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重庆市七校联盟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9386

大小:12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5-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庆市七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 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 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 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 身的社会地 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 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 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 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 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 为一种治国 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 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 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 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 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 美,其中的《逍遥 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 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 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 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 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 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 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 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 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 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 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 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 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 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 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 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 《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 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 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 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 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 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 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 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 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 圈出有关“朴素为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A 项,结合“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 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分析,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 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 项,“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错误。结合文中第三段内容“朴素,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 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 为一种治国的原则”分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选项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B 项,“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曲解文意,文中重点强调庄子重视平淡之美。 C 项,将“已然”当“未然”,原文是“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 。是“将成为”。 故选 D。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 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 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 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 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 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 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 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 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 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 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 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 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 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 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 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 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 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 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 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 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 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 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 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 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 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C. 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 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的D. 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 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答案】4. B 5. D 6. B 7. (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 接近了敌人的巢穴。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 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 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解析】 试题分析: 【4 题详解】 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 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 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 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 句是否正确合理。“失”的宾语为“马”,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 “指挥毛哈阿”为“入”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 C 项、D 项。 句意: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 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 行八十里。 故选 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题详解】 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6 题详解】 B.“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的【7 题详解】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 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 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 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 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 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 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 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 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 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 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 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 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 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 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 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 (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 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 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 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 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 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 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 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 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 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 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 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 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 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 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 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8. 诗歌用字很讲究,请分析“雨过一蝉噪”中“噪”字的妙处。 9.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8. “噪”独唱、独叫意。从“秋”和“蝉”两字可知,时间是初秋。诗句采用动静 结合的手法,蝉声为动,环境为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映衬。反衬寺庙寂静。 9. 尾联使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衬托)的手法表现感情。用扬州的歌舞喧嚣,市井繁华 衬托寺庙洁净、静谧。扬州即在不远处,诗人却独守寺庙,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或许 还想到即将踏上返程,想到自己仕途不易,年华易逝,无不伤感落寞。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 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蝉噪”,指秋蝉鸣叫,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 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 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 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 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 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 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 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知这条寂静的 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 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诗人感慨系之:身处 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 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 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 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 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 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 沧海中的一粟和蜉蝣的生命,感叹天地间生命的渺小和短促。 (2)庄周《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如果 水积蓄得不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 (3)《论语》十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见到贤人就向 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且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蝣”“沧”“负”“焉”“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 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 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 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 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 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 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 他的生意。 然而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 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 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 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 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 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 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 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 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 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 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 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 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 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 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 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 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 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 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 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 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 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 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 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 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 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 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 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选自 2015 年第 2 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威尔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双腿后无所作为 生活现状,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 的真实性。 B. 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 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 C. 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 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D. 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 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E.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是为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 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机敏。 12. 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小说中威尔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标题?如果换成“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11. BD 12. “笑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一次笑容是威尔逊刚刚开了家超 市,生意红火,脸上堆满了笑容。为下文威尔逊热心帮助邻居蒂芬妮作铺垫。第 二次笑容是 威尔逊第一次帮助蒂芬妮解决了丈夫车祸支付给对方一笔赔偿金后,脸上露出笑容。这次是 为自己想出巧妙的办法而开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威尔逊的聪慧。第三次笑容是小说 结尾当蒂芬妮带上钱,开心离开后,威尔逊脸上露出了笑容。卒章显志,赞扬了威尔逊质朴 善良的美好品德。 13. ①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虽然失去双腿,失去了工作,行动也艰难,但是仍然能在妻子 的建议下开始工作,以至于时时处处想着帮助别人。②与人为善,慷慨大方。见邻居蒂芬妮 一家陷入困境,决定出手帮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生意红火,也是大家的照顾。③聪明机 智,善解人意。让儿子马克与比尔和大卫玩捉迷藏的游戏,巧妙地帮助了蒂芬妮化解两次经 济危机,而且保护了蒂芬妮的自尊心。④慷慨解囊,轻财重义。帮助了蒂芬妮一次,仍能真 心帮助第二次。纵然最后蒂芬妮拿着钱袋来偿还,威尔逊依旧保守秘密,没有承认。⑤善于 沟通。当蒂芬妮遇到第二次危难时,威尔逊能再次与妻子商量。同时,由始至终也都在与儿 子、邻居沟通。 14.①“尘埃”是指社会的底层。上帝在尘埃里,那就跟常人没有两样。而且“上帝从来不承 的认自己是上帝”。小说中每个人不仅是如此的普通平凡,而且能彼此互相帮助。其实,每个人 都是从困境中走过来的,又不标榜自己。威尔逊超市开的红红火火,是得到大家的帮助,而 大家却没有言语。威尔逊帮助蒂芬妮,最后也没有承认,悄无声息。大家彼此之间默默支持 着 ,颂扬了底层人民以诚相待、淳朴善良的品行,人格至高无上。同时标题为“尘埃里的上 帝”,能充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 兴趣地读下去。②如果标题是“上帝的恩赐”,不仅过于直白,而且给人一种上帝高高在上的 感觉,无法突出小说颂扬社会底层人民热情、善良、慷慨大方的美好品德。 【解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A 项,小说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做铺垫。C 项,应该是威尔逊让马 克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由他们交给蒂芬妮;捉迷藏的游戏是在蒂芬妮家里。E 项“是为 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理解有偏差。“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 机敏”不全面,还突出了威尔逊的善解人意,为人着想。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 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进行分析。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的作用,“笑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一次笑容是威 尔逊刚刚开了家超市,生意红火,脸上堆满了笑容。为下文威尔逊热心帮助邻居蒂芬妮作铺 垫。第二次笑容是威尔逊第一次帮助蒂芬妮解决了丈夫车祸支付给对方一笔赔偿金后,脸上 露出笑容。这次是为自己想出巧妙的办法而开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威尔逊的聪慧。 第三次笑容是小说结尾当蒂芬妮带上钱,开心离开后,威尔逊脸上露出了笑容。卒章显志, 赞扬了威尔逊质朴善良的美好品德。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 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 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威尔逊的形象特点”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 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自食其力(自立自强)。与人为善,慷慨大方。聪明机智,善解人 意。慷慨解囊,轻财重义。善于沟通。然后分条概括。【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理解标 题内涵,明确观点,分别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如“尘埃”是 指社会的底层。上帝在尘埃里,那就跟常人没有两样。而且“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小说中每个人不仅是如此的普通平凡,而且能彼此互相帮助。其实,每个人都是从困境中走 过来的,又不标榜自己。威尔逊超市开的红红火火,是得到大家的帮助,而大家却没有言语。 威尔逊帮助蒂芬妮,最后也没有承认,悄无声息。大家彼此之间默默支持着,颂扬了底层人 民以诚相待、淳朴善良的品行,人格至高无上。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 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之蒿 1969 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 任务”中。那一年, 屠呦呦 39 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 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 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 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 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 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 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 4 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 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 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 640 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 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 只有 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 达到了 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 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 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 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 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 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 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 到 1971 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 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 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 2009 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 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 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 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 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 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 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 有 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的抑制率;乙 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 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 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 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 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 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 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 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 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 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 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 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 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16. 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17. 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18. 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E 16. 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 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 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 细翻查; 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 物》。 17.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 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 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 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18. 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 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 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 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⑤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和智慧;⑥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解析】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 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文章后发分析要注意准 确性,B.“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A“后又找到”错,“一直”扩大 了范围。C.“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错。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是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 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关注文章的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 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她专 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顺着文章往下找,就能理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所做的工 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引用古代典籍作用的题型,首先要找到引用古典的典籍是什么, 然后再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是什么。考生要顺着题干的设问,一步一步地在文中筛选整合, 然后通过文章的引用再分析其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 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 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于第一种, 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总结、概括,答题是可结合第二题的后半部分的内容作答。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第 II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9.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林黛玉进贾府》选文中,通过描写王熙凤的语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及外貌 “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将王熙凤泼辣、狠毒、刁钻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B.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礼不是靠外在 权力来推行的,而是让个体 的人知道或体验到如果不服从礼就会遭到惩罚,从而养成一种敬畏感,慢慢的演变成人主动 服礼。事实确实如此,所以费孝通的言论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 虽然冰雪天让高速公路积雪严重,但各级领导和前线工作人员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 久假不归的现象,确保了车辆的正常行驶。 D. 家乡的柳枝冒新绿了。风儿吹来,柳枝飘拂着,摆动着,不禁让人想起“万条垂下绿丝绦” 的景象,它们似乎千篇一律,又似乎各具情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 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结合“王熙凤泼辣、狠毒、 刁钻的性格”分析,使用对象不当。 B 项,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费孝通的言论”,符合语境。 C 项,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结合“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分析,此处望文生 义。 D 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形容“家乡的柳枝”,不合语境。 故选 B。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2 年 5 月 30 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 的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B.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C. 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 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D. 2012 年 1 月 11 日,伊朗核科学家罗尚遇袭身亡,伊朗高度怀疑恐怖分子利用了从联合国 机构获取的情报,包括安理会制裁清单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该国核科学家约谈的信息,确 定下手目标并实施行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 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 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 项,搭配不当,“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 B 项,成分赘余,“诸多”与“数不清”重复,去掉“数不清”; C 项,不合逻辑,“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把意思说反了。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 条。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是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⑥③①④ C. ⑥③②⑤④① D. ②⑤⑥④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通读所给材料,可推 知横线处所填内容应是说明清明节“在门楣、窗户上插柳条”的原因,联系⑥句“由于”一 词,可知⑥句应放在最前面,引出下文,③句中“它”是指“生殖力”,可确定⑥③的顺序; 因为③这种“生殖力”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④句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句;①句“达到 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紧承④句“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写折柳的目的; ②⑤是收尾,水到渠成指出人们踏青时不忘折柳。据此可确定句子排序为⑥③④①②⑤。故 选 A。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___________,端午、 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 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______________,当灵魂越来越 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 ③_______________,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答案】 (1). ①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 (2). ②节日是有灵魂的 (3). ③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 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根据第①空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后文的关 联词“也”推断出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等内容。根据第②空后文内容可 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等内容。根据第③ 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 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 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 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 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 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 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 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③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 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内容。 23. 下面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2015”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 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示例: 该图由四颗爱心组合而成,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中国结造型。整个图形象征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根同源,同心协力,在公益慈善领域紧密合作,为促进社会 和谐而努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徽标类图文转换题, 要注重分析徽标的主题和徽标主体的构成要素。这个徽标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2015”, 由此可以看出,徽标要表现的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携手, 二是慈善。从构图要素看,一个是“心”形、一个是“中国结”,寓意方面就紧扣徽标主题生 发,即同心协力,在慈善领域做出贡献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六.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 伸长脖子,唱了一遍。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对青蛙的评语是:“聒噪,非时。”对雄鸡 的评语是:“动听,知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审时度势很重要 青蛙,只要适时一唱,就有可能胜出;雄鸡,如果非时一鸣,便有可能惨败。胜者败者,皆 因知时非时,知时者,即会审时度势;非时者,即不识时务。正因为青蛙的不识时务,才输 了比赛,正因为雄鸡的审时度势,终赢得声誉。可见,懂得审时度势,适时而作很重要。 抉 择两难时,审时度势很重要。 人生难免会遇上进退两难的时候,是进是退?是坚持是放弃? 常让我们左也心痛,右也为难。这个时候,不妨看清现实,审时度势,或许“柳暗花明又一 村”。伽俐略提出与教会相悖的天体理论,而临要么忏悔,要么接受宗教所死刑裁决的两难境 地,他审时度势,他清楚地知道,他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还要完成更伟大的天文著作,为 了这理想,即使遭受世人白眼,即使忍受难耐的寂寞也在所不惜,于是,他选择了忏悔。 也 许你会说伽俐略是软弱的,但为什么不可以说他又是明智的?谁说有志者不可以暂时低头, 屈服?懂得审时度势,那难以言与人知的屈辱终会化作点点雨雪消融! 追求理想的时候,懂 得审时度势很重要。 世界广告巨头奥格威曾经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议员,但有一天,他发 现自己对这一切失去了兴趣,怎么办?他及时审时度势,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幻想下 去了,我应该抓住时机,看清形式,我的位臵在商海。”于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诞生了。很 多人与当初的奥格威一样,不乏远大的理想,也不乏实际的行动,但是,最终在追求的路途 中一败涂地,垂头丧气,也许仅仅因为不善审时度势,不懂得及时调整方式与策略。奥格威 告诉我们:审时度势,成功就在彼岸。 面临考验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很重要。 只要再跨出一步,只一步,他便可以实现心中最大的梦想——成为登上珠峰的第一人。然而,此时的他, 身边还有一位质朴的向导——与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单增。他的内心在挣扎:是跨出这 一步实现梦想,还是战胜私欲,把“第一”的机会让给与珠峰最熟悉最亲密的当地人?一番 斗争,一番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最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当属当地人,于是,他微笑着 从容让出了“第一”。他是希拉里,一位登峰让步者,也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终显宽广胸怀的 智者,在面临人性考验的时候,他懂得审时度势,从而在成就同伴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同时, 也把自己推至人性的巅峰。 聪明的人总是像伽俐略,像奥格威,像希拉里一样,懂得审时度 势,懂得在适时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 或许我们也应该记住青蛙和雄鸡,青蛙,因为非时的 一夜聒噪,输了比赛,雄鸡,因为适时的一早清鸣,终获好评。人生就如这场歌唱比赛,每 个人都是参赛者,谁能审时度势,适时而作,谁就有可能是最终的赢家,反之,将是赛局中 的被淘汰者。 鉴此,谁能说审时度势不重要呢?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材料可以有以下立意:1.努力不在多而在精,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成功。2.做 事情要有方向性,适应需要,注重效果,不做无用功;3.要想正确对待事物,就要培养正确 的是非观,有时是要超出自我、超越功利的。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评判它的立场。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本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解读。 材料解读:这是一则寓言型新材料作文,材料讲的是青蛙和雄鸡比赛村民判雄鸡胜出来的故 事。材料中有三个元素,即青蛙、雄鸡、村民。从此可以确定出立意的三个角度:从青蛙角 度看,"唱了一整夜"说明非常努力,"非时导致失败"说明没有把握住时机;从雄鸡的角度看, "唱了一遍"说明费时费力较小,"知时获得胜利"说明把握住了时机,掌握了获取胜利的关键; 从村民的角度看,"聒噪,非时""动听,知时"。 对象 事件相关要素 事情的结果 结果产生的原因 青蛙 比赛歌喉, 青蛙唱了一整夜 雄鸡胜出 聒噪,非时 雄鸡 在快天亮时, 唱了一遍 动听,知时 要求解读:相对于以往的新材料作文,此篇作文在要求中少了一个"自选角度",而只是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作文,因此,在立意角度选择上最好围绕提示语进行,即肯定知时,否定非时。 立意参考:"知时""非时"只是材料中的提示语一部分,"知时"可以理解成懂得时间、知道时 间、适应机遇、把握时机;"非时"则刚好相反。立意时围绕"肯定知时、否定非时"先将话题变成一个观点句:胜在知时,败在非时;知时是成功的关键;非时是成功的阻碍;成功要抓 住问题关键;把握住制胜核心因素方可赢得胜利;努力要抓准方向方可成功;学会审时度势 以追求胜利;识时务者为俊杰 常见离题立意:胜利留有给准备的人 费力不讨好 人应知时与负责 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看法。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