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共 80.0 分)
1.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
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这里近代的前夜指的应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从经济角度讲应该指的是
资本主义萌芽,所以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所以符
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其背景、标志、时间、地
点、缓慢发展的原因等。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
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
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
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2.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在解决问题的
能力。
【解答】
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来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明
代后期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衣料的主要来源,C 为正确选项。
A.明朝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甚至明朝中后期在棉纺织业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 排
除。
B.当时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西方和中国交流还很少,B 排除。
D.丝织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一般的贫民使用的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D 错误。
故选 C。
3.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
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
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
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
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A
正确;“重农抑商”中的“抑商”是抑制商业的发展,而不是“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B
表述错误;C“唯一”表述绝对;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铁犁牛耕”的成熟,D 错误。
故选 A。
4.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
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
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A.依据题干材料“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
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结构发生改变,故 A 正确。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 B 错误。
C.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旧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 C 错误。
D.古代中国属于农耕经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只是辅助,故 D 错误。
故选 A。
5.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从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民族资本主义还是有发展
空间的,故排除 A。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有限的空间,但并不能说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是依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B。
C.材料体现不出民族独立,是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的,故排除 C。
D.材料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不可能发展到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说明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之上,故 D 正确。
故选 D。
6. 下侧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 “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 “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 “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
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 1912 年到 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仍然以轻工业为主,故 B
项不正确;A 项正确,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C 项正
确,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萧条下去;D 项符合史实,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 B。
7.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在晚清有所松动。特别是甲午
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调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式产生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发展高潮,故 C 项正确.
A 项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 项出现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 项出现在一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带来的直接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
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8. 下表为近代中国某省(区)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空缺部分的
数字最可能是
时期 1875-1895 1896-1911 1912-1913 1914-1918
年平均注册数(个) 0.55 2.5 5.6
A. 0.3 B. 4 C. 6.5 D.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反映了民
族资本主义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等阶段发展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年平均
注册数”应是逐渐增加,故 B 正确;ACD 与“年平均注册数”逐渐增加不符。故选 B。
9. 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 20 年代,苏俄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
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 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80 年代邓
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上反映出的共同的实质性的问题是(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差异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故 D 正确;
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题的关键是“共同的实质性的问题”。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③农业合作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②③④ D. 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
史实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后顺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项分别开始于 1950 年、1958 年、1953 年和 1978 年。
正确顺序为①③②④,故 A 符合题意;BCD 三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主旨,排除。故选 A。
11. 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
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
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 A 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 B 项
错误。
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
关,故 C 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
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需要掌握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
的解读与分析,结合 20 世纪初的史实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
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
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
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通过材料“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可以看出此时仍然存在卖脚带的现象,故排除
A;
BC.通过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以看出此时普遍使用脚带,说明诏令推行并没有引发妇女
普遍解放,故排除 B,C 正确;
D.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废止缠足成为当时社会共识,故排除 D。
故选 C。
13. 周杰伦在《上海 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
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
同时出现的是( )
A. 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国产影片
B.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C. 苏小姐正在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D.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答案】C
【解析】中国电视业诞生是在 1958 年,所以“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
不可能出现在 1943 年的上海的,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ABD 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
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 1958
年和 1976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 年来,其基本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
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
14.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
于
A.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C.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
【解答】
A.“广告”载体和商业“广告”越来越多,这是商家招揽生意的一种商业行为,本质上反映的
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故 A 正确。
B.商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广告的发展,不能说明“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故排除 B。
C.在报刊、杂志等载体上登载广告的是商家、厂家,反映的是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厂家、商
家”的需要,而非迎合民众的需要,故排除 C。
D.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广告”载体和商业“广告”越来越多,不是反映人们消费观的改变,故
排除 D。
故选 A。
15. 在 19 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
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 B. 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 D. 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要
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A.材料提及 19 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
部的双重挑战,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样
板改革指的是工业革命近代化发展,可见这些国家都受工业文明的影响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迈进,故 A 正确。
B.材料提及的是近代化改革,指的是走向工业文明,创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与世界
市场无关,故不选 B。
C.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化改革的国家发展迈向工业文明,这样当近代化改革的国家发展起来后会
冲击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巩固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故不选 C。
D.材料提及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等国的近代化改革,并未体现全球化的影
响,故不选 D。
故选 A。
16. 英国历史学家哈德指出:“当资本能用于为人民大众消费的商品的生产时,现代规模的
资本主义制造业才有可能。并且,正是由于资本被用于这一目的,才赋予了工业革命势
不可挡的性质。”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15、16 世纪欧洲的商业革命 B. 15、16 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
C. 18 世纪中期英国纺织业革命 D. 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15、16 世纪欧洲的商业革命,与大众消费的影响无关,故 A 项错误.
15、16 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与大众消费的影响无关,故 B 项错误.
由“当资本能用于为人民大众消费的商品的生产时,现代规模的资本主义制造业才有可能”
可知,大众消费的发展推动 18 世纪中期英国纺织业革命,带动引发其他领域的工业革命,故
C 项正确.
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大众消费的影响无关,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英国的纺织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
力和对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②生产方式:工业
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
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17. 在英国近现代史上,伦敦曾多次发生烟雾事件,一度被称为“雾都”。伦敦被称为“雾
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答案】B
【解析】略
18.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
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答案】C
【解析】A.新航路开辟以后,白银流向中国并没有促使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
B.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应该是在鸦
片战争以后。
C.从材料可以看出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黄金白银,后来流入中国,说明中国的
商品满足了西班牙葡萄牙的需求。
D.材料看不出西班牙,葡萄牙是明朝最大的贸易伙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中外贸易的特征。
19. 1960 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
针。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
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 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答案】B
【解析】1960 年 9 月 30 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倾向,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即对左倾错
误开始局部纠正,故 B 项正确。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是在 1965 年,故 A 项错误。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是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时间“1960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
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是从 1956 年开始的,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八字方针的实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和对八
字方针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八字方针实质的理解。“八字方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是以调
整为中心,整个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要贯彻执行。“八字方针”
的提出是党在这个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其实质是对
农村中的左倾错误的局部纠正,它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
的重大战略决策。
20. 如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 年期间,而图中显示
1956 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 A 项。
“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 年期间,而图中显示 1953 年-1955 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
业总产值,故排除 B 项。
“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 1957 年,而 1956 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故排除 C 项。
1958 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考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
跃进”等知识点,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识图,运用所学知识和排除法即可。
21. 编年体史书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也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
的互相联系。如果一位史学家要编写 1953 年的历史,可以被编入的史实有
①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 ③朝鲜战争停战 ④中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 1953 年的历史,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1953 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 年,朝鲜战争停战,美国失败;1953 年,中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1956
年底基本完成,故①③④正确,C 符合题意;一届全国人大于 1954 年在北京召开,不合题意,
排除有②的 ABD 选项。故选 C。
22.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
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以“自强”“求富”为旗号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与材料“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的材料信息无关,故A
错误。
B.纱厂属于轻工业不是重工业,故 B 错误。
C.从材料中的“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可知近代民族企业以轻
工业为主,注重民生,故 C 正确。
D.根据所学可知,.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属于洋务运动,不符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故 D 错误。
故选 C。
23. 如图漫画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现状,其意在揭示( )
A.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
C. “中体西用”思想的正确性
D. 变革中国封建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封建制度”体现了中体西用,说明了变革中国封建制
度的必要性,故 D 正确;
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
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4. 如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 近代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
【解答】
A.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符合时间限制,故排除 A。
B.中国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已经丧失,故排除 B。
C.图示信息反映出,1895-1899 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大幅增长,说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
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家掀起办厂热潮,但近代民族工业只是初步发展并非迅速发展,故
排除 C。
D.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政府经济政
策的变动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 D。
故选 D。
25. 一战期间,张骞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C
【解析】略
26. 岳飞冤死风波亭以后 20 年,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拿到一份财产清单,清
单上说,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
亩一角”,以及房屋“四百九十八间”。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B. 土地兼并的盛行
C.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 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说的是岳飞买地的现象,国家授田是不可以随意买卖的。实际上宋朝也没
有国家授田的制度。
B,土地兼并盛行是社会现象,不是原因。
C,封建社会土地能够买卖,兼并,必须建立在私有产权保护的基础上。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
开阡陌。就承认了土地私有。此后,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也成为封建社会土地买卖和兼并的根源。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能反映出政府与岳飞的矛盾。
但这不是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中的现象是指岳飞买地。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
27. 中国古代经济曾经有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下列图片所示成就,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
①水排
②司母戊大方鼎
③定窑白瓷孩儿枕
④曲辕犁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①水牌是中国汉朝时期的鼓风设备。
②司母戊鼎是中国商朝的青铜器。
③这是宋朝定窑的白瓷。
④曲辕犁出现在中国唐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冶
铸业制瓷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材料。
本题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重要的科技发展表现准确记忆,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太
高。
28.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
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秦国建造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私田大量出现,故 A 错误。
B.该项中的“普及”说法错误,故 B 错误。
C.该项是影响,不是原因,故 C 错误。
D.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后期在秦国的主持下,一大批水利设施兴建,并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秦国”。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实力远超其
他六国,国家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故 D 正确。
故选 D。29.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
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
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理解能力。
【解答】
AC.这两项只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C。
B.商人入仕这是古代中国商人的最终目标,该项表述有误,故排除 B。
D.根据材料可知,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商人的财富没
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这主要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重
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的影响,故 D 正确。
故选 D。
30. 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宋代,一些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
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掌握,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知识运用的
能力。根据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反映“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 A
项与题意不符;B 项说法错误,“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C 项正确,唐朝时,朝廷不
允许在州县之所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
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但是到了宋代,“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取
得了合法地位; D 项只符合材料的前半部分,不符合材料的后半部分。故选 C。
31. 明朝成化年间(1464 年-1487 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
卖“洞庭红”蜜桔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海龟”,
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 )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成为大户人家”可以得
出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故②正确。依据题干“船到福建,被波斯商人玛宝哈
高价买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故④正确。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
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①错误。
明清时期严格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③错误,故 C 项正确。故选 C。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对外贸易的状况。解题
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对外贸易的状况的把握,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
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商业与儒家思想,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知识迁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紧扣题干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逐渐成为“正
常”现象,在商贾看来“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题中反映出儒家文化的功利化
倾向,故 A 正确。
B.宋明理学实际上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故 B 错误。
C.题中提及的是“商贾”,并没有提及知识分子,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故 C 错误。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是在宋代,且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故 D 错误。
故选 A。
33. 阅读 1988—1994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曲线图(单位:亿美元)。该图可以
说明当时中国( )
A. 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B. 在吸引外资上给予优惠政策
C.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D. 对外贸易受苏东剧变的冲击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曲线图只能反映出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状况,无法体现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发展状况,
故 A 项错误。
B.影响外商对华投资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图示中无法体现中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故 B 项错误。
C.据曲线图可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尤其是 1992 年后,这说明中国具有广阔的市
场发展前景,故 C 项正确。
D.题干反映的是中外投资状况,而非对外贸易,故 D 项错误。故选 C。
34. 1984 年人称“江南猫王”的画家陈莲涛为邓小平画了一幅《双猫图》,图中有几道遒劲
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南方谈话”中能体现这一主
旨的是()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社会主义的本质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南方谈话”,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1988 年 9 月 5 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南
方谈话”无关,故 A 错误。
B.题意中的《双猫图》指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目的,联系所学可知,“南方谈话”中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
题,故 B 正确。
C.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时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南方谈话”无关,故 C 错误。
D.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 1978 年 5 月提出,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故 D 错误。
故选 B。
35. 《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一书记载:仅 1545~1560 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
运回黄金 5500 公斤,白银 246000 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
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
益者。材料中把西、葡两国喻为“运输队”是因为
A. 西、葡两国濒临海洋的地理优势
B. 财富流入英荷,为英荷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 英国、荷兰等国的货物运输依赖西、葡两国
D. 西、葡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垄断通往新大陆的航道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运用和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但西班牙和葡萄牙
所获得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本国的资本积累,而是转运到了英国和荷兰,促进了英国、荷兰
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材料中表述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
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故 B 符合题意,ACD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CD。
故选 B。
36. 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
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 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B. 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
C. 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 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力。题干信息反映了世界各地市场都有英国商品的销售,说明了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故 A 项符合题干要求;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时间上早于题干时间,排除 BC 两项;题
干未体现资产阶级精神因素,排除 D 项。故选 A。
37. 茶叶于 1650 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 6 至 10 英镑,相
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 2 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
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C.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茶叶量大
增并不会影响到英国人对于饮茶的习惯,A 项错误,故排除;在 1650 年后的一个世纪里,英
国在殖民扩张中崛起,先后打败竞争对手荷兰、法国,对外贸易取得较大发展,英国和亚洲
的商业贸易联系加强,亚洲的茶叶大量进入英国,茶叶由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消费品,B 项正
确;C 项《航海条例》是 17 世纪中期英国对荷兰提出的,是殖民扩张的表现,C 项错误,故
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时间不符合材料要求,D 项错误。故选 B。
38.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在解决问
题的能力。
【解答】
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
形出现;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
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 A。
BCD.此三项所述均不全面,故不选 BCD。
故选 A。
39. 下列对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影响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 )
A. 引起了世界各民族的大迁徙 B.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A.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但并没有引起世界各民族的大迁徙,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
B.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资
本主义的成长,客观上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 B 项正确。
C.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资
本主义的成长,客观上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 C 项正确。
D.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资
本主义的成长,客观上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 D 项正确。
故选 A。
40. 马克思:“在 16 世纪和 17 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
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下列有关推断与题干一致的是()。
A. 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萌芽
B. 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 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D.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商业革
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导致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主
义的衰落,故 D 正确。
A.资本主义萌芽应是最初的开始,故 A 错误。
BC.两项中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不符合题意“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故 BC 错误。
故选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0 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
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 18 世纪
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
正是 18 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
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
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
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
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
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8 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
识简析 18 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
似性”。
【答案】(1)中国繁荣原因: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②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③政
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每点 2 分,共 6 分)。
“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①西欧海洋意识强烈,不断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
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自闭于世界。②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
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③西欧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推动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④西欧启蒙
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6
分)。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随着西
方势力的逐步东侵,原本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每点 2 分,共 4
分)。
(2)相似性:①生活质量提高,人口增加迅速。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③商
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④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市镇大量涌现。⑤资本主义萌芽
或发展(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2 点,得 4 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 18 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及其“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相关
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题:依据材料“中
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
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政
策、资源等因素入手,逐条归纳命题所需结论即可。第二小问题:依据材料一的有效信息,
结合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
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
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
扩张”,结合教材,从开放与封闭、民主与专制、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思想启蒙与文化专
制出发,逐条概括即可。第三小问题: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逐条概括命题所需结论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 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依据上述材料信息,联系教材知识,从人口增长、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人群体与社会分工出发,客观概括命题所需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