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二中 2019-2020 第二学期高一语文
第一次阶段测试
第 1 卷 客观题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肄业(yì) 裨益(pì) 发横财(hèng) 溘然长逝(kè)
B. 供养(gòng) 箴言(zhēn) 过关卡(qiǎ) 踽踽独行(jǔ)
C. 粗犷(guǎng) 媲美(pì) 肖像权(xiāo) 崭露头角(lù)
D. 熟稔(rěn) 胚胎(pēi) 不更事(gēng) 不着边际(zháo)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
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
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 项,裨益(bì)
C 项,肖像权(xiào)
D 项,不着边际(zhuó)
故选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 一项是 ( )
A. 脉博 玷辱 梗概 煞风景 箭拔弩张
B. 伛偻 驯顺 尺牍 紧箍咒 出人头地
C. 晋升 疏朗 噩梦 九重宵 五体投地
D. 修茸 扼守 尴尬 桃花源 投笔从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
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 项,脉博(搏),箭拔弩张(剑)
C 项,九重宵(霄)
的D 项,修茸(葺)
故选 B。
【点睛】解答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
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
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
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
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
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________ 知识。
②春节临近,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
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___。
③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_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A. 增值 蔓延 结余 B. 增殖 漫延 节余
C. 增值 漫延 结余 D. 增殖 蔓延 节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
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
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
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本题,①增值:增加产值或价值;增殖:增生。语境中的“知识”应是增生,故该句选择“增
殖”。
②曼延:指线性伸展延长,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蔓延:指蔓草一类植物不断向周围
延伸、扩展;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周围延伸、扩展。语境中是说火灾向周围扩展,所以应
选用“蔓延”。
③结余:结算后余下。节余:因节约而省下。据句中的语境,前有“公司上下精打细算”,故
用“节余”。
故选 D。【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
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
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
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
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
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
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
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
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
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
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
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
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
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 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C. 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D. 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
千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
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
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
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
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A 项,不寒而栗:恐惧到极点。用于“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望文生义。
。B 项,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用
错对象。
C 项,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语境中
只是“国航空西南分公司”和“四川航空公司”两家。
D 项,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
各人的特色。正确。
故选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低碳生活”以保护地球、造福人类为宗旨,不仅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而且也成
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更是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B.根据全球平均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的线性趋势计算结果显示,在 1880~2012 年期间温度升
高了 0.85~1.06 摄氏度,过去的 3 个 10 年连续比之前的任何一个 10 年都偏暖。
C.今年 4 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 H1N9 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
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D. 《舌尖上的中国 2》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
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 项,语序不当,“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互换。
B 项,结构混乱,“根据”和“显示”句式杂糅,删除一个
C 项,“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明,“部分地区”造成歧义,可以改成“墨西哥和
美国两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故选 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 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
的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 宗庙之事,如会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
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
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A 项,第二个“以”通“已”,停止。
B 项,“莫”通“暮”。
C 项,“希”通“稀”。
故选 D。
7.对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
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①②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动词,都译为“治理”。
③“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④“如”:连词,或者。所以③④不同。
故选 D。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 保民而王(安、安抚)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痛惜、哀怜)
C. 明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情况)
D. 天下之欲疾君者(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
文的语境推测其意思的正误。
A 项,“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意思是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
人。“道”译为“述说,谈论,讲述”。
故选 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9.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
A.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B.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远庖厨
D. 从而刑之 欲辟土地,朝秦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
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
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A 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
天下。
B 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C 项,“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D 项,“刑”,名词作动词,处罚;“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故选 C。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 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C.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
D. 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
文的语境推测其意思的正误。
A 项,“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的意思是: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盖”通“盍”,译为“何,怎么”。
故选 A。
11.下列划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
然
C. 导大窾,因其固然 D.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就是一个连词,与“但是”连用。
B 项,“天理”,古义:指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容
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
C 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即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D 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满意足。古今义基本相同。
故选 D。
12.下列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
之时C.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
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项,介词,用;A 项,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 项,结构助词,的/取独;C
项,表转接/表修饰。
二 课内阅读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以下问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
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3. 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 B. 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
护
C. 何以异 异:区别 D. 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14. 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15. 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 舆薪之不见C.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D. 是诚不能也
16. 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
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 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
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 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
能把国家治理好。
D. 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
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答案】13. A 14. A 15. B 16. C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
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
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
理解。本题可采取代入原文法来判断对错。
A 项,“则王许之乎”的意思是那么大王您相信这些吗?“许”,相信、赞同。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
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④至于,古义:推广到。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
情况。⑤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①②③古今意义全都相同,排
除 B、C、D 三项。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
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A 项,“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B 项,“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
C 项,“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判断句。
D 项,“是诚不能也”,判断句。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错在“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作者说“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指出齐宣王的仁心如果及于民,则“天
下可运于掌”。这是孟子在推行“仁政”主张。且“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于文无据。
故选 C。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
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
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
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
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
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
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
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
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
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
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
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
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
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
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
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
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
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
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
于对长辈按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
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
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
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
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
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
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阅读《鸿门宴》,回答以下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
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官臣之不
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
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7.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 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 籍吏民 籍,造册登记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
谢
18. 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所以遣将守关者”不同的一项是 ( )
A.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9.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
如愿了。
B. 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
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 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
法。
D. 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
羽的大事。
20. 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17. D 18. D 19. B
20. (1)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2)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
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3)老百姓没有被安抚,是
(您)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4)在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好。(项伯)和我交好,他杀
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解析】
【1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
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
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
理解。本题可采取代入原文法来判断对错。
D 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意思是: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其中“谢”,
作动词,谢罪。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这道题考的是固定词语“所以”用法。“所”和“以”结合,
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
手段和对象。他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
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
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
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句意是: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所以”,表原因,译
为“……的原因”。
A 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句意是:只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所
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B 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句意是:亲近贤臣, 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
昌盛的原因。“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C 项,“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句意是: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所以”,表原因,译为
“……的原因”。
D 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意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
问题的。“所以”,表示凭借,译为“是用来……的”。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
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 项,“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说自
己的好话。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明”,眼力;“察”,看清;“秋毫之末”,秋天鸟兽的毫毛;“舆薪”,一
车柴草。第二句关键点: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另两个“老”,长辈;第一个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抚;另两个“幼”,孩子。第三句关键点:“见”,被;“保”,安
抚;“为”,是;“用恩”,施行恩德。第四句关键点:“游”,交好;“活”,使……活,保
全。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
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
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
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
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
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
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
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
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
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
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
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
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
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
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
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
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
答应了。
第 П 卷
21.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____。居则日;______,则何以哉?”
(2)鼓瑟希_______,对曰:“_____。”
(3)_______,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4)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_____
【答案】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3). 铿尔,舍
瑟而作 (4). 异乎三子者之撰 (5). 为国以礼 (6).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尔 ”“ 毋 ”“ 铿
尔”“瑟”“作”“撰”“沂”“舞雩”“咏”,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整本书阅读
22.填空。
①薛蟠外出做生意,宝钗便将______带进大观园作伴。她趁此机会请______教她作诗。
②刘姥姥确是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好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满意而去。临
行前刘姥姥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_______”。这事发生在刘姥姥第__________次进贾府。
【答案】 (1). 香菱 (2). 黛玉 (3). 巧姐 (4). 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的重点: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
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
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2、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思想性格
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3、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这
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的记忆,只要熟读名著就可以填出的,难度不
大。
第(1)题,薛蟠外出做生意,宝钗便将香菱带进大观园作伴。她趁此机会请林黛玉教她作诗。
第(2)题,根据“刘姥姥确是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好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满意而去”的提示,可知这事发生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临行前刘姥姥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
姐”。
2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宝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B.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
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
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D.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E.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宝钗建议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题的复习,重在识记,理清情节脉络、人物以
及人物关系。这道题主要考查了《红楼梦》的有关情节。答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
文的对比,细致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等。名著阅读的错误选项一般会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时间、地点错误,等等。
A 项,张冠李戴。“她的丫鬟名宝珠者”错,丫鬟名叫瑞珠。
B 项,表述正确。
C 项,表述正确。
D 项,张冠李戴。“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贾政非但没有夸宝玉,还骂
他为“畜生”“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
E 项,表述正确。
故选:AD。
2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
更方睡。
B.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
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 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
宝玉怕赵姨娘抱怨就拒绝了。
D. 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
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E. 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
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题的复习,重在识记,理清情节脉络、人物以
及人物关系。这道题主要考查了《红楼梦》的有关情节。答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
文的对比,细致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等。名著阅读的错误选项一般会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时间、地点错误,等等。
A 项,表述正确。
B 项,张冠李戴,不是“芳官划蔷字”,而是龄官划蔷字。
C 项,表述正确。
D 项,张冠李戴,琪官送的是大红汗巾,宝玉送的是玉扇坠。
E 项,表述正确。故选 BD。
25.简答题
请简述贾雨村如何徇情枉法胡乱判案?
【答案】贾雨村补授应天府,一上任就遇人命案——两家争买一婢女,贾雨村立刻就要拿人
判案。门子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一份金陵城的“护官符”,凶手薛蟠是“官符”中薛家的公
子。贾雨村不顾争买的婢女英莲是早年恩人丢失的女儿,依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述贾雨村如何徇情枉法胡乱判案。这
是要求把握《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在简述故事情节时,要讲清楚该故事情节写的是什么地
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
怎样解决的,等等。
本题,在简述的过程中,要抓住“门子”这一次要人物的言行,以及题干中贾雨村“徇情枉
法”地 “胡乱判案”的表现。涉及的人物有:贾雨村、薛蟠、门子、英莲等,时间是贾雨村
补授应天府后刚上任时,事情的开端是:两家争买一婢女闹出了人命案,事情的经过是:贾
雨村立刻就要拿人判案。门子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一份金陵城的“护官符”,凶手是“官符”
中薛家的公子薛蟠。事情的结果是:贾雨村不顾争买的婢女英莲是早年恩人丢失的女儿,依
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最后把以上的要素整合后即是本题答案。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
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
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
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人
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
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
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
去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
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
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
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5、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
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