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六校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龙岩市六校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9173

大小:1.2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5-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六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上杭县一中等)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太湖中所有鱼”属于生命系统研究的一个结构层次 C. “三倍体”是从个体层次对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特征的描述 D.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内所进行的循环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据此答题: 【详解】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 正确; B.“太湖中所有鱼”不属于一个种群,也不属于群落,所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 错 误; C.“三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从生物个体层次 对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特征的描述,C 正确; D.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生物圈属于生命系 统的最高层次,D 正确。 故选 B。 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 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B.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C.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D.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 DNA 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答案】C 【解析】【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 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 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不支持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的起源观点,A 错 误; B.病毒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化学组成简单,按照生物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观点, 不支持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的起源观点,B 错误; C.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寄主细胞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因此先有细胞,后有病毒, 支持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的起源观点,C 正确; D.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 DNA 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只能说明它们具有亲 缘关系,不能证明起源的先后顺序,不支持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的起源观点,D 错误。 故选 C。 3.下列关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低倍镜观察紫色洋葱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随中央液泡变小紫色变深 B. 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换高倍镜后调节粗准焦螺旋可清晰观察到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C. 在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和核糖体的结构 D. 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低温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 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 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 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 →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低倍镜观察紫色洋葱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由于细胞失水,紫色随中央 液泡的变小而加深,A 正确; B.高倍镜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B 错误;C.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下看不到核糖体,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核糖体,C 错误; 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时 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D 错误。 故选 A。 4.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B. 真核生物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生物细胞都进行无氧呼吸 C. 真核生物细胞都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都进行无丝分裂 D. 真核生物细胞的核 DNA 为链状,原核生物细胞的拟核 DNA 为环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 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 DNA 等结构。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 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都为真 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二分裂为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详解】A.真核生物不一定是多细胞生物,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一般是单细胞 生物,A 错误; B.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原核细 胞也不一定只进行无氧呼吸,如蓝藻含有有氧呼吸酶,虽然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错误; C.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二分裂,C 错误; D.真核细胞的核 DNA 为链状,原核细胞的拟核 DNA 为环状,D 正确。 故选 D。 5.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叶绿素、血红蛋白和甲状腺激素特有的微量元素分别是 Mg、Fe、I B. 在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均含有核糖 C. 脂质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都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 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在氧化分解时都释放能量,代谢终产物都相同 【答案】B【解析】 【分析】 1、细胞中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其功能为:(1)化合态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 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2)对于维持细胞和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2、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 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 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 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 素和维生素 D。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详解】A.Mg 是叶绿素的主要组成成分,Fe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I 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 成分,但 Mg 是大量元素,A 错误; B.核糖是构成 RNA 的成分,在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均含有 RNA, 故在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均含有核糖,B 正确; C.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 D),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 成分,性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脂肪具有储存能量的功能,而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 色的只有脂肪,C 错误; D.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在氧化分解时都释放能量,脂肪和淀粉的代谢终产物都是 CO2 和 H2O, 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除 CO2 和 H2O 外还有尿素,D 错误。 故选 B。 6.下列有关水对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减小,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②衰老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的低 ④水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也能够贮藏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 A. 0 B. 1 C. 2 D. 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 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 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①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降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渡 过不利的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衰老的细胞代谢减弱,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②正确; ③癌细胞是一种分裂失控、代谢旺盛的细胞,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③错误; ④自由水可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但无论自由水、结合水都不能够贮藏能量和为 生命活动供能,④错误。 综上所述,③④错误,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 C。 7.如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②、③、④、⑤均伴随 ATP 的产生 B. 过程②、③、⑥所需酶的化学本质相同,种类不同 C. 过程⑤产生的一种物质可以用于过程④ D. 过程④、⑤、⑥均发生在生物膜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 C3 的还原,②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③为有氧 呼吸第二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⑤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⑥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 段 CO2 的固定。 【详解】A.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⑤为光反应,所以②、③、④、⑤都有 ATP 产生,A 正确; B.过程②、③、⑥所需酶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但酶具有专一性,不同化学反应中 所需酶的种类不同,B 正确;C.过程⑤为水的光解,产生的氧气,可用于过程④与还原氢结合生成水,C 正确; D. 过程⑥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在生物膜上进行,④在线粒体内膜上 进行、⑤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D 错误。 故选 D。 8.下列实验中,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用 H202、H202 酶、FeCl3 探究 H202 酶的高效性 B. 用淀粉、蔗糖、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 C. 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 用无水乙醇提取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可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 H2O2 分解,可用带火星卫生香复燃程度 为观察指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 化碳,所以不能通过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呼吸方式。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指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故可用 H202、H202 酶、FeCl3 探究 H202 酶的高效性,A 正确; B.淀粉和蔗糖均为非还原性糖,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不能将蔗糖分解,麦芽糖 为还原性糖,故可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证明酶的专一性,用可用淀粉、蔗 糖、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B 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 菌细胞呼吸方式,C 错误; 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无水乙醇提取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D 正确。 故选 C。 9.ATP 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 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 ATP 的形成。如图表示 ATP 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中含有的 ATP 酶复合体只分布在内膜 B. 叶绿体中含有的 ATP 酶复合体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 C. ATP 酶复合体的功能只有催化 ATP 形成的作用 D. 图中 H+从 B 侧运输到 A 侧的跨膜运输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TP 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 H+搬运到另一侧, 并催化 ATP 的形成,说明膜蛋白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和线粒体内 膜上可合成 ATP,说明有 ATP 酶复合体分布。 【详解】A.根据 ATP 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能催化 ATP 的合成,可知线粒体中含有的 ATP 酶复合体只分布在内膜,A 正确; B.叶绿体中含有的 ATP 酶复合体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可参与光反应,B 错误; C.由题意可知,ATP 酶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 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 ATP 的形 成,C 错误; D.图中 H+从 B 侧运输到 A 侧为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D 错误。 故选 A。 10.历经一个半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 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卡尔文用 14C 标记 CO2,发现光合作用中糖类的 14C 是从 NADPH 和三碳化合物转移来 B. 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检测叶片中原有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C. 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利用好氧细菌观察水绵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的部位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 18O 标记 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 H2O 【答案】C 【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 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卡尔文用14C 标记 CO2,发现光合作用中糖类的 14C 是从三碳化合物转移来的,A 错 误; B.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以排除 叶片中原有营养物质的干扰,B 错误; C.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利用好氧细菌观察水绵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的部位,得出叶绿体是光合 作用的场所,在光下可产生氧气,C 正确;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 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于 H2O 而不是 CO2,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的知识,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各位科 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是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 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C. 低温使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D. 酶与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 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 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 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大多数的酶本质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 RNA,A 错误; B.酶是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所以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B 错误; C.强酸、强碱和高温均能使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 分子的空间结构未被破坏,C 错误; D.酶具有高效性,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D 正确。 故选 D。 12.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 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A. 叶黄素和花青素 B. 叶绿素和胡萝卜素 C. 花青素和胡萝卜素 D.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 及糖分等营养成份。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树叶中的叶绿 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就会表现出来。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含量,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分 解加快、合成减少,而其它色素相对稳定,故其它色素的含量相对增多,花青素表现出来就 是非常鲜艳的红色,叶黄素表现出来的就是黄色,所以秋天树叶的色彩有红色和黄色深浅不 一,非常绚丽。综上所述,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13.有关细胞生命历程中各种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的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向内折叠 B. 细胞的高度分化是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会增大 D.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蛋白减少 【答案】B 【解析】【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的种类不变,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 情况是不同的,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 变小,自由水含量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详解】A.衰老的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向内折叠,染色质收缩,A 错误; B.细胞的高度分化是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 正确; C.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会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C 错误;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增加,糖蛋白减少,D 错误。 故选 B。 14.下列有关豌豆和玉米常做遗传学实验材料 原因,不正确的是 A.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 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 C.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 D. 都可进行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豌豆和玉米都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便于授粉、生长周期短、产生后代多等特点, 因此常用于做遗传实验研究的材料。 【详解】A.玉米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统计,A 正确; B.玉米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后代做统计学分析,B 正确; C.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有纯合子和杂合子,C 错误; D.只有在有性生殖中才遵循遗传定律,玉米可进行有性生殖,便于总结出遗传规律,D 正确。 故选 C。 15.下图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细胞内 DNA 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图②③⑤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图中细胞分裂时期排序为 的①→③→②→⑤→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在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 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经过 DNA 复制后,细胞内 DNA 数目加倍,但染色体 数目不变,A 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和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导致的其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图中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 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 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图①②③⑤ 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 正确; D.图中细胞分裂时期排序为①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熟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 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错 误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 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 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的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配子,A 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之一,B 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而导致受精卵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组合,C 正确; D、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与该物种的体细胞一致)维持了 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 正确。 故选 B。 17.“假说一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 程是 A. 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 F2 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 1:1 D. 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 1:1,则 F1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 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 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 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详解】“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与“由 F2 中 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对实 验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内容,A、B 错误;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 F1 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 1:1,C 正确;演绎是根据假设内 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而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出 F1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a,不属于演绎过 程,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解释(假说)及演绎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将基因型为 Aa 的玉米自交所得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随 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让其自交,第二组让其自由传粉。则一、二组子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 所占比例分别为 A. 1/9、1/16 B. 1/6、1/9 C. 1/6.5/12 D. 3/8、1/9 【答案】B 【解析】 基因型为 Aa 的玉米自交所得种子基因型为 1/4AA、1/2Aa、1/4aa,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 隐性个体,两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 1/3AA、2/3Aa,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所占 比例为(2/3)×(1/4)=1/6;让其自由传粉,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3) ×(2/3)×(1/4)=1/9,选 B。 19.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B.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F2 的表现型比例为 3:1 C. 若要鉴别和保留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 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 4 种不同的杂交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常用的鉴别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 F1 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A.通过测交不可以推测出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但可推测出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是否是纯合子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A 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F1 的配子类型比为 1:1,B 错误;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若自交后代不出现 性状分离,则抗锈病小麦是纯合子;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显性∶隐性=3∶1,则抗 锈病小麦为杂合子,C 正确; D.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则有 AA、Aa、aa 三种基因型,杂交类型有 6 种类型,分别是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D 错误。 故选 C。 2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一株高茎豌豆与一株矮茎豌豆杂交,F1 植株自交得到 F2,F2 植株中高茎: 矮茎=3:5,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高茎与矮茎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B. 亲代、F1、F2 矮茎植株基因型可能不 同 C. 高茎为显性,亲代高茎植株为杂合子 D. 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均表现为矮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 植株自交得到 F2,F2 植株中高茎:矮茎=3:5=3:(1+4),说明 F1 植株 中高茎(Dd):矮茎(dd)=1:1,因此可判断,亲本高茎豌豆是杂合体。 【详解】A.高茎与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 错误; B.亲代、F1、F2 矮茎植株基因型均相同,都是 dd,表现为隐性,B 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高茎为显性,亲代高茎植株为杂合子与一株矮茎豌豆杂交,F1 植株中高茎: 矮茎=1:1,C 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杂合子表现为高茎,隐性纯合子表现为矮茎,D 错误。 故选 C。 21.结合细胞结构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细胞中含有结构①,则该细胞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B. 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结构①和结构③ C. 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来判断其是否是植物细胞 D. 结构③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核糖体的形成与③内某些结构有关 【答案】C【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②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③ 为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详解】A.若细胞中含有结构①,说明为真核细胞,但该细胞不一定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如 酵母菌含有线粒体,但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A 错误; B.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结构①和结构③,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 细胞器,B 错误; C.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的光合细胞中,如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故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 否含有结构②来判断其是否是植物细胞,C 正确; D.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而结构③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核糖体的 形成与细胞核内的核仁有关,D 错误。 故选 C。 22.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酒精进入细胞 B. 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多少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C. 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D. 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性有利于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一般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主动 运输、被动运输、胞吐等方式从细胞中运出,如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 【详解】A.酒精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故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酒 精进入细胞,A 正确; B.被动运输与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多少无关,B 错误; C.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如神经递质,C 正确; D.通常情况下,细胞膜的内外常维持着多种离子或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细胞膜中磷脂双分 子层的疏水性有利于维持该浓度差,D 正确。 故选 B。2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某些细胞处于甲、乙、丙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三种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相似 B. 乙到丙可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肽类激素的膜变化 C. 乙到甲可表示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到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膜变化 D. 甲到乙可表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唾液腺上皮细胞的膜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 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膜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 【详解】A.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题述三种膜结构的组成成分相似,A 正确; B.乙到丙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可表示分泌肽类激素 的膜变化,B 正确; C.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次级精母细胞后,三种膜面积都有所减小,C 错误; D.唾液腺上皮细胞需要分泌大量的唾液淀粉酶(分泌蛋白),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其内质网膜、 高尔基体膜面积都增加,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在各 种情况下的膜面积变化情况。 24.N、P 等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往往不稳定,在逆境中可从老叶转移至幼叶,而 Ca、 Mn 等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转移。某植株成熟叶正常,部分幼叶出现病态,用 Ca(NO3) 2 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下面是施肥后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 Ca2+、NO3-和 H2O 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幼叶出现病态的原因是缺乏 Ca2+是解题的关键,其中对于题干隐含条件的 挖掘对题目解析至关重要,本题的隐含条件是施肥后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影响水分的吸收。 【详解】由题图可知,用 Ca(NO3)2 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说明部分幼叶出现病态可能是缺 乏 Ca2+或 NO3-,又由题干信息知,成熟叶正常,这说明缺乏的是不能再被利用的元素 Ca2+; 用 Ca(NO3)2 根部施肥后,土壤溶液浓度升高,根细胞吸水能力下降,吸收 Ca2+量增加,吸 收 NO3-不变,随细胞吸收 Ca2+量增加,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的能力又逐渐增强,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25.如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 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另有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 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B. 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C. 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 D. 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泌蛋白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A 正确;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的蛋白 质,但是蛋白质没有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所以不具备生物活性,B 错误;图中乙型突变体的 高尔基体膜面积异常增大,且不能形成囊泡将蛋白质分泌出去,C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酵母菌还能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所以丙型突变体仍 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D 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分析题图明确不同突变体中分泌蛋白 的运输途径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具体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6.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短根白化突变体水稻 sra1,利用该突变体可以深入研究植物叶绿体发育 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比较长势一致且生长状况良好的野生型水稻 WT 和突变体水稻 sra1 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测定光合参数,结果见下表。据下表分析错误的是 水稻品种 净光合速率(µmolm-2s-1) 气孔导度(molm-2s-1) 胞间 CO2 浓度(µmolm-1) WT 11.77 0 30 298.44 sra1 ‒3.61 0.18 424.52 A. 二氧化碳的固定量直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 B. 净光合速率为负值表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C. sra1 净光合速率的显著降低是由摄入二氧化碳量变化引起 D. sra1 与 WT 净光合速率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叶绿体的数量不同引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等。内在因素有色 .素的含量、酶的数量等。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sra1 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气孔导度较低, 胞间 CO2 浓度较高;WT 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气孔导度较大,胞间 CO2 浓度较低。 【详解】A.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所以二氧化碳的固定量直接反映 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A 正确; B.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净光合速率为负值表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 正 确; C.表格中,sra1 组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 WT 组,说明 sra1 组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不 是由摄入二氧化碳量变化引起的,C 错误; D.sra1 为短根白化突变体水稻,叶绿体明显减少或没有,所以 sra1 与 WT 净光合速率不同的 原因可能是叶绿体的数量不同引起的,D 正确。 故选 C。 27.DNA 损伤时,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在核内积累,可引起细胞凋亡,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物 ADP-核糖的组成元素有 5 种 B. DNA 损伤后,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自身死亡 C. PARP 在核糖体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 细胞质 NAD+浓度下降,影响有氧呼吸三个阶段[H]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DNA 损伤时,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在核内积累,使得 NAD+ 形成 ADP-核糖,细胞质 NAD+浓度下降,影响有氧呼吸过程,则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细胞的 凋亡。 【详解】A.ADP 的组成元素是 C、H、O、N、P,核糖的组成元素是 C、H、O,所以产物 ADP-核 糖的组成元素有 5 种,A 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DNA 损伤后,PARP 在核内积累,使得 NAD+形成 ADP-核糖,则细胞能量供应减少导致细胞的凋亡, B 正确; C.PARP 是核蛋白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 正 确; D.根据图示可知,细胞质 NAD+浓度下降,可影响有氧呼吸的糖酵解阶段,由于不能生成丙酮 酸,所以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也不能进行,而且只有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还原氢, 而第三阶段消耗还原氢,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细胞内的代谢流程。 28.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 浓度为 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 系。在 y 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图曲线Ⅱ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 y 点相比较,x 点时叶绿体中 C3 含量低 B. 在 y 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 制约 x 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 制约 z 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 浓度、温度等。因为题中提出“曲线 I 表示黄豆 在最适温度”,因此温度不是限制此曲线中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制约 x 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 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制约 z 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CO2 浓度。 【详解】A、x 点时,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提供的[H]和 ATP 较少,暗反应的 C3 还原减弱, 叶绿体中 C3 的含量升高,较 y 点时高,A 错误; B、题目中已提到是适宜温度,如果再提高温度,会降低光合作用速率,B 错误; C、制约 x 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 错误; D、z 点在图Ⅰ曲线上,表示在适宜温度下,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表明此点限制 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可能是 CO2 浓度,D 正确。故选 D。 【点睛】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29.下列有关下图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为减数分裂,A→B 是因为染色体复制 B. 若为减数分裂,C→D 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 C. 若为有丝分裂,A→B 是因为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配对 D. 若为有丝分裂,C→D 是因为染色体均分到子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AB 段表示减数 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有丝分裂的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以及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D 段表示着丝点分裂,DE 段可表示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以及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A→B 表示一条染色体上一个 DNA 变为两个 DNA,所以若为减数分裂,A→B 是因为 染色体复制,A 正确; B.若为减数分裂,C→D 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由两个 DNA变为一个 DNA,B 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配对,C 错误; D.若为有丝分裂,C→D 是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由两个 DNA 变为一 个 DNA,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曲线图,考查减数分裂过程 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曲线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 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衰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科研人员研究中药党参对某种 衰老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影响,以此了解其对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 果如下表(注:a 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 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二者均与细胞呼吸相 关)。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组別 a 酶活性相对值 b 酶活性相对值 正常小鼠组 11.76 52.44 模型小鼠组 7.75 38.57 党参提取物低剂量组 7.96 38.93 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 9.81 43.15 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 11.02 49.63 A. 本实验中的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 B. 实验结果表明党参提取物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C. 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高,逐渐增强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 D. 与 a 酶相比,党参提取物对 b 酶的作用更显著 【答案】D【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 酶和 b 酶都是线粒体中的酶,a 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 酶存在于线 粒体内膜上,因此两种酶催化的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模型小鼠组的 a 酶和 b 酶的活性比正常小鼠组低。与模型小鼠组相比,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髙,a 酶和 b 酶的活 性逐渐増强。 【详解】A.本实验是研究中药党参对某种衰老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影响,所以 实验中的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A 正确; B.使用一定剂量的党参提取物能提高 a 酶和 b 酶的活性,说明党参提取物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B 正确; C.与模型小鼠组相比,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两种酶的活性相对最髙,说明高剂量党参提取物 可通过増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C 正确; D.由实验数据可看出,高剂量党参提取物组对 b 酶的作用更显著,但低剂量和中剂量党参提 取物组对 b 酶的作用和对 a 酶的作用差别不大,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细胞呼吸、线粒体的功能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 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31.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3:1 B. 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 乙豌豆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2:1 D. 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相同 【答案】C【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 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 4 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 经减数分裂可产生 2 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 1 种类型 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 2 种类型的配子。明 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由于乙中含 BB 基因,所以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与 Aa×Aa 杂交后代 相同,为 3:1,A 正确; B、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AaBb 和 Aabb,两种表现型,即 A-B-型和 A-b-型,B 正确; C、乙豌豆(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为 1:2:1,性状分离比为 3:1,C 错误; 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它们的表现型相同,D 正确。 故选 C。 32.下列关于生物交配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阶段运用杂交和自交,检验推理阶段运用测交 B. 正交和反交组合能判断基因在细胞核/细胞质,不能用于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X 染色体 C. 用自交法不能检验基因型为 YyRr 的黄圆豌豆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种群中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而杂交和自交均能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纯合子杂交可以判断显隐性性状,测交可以检测显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正交和反 交组合可以判断核基因是否位于 X 染色体上,若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相同,则该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则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种群中自由交配不改变 基因库中基因频率。 【详解】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阶段运用杂交和自交,检验推理阶段运用测 交,A 正确;正交和反交组合能判断基因在细胞核/细胞质,也能用于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X 染色体,B 错误;基因型为 YyRr 的黄圆豌豆自交得到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9:3:3:1,则说明 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种群中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库中基因频率,杂合子自交也不改变基因频率,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交配方式的种类及其应用,以及各种交配方式对基因 频率的影响,再根据题意作答。 33.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 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 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后代分离比为 6:3:2: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 后代分离比为 5:3:3: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AB 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 后代分离比为 7:3:1: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Ab 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 后代分离比为 9:3:3,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aB 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 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 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 AB:Ab:aB:ab=1:1:1:1,自交后代的基 因型及比例是 A_B_:A_bb:aaB_:aabb=9:3:3:1。 【详解】A.后代分离比为 6:3:2:1,与 A_B_:A_bb:aaB_:aabb=9:3:3:1 对照可推测可能 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A 正确; B.后代分离比为 5:3:3:1,只有双显中死亡四份,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 AB 的雄配子或雌配 子致死,导致双显性状中少 4 份,B 正确; C.由于子二代 A_B_:aaB_:A_bb:aabb=7:3:1:1,与 9:3:3:1 相比,A_B_少了 2,A_bb 少了 2,最可能的原因是 Ab 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 正确; D.后代分离比为 9:3:3,没有出现双隐性,说明 aabb 的合子或个体死亡,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致死现象对性状偏离 比的影响,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 34.一个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动物精原细胞,产生的 4 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下列对相应情 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 2 个次级精母细胞;1 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 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 1 种 2 个精子。因此,1 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 2 种 4 个 精子,据此答题。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 AaBb 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4 个精子,若出现 AB:ab=2:2, 则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A 项错误;若出现 AB:Ab:aB:ab=1:1:1:1,则应是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 了交叉互换,B 项错误;若出现 AaB:b=2:2,则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能是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含 A 与 a 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 项错误;若出现 AB:aB:ab=1:1:2, 则应该是减数分裂间期有一个 A 基因突变成了 a 基因,D 项正确。 35.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 A 和隐性基因 a 控制,但是显性基 因 A 的外显率为 75%,即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灰体,其余 25%的个体为黑檀体。现 将一对果蝇杂交,F1 灰体:黑檀体=9: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都为 Aa B. 只考虑控制体色的基因,F1 黑檀体都是纯合子 C. F1 自由交配,获得的 F2 灰体和黑檀体的比例肯定不是 9:7 D. 该比例能说明体色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 A 和隐性基因 a 控制,说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为 75%,即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灰体,其余 25%的个体为黑檀体,所以表现为黑檀体的个体基因型为 AA、Aa、aa。据此答题。 【详解】A.若亲本的基因型都为 Aa,则 F1 中 A-占 3/4,aa 占 1/4,由于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 为 75%,所以表现为灰色的为 3/4×75%=9/16,表现为黑檀体的为 1/4+3/4×25%=7/16,符合 题意,A 正确; B.由于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为 75%,即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灰体,其余 25%的个体 为黑檀体。所以 A-中 25%表现为黑檀体,故 F1 黑檀体的基因型包括 AA、Aa、aa,即不都是纯 合子,B 错误; C.F1 中基因型和比例为 AA:Aa:aa=1:2:1,A 的基因频率=a 的基因频率= 1/2,F1 自由交配 的后代中,AA:Aa:aa=1:2:1,根据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为 75%,所以获得的 F2 灰体和黑 檀体的比例可能为 9:7,C 错误; D.根据题意,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故体色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 错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3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一般可检测出 1 万-2 万种蛋白质。 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开始合成,之后主 要通过下图1所示的①-③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图 2 为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该单位物质的不同由____________决定。 (2)某人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做尿液检查时,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 ①取稀释尿液 2ml ②加 0.1g/ml 的 NaOH 溶液 2ml ,摇匀 ③加 0.01g/ml 的 CuSO4 溶液 4 滴,摇匀 ④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该人可能患____________(填糖尿病或肾小球肾炎) (3)图 1 中③产生的可能是某种分泌蛋白,该分泌蛋白可能是____________(举出两种)。 (4)由图 2 可知,蛋白质运入线粒体是由位于膜上的_______转运的,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的蛋白质能够参与到不同的代谢中。蛋白质运入叶绿体、内质网的方式都与图 2 类似,综合 图 1、2 分析,不同蛋白质能够进入到不同细胞器的原因是__________不同,分别被不同细胞 器膜上的受体蛋白特异性识别。 【答案】 (1). 氨基酸 (2). R 基 (3). 肾小球肾炎 (4). 消化酶、抗体、淋巴 因子、蛋白类激素 (5). 蛋白质转运体 (6). 前体蛋白质所携带的信号序列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 (-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 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所以氨基酸的不同主要是由 R 基决定的。 【详解】(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0 种氨基酸的不同由其 R 基决定。 (2)化验师做的如下操作:①取稀释尿液 2ml;②加 0.1g/ml 的 NaOH 溶液 2ml,摇匀;③加 0.01g/ml 的 CuSO4 溶液 4 滴,摇匀;④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该实验目的是检测尿液中是否 含有蛋白质,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蛋白质,但当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后,会导致肾小球的通 透性增大,血浆中蛋白质被过滤到肾小囊中进入肾小管,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不能重吸收蛋 白质,所以尿液中会出现蛋白质,被双缩脲试剂检测可出现紫色。若为糖尿病患者,则尿液 中会出现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3)消化酶、抗体、淋巴因子、蛋白类激素等都是分泌蛋白。 (4)由图 2 可知,蛋白质运入线粒体是由位于膜上的蛋白质转运载体转运的。蛋白质运入叶 绿体、内质网的方式都与图 2 类似,综合图 1、2 分析,不同蛋白质能够进入到不同细胞器是 因为前体蛋白质所携带的信号序列不同,能够被不同细胞器膜上的受体蛋白特异性识别。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等相关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理解题图、分析作答的能 力。37.下图甲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 a-h 代表生理过程,①—⑤代表 物质,细胞器 D 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环境。图乙表示番茄在不同温度和 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器 D 是____________,物质③是____________。 (2)若在25℃下某叶肉细胞的生理状态处于乙图中 B 点,此时图甲中____________过程不进 行。(填写图甲中字母) (3)由图乙可知,若一天温度为 15℃,光照强度为 2klx,光照时间为 12 小时,则一昼夜后 番茄的干重将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结合图乙中的两条曲线分析可知, 当光照强度小于 2klx 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提高作物的产量。 【答案】 (1). 液泡 (2). 丙酮酸(丙酮酸和[H]) (3). a、b、e、f (4). 增 加 (5). 适当降低温度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①是水,D 是液泡,能为光 合作用提供水;②是糖类;③是丙酮酸;⑤是二氧化碳;④是氧气。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番茄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图中 P 点为 25℃时 的细胞呼吸速率;BP 段,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 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 呼吸速率;B 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中细胞器 D 是液泡;物质③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生 成的丙酮酸。 (2)在 25℃下若某叶肉细胞 a、b、e、f 过程都不进行,表明这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对应于乙图中的 B 点,该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补偿点。 (3)若某一天温度为 15℃,光照强度为 2klx,光照时间为 12 小时,则这 12 小时净光合量 (以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计算)为 22.4×12,而 12 小时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量为 12×11.2,因此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12 小时净光合量-12 小时呼吸消耗量>0,所以一昼 夜后番茄的干重将增加。乙图中,光照强度小于 2klx、温度为 25℃时,净光合作用强度小于15℃时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由此可见,适当降低温度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综合应用, 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物质的名称;掌握影响光合作 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点及线段的含义,能运用图中信息答题。 38.2019 年 10 月 7 日,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获得者是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威 廉·凯林、牛津大学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 扎。他们发现:当氧气缺乏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 这一过程与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1)有关。科学家们为了探究 HIF-1 的作用, 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1)上表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HIF-1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肿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特点,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需求量较大。随着肿瘤增长 超过了其血管供应,它的内部会缺氧,缺氧能够诱导肿瘤细胞产生____________进而促进肿 瘤细胞周围血管红细胞的生成。 (3)利用昆明高海拔缺氧条件,我国中长跑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这里的基 地训练一段时间,有利于提高比赛成绩。结合上述材料和呼吸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肿瘤生长 (2). 无限增殖 (3). 缺氧诱导因子(HIF-1) (4). 高海拔缺氧条件能促进运动员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使运动员体内产生更多的 红细胞,提高血液的运输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氧呼吸,提供更多能量。 【解析】 【分析】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当红细胞数量不足,机体的运氧能力下降,可使细胞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故使机体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人体的正常生 命活动。由题意可知,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会增加,刺激骨髓 生成新的红细胞,并制造新的血管,而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据此推测,缺氧诱导因子 (HIF-1)能够促进 EPO 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详解】(1)实验鼠中缺少 HIF-1 基因,即不存在缺氧诱导因子(HIF-1),而对照鼠存在 HIF-1基因,即存在缺氧诱导因子(HIF-1),比较表格中实验鼠和对照鼠的肿瘤质量可知,HIF-1 可 以促进肿瘤生长。 (2)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需求量较大。随着细胞的生长,细 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肿瘤内部会缺少氧气。根据题意“当氧气 缺乏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这一过程与一种蛋白质 ——缺氧诱导因子(HIF-1)有关”。所以缺氧能够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缺氧诱导因子(HIF-1)进 而促进肿瘤细胞周围血管红细胞的生成。 (3)由于高海拔缺氧条件能促进运动员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使运动员体内产 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的运输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氧呼吸,提供更多能量,所以中长跑 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到昆明高海拔缺氧条件的基地训练一段时间,有利于提高比 赛成绩。 【点睛】本题考查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适应性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题意能力和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9.下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 A,隐性基因 a)和乙病(显性基因 B,隐性基因 b)两种遗传病 系 谱图。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遗传。 (2)若Ⅱ3 和Ⅱ8 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则 ①Ⅱ5 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②若Ⅲ9 与Ⅲ12 近亲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 (3)若乙病是白化病,对Ⅱ3、Ⅱ4、Ⅲ9 和Ⅲ10 进行关于乙病的基因检测,将各自含有白化或 正常基因的相关 DNA 片段(数字代表长度)用酶 E 切割后电泳法分离,结果如右图。则: ①长度为_____________单位 DNA 片段是来源于白化病基因。 ②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 10000 个人当中有 1 个白化病患者,若让个体 d 与该地一个表现型正 的 的常的人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aaX BXb (3). 17/24 (4). 7.0 和 2.7 (5). 1/101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Ⅱ7 和Ⅱ8 患甲病,Ⅲ11 正常,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由于正常的Ⅲ11 为女 性,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 和Ⅱ4 不患乙病,Ⅲ10 患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 病。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①若Ⅱ3 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则Ⅲ10 的乙病致病基因只来自其母亲,故可判断乙病为伴 X 隐性遗传。Ⅱ5 和Ⅱ6 均正常,说明Ⅰ1 含有甲病的正常基因,同时含乙病的正常基因,Ⅰ1 的 基因型为 AaXBX-,Ⅰ2 号的基因型为 aaXbY,故Ⅱ5 的基因型是 aaXBXb。 ②根据Ⅲ9 号正常,基因型为 aaXBX-,Ⅲ10 号基因型为 A-XbY,可知Ⅱ3 号基因型为 aaXBY,Ⅱ4 号基因型为 AaXBXb,故Ⅲ9 基因型为 1/2aaXBXB、1/2aaXBXb,根据Ⅲ11 号不患甲病可知Ⅱ7 和Ⅱ8 的基因型为 Aa,Ⅲ12 号患甲病但不患乙病,故基因型为 1/3AAXBY,2/3AaXBY,Ⅲ9 与Ⅲ12 近亲 结婚,子女中不患甲病的概率为 2/3×1/2=1/3,不患乙病的概率为 1-1/2×1/4=7/8,所以患 病的可能性是 1-1/3×7/8=17/24。 (3)①若乙病为白化病,则Ⅱ3、Ⅱ4、Ⅲ9 和Ⅲ10 的基因型分别为 Bb、Bb、B_、bb,其中只有 Ⅲ10 号没有 B 基因,再根据电泳结果图可知,7.0 和 2.7 两个电泳带来自白化病基因。 ②个体 d 即为Ⅲ10,其基因型为 bb;根据题意,人群中每 10000 个人当中有 1 个白化病患者, 即 bb 的基因型频率为 1/10000,则 b 基因频率为 1/100,B 的基因频率为 99/100,根据遗传 平衡定律,BB 的基因型频率为 99/100×99/100,Bb 的基因型频率为 2×1/100×99/100,因 此正常人中基因型为 Bb 的概率为(2×1/100×99/100)÷ (2×1/100×99/100+99/100×99/100)=2/101。因此,d 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生育 一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2/101×1/2=1/101。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结果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考的人类遗 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运用逐对 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分析电泳结果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40.已知水稻的糯稻和非糯稻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糯稻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 100%而粘性很 强。某科研小组用纯合的糯稻植株和非糯稻植株进行了四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基因用A、a ;B、b ;C、c……表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非糯稻 糯稻→F1 全为非糯稻→F1 自交→F2 中非糯稻 : 糯稻=3:1 实验二 非糯稻 糯稻→F1 全为非糯稻→F1 自交→F2 中非糯稻 : 糯稻=9:7 实验三 非糯稻 糯稻→F1 全为非糯稻→F1 自交→F2 中非糯稻 :糯稻=27:37 实验四 非糯稻 糯稻→F1 全为非糯稻→F1 自交→F2 中非糯稻 : 糯稻=81:175 (1)根据上述第_____组杂交实验判断,水稻的糯稻与非糯稻至少是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所控 制。 (2)实验二 F2 的非糯稻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 (3)现有一杂合的非糯稻植株(可能是 2 对基因杂合也可能是 3 对基因杂合),请设计相关的实 验判断该植株是 2 对基因杂合还是 3 对基因杂合,写出实验思路、结果及结论(注:①可提供 全为隐性基因控制的糯稻植株,②只考虑题干中涉及到的基因)。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四 (2). 4 (3). 8/9 (4). 方案一 实验思路:让该非糯稻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若子代中非糯稻:糯稻 = 9:7,则该植株为 2 对基因杂合;若子代中非糯稻: 糯稻 =27:37,则该植株为 3 对基因杂合。 (5). 方案二 实验思路:让该非糯稻植株与全为隐性基因控制的糯稻植株测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若子代中非糯稻:糯稻 = 1:3,则该植株为 2 对基因杂合;若子代中非糯稻: 糯稻 =1:7,则该植株为 3 对基因杂合(1 分) 【解析】 【分析】 纯合的糯稻植株和非糯稻植株杂交的后代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比例为 3:1,说明杂合 子含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比例为 9:7,说明杂合子含有两对等位基因,以此类 推,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比例为 27:37,说明杂合子含有三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比例 为 81:175,说明杂合子含有四对等位基因。 【 详 解 】( 1 ) 根 据 实 验 四 中 , F1 自 交 →F2 中 非 糯 稻 : 糯 稻 = 81:175 , 即 非 糯 稻 占 81/256=3/4×3/4×3/4×3/4=(3/4)4,所以可判断水稻的糯稻与非糯稻至少是由 4 对等位基 因所控制。且 A-B-C-D-表现为非糯稻,其它情况表现为糯稻。 (2)实验二为:非糯稻 糯稻→F1 全为非糯稻→F1 自交→F2 中非糯稻:糯稻=9:7,因为 9:7 × × × × ×是 9;3:3:1 的变式,所以说明 F1 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另外两对基因为显性纯合。根据两对等 位基因遗传时,双显性状中纯合子占 1/9 可知 F2 的非糯稻植株中纯合子占 1/9,故杂合子占 8/9。 (3)欲判断该植株是 2 对基因杂合还是 3 对基因杂合,可让该非糯稻植株自交,统计子代的 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中非糯稻:糯稻= 9:7,则该植株为 2 对基因杂合;若子代中非糯稻: 糯稻=27:37,则该植株为 3 对基因杂合。也可以让该非糯稻植株与全为隐性基因控制的糯稻 植株测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中非糯稻:糯稻=1:3,则该植株为 2 对基因杂 合;若子代中非糯稻:糯稻=1:7,则该植株为 3 对基因杂合。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灵活掌握不同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在传递时子代显性性状所占的比例。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