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Word版)

ID:261425

大小:1.36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5-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静海一中 2019—2020 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和第Ⅱ卷提高题两部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总分 内容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解析 分数 40 分 60 分 25 分 100 分 第Ⅰ卷基础题 一、选择题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 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 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 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 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 A 项和 B 项错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 C 项错误。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 D 项正确。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 的阶段特征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经彻底转移到南方,南方成为全国重要 的的粮仓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这一时期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有和平 交往也有征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新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故 B 符合题意;A 项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C 项是明清时期的特征, D 项是隋唐的特征,故排除 ACD。。 3.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 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编户制 D. 刺史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结合材 料“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可知选A。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 选官制度,B 错误。编户制度是古代的户口制度,排除 C。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选官制度,关键信息是郭巨埋儿,因此被举荐为孝廉。 4.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如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 误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在秦朝,三省六部制确立是在隋唐,行省 制度确立是在元朝,内阁制是在明朝,军机处设立是在清朝。由此可知,②③符合题意,故 选 B,排除 ACD。 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A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B 明朝修筑故宫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C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之一,故 D 项正确。A 项,《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排除。B 项,故宫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没有反映西 方建筑艺术,排除。C 项,1683 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 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黄海大战 【答案】B【解析】 【详解】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为挽救民族危亡,1898 年 6 月至 9 月,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 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由材料“世纪末的 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画上了休止符”,可得出这场“现代化”运 动是指百日维新,B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 不符,故 A 不符合题意;左宗棠收复新疆不属于变法运动,故 C 符合题意;1894 年的黄海大 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海上决战,不属于变法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 守”。该不平等条约是 A. 《胶澳租界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可知是《辛丑条约》中 在北 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D 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 强租胶州湾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 A。《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 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 B。《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 符,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当驻兵队护卫使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丑条约》。 8.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 的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9.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 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大历史功绩就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 中国的近代化,结合材料“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可 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即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但是并未完成建设民主政治任务,选项 A 排除;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依 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实现民族独立,选项 B、D 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认识,同时能准确解读出材料“完成了国家政权 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隐含信息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进民主化进 程。 10. 1912~1919 年时值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 A. 开始产生 B. 迅速发展 C. 日益萎缩 D. 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2~1919 年正处于国内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国际上处于一战前夕和一战期 间,结合所学可知,这正处于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所以 B 符合题意;A 应该是在 19 世 纪 60、70 年代,C 应该是在 1937-1945 年间,D 是在 1945-1949 年间,故 ACD 均与题干时间 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 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 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 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1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 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 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 义的压迫,民族危机严重,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但是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后以失败告终,使先 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民主思想传播和反对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此“民主”与“科学”口号虽然所发 表的文章论述的不多依然成为基本的口号。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C。其它均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 “科学”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 掌握。 【详解】 12.“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 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 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 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 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 B;A 项指的是辛亥革命;C 项与五四运动 不符合;D 项指的是抗日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易错警示】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 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 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3.如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 判断这是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军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 始。因此,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故排除 B,A 符合题意;井冈山会师是 1928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 山的胜利会师,与材料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吴起镇会师是 1935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与陕 北红军的会师,故 D 不符合题意。 易混易错题组:准确的时空观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将相近的知识进行对比区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14.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小芸绘制了如图年代尺。按时间先后顺序在 填入相关事件,依次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平型关战斗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1 年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 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故第一个空格选①。1937 年 9 月,八路军一 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平型关大捷,这 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故第二个空格选②。1938 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 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故第 三个空格选④。③百团大战发生于 1940 年,与年代尺的时间不符,错误。综上,故选 B。ACD 均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 15.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朝绿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D. 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①出现在 1924-1927 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②反映的是 1931 年的九一八 事变,③反映的是 1934-1936 年的红军长征,④出现在 1950-1953 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以 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②③④。故排除 BCD,A 符合题意。 16.1978 年 12 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 头安稳下来。”这一时期直接有利于“农民安稳”的措施是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 C. 积极开展平反冤假错案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直接有利于“农 民安稳”,故答案为 A 项;实行对外开放和开展平反冤假错案,与“农民安稳”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 B、C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D 项。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 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 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 史性的变革。 17.全国人大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 自治”的方针施政。以下对“一国两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A. “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B.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D.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可以保留军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回归后的香港、澳门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能保留军队,故 D 符合题意;“一国两制” 允许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被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 题,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故 ABC 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18.信息提炼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材料二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 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 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9 月 15 日)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是什么? (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 (3)根据材料四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根据材料进行提炼,并依据 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答案】(1)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2)目的;加强君权。职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 【解析】 【详解】(1)“由谁创立”,依据材料一信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 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始皇。“历史贡献”,依据所学知识从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的角度思考。 (2) “目的”,依据材料二信息“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 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并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强君权。“职责”,根据材料三信息“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 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概括得出:跪受笔录,传 达皇帝旨意。 (3)“制度”,根据材料四信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依据材料四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得出: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趋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专制到民主。 19.关键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 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强调长征过程 的艰难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长征不仅 胜利结束,而且使共产党赢得民主革命胜利。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1945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 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材料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上册 (1)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 时间和地点。长征初期红军 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事件及其原因是什么?(注意历史地图的解读和材料 的结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历史 事件国共两党达成了什么协定?国共双方“三年的军事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获得胜利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主要原因”时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做答) 【答案】(1)1934 年,瑞金;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将领指挥得当;解放军 英勇奋战;人民的大力支援和支持等 【解析】 【详解】(1)“时间和地点”,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得出:1934 年,瑞金。“事件”,依据所 学知识可知,改变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的事件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信息“抗战胜利后,1945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 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和材料三图片信息得出:重庆谈判。“协定”,依据所 学知识得出:《双十协定》。“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 将领指挥得当、解放军英勇奋战、人民的大力支援和支持等角度分析。 第Ⅱ卷提高题 20.规律提炼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 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 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 的 的经济建设。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 1952 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 128%, 农业总产值增长 25%,钢产量增长近 3 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四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 得新生”的历史事件。(注意回答影响类的题目的规律总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 材料二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注意回答 实质类的题目的规律总结) (3)依据材料三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 1978 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 指出图三中 1992 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注意“主要推动因素”至少 回答两条) 【答案】(1)“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重工业。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二:经济特区的设立。主要推动因素: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得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历史事件”,依据示意图中的“1949 年”得出: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行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实 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信息“经济方面的严重失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①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依据材料三信息“伟大的历史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②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4)“政策”,根据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的数据变化得出:图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 二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推动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等角度分析。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