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庆云云天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庆云云天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期中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257729

大小:67.3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5-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云天中学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线上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单选题(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 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2.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 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 4.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 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 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5.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 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 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落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 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 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7.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 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8.公元前 413 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 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9.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 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 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10.“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 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建立民主制度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1.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2.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 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1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 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 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4.1917 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A B.B C.C D.D 1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 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 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7.《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 年,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 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料反映晚清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18.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 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 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19.《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出版情况为: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英、美三国至少翻印过 12 次;第一个英译本于 1850 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 1871 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 美国出版。 这主要表明,《共产党宣言》 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有利于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 D.在欧美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 20.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 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 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 2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 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2.19 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 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 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 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 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24.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5.1938 年初,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 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A. 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 B. 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 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 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 二、材料题(26 题,20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材料一 在专制社会中,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完善和 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行政制度。不过,官僚制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 维的左右。虽然儒家伦理提倡民本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 分离的局面。在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礼”是中国古 代官僚政治所遵循的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 的程序和规范,最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僚在制定或修改法律的时候,首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法律首先要体现官僚阶级 的意志。儒家思想提倡“君使臣以礼”,“刑不上大夫”,因此执行法律的各级官僚“亲者断其生,疏者 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于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 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更多是上级的个人, 而非与之有契约关系的民众……儒家伦理要求的核心是“虔敬地服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而理想的人 格,即君子的“优雅与尊严”则表现为“履行传统的责任义务”。所以,大多数的官僚在政治体系内部处 于一种维护既得利益和既有统治的角色……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 率和公平的诉求。“关系政治”盛行,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 力等现象,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 主体人格不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向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僚政治的弊端及其影响。(12 分) 27.由梁斌创作的《红旗谱》,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下文摘录的是该书主人公、 共产党员严运涛其中的一封家书。 父亲,母亲: 敬禀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 学校是官费,连紙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 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 土豪劣绅!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 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离家时,没有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阖家均吉,儿运涛谨上。 1926 年 7 月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这封家书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的重 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和评价准确全面。)(15 分) 28.【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 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 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 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 分) 答案解析 1.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 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1.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权,故B 符合 题意;材科没有反映权力集中与否的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故 C 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但没有反映宗教色彩,故 D 不符合题意。 2.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 标志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B 项正确;A 项指的是皇帝制度,故错 误;C 项解决的是君臣关系,故错误;D 项指的是专制主义,故错误。 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 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 3.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县令不能掌握军权,很难形成割据势力,从而防止 地方割据,故答案为 B 项;县令与封王没有关系,排除 A 项;县令和郡守是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材料 中的设置对郡守权力没有影响,排除 C 项;通过制度设计,使县令不掌握军权,是避免形成割据势力,排除 D 项。 4.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 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 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4.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 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 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格局,故答案为 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 错 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 错误。家族观念十 分浓厚对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 D。 【点睛】 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 一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 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 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5.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 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 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5.D 【详解】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但只看到内因没有看到外因,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A 项错误;李 峰的观点虽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但只看到外因没有看到内因,不可靠,故 B 项错误;两人的观 点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没有完全主观臆断,只不过看问题不全面,并非完全不可信,故 C 项错误;西周的 灭亡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司马迁和李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但均为一家之言, 故 D 项正确。 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落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 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 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6.B【解析】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 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B 符合题 意;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政治势力矛盾问题,A 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由材料“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 管理”可知分封制使不同部落、血缘关系的人走向杂居相处,使血缘族体走向瓦解。 7.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 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7.D 【解析】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定的形式,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 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审判的程序是否严密,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习惯法的原则,故 B 错误;材料信 息并没有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故 C 错误。故选 D。 8.公元前 413 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 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8.D 【解析】 【详解】 材料“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强调的是直接民主的方式存在一 定的弊端,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 选项符合题意。演说术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A 选项排除。材料与雅 典公民的道德素质无关,B 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C 选项排除。 9.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 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 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9.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持续几十年,1875 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 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故答案为 D 项。法国在 1791 年即颁布宪 法,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法国大革命后基本体制发生多次变化;法国宪政之路不能反映坚决彻底的 特点,排除 C 项。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0.“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 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建立民主制度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0.D 【解析】材料中的“‘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是指美国实行邦联制。从材料所述实行邦联制的严 重后果来看,核心问题应当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答案为 D 项。维护各州权力不变的话,就难以加强中 央权力,排除 A 项;美国当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不是通 过民主制度就能解决的,排除 C 项。 点睛: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 13 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 各州的权力很大。国家权力太小,各州权力太大,导致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面临很大阻碍,国家难 以发展壮大和巩固独立。在此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 一而强大的国家。 11.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1.B【解析】 【详解】 《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和法制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权力来自于法律授予,因此从政治民主化的进 程来看此后法制逐渐取代人治,即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故答案为 B 项。A 项是从英国政治本身发展的 角度得出的结论,不是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得出的结论,排除;C 项属于《权利法案》的内容, 排除;1688 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排除 D 项。 12.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 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12.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 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 D 项。A 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 项材料体现的是 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 1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 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 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3.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 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 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 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 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 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 于衷”。 14.1917 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A B.B C.C D.D 14.C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对封建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的的革命,通常 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 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在无产 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通过革命斗争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好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此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1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5.B 【解析】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 B 项正确。AD 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 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 项“主导”说法错误,故 C 项排除。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 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6.A【详解】 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 权意识,A 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 项错误;材 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 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17.《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 年,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务 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料反映晚清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17.B 【解析】20 世纪初,从创设保定警务局到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说明清政府正努力调整地方治理方式,转变治安管理模式,B 项正确;由保定警务局管理地方治安到巡警部的建立,不能体现中央集权,A 项错误;近代军阀统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C 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通过 “清政”建立起统管全国警察事务的治安管理体系,不能体现坚决维护国 家主权的立场, D 项错误。 18.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 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18.C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散于广阔地区”、“多数小部队”等可知是八路军参加的百团 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 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19.《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出版情况为: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英、美三国至少翻印过 12 次;第一 个英译本于 1850 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 1871 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 版。 这主要表明,《共产党宣言》 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有利于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 D.在欧美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在问世初期时一版再版,不断翻印,使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 大,得到欧美社会的广泛 关注,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说法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20.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 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 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 “秦汉 ”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 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 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对材 料理解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 定,D 项错误。 2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 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 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1.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 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 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 制度,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 D 项错误。 22.19 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 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 C 23.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 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 (《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 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23. B 24.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4. C 解析: 拿破仑战争是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战争,虽然后期带有侵略性质,但没有造成国家数量骤增, 故 A 项错误;普法战争是局限于普鲁士和法国之间争夺领土的战争,与其他国家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第一次 世界大战瓦解了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出 现导致欧洲国家数量骤增,故 C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一些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兴起,在欧洲,只是 对德国分区占领,国家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故 D 项错误。 25.1938 年初,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 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 A. 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 B. 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 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 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 25. D 二、材料题(26 题,20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材料一 在专制社会中,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行政制度。不过,官僚制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在某种程 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维的左右。 虽然儒家伦理提倡民本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 在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礼”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所遵 循的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的程序和规范,最 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僚在制定或修改法律的时候,首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法律首先要体现官僚阶级的 意志。儒家思想提倡“君使臣以礼”,“刑不上大夫”,因此执行法律的各级官僚“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 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于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的上司而非制 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更多是上级的个人,而非与之有契 约关系的民众……儒家伦理要求的核心是“虔敬地服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而理想的人格,即君子的“优 雅与尊严”则表现为“履行传统的责任义务”。所以,大多数的官僚在政治体系内部处于一种维护既得利益和既有统治的角色……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率和公平的诉求。“关系 政治”盛行,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等现象,使统一思想多于 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向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僚政治的弊端及其影响。(12 分) 26.【答案】(1)特点:官僚集团和皇权既相互依附又互相牵制;儒家伦理是官僚政治的行为准则;民众与官 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每条 2 分,共 8 分) (2)弊端:人治色彩浓厚,行政有很大随意性;官员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明显;过分看重道德操守,思想保 守。(每条 2 分,共 6 分)影响:行政效率低下;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吏治腐败;体制僵化,缺少创新动力。 (每条 2 分,共 6 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不过,官僚制 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得出:官僚集团和皇权既相互 依附又互相牵制;由“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维的左右”得 出:儒家伦理是官僚政治的行为准则;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 分离的局面”得出: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由“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 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的程序和规范,最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得出:以 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2)“弊端”:依据材料二信息“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 任意性”得出:人治色彩浓厚,行政有很大随意 性;由“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出:官员上下级 之间依附关系明显;由“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 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得出:过分看重道德操守,思想保守。“影响”:由材料二“中国传统官僚政治 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率和公平的诉求”可得出:行政效率低下;由“权大于法、情大 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等现象”得出吏治腐败;由“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 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得出:体制僵化、缺少创 新动力。 27.由梁斌创作的《红旗谱》,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下文摘录的是该书主人公、共产 党员严运涛其中的一封家书。 父亲,母亲: 的敬禀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 学校是官费,连紙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 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 劣绅!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 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离家时,没 有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阖家均吉,儿运涛谨上。 1926 年 7 月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这封家书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 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 准确全面。)(15 分) 27.(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多方面作答。但是观点应明确,论述理由要充分) 示例:情节: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3 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概述和评价:1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 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详解】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选准情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依据材料“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 反映了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归纳。 28.【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 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 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 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 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 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 分) 28.【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每条 2 分,共 6 分)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每条 3 分,共 9 分) 【解析】(1)根据“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 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 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 得到国际承认。 (2)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 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主要回答的方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角度 去概括。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