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有序。 ⑤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 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 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 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 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 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 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 慧、 中国方案。 (摘自 2018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 中发展演变。 B.“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 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 “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 同、共同实现美好生 活的担当。 D. 只要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 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指出“和合”理念可以为解决人 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 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 分明,逻辑严密。 C.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 的文化底蕴。 D.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 着特殊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它与“和合”理念中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 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和 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 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 “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 合”理念中人心和 善的道德观。 D. 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 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 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 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 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 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 灾也相对稀少。同时, 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 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 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 霍 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 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 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 罪 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 则捐钱捐粮,施医给 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 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 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 和民间 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 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 “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 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 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 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 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 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很多地区采取了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 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 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 逃,没有出现对 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 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 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 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 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 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 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 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 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 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 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 信息与言论,以及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 体 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 社会包容度显著提 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 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 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 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 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 舆 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 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 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 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 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 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 地 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 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 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 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 中国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 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 效。但是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 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 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某些地区领 导干部在疫情防 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 业知识 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 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 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 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 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 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 有删改) 4. 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通过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 源、协调行动。 B.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主动辟 谣。 C.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D. 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不再盲目指责。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 具有地方性特征。 B.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无法控制疫情、对 抗疫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三千年时间里,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 增高的趋势。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注重经 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6. 材 料 三 指 出 “此 次 疫 情 可 谓 是 对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的 一 场 大 考”,在这场“大考”中, 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 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 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 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 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 “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 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 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 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 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 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 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 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 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 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 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中 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 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 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 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 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 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 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 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 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 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 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 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 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 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 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 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 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 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 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 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也与下文祥子最终 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 品格,又使结尾处最 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 典上,村民们送来了 “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 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 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9.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 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 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 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 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 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辩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 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 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 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 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 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 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 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 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 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 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 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 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 乎/ B.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 乎/ C.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 乎/ D.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 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 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 击破各路起义军后, 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 校、科举和接待四方 宾客等事务。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 “六部”。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中国唐时有京畿道, 宋时有京畿路。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 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 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 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 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 记告知对方;高丽的 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 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 皇上赞赏,皇上认为 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 的官职。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 (2)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鶡(hé)冠:传 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 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他 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 “ ,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 命运紧密相连的 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 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 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 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 而,通过对每 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 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 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 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 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 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 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 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 越来越有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 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 不见 C. 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 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 不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 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 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 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 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 理解。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 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 杰作。 B.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 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 的杰作。 C.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 是尽可能地多读、多 知道。 D.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 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 多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绝大多数人认为, ,其实不然。冷饮喝得太多反而更容易使人中 暑。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 :一是过量饮用的冰镇饮料,特别是碳酸饮 料,需要体内水分稀释,这会造成体内水分减少;二是食物过凉引起胃肠 道痉挛性收缩;三是吃了过凉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四是 ,体内温度会 骤降,而暑热积聚体内某些部位,就无法散发出去。以上几点同时作用于 人体,人就更容易中暑了。 21. 阅读下面的语段,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不超过 50 个 字。(5 分)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之所以称“丹 书铁券”,是因为早期的铁券是以朱砂填凃其上的文字。用朱砂填涂文字, 既可使颜色纯正,又能使色彩经久不褪;以铁为券,取其坚固、久存之意。 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 券”的有关内容。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 勋臣;至于权限范围,仅限于本人和后代犯罪不加刑。洪武三年(1370 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 34 人获公爵或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 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 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 除。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六校高三 4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A【解析】B 项,“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前 漏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了原意。C 项,“‘和合’理念中天人 合一的宇宙观使……”错误,原文是“在‘天下观’的滋养下,……”D 项,“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只有在承认和 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 谐有序。”故选 A。2.D【解析】D 项,“对比论证”分析有误。文章第 自然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运用了类比论证。故选 D。 3. D【解析】D 项,“……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 题”错误,原文“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可以为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 案”,并不等于说“我们就 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故选 D。 4. C【解析】答非所问,C 项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做法。 故选 C。 5. D【解析】D 项中“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 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 减词语,曲解文意。故选 D。 6. 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加 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 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 威性。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每点 2 分) 7. C【解析】C 项,“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 们送来了“神医胡同” 的金匾,而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 心里踏实。故选 C。 8. 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 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 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 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 大家的感激;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 内心激动。(每点 2 分)9. 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人物“医德惟上”的 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 良心的重要;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让读者回味无穷。(每点 2 分,答 出三点给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10. D【解析】波浪线部分译文是: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 大喜道:“不久前陶 凯的文章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 概昌盛了吧!”故选 D。 11. C【解析】选项中“赋税”不属于“礼部”职能。故选 C。 12. D【解析】选项中“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破格提升官职是以 前的事。故选 D。 13.(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 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解析】“数”译为屡次、多次, “具”译为备办、准备,第一个“为”译为 给、替,“约束”译为规约、 规章,第二个“为”译为做。(每点 1 分) (2)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 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解析】“以”译为因,“辞”译为推 辞,“下阶”译为降一个品级,“持”译为 坚持,“不之许”是宾语前置 句。(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 长,就熟悉精通古今知识。凡是几千年来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的沿袭 变革,没有不能够说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 鲁率领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 给乡里人 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 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任命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 玉帛,以曾鲁居首 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 当时议论礼的人蜂拥而起。曾鲁在众人中 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法就对,依从某说法就不对。”有与他争辩诘 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 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裹袭金龙黄帕是错误的, 交 纳贡品称藩属却不奉为正统,把大义放在什么位置呢?”使者为过错道了 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叔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 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来副本审视, 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 名?”安南使者不敢隐瞒,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诡 诈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看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 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任命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 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 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 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的文章已能 引起人的感叹, 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 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 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 笔的是曾得之。” 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收集、摘录,也没有 成书。 14. A【解析】“强饮”理解有误。应是“勉强吃一点饭”的意思。故选 A。 15. 年老体衰,从“老年花似雾中看”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老眼昏花; 漂泊流浪,从“ 淹留潭州”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在外;穷困潦倒,从“萧条” 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忧 虑朝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 可以看 出诗人牵挂国家安危;落寞失意,从“鹖冠”看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 廷所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B【解析】第一组,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了解得深 刻;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第二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 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三组,心智:一指 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心志:意志、志气。第四组,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视而不见:不注意, 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故选 B。 18. C【解析】“通过……使”,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 D 项;关联词语 “不是……而且”不搭配,排除 A 项;根据文意,两个分句间应是选择关 系,不是递进关系,不能用“不仅……而且” 这组关联词语,排除 B 项。 故选 C。 19. B【解析】第一,前面“不在于”对应后面“而在于”,会让句子更通 顺;第二,括号后面的内容与“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 作”关系更紧密;第三“多读、多知道”才 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故选 B。 20. 热天喝冰镇饮料(冷饮)可以清凉解暑 会带来四种不良后果 冷饮进入体内 21. 示例:“丹书铁券”是特权信物(1 分),明初创建最完备的制度, 规定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2 分);明中后期,颁授对象扩大到功臣之后 (2 分)。 四、写作(60 分) 22. 【解析】画面上有一个身子在前,腿在后的人。在前面的上半身肥头 大耳、西装革履,还注着四个字“生活水平”,在后面的下半身明显的发 育不全、衣衫褴褛,也注着四个字“道德标准”。这说明了物质生活水平 与道德标准不同步(不协调)。 【立意】道德标准要与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