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0届高三生物4月模拟试题(Word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0届高三生物4月模拟试题(Word解析版)

ID:262907

大小:481.08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5-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分泌脲酶将尿素分解成 NH3,玉米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NH4+用于 植株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中的高尔基体参与脲酶的加工和运输 B. 玉米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NH4+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 NH4+中的 N 可作为玉米细胞中蛋白质、糖类等的构成元素 D. 分解尿素的细菌中具有裸露的环状 DNA 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玉米根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尿素分解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原核细胞所有的特征。 【详解】A、尿素分解菌属于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A 错误; B、玉米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 NH4+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 错误; C、糖类的组成元素只有 C、H、O,不含 N 元素,NH4+中的 N 可作为玉米细胞中蛋白质等的 构成元素,C 错误; D、尿素分解菌中具有裸露的环状 DNA 分子,D 正确。 故选 D。 2.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B.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 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 D. 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B【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 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 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 R 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 R 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 (-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 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3.分析题图:题图是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图,分析可知 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水解酶的催化下从肽链一端的 6 号和 7 号两个氨基酸之间进行了切割, 形成了一个六肽和一个胰蛋白酶。 【详解】A、由图可知,无活性胰蛋白酶原是由一条多肽链形成的,肽链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 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A 正确; B、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人小肠肠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 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 C、由图可知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中赖氨酸和异亮氨酸之间的肽键,C 正确; D、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水解而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中,胰蛋白酶原的结构 和功能发生了变化,D 正确。 故选 B。 3.仙人掌生长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特征。如图表示仙人掌在 24 小时 内,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程度)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 B. 白天蒸腾作用强,散失的水分多于夜间 C. 白天可以进行光反应,但几乎不能从外界吸收 CO2 D. 夜间同化二氧化碳,所以暗反应只在夜间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 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 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 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 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A 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白天气孔导度小,说明其蒸腾作用不强,B 错误; C、白天光照强,可以进行光反应,但是气孔导度小,几乎不能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C 正确; D、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其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因此暗反应也在白天进行,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 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 处理能力。 4.哺乳动物受精卵的前几次分裂异常可能导致子细胞出现多核现象。经研究发现,受精卵分裂 时,首先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纺锤体,之后二者夹角逐渐减小,形成一个统一的纺锤体。科 研人员用药物 N 处理部分小鼠(2n=40)受精卵,观察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果如图所示。以 下有关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两个纺锤体可能分别牵引来自双亲的两组染色体,最终合二为一 B. 细胞 A 最终可能将分裂成为 1 个双核细胞,1 个单核细胞 C. 细胞 B 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核的染色体条数为 40 D. 药物 N 能抑制两个纺锤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秋水仙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正常情况下,受精卵第一次分裂过程,开始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纺锤体,最后形 成“双纺锤体”,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为单核细胞,而每个细胞核中含有40 条染色体。而细胞 A 中纺锤体一端形成双纺锤体,一端没有形成双纺锤体,这样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为单核, 另一个为双核,单核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40 条,双核子细胞的每个核内染色体数为 20 条。 【详解】A、两个纺锤体共同牵引来自双亲的两组染色体,最终合二为一,A 错误; B、细胞 A 的两个纺锤体一极靠近,形成的子细胞会出现含 40 条染色体的单核,另一极分开, 形成的子细胞会出现各含 20 条染色体的双核,B 正确; C、细胞 B 的两个纺锤体完全分开,形成的子细胞都会出现各含 20 条染色体的双核,C 错误;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药物 N 抑制两个纺锤体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与秋水仙素作用无关,D 错误。 故选 B。 5.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右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行杂交实验, 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对 这种例外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性染色体组成 性别及育 性 XX XXY ♀ 可育 XY XYY ♂ 可育 X ♂ 不育 XXX Y YY 胚胎期死 亡 A. 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 D.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 行杂交实验,在正常性况下所得到的后代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RXr,性状表现为红眼,雄果蝇 的基因型为 XrY,表现型为白眼。但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 红眼雄蝇,说明后代中有的个体发生了变异。结合题干所给定的表格及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亲代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即 XR 变为 Xr 那么后代中就会出现白 眼雌果蝇,但再考虑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这种可能性不大,A 错误;同理分析 B 选项也是错误的;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 XRY 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 为 XRXrY 和 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红眼雌性个体和白眼雄性个体,与事实矛盾,C 错误;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 XrXr 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 XrXrY 和 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白眼雌性个体和红眼雄性个体,与事实吻合,D 正确;因 此选 D。 【点睛】在有些问题不是能够直接从题干中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时,结合题干信息和选项逐项 分析,采用排除法做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6.某植物花的红色和白色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用该种植物的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红花纯系(甲、 乙、丙)分别与白花纯系杂交,其子一代都开红花,子二代都出现了白花植株,且红花和 白花的比例分别为 15:1、63:1、4095:1。下列描述正确是( ) A. 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 5 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只有当每对基因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表现为红色 C. 让甲和乙杂交,其子二代开白花概率的最大值是 1/64 D. 让甲与白花纯系杂交的子一代测交,其子代红花:白花为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乙、丙不同的红花纯系分 别与白花纯系杂交,在所有的杂交组合中,子一代都开红花,子二代都出现了白花植株,遵 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子一代均开红花,因此红花为显性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红花和白花的比例分别 为 15:1、63:1、4095:1,说明只有纯隐性个体才会表现为白花;子二代中红花和白花的比 例为 15:1 时,说明子一代有 2 对基因是杂合的;子二代中红花和白花的比例为 63:1 时, 说明子一代有 3 对基因是杂合的;子二代中红花和白花的比例为 4095:1 也就是(1/4)6=1/4096 时,说明子一代有 6 对基因是杂合的,A 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所有等位基因中任何一对有显性基因存在就会表现为红色,B 错误; C、让甲和乙杂交,如果两个体的显性基因均不同,由以上分析可知,则不同的显性基因有 2+3=5 对,则子二代开白花的概率的最大值是(1/4)5=1/1024,如果有相同的显性基因,则没有开白 花的个体,C 错误; D、让甲与白花纯系杂交,子一代有 2 对基因是杂合的,子一代测交,其子代红花:白花为 3:1,D 正确。 故选 D。 7.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 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 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 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 D. 1 和 2 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 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 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 说明为正常基因,1 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 色体上。5 号含有两种基因。3 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 号和 4 号有相 同的条带,说明 1 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根据 A 项分析 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 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 2 号,故 2 号一定携带该致 病基因,B 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 3 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0,C 错误;根 据 A 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 1 和 2 的基因型均为 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 率为 1/4,D 正确。 故选 C。 8.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 200 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 时,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 pH 较低的火山灰上,开 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 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 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只 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 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物 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 错误;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 正确;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D 错误。 故选 C。 9.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 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 B. 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 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 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D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 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 70mV,A 正确;刺激突触 a 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 正确;由 B 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 a 时,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a 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 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80mV, 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b 是抑 制性突触,C 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 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 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 错误。 10.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病毒抗原诱导 B 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 T 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LCM 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 LCM 病毒感染 的 51Cr 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效应 T 细胞使得 靶细胞裂解。 【详解】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 T 细胞.把效应 T 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 效应 T 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故选 D。 【点睛】关键:被病毒感染同种小鼠细胞和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 小时候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 释放量,显然是靶细胞破裂了,这只能是效应 T 细胞的作用。 11.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 的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 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 错误;西北沙 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 错误; 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正确;变异是不定向 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 错误。故选 C。 12.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成虫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长翅利于稻飞虱在水稻发育 晚期迁移到适宜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闭环境中饲养稻飞虱若虫(幼虫), 探究种群密度对成虫翅形比例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稻和稻飞虱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B. 稻飞虱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稻飞虱种群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迁移能力提高 D. 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由一定的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群落内的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捕 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 影响、共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群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A 错误; 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属于生态 系统最高的消费者,B 正确; 由柱形图可知,稻飞虱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短翅比例下降, 长翅比例升高,因此迁移能力提高,C 正确; 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稻飞虱在相 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物进化等 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3.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会有一定程度沉降。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平板培养基测 定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添加琼脂等凝固剂成分 B. 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 C. 本实验需要设置不开盖的平板培养基作为对照 D. 菌落数在 30-300 之间的平板才可以用于计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依题文可知,本实验需用固体培养基,实验自变量是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以此相关知 识做出判断。 【详解】A、平板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琼脂等凝固剂成分,A 正确; B、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自变量是教室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所以需将平板培养基放置在教室 相同地点的不同高度,B 正确; C、本实验需要设置不开盖的平板培养基作为对照,不同高度下放置开盖平板培养基进行实验, C 正确; D、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D 错误。 故选 D。14.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微型人脑”,其已经达到9 周胎儿大脑的 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若培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 志。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 的全能性,A 错误; B、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 程,B 正确; C、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细胞 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 错误; D、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 死亡,D 错误。 故选 B。 二、选择题 15.大肠杆菌中发现的 RNasep 是一种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的复合体(一种酶),某实验小组 提取核心组件 M1(可在一定盐离子环境下体外单独催化 RNA 加工过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 M1 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 RNA 水解酶处理后的 M1 不再具备催化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核心组件成分 M1 B. M1 能为 tRNA 的体外加工过程提供活化能 C. M1 功能丧失后会中断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D. M1 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 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 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 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核心组件 M1 经蛋白酶处理后的 M1 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 RNA 水解酶处理后 的 M1 不再具备催化功能,说明核心组件成分 M1 的成分是 RNA,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核心 组件成分 M1,A 错误; B、酶不能为底物提供能量,而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 错误; C、题干信息:某实验小组提取核心组件 M1(可在一定盐离子环境下体外单独催化 RNA 加工 过程),可见 M1 的功能丧失后,会影响 RNA 的加工,可能影响翻译,但不影响转录,C 错误; D、核心组件 M1 是具有催化功能的酶,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D 正 确。 故选 ABC。 16.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可增强乙烯合成过程中 ACC 酶的活性, 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会抑制转运蛋白 AUX1 和 PIN1 的活性,AUX1 和 PIN1 分别为控制生 长素进出细胞的载体蛋白。下列关于顶端优势解释错误的是( ) A.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侧芽不需载体的协助 B. 顶芽合成乙烯运输到侧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 C. 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促进了侧芽乙烯的合成 D. 乙烯通过抑制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影响其生长 【答案】AB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 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侧芽是主动运输的方式,需要载体的协助,A 错误; B、题干并没有说乙烯是顶芽合成运输到侧芽的,而是顶芽合成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侧芽生长 素浓度高,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素的运输,B 错误; C、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促进了侧芽乙烯的合成,C 正确; D、AUX1 和 PIN1 分别为控制生长素进出细胞的载体蛋白,乙烯会抑制转运蛋白 AUX1 和 PIN1 的活性,从而抑制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影响其生长,D 正确。 故选 AB 17.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如表:(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 位的氨基酸序 列 链霉素与核糖 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 的存活率(%) 野生型 能 0 突变型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所致 B. 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 突变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 D.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 素抗性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 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P-,而突变型的氨 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 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 【详解】A、根据图形可知,核糖体 S12 蛋白改变,氨基酸的个数没有变,只是赖氨酸变为脯 氨酸,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A 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链霉素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定向抗性突变,链霉素仅仅起 到选择作用,B 错误; C、分析图表,链霉素能够和野生型的枯草杆菌的核糖体结合,不能和突变型的枯草杆菌结合, 说明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 正确; D、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 100%,说明 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 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D 正确。 故选 CD。 18.研究鼠对食料植物(主要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和非食料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和阔叶草本 植物)相对生物量(每 100cm2 总株高)的影响,实验地块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据图分析错 误的是( ) A. 缺少鼠时,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 B. 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C. 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 D. 实验结果说明鼠不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即缺少鼠时,食料植物株高比非食料植物株高高,说 明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2. 无围栏即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株高比食料植物株高 高,说明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3. 非食料植物的株高中:有围栏的株高比无围栏的 株高低,说明鼠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即缺少鼠时,食料植物株高比非食料植物 株高高,说明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A 正确; B、无围栏即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株高比食料植物株高高,说明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 势,B 正确; C、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只能改变植物种类和围栏的有无,实验地块和对照地 块的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C 正确; D、分析非食料植物的株高可知:有围栏的株高比无围栏的株高低,说明鼠影响非食料植物相 对生物量,D 错误。 故选 D。 19.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如图为玉米培育的示意图。染色体缺失片 段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 B. 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 C. F1 非糯性玉米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占 2/3 D. 在 F2 非糯性玉米的叶肉细胞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 2 条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 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 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详解】A、甲用 X 射线处理,发生染色体缺失片段,所以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 异个体,A 正确; B、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所以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正交后 代雌配子有 B 和 b 两种,雄配子有 b 一种,后代有非糯性:糯性=1:1,反交后代雌配子有 b 一种,雄配子有 b 一种(B 不育),故后代全为糯性,因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B 正确; C、甲(Bb)与乙(Bb),F1 非糯性玉米基因型为 1/3BB(缺失)、1/3Bb(正常)和 1/3Bb(缺 失),所以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占 2/3,C 正确; D、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因此体细胞中只有一条缺失染色体,且叶肉细胞已高度分化, 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所以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 1 条,D 错误。 故选 ABC。 20.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 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 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促进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 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的 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 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 反的关系。 【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A 错误;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 错误;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 正确; D、这一成功案例可以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 正确。 故选 CD。 三、非选择题 21.科研人员在一晴朗的白天,检测了自然环境中某种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 段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点时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应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E 点。 (3)在光照强度为 800μE·m-2·s-1 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 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为验证这一推 断,科研人员以该植物长出幼果的枝条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 被运到果实等器官并被利用) ①将长势相似,幼果数量相同的两年生树枝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用一定浓度的______(填“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或“2,4-D”)进行疏果处理,乙 组不做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两组枝条上相同位置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和比较,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强度 (2). 大于 (3). 抑制 (4). 2,4-D (5). 甲组枝条上叶 片的光合效率低于乙组 【解析】 【分析】 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 率的增加变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详解】(1)A→B 段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因此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2)C 点与 E 点相比,光照强度相同,光反应阶段产物量相同,但 C 点光合速率较高,说明 CO2 的还原过程生成的有机物的速率大于 E 点,即 C 点生成五碳化合物的速率大; (3)在光照强度为 800μE·m-2·s-1 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 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起抑制作用; ②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有 两重性,因此甲组用一定浓度的 2,4-D 进行疏果处理,乙组不做处理; ③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由于甲组进行了疏果 处理,叶片产生的有机物运输会发生障碍,故预期结果为甲组枝条上叶片的光合效率低于乙 组。 【点睛】明确实验设计的变量与对照原则,并能结合题干信息中的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 22.阿尔茨海默(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导致形 成细胞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两种情形均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凋 亡,使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科研人员为了进一步探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如下研 究。 (1)研究发现,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_________(结构)明显减少。进一 步研究证实这是由于神经元________(填“胞体”、“树突”或“轴突”)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的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与 _______Aβ 的酶 C 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 DNA,对酶 C 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说明酶 C 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____________导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 C 基因启动子的 DNA 片段,再分别用具有 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 HpaⅡ和 MspⅠ酶切(但 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结果 显示正常人该 DNA 片段用 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 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 的差值___________ (大于/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说明患者细胞中酶 C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程度更高。 (4)依据上述结果,研究人员推测,患者神经元内的 RNA 聚合酶与酶 C 基因启动子结合受 影响,进而影响了酶 C 基因的转录。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突触 (2). 胞体 (3). 降解 (4). 基因突变 (5). 小于 (6). 抑 制酶 C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高;增加酶 C(或“分解 Aβ 的酶”)基因的表达量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阿尔茨海默是由非可溶性 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破坏神经细胞所 致,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而神经元细胞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单位,记忆、认 知都与人的大脑皮层有关。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 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 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 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详解】(1)由题干信息“阿尔茨海默病理特征为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导致形成细胞 外老年斑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两种情形均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凋亡”, 使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神经元胞体内的核糖 体上合成的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 累可能与降解 Aβ 的酶 C 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 DNA,对酶 C 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说明正常人和患者的酶 C 基因一样,故酶 C 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基因突变所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 C 基因启动子的 DNA 片段,再分别用具有 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 HpaⅡ和 MspⅠ酶切(但 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正常 人该 DNA 片段用 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 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值应 为 0,若患者的相应差值大于 0,说明患者细胞中酶 C 基因启动子较多的序列不能被 HpaII 识 别、切割,甲基化程度更高。 (4)研究人员推测,患者神经元内的 RNA 聚合酶与酶 C 基因启动子结合受影响,进而影响 了酶 C 基因的转录。结合推测可通过抑制酶 C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高;增加酶 C(或“分 解 Aβ 的酶”)基因的表达量等方式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果蝇(2n=8)的精原细胞要经过精确的四次有丝分裂之后,方能启动减数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调控机制,用 EMS 诱变筛选,发现一株 果蝇 tut 突变体,其精原细胞不能停止有丝分裂,而出现精原细胞过度增殖的表现型。 (1)显微观察野生型果蝇精巢,发现有 15%的细胞是 16 条染色体、55%的细胞是 8 条染色体、 30%的细胞是 4 条染色体。细胞中_________条染色体的出现可能与减数分裂有关。 (2)为探究 tut 突变体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___为隐性性状。推测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定律。若 F1 与 tut 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3)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报道有 bgcn 突变体与 tut 突变体性状一样,研究人员为探究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就是 bgcn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采用缺失定位法对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将一株一条染色体缺失某 片段的果蝇(缺失突变体)与 tut 突变体杂交,如果 F1 表现型会出现过度增殖,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将 tut 突变体与一系列缺失突变体果蝇做杂交,发现 tut 突 变体与编号为 BL7591、BL24400、BL26830、BL8065 的果蝇缺失突变体杂交后代表型均有过 度增殖,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应该位于这些染色体缺失区域的_______(交集/并集)区域。 【答案】 (1). 8 和 4 (2). 过度增殖 (3). 分离 (4). 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 (5).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与 bgcn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 不是同一个基因 (6). tut 突变体与 bgcn 突变体杂交,F1 为正常表现型,F2 性状分离比为 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7).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 缺失片段 (8). 交集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研究是探究 tut 突变体的遗传特性,野生型果蝇和 tut 突变体杂交,子代可 进行正常有丝分裂,说明该突变基因为隐性遗传,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gcn 突变体与 tut 突变体杂交,F2 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7,说明 bgcn 突变体的 bgcn 基因和 tut 基因分 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表达互不影响。 【详解】(1)含 8 条染色体 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含 4 条染色体的细胞;含 16 条染色体 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2)F1 中雌雄果蝇杂交,F2 中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3:1,表明过度增殖为隐性性状,且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显性基因为 A,隐性基因为 a,若上述推测正确的话,则 F1 的基因 型为 Aa,tut 突变体的基因型为 aa,则 F1 与 tut 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正常有丝 分裂:过度增殖=1:1。 (3)据遗传图解可知,tut 突变体与 bgcn 突变体杂交,F1 为正常表型,F2 性状分离比为 9:7, 是 9:3:3:1 的变式,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与 bgcn 突变体的突变 基因不是同一个基因,且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若将未突变的果蝇与 tut 突变体杂交,则 F1 表型为正常的有丝分裂,但与缺失突变体杂 交,F1 表型会出现过度增殖,则说明 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缺失片段。tut 突变体与一系列缺失突变体果蝇做杂交,发现 tut 突变体与编号为 BL7591、BL24400、BL26830、 BL8065 的果蝇缺失突变体杂交后代表型均有过度增殖,tut 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应该位于染色体 缺失区域的交集区域。 【点睛】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 9:3: 3:1 的比例,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出 现 9:3:3:1 的比例。有时考查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比如本题中的 9:7。 24.某高山草地,气候寒冷,植物凋落物不易分解。为科学管理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 研究了放牧强度对该地区草地中垂穗鹅冠草和川嵩草两个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主要 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流程: 的实验结果: 凋落物种类 测定项目 不放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失重率/% 26.0 27.2 29.6 32.8 碳损失率/% 26.1 27.5 29.4 32.9垂穗鹅冠草 氮损失率/% 13.6 14.4 17.3 19.1 失重率/% 44.0 46.2 50.4 56.2 碳损失率/% 41.9 44.3 48.5 54.4川嵩草 氮损失率/% 39.4 41.4 46.4 52.8 (1)该高山草地植物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程③中,装有凋落物的小袋埋在“土壤深度 10cm 处”为宜,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 (3)土壤溶液中含氮无机盐主要通过_________(填植物体器官名称)进入植物体内,氮元素 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在高山草地进行人工种草时应优先选择的牧草是______,主要依据是 ________。 (5)结果还表明,随着草地放牧强度的增加,两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 可见,消费者的存在和数量增多,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气寒冷,微生物分解能力弱 (2). 分解凋落物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该土 层 (3). 根 (4). 蛋白质等有机物 (5). 川嵩草 (6). 川嵩草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快于 垂穗鹅冠草,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的碳、氮循环 (7).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放牧程度、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凋落物的失重率、碳和氮损失率,且川嵩草的凋落物的失重率、碳和氮损失率明显高于垂穗鹅冠草,说明 前者的分解较快;与不放牧相比,放牧程度越高,两种植物的失重率、碳和氮损失率越高, 表现为正相关。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高山草地气候寒冷,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因此植物凋 落物不易被分解。 (2)由于分解凋落物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 10cm 处,所以流程③中要将装有凋落物 的小袋埋在“土壤深度 10cm 处”为宜。 (3)土壤中的含氮无机盐等主要是通过植物的根(根尖)吸收的,进入植物体后主要用于合 成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 (4)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川嵩草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快于垂穗鹅冠草,有利于生态系统中的碳、 氮循环,因此在高山草地进行人工种草时应优先选择川嵩草。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两种植物的失重率、碳和氮损失率都随之增 加,说明消费者的存在和数量增多,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分析两种自变量与因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5.凝乳酶是奶酪生产中的关键性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因转移到 了微生物细胞中并使之表达。如图表示 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在质粒和含凝乳 酶基因的外源 DNA 片段上的切割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 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分析,该工程中最不适宜用来 切割外源 DNA 获取目的基因的限制酶是_____,将切割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需要 _____酶.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在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启动子,它是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 位。 (2)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若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凝乳酶,该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人大肠杆 菌前,常常用_____处理细胞,使之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 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这 种细胞称为_____细胞。(3)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第 20 位和第 24 位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其催化能力将提 高 2 倍。科学家可以生产上述高效凝乳酶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_____。该生物工程技术对蛋 白质结构的设计和改造,必须通过基因来完成,原因是_____。 【答案】 (1). EcoRⅠ (2). DNA 连接酶 (3). RNA 聚合酶 (4). Ca2+ (5). 感受 态 (6). 蛋白质工程 (7). 基因决定蛋白质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 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 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含有目 基因的外源 DNA 分子上含有 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的切 割位点,其中 EcoRⅠ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用该酶切割会破坏目的基因,因此不能用 该酶切割;将切割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需要 DNA 连接酶.启动子是 RNA 聚合酶识 别和结合的部位,能启动转录过程。 (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即用 Ca2+处理细胞,使之处于一种能吸 收周围环境中的 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3)生产上述高效凝乳酶需要对蛋白质进行改造,因此需要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由于基因 决定蛋白质,因此该生物工程技术对蛋白质结构 设计和改造,必须通过基因来完成。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 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的 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