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下方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类型细菌,并获得了该未知
细菌的 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
B. 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所以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C. 该细菌细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
D. 该细菌环状 DNA 中也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其遗传特征主要由 DNA 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
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
【详解】该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能形成细胞壁,A 错误;有丝分裂为真核细胞的分
裂方式,而该细菌为原核生物,可以进行二分裂,B 错误;该细菌细胞中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
核酸,其中 DNA 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但 RNA 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一定相等,因此该细菌细
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C 正确;该细菌环状 DNA 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D 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糖蛋白、抗体、限制酶、载体都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物质
B. 淀粉、肝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
C. 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不可能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D. C、H、O、N、P 是核苷酸、ATP、染色质、核糖体共有的化学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含有 C、H、O、N,有的还有 S、Fe 等,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组成元素 C、H、O、N、P。
2、抗体能识别特异性抗原,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运输一
种物质,它们都具有特异性。3、淀粉、糖原、纤维素属于多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属于二糖,其中麦芽糖
水解形成两分子的葡萄糖,蔗糖水解形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抗体能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限制酶
能识别特定的位点并在特定的位点发挥作用,载体只能识别和运输特定的物质,因此糖蛋白、
抗体、限制酶、载体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A 正确;淀粉、肝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
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是葡萄糖,B 正确;人体中的多种细胞均可产生溶菌酶,而人体全身细胞
的表面均有甲状腺激素受体,所以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C
错误;ATP 的元素组成是 C、H、O、N、P,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核糖体是由蛋白质
和 rRNA 组成的,核酸(DNA、RNA)和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 C、H、O、N、P,因此,C、H、O、
N、P 是核苷酸、ATP、染色质、核糖体共有的化学元素,D 正确。
3.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肽水解时,肽键断裂,水转变成了氨基中的一部分
B. 链状八肽分子中至少含有 8 个氧原子和 8 个氮原子
C. 变性后的蛋白质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 不是所有的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由 n 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有 m 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脱下的水分
子数=肽键数目=氨基酸数-肽链数=m﹣n,完全水解共需 m﹣n 个水分子。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
剂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肽键没有断裂,因此仍
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中不含有
磷脂。
【详解】A. 多肽水解时,断裂肽键要消耗水,水转变成了氨基和羧基的一部分,A 错误;
B. 链状八肽分子中有 7 个肽键,至少含有 7 个氧原子和 7 个氮原子,B 错误;
C. 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未断裂,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 正确;
D.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D 错误。
4.下列关于物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当增加氧气浓度可以促进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 K+
B.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可受同种因素影响,如温度C. 通过胞吐方式运输的物质不全是大分子
D. 蛋白质可经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如 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影响膜的流动性,对各种跨膜运输方式都有影响。核孔是大分子物质
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细胞质、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吸收 K+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
氧呼吸提供,所以增加氧气浓度不影响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 K+,A 错误;
B、温度可通过影响细胞膜上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进而会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B 正确;
C、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 正确;
D、RNA 聚合酶和 DNA 聚合酶都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形成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运输到
细胞核发挥作用,D 正确。
故选 A。
5.实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决定实验的成败。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实验材料,“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B. 恩格尔曼使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是叶绿体
C. 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叶绿素,不用染色就可以观察到叶绿体
D.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不选用已开放豌豆花的花药作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应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故实验材料应
选择无色或色浅的。水绵的叶绿体为带状,恩格尔曼通过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证实
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详解】A、“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应选择无色或色浅的细胞,紫色洋葱鳞片叶
外表皮含紫色的大液泡,不适合做该实验的实验材料,A 错误;
B、恩格尔曼利用水绵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 错误;
C、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C 错误;
D、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其减数分裂发生在开花前,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D 正确。
故选 D。
6.细胞代谢离不开酶 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分子中可能含有核糖,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
B. 酶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前后数量不变
C. 在温和条件下,酶能高效发挥作用,但保存时需要低温和低 pH
D. 酶促反应中,底物数量一定时,随酶浓度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
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
度和酶浓度。温度和 PH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率。
【详解】A、绝大多数酶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 RNA,RNA 含核糖,无论是蛋白质的
合成还是 RNA 的合成均需要能量,A 正确;
B、酶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反应前后数量不变,催化反应的原理是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 错误;
C、酶在高温、过酸、过碱和重金属等因素影响下易变性,故保存酶时需要低温和适宜 pH,因
为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而空间结构稳定、不会变性失活,C 错误;
D、酶浓度或底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不会影响酶的活性,D 错误。
故选 A。
7.ATP 是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是富含 N 元素和 P 元素的生物分子,彻底水解后可形成 RNA 的单体
B.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 ATP 的合成
C. 适宜光照条件下,小球藻叶绿体积累的 ATP 广泛应用于各种合成代谢
D. 哺乳动物奔跑和植物种子萌发的早期阶段所需的 ATP 主要来源于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
的磷酸基团;ATP 彻底水解的产物为腺嘌呤、核糖和磷酸。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 ATP,光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光
反应产生的 ATP 被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
3、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ATP,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 ATP。
【详解】A、ATP 是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不是生物大分子,彻底
水解后形成的腺嘌呤、核糖和磷酸不是构成 RNA 的单体,A 错误;
B、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不产生 ATP,B 错误;
C、叶绿体中合成的 ATP 不会大量积累,而且它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 错误;
D、哺乳动物细胞和种子萌发的早期阶段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需要的 ATP 主要来源于细
胞呼吸,D 正确。
故选 D。
8.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
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B. 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通过光合作用叶绿体产生了淀粉
C. 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用 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
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A 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既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没有
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B 错误;
C、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 CO2→C3→
(CH2O),C 正确;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 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 H2O
而不是 CO2,D 正确。
故选 B。
9.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 O2 浓度下,O2 的吸收量和 CO2 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
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B. N 点时,该器官 O2 的吸收量和 CO2 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C. M 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 O2 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D. O 点时,该器官产生 CO2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非绿色器官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图中 O2 的吸收量和 CO2 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是由细胞
呼吸引起的。由图可知,O 点时,氧气浓度为 0,此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M 点时细胞中总
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N 点时 O2 的吸收量等于 CO2 释放量,N 点后,O2 的吸收量大于 CO2 释放
量,说明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详解】A、若以糖类为呼吸作用底物,则图中 N 点之后 O2 的吸收量应等于 CO2 释放量,但图
中显示 N 点后,O2 的吸收量大于 CO2 释放量,说明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A 正确;
B、N 点后 O2 的吸收量大于 CO2 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机物不是糖类,因此 N 点时,氧气的吸
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虽然相等,但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
C、由图可知,M 点时细胞中总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说明此时有机物消耗最少,适合贮藏该
器官,但此时无氧呼吸强度不是最低,C 错误;
D、O 点时,氧气浓度为 0,此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 错误;
故选 A。
【点睛】知识易错点:有氧呼吸过程中若以糖类为呼吸作用底物,则 O2 的吸收量等于 CO2 释
放量,若以脂肪为呼吸作用底物时,由于脂肪中 C、H 比例较高,耗 O2 量大于 CO2 释放量。
10.人们对遗传物质本质的不懈探索最终敲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就是细胞中存在的基因
B.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 S 型是因为 S 型菌的部分 DNA 进入了 R 型菌
D.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大部分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通过观察减数分裂,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
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 DNA 或 RNA。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及遗传规律,但并没有证明遗传因子是
哪种物质,A 错误;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 错误;
C、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 S 型是因为 S 型菌的部分 DNA 进入了 R 型菌,使 R 型菌表现了 S 菌
的性状,C 正确;
D、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中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D 错误。
故选 C。
1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同一细胞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B. 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均含一条母链
C. 染色体和 DNA 数目相等时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细胞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 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 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 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中的变化 N→2N→N;
(2)DNA 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
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 DNA。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正常情况下可产生 2 种 4 个子细胞,有丝
分裂正常产生的 2 个子细胞基因相同,A 错误;
B、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均含一条母链,一条
新合成的子链,B 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 DNA 数目相等,此时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C 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
故选 B。
12.下图为二倍体雄性田鼠(2n=54)体内某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
部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则 a=2,且数量为 2a 时,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和
末期
B.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 a=54,且数量为 2a 时着丝点数目是 108
C.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数量为 a 时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D.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 a=1,数量为 2a 时是初级精母
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为某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该变化是由
2a→a,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目变化规律分析答题。
【详解】A、已知田鼠的体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共 54 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
点分裂,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和染色体数均加倍,末期加倍的染色体组共存于 1 个细
胞,因此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则 a=2,且数量为 2a 时表示染色体组加
倍,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A 正确;
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 a=54,则数量为 2a 时染色体数为 108,着丝
点数目也是 108,B 正确;
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图示 DNA 数目由 2a→a 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
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 正确;
D、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 a=1,数量为 2a 时表示每条染
色体上有 2 个 DNA 分子,此时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时的
次级精母细胞,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DNA 数和染色体组数、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13.若两条链都含 32P 的 DNA 分子的分子量是 M,两条链都不含 32P 的 DNA 的分子量为 N。现将
含 32P 的 DNA 的细菌放在不含 32P 的培养基上让其分裂 a 次,则子代细菌的 DNA 的平均分子量
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分裂 a 次后,形成子代 DNA 分子是 2a 个,由于 DNA 是半保留复制,形成子代 DNA
分子中两条链都含 32P 的 DNA 有 0 个,只有一条链含 32P 的 DNA 有 2 个,分子量为 M+N,两条
链都不含 32P 的 DNA 有(2a-2)个,分子量为(2 a-2)N,则 DNA 分子的平均分子量={M+N+
(2a-2)N}÷2a={N(2a-1)+M}/2a。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14.某女娄菜种群中,宽叶和窄叶性状是受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但窄
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中,现有三个杂交实验如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1 表现型及比例
1 宽叶 宽叶 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2︰1︰1
2 窄叶 宽叶 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
3 窄叶 宽叶 全为宽叶雄株
A. 基因 B 和 b 所含的碱基对数目可能相同
B. 正常情况下,该种群 B 基因频率会升高
C. 无窄叶雌株的原因是 XbXb 导致个体致死
D. 将杂交组合 1 的 F1 自由交配,F2 中窄叶占 1/6
【答案】C
(2 2)
2
a
a
N M− + (2 1)
2
a
a
N M− +
(2 2)
2
a
a
M N− + (2 1)
2 2
a
a
N M− +
−【解析】
【分析】
分析组合 1:两个表现型为宽叶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窄叶,说明宽叶为显性性状,窄叶为隐
性性状;组合 2 中窄叶父本 XbY 和宽叶母本 XBX-杂交,后代只有雄株,且宽叶:窄叶=1:1,
说明 Xb 花粉不育。
【详解】A、基因 B 和 b 是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所含有的碱基对数可能
不同,A 正确;
B、窄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中,而宽叶可分布于雄株和雌株中,且 Xb 花粉不育,因此正常情况
下,该种群 B 基因频率会升高,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无窄叶雌株的原因是是 Xb 花粉不育,C 错误;
D、杂交组合 1 的 F1 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1/2XBXB、1/2XBXb,产生的雌配子为 3/4XB、1/4Xb,F1
产生的雄配子为 1/4XB、1/4Xb、1/2Y,其中 Xb 花粉不育,故可育的雄配子为 1/3XB、2/3Y,F1
自由交配,F2 中窄叶 XbY=1/4×2/3=1/6,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表格杂交组合结果的分析:根据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及
比例分析性状的显、隐性,推测亲本和子代的可能基因型,进而分析窄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
中的可能性。
15.图为某六肽化合物合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U-A
B. 根据图中多肽的氨基酸数可以判断出终止密码子是 UAA
C. ①→②中会产生图中④代表的物质,且④中含有氢键
D. 图中③④⑥的合成均与核仁有关
【答案】D【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 DNA,②③为 mRNA,④为 tRNA,⑤为翻译形成的肽链,⑥为核糖体,据
此答题。
【详解】A、①→②是转录过程,以 DNA 为模板,形成 mRNA,没有 U-A 的配对,③→⑤为翻译
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U-A ,所以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U-
A,A 正确;
B、由题意“图示为六肽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而图中肽链已经含有 6 个氨基酸,所以可推知
终止密码子是 UAA,B 正确;
C、④是 tRNA,④代表的物质即 RNA,①→②中会产生 RNA,且④中含有氢键 ,C 正确;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以及 rRNA 的形成有关,图中③为 mRNA,④为 tRNA,是通过细胞核中
DNA 转录形成的,D 错误。
故选 D。
16.下列关于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是合成 tRNA、mRNA 和 rRNA 的模板
B. 真核细胞中 tRNA 的种类多于原核细胞
C. 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利于提高转录的速率
D. 胞内蛋白的加工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RNA 包括 tRNA、mRNA 和 rRNA;密码子是指 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的碱
基,反密码子是指 tRNA 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密码子配对;构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tRNA 有 61 种;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
为密码子的简并性。
【详解】A. 合成 tRNA、mRNA 和 rRNA 的模板是 DNA,A 正确;
B.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tRNA 有 61 种,B 错误;
C. 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利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相对稳定,但不能提高转录的速率,C 错误;
D.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有些胞内蛋白,如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 错误。
17.果蝇有眼(B)对无眼(b)为显性。果蝇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仍能生存和繁
殖,缺失 2 条则致死。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有眼雄果蝇和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无眼雌
果蝇杂交得 F1。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单体果蝇可能是亲代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的
B. 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果蝇减数分裂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C. 若有眼基因在 IV 号染色体上,F1 果蝇中有眼:无眼约为 2:1
D. 若有眼基因在 X 染色体上,Fl 果蝇中有眼:无眼约为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 1/2,缺失两条的
和染色体正确的均占 1/4,但由于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 1/3,缺失
一条染色体的占 2/3。由此可以计算后代不同表现型的概率。
【详解】单体果蝇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可能是亲代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的,
A 正确;由于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果蝇仍能生存和繁殖,所以减数分裂仍能产生正常配子,
B 错误;若有眼基因在 IV 号染色体上,则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有眼雄果蝇为 BO,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的无眼雌果蝇为 bO,由于缺失 1 条 IV 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仍能生存和繁殖,
缺失 2 条则致死,所以杂交后所得 F1 果蝇中有眼(Bb、BO):无眼(bO)约为 2:1,C 正确;
若有眼基因在 X 染色体上,则有眼雄果蝇为 XBY,无眼雌果蝇为 XbXb,杂交后所得 Fl 果蝇中有
眼(XBXb):无眼(XbY)约为 1:1,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等知识,
要求考生能结合题干信息“果蝇缺失 1 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 2 条则致
死”,判断子代果蝇中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和缺失 1 条Ⅳ染色体的果蝇的比例,再利用逐对
分析解题即可。
18.下了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形成的过程中
B. 培育“黑农五号”大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
C. 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往往需要杂交育种配合,即先将两植株进行杂交,再将
产生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该变
异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秋水仙素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
目加倍。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A 正确;
B、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DNA 复制时,B 错误;
C、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
使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不能移向两极,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 错误;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错误。
故选 A。
19.某果蝇种群只存在 XBXb、XbY 两种基因型,且雌雄比例为 1:1。假设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的死亡率,该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表现为显性的雄性果蝇占
A. 1/3 B. 1/6 C. 2/9 D. 4/9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题意在雌果蝇中产生的配子原应有 1/2XB 和 1/2Xb,雄性中应是 1/2Xb,1/2Y,
而因为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的死亡率,所以子雌性中可育的配子中 XB 占 2/3,Xb 占
1/3,雄性中可育的配子中 Xb 占 1/3,Y 占 2/3,所以随机交配后表现为显性的雄性果蝇基因
型是 XBY,占 2/3×2/3=4/9,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20.人体内有些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常见的有下列两种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经由途径 1 分泌的激素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经由途径 2 分泌的激素都不存在反馈调节C. 抗利尿激素 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 1、2
D. 途径 1 分泌的激素与途径 2 分泌的激素只存在拮抗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增多,促激素可作用于
腺体(甲状腺、性腺)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增多,上述过程为分级
调节,符合途径 1。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可直接支配胰岛 A(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调节血糖,该过程符合途径 2。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还可以合
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途径 1 为分级调节,经由途径 1 分泌 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甲状腺激
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二者都不能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 错误;根
据分析可知,血糖调节过程中激素的分泌符合途径 2,而血糖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故经由
途径 2 分泌的激素可存在反馈调节,B 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运输到垂体储存,故
抗利尿激素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 1、2,C 正确;途径 1 分泌的激素与途径 2 分泌的激素可能
存在拮抗关系,也可能存在协同关系(如甲状腺激素和经过途径 2 产生的肾上腺素在促进产
热方面属于协同作用),D 错误。
故选 C。
2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直接使病原体裂解死亡
C.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天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能用抗生素治愈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可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和
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会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所以人体免疫
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机
的
的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作用,A 正确;
B、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不能使病原体直
接裂解死亡,B 错误;
C、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C 错误;
D、抗生素的作用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菌体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能
用抗生素治疗,D 错误。
故选 A。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因生长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度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B. 植物激素的抑制作用不等同于不生长
C. 高等植物没有神经调节,故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质就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D. 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合成,其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
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
调节,同时其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影响。
【详解】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
胞比较迟钝,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因此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
的成熟度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A 正确;
B、植物激素的抑制作用不等同于不生长,只是比原来生长减慢,B 正确;
C、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各种环境因子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各种变化,进而对
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 错误;
D、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合成,其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 正确。
故选 C。
23.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
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2(幼年) 3-8(成年) ≥9(老年)个体数 413 398 409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增加
B. 从该鱼种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该鱼种群获得能量的 10%
C. 不同年龄段的该鱼生活在不同深度,属于垂直结构
D. 调查该鱼的种群密度时,渔网网眼过大,会使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
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
度会越来越小。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是两个种群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413:398:409≈1:
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A 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 10%-20%流向下一营养级,从该鱼种群流向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该鱼种群获得能量的比值不能确定,B 错误;
C、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布,不同年龄段的该鱼生活在不同深度,属于种
群的空间分布,C 错误;
D、调查该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网眼过大,则调查的是种群中较大个体的数量,故会使结
果比实际值偏小,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
传递。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
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有差异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 正确;
B、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B 错误;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及各种生物数量的比,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基因多样性,D 错误。
故选 A。
25.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 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属于化学防治
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属于异地保护,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
持相对平衡。
【详解】A、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方
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中,A 错误;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
用效率,B 正确;
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以干扰害虫繁殖,该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C 错
误;
D、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物质循环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
二、简答题
26.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是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两个重要指标。光补偿点是指
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
时环境中的最低光照强度。请回答相关问题:
(1)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叶绿体中含有 __________。
(2)在适宜温度下,大田中光照强度处于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之间时,________是限制光合
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高于光饱和点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再增强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3)早春采用密闭玻璃温室育苗时,一段时间后植物光饱和点对应的光合速率往往__ (填“降
低”或“升高”),植物的光补偿点会__(填“降低”或“升高”),因此要提高育苗质量应当
采取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
(4)如果两种农作物的光补偿点相同,则它们在光补偿点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_____(填“相
同”、“不同”、或“不一定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和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2). 光照强度
(3). 环境中的 CO2 浓度较低,导致暗反应限制了光反应 (4). 降低 (5). 升高 (6).
增施农家肥 、适当通风 (7). 不一定相同 (8). 它们的呼吸速率不一定相同
【解析】【分析】
1、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
和点是指植物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2、限制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详解】(1)叶绿体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和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所以叶绿体是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2)在适宜温度下,大田中光照强度处于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之间时,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
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
影响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为题干中温度适宜,所以
光照强度高于光饱和点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再增强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的 CO2 浓度较低,导
致暗反应减弱进而限制了光反应。
(3)早春采用密闭玻璃温室育苗时,一段时间后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 CO2 的量大于呼吸
作用释放 CO2 的量,使密闭小室中 CO2 浓度降低,植物光饱和点对应的光合速率往往降低,植
物的光补偿点会升高,因此要提高育苗质量应当采取适当通风、施加有机肥、利用二氧化碳
发生器等措施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4)虽然两种农作物的光补偿点相同,但它们的呼吸速率不一定相同,则它们在光补偿点时
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不一定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
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7.某同学在大雨过后赤脚蹬水走路,左脚突然踩到锋利物体,他马上抬起左脚,张开双臂维
持身体平衡,“哎呦”了一声,感觉到疼痛,低头一看,脚底有血流出。根据以上情景,请
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该同学踩到物体后左脚抬起,这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这些动作或反应涉及的神
经中枢依次是____。
(2)面临紧急情况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的反应包括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该同学若没有及时处理脚伤,可能会导致伤口发炎,化脓,伤口处的脓液包含_______
(写出两种类型细胞即可)。伤口化脓说明机体已经启动了__________(免疫类型)。
【答案】 (1). 反射弧 (2). 脊髓、小脑、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3). 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糖升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 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浆细胞、坏死的组织细胞、细菌细胞等 (5).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机体针对病原体的免疫途径有非特
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抗体发挥
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 T 细胞发挥最用。
【详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踩到锋利物体,马上抬起左脚,这是非条件反射,
中枢在脊髓,控制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语言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以上的动作或
反应涉及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脊髓、小脑、大脑皮层。
(2) 面临危险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心跳加速、呼吸加深、血糖升高。
(3)伤口发炎化脓,是免疫系统和外来病原体斗争的结果,这时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脓液中包含的细胞有坏死的组织细胞和细菌细胞以及吞
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 细胞、T 细胞、效应细胞)等。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8.Ⅰ.为了控制甘蔗的主要害虫蛴螬,有人将蛴螬的天敌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然而当地的袋
鼬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澳大利亚正准备大量繁殖当地特产食肉蚁,吃掉
泛滥的有毒蔗蟾。
(1)题干描述中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题干描述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
_________,研究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在______水平上进行的。
Ⅱ.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方面。
(3)若图中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 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
增加 10 kg 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4)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个)。
【答案】 (1). 分解者 (2). 捕食和竞争 (3). (生物)群落 (4). 生态系统的
在组成成分 (5). 食物链(网) (6). 2125 (7).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
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答出任意三个得分)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其余生物为消费者,存在 3 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丁→戊,甲→
丙→戊,甲→乙→丙→戊。
【详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题干描
述中甘蔗属于生产者,蛴螬、蔗蟾、袋鼬、食肉蚁均为消费者,所以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
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蛴螬捕食甘蔗,蔗蟾捕食蛴螬等体现的是捕食关系,而袋鼬吃蔗蟾的幼
仔、食肉蚁也吃掉蔗蟾,故袋鼬和食肉蚁为竞争关系。研究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
进行的。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网)等方面。
(3)若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 3:1,则戊每增加 10kg 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
效率计算,在甲→丁→戊这条食物链中,消耗甲 10×3/4÷10%÷10%=750kg;在甲→丙→戊这
条食物链中,消耗丙 10×1/4÷10%=25kg。又因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在甲→丙→
戊这条食物链中,丙消耗甲 25×1/2÷10%=125kg,在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中,丙消耗
甲 25×1/2÷10%÷10%=1250kg。综上分析,共需要消耗生产者 750+125+1250=2125kg。
(4)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
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和比例计算每一条食物链消耗
的生产者质量,进而计算生产者的总消耗量。
29.果蝇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基因 A、B 分别控制酶 A、酶 B 的合
成。与眼色有关的白色前体物质在酶 A 的作用下转化为红色素,红色素在酶 B 的作用下转化
为紫色素。现用纯合的红眼和白眼果蝇进行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杂交组合 杂交后代及比例
实验
一
红眼♀×白眼♂ 紫眼♀:红眼♂=1:1
实验 来自实验一的紫眼♀×白 紫眼(♂、♀) ):红眼(♂)):白眼(♂、♀)=3:二 眼♂ 1:4
实验
三
来自实验一的紫眼♀×白
眼♂
紫眼(♂、♀)):红眼(♂、♀)):白眼(♂、♀)=1:
1:2
请回答:
(l)基因 A/a、B/b 分别位于_____(填染色体类型:“X 染色体”、 “Y 染色体” 、“常染色
体”)。
(2)实验一杂交后代中紫眼♀的基因型为_____;实验二杂交后代中红眼♂的基因型为_____。
(3)导致实验二、三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
(4)设计一杂交实验进行验证(3)的解释,写出杂交方案______(各种颜色的纯合果蝇可
选)。
【答案】 (1). 常染色体,X 染色体(顺序不可颠倒) (2). AaX BXb (3). AaXbY
(4). 实验二与实验三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不同,前者为 aaXBY,后者为 aaXbY (5). 杂交
方案:将实验二与实验三中的白眼雄果蝇分别与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
型及比例)
【解析】
【分析】
果蝇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基因 A、B 分别控制酶 A、酶 B 的合成。
与眼色有关的白色前体物质在酶 A 的作用下转化为红色素,红色素在酶 B 的作用下转化为紫
色素,所以红眼的基因型为 A-bb,紫眼的基因型为 A-B-。aa—为白眼。纯合的红眼和白眼果
蝇进行杂交,后代紫眼♀:红眼♂=1:1,即子代都有眼色,但雌雄表现型不同,可判断 A、a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 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亲代基因型为 AAXbXb×aaXBY。如果是
B、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 A、a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亲本为 BBXaXa×bbXAY,子代基
因型为 BbXAXa,BbXaY,表现型和比例为紫眼雌:白眼雄=1:1,与题意不符。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a、B/b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上。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代基因型为 AAXbXb×aaXBY,故实验一杂交后代中紫眼♀的基因型
为 AaXBXb,实验一的紫眼♀×白眼(aaX-Y)♂杂交的后代中紫眼占 3/8=1/2×3/4,可知白眼
雄的基因型为 aaXBY,故实验二杂交后代中红眼♂的基因型为 AaXbY。
(3)实验三中:实验一的紫眼♀(AaXBXb)×白眼♂(aaX-Y)杂交后代为紫眼(♂、♀):红眼(♂、♀):白眼(♂、♀)=1:1:2,即紫眼占 1/4=1/2×1/2,可知白眼♂的基因型
为 aaXbY,所以导致实验二、三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实验二与实验三中白眼雄果绳的基因型
不同,前者为 aaXBY,后者为 aaXbY。
(4)若通过实验验证(3)的解释,可将实验二与实验三中的白眼雄果绳分别与纯合红眼雌
(AAXbXb)果绳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实验二白眼雄果绳与纯合红眼雌果绳
杂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紫眼:红眼=1 : 1;实验三白眼雄果绳与纯合红眼雌果绳杂交的子代
全为红眼,则说明(3)的解释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能力。能根据子代表现型在雌雄中的差异判断相应基因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30.酸菜是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极易积累亚硝酸盐。一些乳酸菌能
合成亚硝酸盐还原酶,能够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获得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乳酸菌,某研究组以东北传统自然发酵酸菜为材料进行分
离。
①在进行乳酸菌分离纯化时,科研人员将酸菜发酵液稀释后涂布在含溴甲酚绿(遇酸变色)
的__________(“选择”或“鉴别”)培养基上,___________(“需氧”或“厌氧”)培养一
段时间后,挑取周围变色的_________临时保存。
②在进行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菌株筛选时,将临时保存的各菌种分别接种到含______的液体
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离心收集上清液,在________酸化条件下,依次加入对氨基苯磺酸、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进行反应,筛选反应显色较_____的菌株。
(2)利用筛选得到的菌种进行酸菜腌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结果如下表所
示:
据表分析,亚硝酸盐含量最高时的腌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细菌大量
繁殖,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除控制好表中涉及的腌制条件外,还需控制好腌制的
____________。
【答案】 (1). 鉴别 (2). 厌氧 (3). (单个)菌落 (4). 亚硝酸盐(或
的NaNO2) (5). 盐酸 (6). 浅 (7). 食盐用量 5%,腌制 7 天 (8). 温度
【解析】
【分析】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
基属于选择培养基;使用选择培养基的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依据微
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其用途为: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红和美蓝培养基
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详解】(1)①由于溴甲酚绿遇酸变色,故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若能产生酸性物质,可出现一
定的颜色变化,可据此判断培养基中是否含有乳酸菌等能产生酸性物质的菌体,故含溴甲酚
绿(遇酸变色)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由于一个菌落可由一个菌体繁殖产生,故厌氧培
养一段时间后,为保证菌体的纯度,可挑取周围变色的(单个)菌落临时保存。
②亚硝酸盐还原酶可将亚硝酸盐还原,故能够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菌株能将培养液中的
亚硝酸盐大量还原,使培养液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对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是:亚硝酸
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所以在进
行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菌株筛选时,将临时保存的各菌种分别接种到含亚硝酸盐(或 NaNO2)
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离心收集上清液,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依次加入对氨基苯磺
酸、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进行反应,筛选反应显色较浅的菌株。
(2)据表分析,亚硝酸盐含量最高时的腌制条件是食盐用量 5%,腌制 7 天。为避免细菌大量
繁殖,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除控制好表中涉及的腌制条件外,还需控制好腌制的温度。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作答。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人的血清白蛋白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利用转基因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可生产人的血清白
蛋白。回答问题:
(1)在培育转基因奶牛时,血清白蛋白基因应与多种调控组建重组在一起,其中_______应
连接在目的基因首端。通过______________技术将其导人奶牛的受精卵中。
(2)导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需培养到__________________阶段才可进行胚胎移植。暂不移入
的早期胚胎可使用______________方法保存。
(3)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进行_________,目前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是 SRY — PCR 法,操作的基本程序是:从被检测的囊胚中取出几个_________(填“滋养层”或“内细胞团”)细胞,
提取 DNA 进行扩增,用位于 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 SRY 基因)制成的探针进行检测,
若未出现杂交链,则胚胎性别为____________,而基因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步骤也会用
到 DNA 探针。
【答案】 (1). 乳腺蛋白基因启动子 (2). 显微注射 (3). 桑椹胚或囊胚 (4).
冷冻(或“低温”,或液氮) (5). 性别鉴定 (6). 滋养层 (7). 雌牛 (8). 目
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解析】
【分析】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将目的基因插入运载体上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以利于基因的表达。
用位于 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 SRY 基因)制成的探针可筛选出不同性别的胚胎,此
方法为 DNA 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都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
【详解】(1)在培育转基因奶牛时,血清白蛋白基因应与多种调控组建重组在一起,其中乳
腺蛋白基因启动子应连接在目的基因首端。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其导人奶牛的受精卵中。
(2)导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需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才可进行胚胎移植。暂不移入的早期
胚胎可使用冷冻(或“低温”,或液氮)方法保存。
(3)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目前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是 SRY — PCR 法,操作的
基本程序是:从被检测的囊胚中取出几个滋养层细胞,提取 DNA 进行扩增,用位于 Y 染色体上
的性别决定基因(即 SRY 基因)制成的探针进行检测,若未出现杂交链,则胚胎性别为雌性,
而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步骤也会用到 DNA 探针。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对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和
胚胎工程的操作步骤的识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