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法指津:高考文言文真题也可以这样学
定位原文+定位选项=总结规律
(19 课标卷Ⅰ)(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定位】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
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
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定位】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
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解析】选项“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
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 C。
总结规律顺序颠倒
【参考译文】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
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不知不觉地把座位往贾谊身边移。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
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
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19 课标卷Ⅱ)(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定位】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项定位】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
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解析】选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
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 C。
总结规律以偏概全
【参考译文】就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最定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
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层的人触犯法
令。”将要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儿子,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
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遵守法令。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十分高兴,道路上遗落的东西没
有人拾取和占有,山中没有盗贼出没,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百姓认为为国家作战就勇敢,认为为自己私人
争斗就胆小,乡镇城池政治清明。
(19 课标卷Ⅲ)(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定位】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
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选项定位】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
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解析】选项“他深表不满”错,于文无据。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时,有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
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
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
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罪名,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
了。
(18 课标卷Ⅰ)(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原文定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
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
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定位】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
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解析】选项“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
国侵扰”。
总结规律偷换对象
【参考译文】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
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
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
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继续做天水太守。
(18 课标卷Ⅱ)(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原文定位】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
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定位】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
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解析】原文说“自涣卒后”, 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延熹年间,桓帝侍奉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惟专门下招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
但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
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
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
(18 课标卷Ⅲ)(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原文定位】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选项定位】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
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解析】文本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一句,由此句可知该项表述错误:是王
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总结规律偷换对象
【参考译文】范纯礼沉毅刚正,曾布畏惧他(曾布,人名),(便去)激怒驸马都尉王铣说:“皇上想
认命你为承旨(承旨,官名),范纯礼右丞不同意。”王铣很生气。正值王铣招待辽国使臣(馆,动词,招
待),范纯礼主持宴会,王铣污蔑他直称皇上御名,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知府、崇福宫提举(提举,
官名)。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举。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17 课标卷Ⅰ)(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原文定位】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叔父混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
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
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选项定位】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解析】张冠李戴,极有文才口才的是谢瞻,而且这也不是受谢混赏识的原因。另外“住在乌衣巷”
错,原文只是曾经在乌衣巷游宴,不是说家在这里。
总结规律偷换对象
【参考译文】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産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
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
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
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17 课标卷Ⅱ)(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原文定位】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选项定位】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解析】选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斩杀他们的首
领,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罚及其身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
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将他们安置到颍川、陈留。赵憙提拔举荐有义行的人,诛杀除掉奸
恶之人。
(17 课标卷Ⅲ)(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原文定位】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
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
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驱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
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
【选项定位】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
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解析】A 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故选 A。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岁聘的使者不敢去,就
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
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
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
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
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以龙图阁待制起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
(16 课标卷Ⅰ)(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原文定位】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
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定位】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
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解析】选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
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总结规律偷换对象
【参考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
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
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16 课标卷Ⅱ)(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原文定位】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
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选项定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D 项“筹措钱款赈济灾民”原文是“赍帑币振之”,意思是分发库银振恤百姓。故 D 项错误。
总结规律实词误解
【参考译文】于是逐条陈奏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抚。那年发生大饥荒,人们相互吞食。副使
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进袋子拿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刻派人送到朝廷。皇上也立即派寺丞
钟化民带上库银前去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依法行事,非常严厉。
(16 课标卷Ⅲ)(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原文定位】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
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定位】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
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解析】由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
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可知,傅珪被人诬蔑而辞去官职,言官为之请留皇帝没有听取
而不是他自身坚持离职,选项不合文意,故 C 项不正确。
总结规律偷换对象
【参考译文】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
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
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15 课标卷Ⅰ)(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原文定位】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
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
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选项定位】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
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解析】选项“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
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
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总结规律实词误解
【参考译文】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
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
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
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
(15 课标卷Ⅱ)(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原文定位】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
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
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定位】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
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解析】C 项“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
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
总结规律强加因果
【参考译文】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车驾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
虽然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来护儿
好多天没有隋炀帝召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
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
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如今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
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让朝廷落到了如此地步,只能
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
(14 课标卷Ⅰ)(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原文定位】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
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
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选项定位】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
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解析】A 项错误在于,于休烈回答肃宗的问题不是“直言不讳”。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谨
遵职业操守”于文无据。
总结规律方式误解
【参考译文】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
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
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
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
错,我深表庆贺。”
(14 课标卷Ⅱ)(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原文定位】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
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
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选项定位】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
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解析】B 项“冗员渐增”的现象,韩文只是“力请裁汰”,文中并未写皇帝的答复,也未写韩文有
“着手压缩编制”的行为。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武宗即位,赏赐以及安葬先皇、大婚各项费,需银子一百八十万多万两,国库的钱财不
够供给。韩文请求先从承运库中取钱,皇上下诏书不允许。韩文言:“国库空虚,自京边军士之外的赏赐,
请分别给予银钞,略用一些内库和内府的钱来补贴,并且暂时向有功勋的皇亲国戚赐借庄田税,然后下令
让承运库的内官核查屯积的金银,登记上册。并且全部停止各项不紧急的费用。”过去的制度,监局、仓
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渐添加,有时一个仓十多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淘汰。
(13 课标卷Ⅰ)(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原文定位】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
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选项定位】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
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解析】选项“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应为“大盗到钧州骚扰,因为是文升家乡,也
放弃骚扰离开”。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
总结规律理解有误
【参考译文】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
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
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13 课标卷Ⅱ)(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原文定位】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
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
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
司门员外郎。
【选项定位】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
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解析】原文“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说明吕諲地位并未超过李揆,“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
于文无据。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是在吕諲被“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之后,“他嫉妒吕諲地位
超过自己”就更无从说起,李揆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惧其重入”。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
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
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
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
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改任为司门员外郎。
(12 课标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原文定位】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
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
耶!”
【选项定位】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
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解析】选项的错误在于,根据原文,秦桧不是“与其亲党”,而是“其亲党”。
总结规律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幼年就能做文章。绍兴十八年,选拔为进士及第。授职为平江府
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萧燧)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
询问原因,(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
心吗!”
(11 课标卷)(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原文定位】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
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选项定位】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万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
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原文中,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总结规律理解有误
【参考译文】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
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
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10 课标卷)(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原文定位】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
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
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选项定位】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
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解析】原文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
总结规律顺序颠倒
【参考译文】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
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
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
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